冷水坑開發出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2020-12-15 武義新聞網

      熟溪街道冷水坑村地處縣城東南郊區,有農戶228戶,人口604人,外來人口2000多人。該村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縣」發展戰略,從2004年開始實施工業開發,一期出讓50多萬平方米土地,引進企業22家,二期開發40多萬平方米,計劃引進環保、科技、上規模企業10家,三期開發正在規劃中,縣重點工程冷水坑防洪堤已公開招投標即將動工。可以說,冷水坑村開發出了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村兩委為工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已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職工公寓、冷水坑大橋、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一二期開發後,將有8000多員工在該村工業園區內工作生活,所以村集體還將籌集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和職工公寓,配套完善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冷水坑村成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和諧生活的樂園。目前,村民靠打工、租房、開店等發展經濟,在家門口賺錢其樂無窮,村集體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公益福利事業,可以說,冷水坑開發出「熱水坑」後,幸福生活噴湧而來。        (鄢子和 項世鋒)

  村集體辦公室樓


  冷水坑建設的標準廠房

相關焦點

  • 綠水青山:冷水坑
    冷水坑河道全長10多裡。山清水秀, 空氣宜人,兩邊高山,中間峽谷,翠竹遍野,林木蔥蘢,幽靜清涼。泉水清澈見底,魚兒在腳下嬉戲。堪稱世外桃源,極宜消暑。從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到冷水坑走省道121公裡,上午9點車輛及人員集合完畢每車4人滿載出發。因為省道途中及冷水坑景點還沒有充電樁,所以出發前車輛都充滿電續航338公裡,全程開著空調下午6點多回到贛州還有40多公裡續航。
  • 綠水青山—冷水坑
    冷水坑河道全長10多裡。山清水秀, 空氣宜人,兩邊高山,中間峽谷,翠竹遍野,林木蔥蘢,幽靜清涼。泉水清澈見底,魚兒在腳下嬉戲。堪稱世外桃源,極宜消暑。從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到冷水坑走省道121公裡,上午9點車輛及人員集合完畢每車4人滿載出發。因為省道途中及冷水坑景點還沒有充電樁,所以出發前車輛都充滿電續航338公裡,全程開著空調下午6點多回到贛州還有40多公裡續航。
  • 冷水坑打造新型農村社區
    武義新聞網訊(記者 吳景陽)近日,記者在熟溪街道冷水坑社區服務中心看到,村裡的老人們在這裡讀書看報、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冷水坑社區服務中心是我縣唯一的一個省級示範農村社區。該社區原是一個純農業村,近年來,隨著我縣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該村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一些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村周圍冒出,農民的就業形式出現了多樣化,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大大改變。為了適合這種新情況,該村把城市建設和服務理念引入到社區建設,走出了一條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助推農村城鎮化的路子。
  • 冷水坑,一座未開發的深山納涼處女地,被譽為江西遂川的小九寨
    冷水坑十裡河道,高山峽谷林木蔥蘢,水質清澈,幽靜清涼,生態環境十分優美。兩山夾水,瀑布飛流,水清涼爽。進入盛夏,每天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徒步遊玩,為炎炎夏日的人們帶來了陣陣清涼。高峰時,一天中有好幾百人在這裡避暑納涼,享受清涼世界。當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炎熱夏季要去哪裡消暑?深山裡涼爽的溪水與人最親。
  • 用釣竿「釣」出村民致富路!
    蘆家河社區黨總支書記潘為亭介紹,該景區在2010年左右開始開發,之前一直是個別企業老闆承包開發,沒有形成規模,資源雖好,但是並沒有給村民和村裡帶來多大收益。為改變這種現狀,2017年景區進行了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村集體和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剩餘的股份根據社會資金投入多少進行分配。近年來景區斥資3000餘萬元進行整體規劃和檔次升級。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
  • 村民致富出新招兒 無土栽培芽苗菜飄香
    村民致富出新招兒 無土栽培芽苗菜飄香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你聽說過只要選好種子、維持室內溫度和溼度,不需要泥土,不需要化肥,就可以栽培出新鮮蔬菜嗎?近日,記者在豐潤區沙流河鎮張家莊村見識了這種蔬菜——芽苗菜。
  • 永豐縣冷水坑村民用上了熱水器
    村幹部艾森元說,如今,這裡的村民不僅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而且一些大部分村民還購買了這種方便快捷的太陽能熱水器,用上了水衝式廁所。這個村的群眾生活用水緣何得到如此喜人的改善?   走進村民吳菊英的新房,我們看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人員正在測量水壓,安裝水錶,接通自來水。冷水坑村位於佐龍鄉野雞嶺上,因為地勢較高,村民以前用的都是天上的冷水,這個村也因此而得名。
  • 銅仁:村民下山致富企業上山發財
    正砌路基的村民田茂軍不解地問:「人都搬走完了,還花上千萬修路幹啥?」 結對幫扶該村的縣領導答道:「你們搬下山,土地空出來,有企業要上山發展觀光農業。」 「土生土長的人都留不住,老闆還會把冤枉錢投到山上來?」田茂軍和築路的村民均不相信。 鄉親們的懷疑不無道理。
  • 安定鎮:致富「藥」鋪路 村民幹勁足
    村民馮志兵告訴記者,村上集體土地發展中藥材,村民除了通過種中藥材、管護中藥材等方式掙錢外,還可以通過賣中藥材獲得分紅,加之各項政策補貼大,村民發展的信心和幹勁都很足。安定鎮張家渠村民 馮志兵:這個壕子也挖好了,苗子也弄回來了,很快就要把這個中藥材要種好,趕快就要妥善的把這個完成好,畢竟還有個農民的經濟收入。張家渠村壩地多,但是發展特色產業較少。
  • 舊城鎮寺東村: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致富
    舊城鎮寺東村: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致富 2020-08-26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韶關翁源古道,發現鐵石徑和冷水坑美麗風光!
    探尋古道之鐵石徑和冷水坑早些年便聽說過古道鐵石徑,一直未能成行。鐵石徑位於翁源始興兩縣交界處,兩縣人民古時商貿往來,攀親結義,必經此路。7月初,一行13人,前往鐵石徑。為慕名,為風景,為避暑,為我們共同迷戀的大自然。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
  • 遂川:冷水坑裡享清涼(圖)
    8月2日,遊客在遂川縣堆子前鎮冷水坑遊玩,享受清涼。炎炎夏日,冷水坑成了人們消暑、納涼、休閒遊的好去處。  冷水坑因水清涼得名,位於遂川縣堆子前鎮西南2.3公裡處,坑口有兩座老石拱橋,整條坑長近10公裡。兩山夾水,溪流穿谷,緩緩而行,跳過巖石,繞過淺潭,流向坑口。冷水坑溪流清澈見底,緩急有度,河床上的小石子,五顏六色,光影搖曳之下,顯得美不勝收。還有從山上飛下的瀑布,也給人別樣的感受。溪流常年衝洗形成的水潭,沿途有十幾個之多,不算大,水也不深,有小魚,可遊泳,可泡澡。
  • 遂寧:石洞傳統小竹編 織出村民致富圖
    原標題:石洞傳統小竹編 織出村民致富圖   把一根根竹子處理成薄如紙片的篾條,編織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作品,普通竹子也就變成寶了。   位於遂寧市安居區的石洞鎮,白安河穿鎮而過,土地肥沃細膩、鬆軟溼潤,極宜慈竹生長。因此,石洞人家家戶戶善織竹器,工藝世代相傳,被譽為「竹編之鄉」。
  • 雲浮新興縣:「小茶葉」鋪出村民致富路
    然而,雖然茶葉種植面積大,因為缺乏深加工技術、品牌效應、銷售渠道,種茶難以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2007年初,當地民企翔順集團發現了茶場的潛力,開始整合茶場的資源。至2018年,象窩茶生態園周圍林地面積已達1萬多畝,茶葉種植面積逾1400畝,翔順集團打造出了一個以茶文化旅遊為特色,集養生文化、觀光旅遊、茶葉種植生產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態園。
  • 武義牛頭山「村景聯建」託起村民致富夢
    像鄒葉華這樣的本地村民,浙江牛頭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吸納了上百名,佔員工的九成,個人年收入均達到25000元以上。在景區開發建設中,該公司從西聯鄉田坪、景陽等村招募工人,西聯鄉下山搬遷戶大部分在此務工。「下山搬遷戶到外面找工作比較難,尤其是那些60多歲年紀偏大的村民要想找一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考慮到這些,我們在招工時對他們優先聘用,還包吃住。」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圖片來源:廣西文明網 1.致富不忘桑梓,回村當支書帶領村民致富 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大地村處於湘桂兩省交界之地,是恭城最邊遠的行政村,全村14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30多平方公裡的大山上。由於交通不便,全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多年來村民的生活主要是靠砍伐木材、外出打工以及民政救助來維持。
  • 安徽池州:特色民宿託起村民致富夢
    近年來,依託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洪墩村精心打造了「慢村農莊」民宿品牌,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整合建成14家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回鄉創業,探索出一條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慢村文旅服務中心。
  • 白石崖村民致富路上的「掌舵手」
    他又有哪「三把刷子」,讓村民們這麼佩服呢?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第一把刷子 找準路子讓村民「發羊財」2018年4月,祁連縣草原監理工作站辦公室主任秦海榛被委派到峨堡鎮白石崖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到村裡,村民們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村內一些貧困戶開玩笑地說:「一個連公羊母羊都分不清的書記,怎麼幫助我們創業致富?估計也就是下來轉轉馬上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