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山水畫欣賞

2021-02-13 書畫微視界

範寬(?—1031),北宋畫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漢族,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但晚年用墨過多,土石不分,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穀,也有稱為「芝麻皴」的。畫屋字先用界畫鐵線,然後以墨色籠染,後人叫他鐵層。傳世作品,據《宣和畫譜》著錄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畫史》提到所見真跡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圖》、《關山雪渡圖》、《萬裡江山圖》、《重山復嶺圖》、《雪山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

範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岭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巖石的形貌質感。

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北宋後期畫家王詵將李成與範寬的山水畫相比較,喻為「一文一武」,說明範寬的山水形象與李成的煙林情曠、氣象蕭疏的情調體貌相反,而別具風格。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也認為「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遠;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座外」。並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著名書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說「範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範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範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但是這是範寬獨有的風格。

範寬還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所畫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雪景寒林圖圖中描繪了一群偉峰聳立,渾厚雄壯;寒林蕭蕭,幽深枯硬。畫面的最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以外可見巖渚汀州,錯落有致。 此幅作品畫面寬大,氣勢磅礴。畫面中樹木、山峰是景物中的主體,兩側村莊、山巒、小橋則是陪襯之物。但此畫整幅作品全用圓鈍無細尖的筆畫成,顯示出一種古拙敦厚的風貌。



相關焦點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在1958年之前,大家並不能確定這幅《溪山行旅圖》就是範寬的真跡,因為宋朝人比我們愛惜作品,作者經常不在畫面上簽字印章,儘管歷代鑑定家將其與範寬其他作品做了對比,猜測應該是範寬真跡,也終不過是猜測而已。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座巔峰?
    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我定了定神,攏近用放大鏡一看,「範寬」二字赫然呈現!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
  • 北派山水畫代表——「寫山真骨、與山傳神」 範寬(宋)- 繪畫合集大賞
    中國山水畫始於五代時期,而真正崛起卻是在北宋。身為北宋畫家的範寬,先後拜師五代時期具有影響的大畫家季成、荊浩。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全、李成並列,普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後人將範寬與季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
  • 百代之師——範寬
    範寬(約950年-約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生於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 北宋範寬:畫山畫骨更畫魂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自然,範寬的「個人風格」就是我們判斷《溪山行旅圖》作者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我們知道,範寬名下的山水畫有多幅,可畫法又明顯不同,不應是出自一人之手。我們所能依照的就是那些與範寬生活年代相隔不久的畫論中的文字了,可是畫論中關於繪畫風格的描述基本都是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兼容性也很廣,所以從文字到圖像往往難以對應。
  • 千年後發現《溪山行旅圖》範寬籤名 李霖燦:能與範寬有此因緣,不負...
    ■範寬 溪山行旅圖■藏在畫作右下角樹叢中的畫家籤款■郭熙 早春圖■範寬 雪景寒林圖軸 天津博物館■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近日,國之瑰寶、北宋山水畫扛鼎之作《溪山行旅圖五代到北宋,山水畫高峰日前,三件在美術史上鼎鼎大名的北宋山水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再度引起各方關注。有媒體報導,它們極有可能在2021年10月,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度展出。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範寬-《谿山行旅圖》賞析
    範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他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厚實而滋潤。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圖》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稱讚。如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宋 範寬《谿山行旅圖》軸
    範寬,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
  • 範寬《溪山行旅圖》鑑賞,令人嘆服!
    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
  • 宋元山水畫的三種意境
    荊浩 匡廬圖 無我之境 北宋初期,畫家多學五代荊浩之畫風,追求形似,講究繪畫藝術中的氣、韻、思、景、筆、墨,這其中尤以關仝、李成、範寬三人的畫作為典型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後世學人將範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範寬畫風的影響,以範寬的繪畫為典範。 作品賞析: 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是範寬《溪山行旅圖》最突出的特色。
  • 【覓畫記】範寬: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稱絕(上)
    經過一番比對,韓拙用一個「文」字來形容李成的畫,與之相對應的,以一個「武」字來形容範寬。對於這樣的評價方式,王陸健在其碩士論文《從王維到範寬——終南山水與唐宋山水畫的演變》中說:「以文、武界定山水風格,切中了山水畫評鑑的實質問題。雖然王維、範寬同樣都是以終南山水作為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卻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 宋代: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
    山水畫起源是魏晉,經歷隋唐的發展,一直到北宋時期,山水畫才達到高度成熟,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山水被作為環境藝術加以描繪。「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開創了南北畫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裡程碑。
  • 中國山水畫欣賞
    中國山水畫欣賞  文|閒雲山館-李家興書畫藝術空間本文選自「閒雲山館-李家興書畫藝術空間」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 咫尺天涯 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 山水畫 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 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 這個中國山水畫的鼻祖,是如何逐漸失寵的?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中國山水畫有兩大體系。最先是隋唐時期展子虔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奠定的青綠山水畫體系。另一大體系就是單純用墨、不用顏料的水墨山水畫體系。唐朝大詩人王維,被認為是水墨山水畫的鼻祖。
  • 他的山水畫徵服了美國人,4件神作3件在臺灣,蘇軾:忒俗了
    範寬的山水畫初學荊浩、李成,從《溪山行旅圖》上能看出:強調寫實,追求理趣,全景式的構圖,充實、嚴密、一絲不苟。堅挺的外輪廓以及豆瓣、雨點皴等同李成、荊浩一脈相連。範寬學習前人,但又不囿於前人,很清醒地把握了自己的學習方向,在深入研究前人傳統的基礎上,逐漸認識到「學李成筆,雖得精妙,尚出其下」。
  • 學習山水畫,水口的畫法非常重要,看看古代的大師們是怎麼畫的
    荊浩《匡廬圖》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無論是青綠山水還是水墨淺絳山水,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水口的畫法都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和意義。作為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繪畫語言和藝術符號,水口通常是一幅山水畫的畫眼所在,不僅能夠豐富畫面的結構,還能促進整體畫面的氣韻生成,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