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方白鸛每天要餵五六頓 |
會孵蛋的鳥爸爸 他有7000多個鳥寶寶 |
5月4日,星期五,晚上7點多,成都市動物園裡的兒童動物園院子裡,孵化室裡燈火通明,映襯著周圍的夜色更加漆黑。
飼養員吳旭東蹲在孵化室裡,撒出一大把拌好的飼料。白鷳、藍鷳、大雁……一群群毛絨絨的小鳥飛奔而至,享受著「夜宵」。
吳旭東在這裡工作了15年,又當爹又當媽,人工孵化並撫育的小鳥已經超過了7000隻,卻從來沒有失手打破一隻鳥蛋。
熬看護稚鳥打地鋪
從1997年動物園有孵化室開始,吳旭東就在這裡工作。15年來,動物園出生的小鳥,大部分第一眼見到的「鳥爸爸」,就是吳旭東。
水池裡還放著5隻重達2斤多的鴕鳥蛋,吳旭東小心地捧出來寫上編號,準備第二天放進孵化器裡。每一隻送到這裡的蛋,都會被編號孵化。從4月到9月是鳥類繁殖的旺季,吳旭東基本每夜都要留下守候這些小生命。
如何確定鳥蛋是受精卵,可以孵出小鳥呢?吳旭東說,一般在孵化一周以後,小鳥就開始發育了。趁著夜晚用燈光照蛋殼,透過光束,能夠清晰地看到裡面的血絲。如果沒有血絲,就證明這是顆「寡蛋」了。
餵針管魚漿蘋果泥
管孵,還管喂。吳旭東經手的小鳥,都要餵到它們「單飛」為止。企鵝、鸚鵡等晚成鳥,不懂得自己找食吃,最少要餵2個多月,企鵝甚至要半年。
半個月前,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破殼而出,眼睛都睜不開,只能靠吳旭東每天用針管灌魚漿。上周,毛都沒長齊的東方白鸛學會了吃小魚和泥鰍,每天要吃五六頓。吳旭東先把小魚摔暈了,再一條條餵到嘴邊。
小鳥們每天都會享受菜葉子、麵包蟲、飼料,稍大就有小魚和泥鰍吃。小企鵝和小鸚鵡享受的待遇稍有不同,有米粉、奶粉、雞蛋、魚漿,還有蘋果泥,食譜和小嬰兒差不多。
難彎嘴鳥喙難進食
又當爹又當媽,駕輕就熟的吳旭東也有「搞不定」的時候。幾年前,有隻小火烈鳥出世後,吳旭東帶了10天,小鳥還是死了。「它的嘴巴是向下彎曲的,拿針管根本打不進去魚漿,著急啊,插胃管灌,又怕它嗆到。」
企鵝和鸚鵡寶寶要在保溫箱裡度過嬰兒期。吳旭東在孵化室帶的第一隻幼鳥就是鸚鵡,半個月後小鸚鵡都會叫了,卻還是夭折了。「那時哪有保溫箱啊,都是拿個燈照著就完事了。」如今說起來,吳旭東還有點遺憾。
聽唧唧鳥語添新聲
夜色中,記者與吳旭東一起守候新生命的誕生。
人工孵化器有1.2米高,裡面恆溫37-38℃。周五白天,一隻白鷳、一隻白冠長尾雉已經先後破殼而出,還待在孵化器的下方熟悉新環境。孵化器裡破殼的小鳥,都得在孵化器下方氣溫在35-36℃的隔間中待24小時,才能住進屬於自己的單間。
哼哼哼、嘰嘰、咕嚕嚕……小鳥們用各種聲音表達著情緒。在此起彼伏的鳥語中,吳旭東敏銳聽見了新的叫聲,他翻開孵化器的一格,兩隻大雁蛋已經出現了一個裂口。「小大雁已經迫不及待要出來了。」
守候一個多小時後,小鳥溼漉漉地爬出了蛋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