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我國34個國家級都市圈的規劃出臺,各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紛紛制定了自己的建設規劃,像武漢和長沙等大城市更是來實的,直接上馬了跨市地鐵,讓其他城市豔羨不已。而全國34個都市圈中,論實力除了最大的上海都市圈外,當然得數北京、深圳和廣州都市圈了,但是北京都市圈和廣州都市圈一直沒有推出正式的建設規劃,只有深圳都市圈已經出爐,那麼深圳都市圈是什麼樣的?根據深圳市的都市圈建設規劃,深圳都市圈除了目前的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個城市外(即原來珠三角城市群的深莞惠組團),廣東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汕尾和河源也被納入其中,看來是希望通過深圳強悍的輻射引領力,帶動汕尾和河源兩個貧困市的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其實關於深圳都市圈的建設多年前就已經啟動,深圳為此在汕尾設立了產業轉移示範園,而河源和汕尾兩個城市一直都在主動融入深莞惠經濟圈,並喊出了「做好深圳後花園」的對接口號。2012年,深莞惠經濟圈與汕尾的合作出現了質的飛躍,在原來汕尾產業轉移示範園的基礎上,新成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新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是由汕尾市海豐縣的鵝埠鎮、小漠鎮、鮜門鎮、赤石鎮等4個鎮組成的,面積約468平方公裡,人口不到十萬,因此深汕特別合作區被人們稱為深圳的飛地。到了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經過7年的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城市規模都獲得快速發展,在經過廣東省的批准後,深汕特別合作區被正式納入深圳市管轄,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居民正式納入深圳戶籍人口管轄範圍,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經濟數據也被納入深圳統一統計,意味著特別合作區正式成為深圳市的一部分,因此被人們稱為深圳的「第十一個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劃入深圳市管轄,可以說是深圳的一次擴容,但這對於面積狹小,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的深圳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遠遠不能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一些專家和學者為此也提出了將東莞和惠州劃入深圳市,並將深圳升格為直轄市的建議;但東莞和惠州都是廣東的納稅大戶,對於廣東省轉移支付,支援欠發達的河源、汕尾等地市發展,具體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在目前情況下,成立新的直轄市不利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因此深圳目前直轄的希望非常小。深圳直轄的路子走不通,所以要想擴大土地面積和發展空間,就只有另闢蹊徑了,而深汕特別合作區劃入深圳管轄,正是一直變通式的擴容策略。
因此,深圳市要想繼續擴大土地面積和發展空間,增強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引領力,加快深圳都市圈一體化協調發展,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效仿深汕特別合作區,設立新的特別合作區。對此,作為深圳都市圈的另一個欠發達的地級城市,河源是真的坐不住了,十多年前汕尾和河源都與深圳合作設立了產業轉移示範工業園區,後來汕尾的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被升格為深汕特別合作區,而河源的一直還只是一個產業轉移示範區,這讓河源是非常的著急,同樣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河源不能落後。為此,最近河源官方正式出臺了河源支持深圳建設國家先行示範區的方案,該方案重點是謀劃設立「深河特別合作區」,設立「深河特別合作區」既是對接深圳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需要,同時也是探索河源與深圳更高層級合作的客觀需求,有利於河源和深圳的經濟發展,必將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那麼深河特別合作區會設立在哪裡呢?我們可以知道,深汕特別合作區並沒有設在汕尾的市區,而是設立在距離深圳萬最近的海豐縣東部,這樣有利於快速溝通和產業的融合發展。因此,深河特別合作區有可能設立在離深圳最近的紫金縣和河源市區交界處,這裡不僅離深圳近,而且地勢平緩,有利於工業開發,再加上湛汕高速東西向穿越境內,交通也是非常便捷;而且深河特別合作區位於河源市區與紫金縣交界處,既可以加快紫金縣的經濟發展,同樣也能加強河源市區與深圳之間的交流與深度合作,可以說是一種多贏的局面。而後面隨著深河特別合作區的發展,很有可能和深汕特別合作區一樣,被納入深圳市管轄,從而達到深汕市擴容的目標,既可以擴大深圳的發展空間,同時又能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深圳都市圈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