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溪山行旅圖》鑑賞,令人嘆服!

2021-02-13 一點書畫

 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李霖燦

籤名的發現

  是8月5日,天氣清朗,光線極好,一上午的大半時間都花費在讚賞這幅動人心弦的範寬巨製上,艾瑞慈(RichardEdwards)和顧華山(GeorgeKuwayama)兩位畫迷且高攀對面箱子頂上作壁上觀,真可謂淋漓盡興。

  我自覺有一種新奇的預感,將對這幅巨製有新發現或新收穫,於是便手持放大鏡,在石隙樹縫崖邊著意找尋,心想,萬一給我在什麼地方找到範中立的題款,那不是可以決千古之大疑了麼?這希望我自知不大,因為經人摩挲得太多太久了,若有名款,自當早被發現,過遠者不計,自董其昌以來,不知有多多少少人都曾像我這樣著意尋過,梁清標氏以及《石渠寶笈》的編者,還加上我們編輯《故宮書畫錄》時的著意搜求,都一無所獲,我又豈能得天獨厚特邀幸運呢?

  這一綹思想剛剛掠過我的心頭,忽然眼前一亮,我瞥見右下角那一隊馱馬行旅的後面,正在闊葉樹陰的夾隙中,仿佛有兩個字樣在閃爍一下。我定了定神,攏近用放大鏡一看,「範寬」二字赫然呈現!

(藏於闊葉樹陰的夾隙中的「範寬」籤名)

  我沒有敢就聲張,但審視再三證明無訛之後,一片無比的喜樂悠然湧上心頭,我不知道世間更有何樂,遙想裴文中氏發現周口店猿人頭骨時其喜樂當亦同樣飽和。畫迷書蠹所嗜溺的原是常人所不足道者,一畫題名之新發現亦足以自我陶樂既永且恆。因為我景仰這幅巨作由來已久,早歲即疑其當有名款,如今就在目前,既能決我千古之疑,又能因此與範華原平結一段文墨因緣,還怎能抑制住我的滿懷喜悅之情?

畫之立意

  世間之美,大別之分為兩類:一是陽剛的美,一是陰柔的美。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屬於前者一類的。

  面對這幅巨製,明眼人一覽之下,峰巒凝重,氣勢渾雄,便會知道範中立是立意在表揚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壯美。範華原當是有感於泰山巖巖登絕頂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寫出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圖》。由這一幅傑作上,我們真是接觸到這位偉大畫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寬宏大度的豁達襟懷,和他對大自然的深切體。

(範寬筆下的泰山)

(範寬筆下的泰山)

  正是因為他的宏闊大度,所以才掙來了範「寬」的名號,正是由於他心胸豁達,所以才能有如本圖所表現的浩然襟懷。正是由於他常縱目終南太華之間,所以才能寫出這樣實感逼人的巨作。這使我們想起了他的千古名句:「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這本是我國繪畫理論的中心體系,值得千言萬語的詳細發揮,但原始要終一以貫之,這幅《溪山行旅圖》正是最恰當最具體最完整的精粹詮釋。

  我常說這幅巨製正站在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的「中」道坐標之上,所以才能幹載之下,撼人深刻如此!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

畫之構圖

  範華原胸襟浩闊,不取小巧捷便,所以他在《溪山行旅圖》上所用的構圖方式中峰巍峨,頂天立地,亦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

  依照構圖慣例,畫家多把主體置於中央而略偏斜的部位,然後再於弱方以賓體補足以求平衡。範華原不阿眾好,卓立一峰,頂天立地,正在畫之中央,使人覽之神旺,觀感為新,真是兵法上的奇中之正,對於表現這種巍峨雄渾的意境,異常合適。

  由於主峰卓立中央,加以礬頭沉重,所以從構圖的觀點看,上端分量過大,很不容易安排。範華原的辦法是先虛其崖腳,以釋其重量,再於下端綴以巨石,以求其平衡。——畫史上說他水際好作突兀大石,由構圖法上講求,尚非範華原之真知音,因為那隻說到其然,沒有說其所以然。

  另外一項最為大家欣賞嘆服的,我知道要說到那條了,這條垂注而下的銀瀑,不但界破了青山山色,而且很巧妙地寫出了巖壑幽深的實中之虛,又隨風飄揚,帶來了高山流水的環佩琴音。

(千尺懸瀑)

       這條千尺下注的瀑水不但使崢嶸厚重的山峰有了剛柔的對比和水分的潤澤,它更肩負了一項「氣勢貫接」的重要任務。這幅巨製從構圖上講,顯然是分為上下兩截,以巨壑中的山光嵐氣為界。這項中線劃分的款式,易生腰斬的不快感覺,所以範華原才巧為布置:高高懸瀑,燕尾雙歧,這是上勢下垂的姿態;同時琳宇宮殿暈飛,松杉塔尖上指,這是下勢上接的映照,這樣兩相迎聯,全幅的氣勢就貫注為一了。

(琳宇宮殿暈飛,松杉塔尖上指)

  驛道由左向右傾斜,不但遙承松杉殿閣之餘勢,更使中流砥柱之主峰由此得一落腳基點。方向之傾斜,至有學問,若橫截平鋪,則和主峰直角相交,正面衝突,成構圖上之大忌。如今漫斜宏闊,既能上承千鈞之重,又復斜攲相交,角度典雅,遂能覽之而神怡。

用筆

  在這幅畫上用筆的主調有了長短兩種線條。長線條觸目可見,如山石的形廓,樹木的枝幹。這是畫大畫最後的一道手續,用濃墨甚至於焦墨在緊要處「提」一下,為的是大畫須懸起遠觀,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於這裡最要見畫家的真實工夫。

  範寬對「線條」的運用,有兩點最使我們傾倒:一在它的轉折,一在它的深刻。

(範寬筆下的線條與皴)

  長線條轉折最難,初著筆時當悠然引來,遇山石面角須轉折處,當著意宕蕩勁道條暢,住筆時當著意收拾含蓄,都是非有真實工力不能躊躇滿志的。

(範寬筆下的線條與皴)

  這畫面上的短線條亦是驚人的,所謂的「有組織」是也,在這裡的短線條,就是通常所謂的雨點皴,亦有人叫做芝麻點的。這是範寬的標準皴法,亦是《溪山行旅圖》上的基調筆觸,山石坡陀,無處不見這種雨點皴法在散布、在組結,最後構成了這幅巨製主要骨幹。

(範寬筆下的線條與皴)

  這種皴法,線條極短,但若對原畫細看,每一筆都還有輕重濃淡,真的是頓挫有效。更難得的是通體「結組有緒」。短線條多了,最容易發生散漫零落的毛病,但在範氏這幅巨製上,你全看不見一點鬆懈,借用軍事家的術語,全都納入組織,不見一個散兵遊勇!不怕雨點如麻,但方向有趨結組有緒,範氏筆綰造化,一氣呵成!短線條用到這種境界,亦可謂出神人化了。

(《溪山行旅圖》中的其他細節)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經典鑑賞課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氣勢磅礴,醉墨淋漓,是典型的範寬山水。一層淡淡的雲氣,把畫面隱隱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一座大山,巍峨雄偉,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而在左上留出一線空白,透出遠遠的山巒一角,頓覺全畫通透,右邊一線飛瀑,飛流直下,水霧蒸騰,聲震山谷,為畫面增加了韻秀之氣,有一點「剛健含婀娜」的感覺。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最初,董其昌曾題有「北宋範中立谿山行旅圖」十字。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以被稱為「最偉大的不朽名著」?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陽剛之美的「百代標程」。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說範寬是「胸襟浩闊,不取小巧捷便,在《溪山行旅圖》上所用的構圖方式中峰巍峨,頂天立地,亦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了解《溪山行旅圖》的人,多半都會對李霖燦先生發現「範寬」籤款的經過感到不可思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溪山行旅圖》範寬把籤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籤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座巔峰?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屬於前者一類的。  面對這幅巨製,明眼人一覽之下,峰巒凝重,氣勢渾雄,便會知道範中立是立意在表揚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壯美。範華原當是有感於泰山巖巖登絕頂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寫出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圖》。由這一幅傑作上,我們真是接觸到這位偉大畫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寬宏大度的豁達襟懷,和他對大自然的深切體。
  • 範寬-《谿山行旅圖》賞析
    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御書之寶」的印鑑,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範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他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厚實而滋潤。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圖》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稱讚。如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宋 範寬《谿山行旅圖》軸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範寬(活動於十世紀),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從畫面的構圖來看,《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構圖。範寬原籍華原,即今陝西耀縣。他筆下表現出來的,自然是關中風景,這在《溪山行旅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1)、圖中的樹木。《溪山行旅圖》中樹木的數量著實不多,這應是關中山體土石堅硬,難有植被覆蓋的緣故。而在為數不多的樹木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樹都是用夾葉法畫就,畫面上只能看到兩株用點葉法畫的樹木,且都被遮擋住,只顯露出部分。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再讀《溪山行旅圖》
    幼習水墨畫,老師曾贈幾套印有山水畫的明信片,印象深刻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比起許多在博物館中被埋沒的「無名星」,《溪山行旅圖》當屬最璀璨的幾顆星辰,縱是你從未翻閱中國美術史,也當聽說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範寬並非本名,而是時人取的綽號,其本名中正,字中立。在陝晉一帶,「寬」是指人邋遢馬虎的字眼。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圖 | 《溪山秋色圖》 宋徽宗 宋宋代山水畫的繁榮興旺,名家名畫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古今一流。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