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秦海榛到村民家中走訪(右一)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說起秦海榛,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峨堡鎮白石崖村村民們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秦書記真有三把刷子,兩年時間就讓村子變了樣,村裡的貧困戶如今全都摘了帽,他就是我們村裡的掌舵手。」面對記者採訪,白石崖村三社桑德海發出這樣的感慨。
秦海榛是何許人也?他又有哪「三把刷子」,讓村民們這麼佩服呢?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
第一把刷子 找準路子讓村民「發羊財」
2018年4月,祁連縣草原監理工作站辦公室主任秦海榛被委派到峨堡鎮白石崖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到村裡,村民們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村內一些貧困戶開玩笑地說:「一個連公羊母羊都分不清的書記,怎麼幫助我們創業致富?估計也就是下來轉轉馬上要走了。」
聽聞此話,秦海榛頭上就像被澆了一盆冷水,自己肩負著黨組織的重託和同事們的殷切期望而來,本想好好幹一番事業,帶領大家快點富起來,沒想到村民們卻這麼不信任自己。
不過,秦海榛仔細品味著村民們對自己的「評價」,又覺得也有幾分道理,畢竟自己對農村工作不是那麼熟悉。看來,要想帶領大家致富,就必須先要贏得老百姓的信任。而要想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必須真正走到老百姓當中,並且還要比他們懂得多。
為此,秦海榛開始下足功夫認真學習,一個一個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針對每一戶貧困戶的發展實際,制定脫貧致富的發展路子。
巴英選家是村內缺少經營方式、增加收入不明顯的典型例子,為了讓他們家找到脫貧的「鑰匙」,秦海榛通過自學,掌握了科學養殖的方法,立馬就開始動員巴英選搞養殖。
秦海榛對巴英選說:「你家有勞動力,也有草原,但是你要懂得科學養殖,現在受禁牧、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影響,草原已經沒辦法讓你的牛羊吃飽了,你要增加飼料,玉米最好是煮成八成熟,再加一點青貯料,還要加一點微量元素和食鹽,這樣你的羊才能出肉,才能賣上好價格。你也可以承包一些別人不願意放養的牲畜,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經過秦海榛的反覆動員,巴英選動了心,開始嘗試養羊。在秦海榛的幫扶下,2019年巴英選家總收入達到了49182元,人均收入達到了12295元,超過2019年脫貧線的3倍。
秦海榛對記者表示:「扶貧工作必須要找到貧困群眾的窮根,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勁道』,才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通過「扶志+扶智」的幫扶方式,秦海榛鼓勵有草場的貧困戶發展畜牧業,無草場的發展其他產業,白石崖村脫貧攻堅成效得到鞏固。目前,全村發展畜牧業的貧困戶已佔到貧困戶總數的79.5%,剩餘20.5%的貧困戶則通過生態管護、外出務工、自主經營等方式穩步增加收入,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
第二把刷子 黨員活動室熱了人心暖了
白石崖村黨員活動室在2009年修建後,歷經十年的風雨且年久失修,加之牧區氣候寒冷,黨員活動室除了夏季,基本上處於閒置狀態。
秦海榛通過走訪了解到,黨員不願意到村內開展活動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黨員活動室太冷,開會就像是在「受罪」,開個會人人都凍得發抖。針對這一現狀,秦海榛諮詢專業家裝公司,了解到村內電流負荷不夠,無法帶動現有的電暖氣。知道了原因後,他及時召開村委會會議,確定了電路改造方案,利用一周的時間,對村委會內電路進行了改造升級,一下子讓黨員活動室熱了起來。他還對現有的辦公室、文化站進行了電鍋爐的改造升級。
黨員活動室雖然熱了,但是硬體設施依然很欠缺,要想徹底改變黨員活動室,就要來一場大改變。秦海榛通過走訪「化緣」的方式,解決了會議桌椅一套,從青海錦昱鑫農牧業開發公司解決了投影設備一套。結合村黨員活動室建設要求,對黨員活動室進行了大翻新。
現在,以往那個像冷庫一樣的黨員活動室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窗亮地淨的活動室,整潔美觀的文化牆,統一色調的黨員形象展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村裡的黨員們對此紛紛表示,秦書記用兩個月幹了我們村十年想幹卻沒有幹成的事,我們第一次對村黨員活動室有了家的感覺。
第三把刷子 村集體經濟一路高歌
之前,白石崖村村集體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秦海榛了解到,這是因為沒有思路,沒有方式方法,無法使資金產業效益最大化造成的。要想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首先要明確思路,從最初的租金收益模式改變成產業滾動發展的方式。
「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不好,主要看村級經費夠不夠寬裕,同時也要看能不能拿出錢來給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村「兩委」會議上,秦海榛多次和村「兩委」成員商議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子,明確了「低保+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思路。為此,村裡全力整合各類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通過在西寧購置商鋪、統籌修建鎮商貿樓等方式,使村集體經濟拿上了「低保」。同時,將村內黨員牧場牲畜、草原作價入股,加入到白石崖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產生畜牧業養殖效益。此外,採用企業帶動的方式,建設沙棘果汁生產線,明確合作社模式,集中入股50萬元,並佔股18.7%。
「村集體經濟發展欣欣向榮,我們有信心將白石崖村打造成峨堡鎮乃至全縣的樣板村,秦書記給我們指明了發展道路,制定了發展規劃,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村裡以前有一個秦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回憶白石崖村兩年來的發展歷程深情地說道。
「『第一書記』,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扶貧的路上,我學會了養牛養羊,也學會了沙棘生產;『第一書記』是從機關到基層的轉變之旅,也是自我充實、自我革新的改變之路。」秦海榛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姿態,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一份黨組織建設、脫貧攻堅、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答卷,詮釋了「第一書記」的責任和擔當。
秦海榛在工作手記中寫道:「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只有全身心地把自己完全置身於村民之中,才能深層次了解村民的實際需求,才能尋找到扶貧方法、脫貧路子。」在脫貧路上,秦海榛就這樣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帶領著全村318戶890人共同邁向了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