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溪山行旅圖》

2020-12-24 網易財經

周川

試著撇開作者去談論其藝術,真是件困難的事。另一方面,多少隱匿在作品背後,因疏於記載,或尚待考證而被歸為佚名的藝術家們,他們的「隱身」是否也有助於其作品的相對獨立性,使觀賞者或免受作者生平事跡,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響,對作品本身做出判斷。 「自我」抑或「無我」是藝術家直面的問題,此二者界限實在太過微妙。

幼習水墨畫,老師曾贈幾套印有山水畫的明信片,印象深刻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比起許多在博物館中被埋沒的「無名星」,《溪山行旅圖》當屬最璀璨的幾顆星辰,縱是你從未翻閱中國美術史,也當聽說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範寬並非本名,而是時人取的綽號,其本名中正,字中立。在陝晉一帶,「寬」是指人邋遢馬虎的字眼。但他不以為意,欣然接收,一如百年後的陸放翁,皆可看出藝術家與詩人自在不拘的真性情。

範寬是陝西耀縣人,推開門窗,觸目所見的便是秦隴地區的崇山峻岭,其地質特性使得土層垂直結理強,直立千尺而不頹。觀《溪山行旅圖》中的主山,猶如巨碑挺立於天地。

據說範寬常年隱居於「翠華山」,屬秦嶺北脈,行旅一圖便是以此地實景為靈感素材。2004年,我與家人驅車翻越秦嶺,坐在後排,透過車頂天窗仰望山勢巍峨,唯嘆「巨障」二字,它不僅阻滯南北氣流,使兩地氣候差異,連風土人情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

行旅即旅行。山澗小路,馱隊鈴鐺,遠景一線飛泉,蜿蜒至前景石澗。前行,傍著溪水。彼時我們駕車盤旋,不過是使峰迴路轉的時間過程縮短了,快速的體驗繁華褪盡;事後,於回憶勾勒黑白,那時空山無人亦不荒涼。

說來,這幅在腦海中經年呈現的圖畫,我卻未曾與之素麵相對,只是通過尺寸不一的複製品去體驗原作的「靈光」。或許是極微弱的,但也是本雅明所述的「機械複製時代」帶給我的方便,雖然原作「此時此地」的唯一性被貶抑了,卻也能讓我不拘泥於時空上的「獨一性」,時時刻刻地由外在的觀賞為因,轉而內在的觀照結果,用「感同」,用「推想」把這微弱的「靈光」慢慢放大。

2000年夏,我在一個臨摹室,第一次見到等同於原作尺寸的《溪山行旅圖》複製品,恰巧有位青年正在臨習,畫捲尺幅大過桌子,他弓身站立,懸筆一絲不苟地重複「斧鑿痕」。這是範寬所創的一種皴法,又叫「雨點皴」或「芝麻點」,我認為「斧鑿」更能顯出土層結理的堅勁。那位青年一筆筆不厭其煩地重複,何嘗不具有一種儀式性,由最細微的筆觸開始,呼吸近在咫尺,遙隔千年的水墨「靈光」。

遙想範寬涉步秦嶺採風,常獨入山林經旬不歸,面對天地巨障,森然逼人,不免懾服於造化而生敬畏心。他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我認為重點非在「不如」二字,而應是漸進法,三者循環式的依序漸進,而三者又在漸進的過程中各自提升。如開篇論及藝術中的「自我」與「無我」,亦非對立,應是同時存在,包容的。「心源」觀「自我」,「造化」證「無我」。「師心源」是中國山水畫的境界,但這須建立在「踏破鐵鞋」的功夫上,要「搜盡奇峰打草稿」,要「萬裡歸來後」,方覺「八方在戶庭」。

有時「佚名」不過是藝術史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實則畫面中的筆觸,塑像的雕刻手法分明已提示或明示我們它出自某位畫家、雕塑家的手筆;或先保守說可能系某位畫家所作,抑或系某位此種風格的模仿者。北宋至今,世人皆認為《溪山行旅圖》為範寬所繪,前有明朝董其昌題跋「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唯獨找不到範寬本人的籤名證實。五十五年前,李霖燦先生在圖右下角的樹叢中發現了範寬二字,至此,圖的出自殆無疑義。

傳說有位博物院的清潔工,早就看到了那個籤名,相比學者們的興奮,反倒覺得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再往後,有李敖先生與王裕民先生,考證出圖中兩個漫漶不清的圖章為宋人鈐印(「東華山房」和「忠孝之家」)。宋人畫,蓋有宋人的收藏章,錦上添花般再解謎團。

範寬與我們捉了個千年迷藏。隱世者範寬,雖隱而不避,只待知音。而我經年從巴掌大的印刷品中也無從顧及這些瑣碎,早已自命為知音,說無須相見是矯情的,畢竟在複製時代一償所願是最後的寬慰,雖然了願時它往往不再「震撼」。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溪山行旅圖》大約作於1000年,當看到這樣的宏篇巨幀,讓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溪山行旅圖》是全景式高遠構圖的典範。迎面高聳矗立的山峰,雄偉壯麗,氣勢迫人,佔據畫幅約三分之二,使原本平遠之境頓顯高妙,一種宏大壯闊、高峻巍然的磅礴之勢讓觀者由然而生。刀削壁立的山巖頂部,置有叢林濃密而深厚,遙遙望去,渾厚華滋。
  •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 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介紹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在什麼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詳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物正難地跋涉著。
  • 銅川的「雙胞胎」溪山秘境和《溪山行旅圖》
    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寬《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而此畫中提到的地點,就是銅川的溪山秘境。「溪山勝境」的由來是根據宋代範寬名畫《溪山行旅圖》而得名,當我認為這裡的山叫溪山時,朋友糾正我說這叫照金山,地屬橋山山脈。而溪山的名諱完全是因範寬的畫作而來。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該畫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撲面而來的大山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給人高山仰止、氣勢逼人的雄闊壯美之感。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圖 | 《溪山秋色圖》 宋徽宗 宋宋代山水畫的繁榮興旺,名家名畫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古今一流。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範寬《溪山行旅圖》鑑賞,令人嘆服!
    我想著令我們於浩海煙藪的名繪寶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華夏山水畫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樣,首先推崇這幅範華原的《溪山行旅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 《溪山行旅圖》作品賞析
    《溪山行旅圖》是一幅古代山水畫的優秀典範,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幾乎佔滿了大半個畫面,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給人以山勢逼人之感。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山底下, 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馬隊鈴聲似乎也漸漸進入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溪山行旅圖》的誕生地不只有漂亮的秋色 這裡的溪山冰谷更美麗
    此外,著名的《溪山行旅圖》就是大畫家範寬常年在耀州行走生活,將胸中丘壑書寫在畫卷上的,北方的山巒雄闊壯美,在畫家範寬筆下,他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讓這裡的山嶽顯得更有氣勢。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雖然,我們不能常常看到溪山行旅圖,但是卻可以到薛家寨一睹溪山冰谷的壯觀,從西安城北客運站有直達照金景區的旅遊大巴,想要去看看的朋友周末不妨說走就走吧。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長安逍遙遊」,換個角度看世界,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美景!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我的俠客淑芬傳的溪山行旅圖在哪裡出 淑芬傳旅圖位置
    我的俠客淑芬傳的溪山行旅圖哪裡出,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們都可以獲取很不錯的遊戲體驗,因為這就是這款遊戲高自由度的原因,並且玩家們想要獲取一些道具也不是會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淑芬傳的溪山行旅圖會在什麼地方出
  • 「書畫精覽」大明遺韻—佚名《溪山行旅圖》
    語音講解-佚名-溪山行旅圖03:15來自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佚名《溪山行旅圖》設色絹本立軸 335cm×98cm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藏《溪山行旅圖》以高遠式構圖,於巨幛之上作正面聳拔的山峰,氣勢雄偉而人物的活動置於盤山棧道之上,近處右方汀岸,一隊行旅正過溪橋,騎馬、騎驢、步行挑擔,主僕分明,相互交談而行,顯得和諧又其樂融融。自下而上,又有三三兩兩或主僕或友朋結伴而行,使整幅畫充滿生機。至於樓臺、殿閣、院落、茅亭位置則頗費經營,飛簷、鬥拱、窗格、柱欄,中規中矩,描繪得尤為精緻。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35《溪山行旅圖》北宋範寬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作品以淺淡的色彩和精緻的構圖,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