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鶇繁殖過程:第一枚鳥蛋破殼而出的全過程記錄,百舌鳥雛鳥出殼

2020-12-11 鶇龜先生

2020年5月10日,一對烏鶇夫婦在陽臺花盆開始做窩。

四天後,鳥窩終於做成了,一個碗狀的鳥「家」出現。

雌鳥烏鶇開始了產蛋過程。烏鶇每年3-7月開始繁殖,每對烏鶇每年繁殖一到兩窩,每窩產蛋4-6枚(也有觀測到產蛋7枚的,但不多見),產蛋速度為每天一枚。

至2020年5月19日,雌鳥已經產蛋五枚。

公鳥嚇壞了,畢竟房價壓力大啊,這要是一下生了五個兒子,那可如何是好?於是與母鳥商議: 公烏鶇:老婆,都五個啦,別在生了!房貸壓力大啊,以後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是大花費啊! 母烏鶇:好吧,聽你的,不生了,就五個了。

於是,母烏鶇開始了孵蛋過程。整個集中孵蛋期約12-15天。孵蛋時母鳥白天黑夜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鳥窩裡,食物補充不及時,對母鳥的體力是個考驗。天氣炎熱,孵蛋確實很辛苦。

不過,好在公烏鶇是個大暖男,經常外出給母鳥尋食,餵養雌鳥。

經過母鳥辛苦孵蛋,終於有一天,有一顆鳥蛋似乎發生了變化。

鳥蛋破出了一個小洞,且不斷擴大,最終演變成縫隙。裡面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動,不斷的往外頂,似乎要突破蛋殼的束縛。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忽然只聽得「啪嗒」一聲,蛋殼裂開了。裡面露出一團粉紅色的東西,扔在不停動著。原來,是烏鶇雛鳥出殼了。

隨著雛鳥的不停扭動,蛋殼裂隙越來越大,最終分為兩瓣。雛鳥頭頂一瓣,腳下踩著一瓣。

慢慢的,雛鳥頭頂上的這一瓣蛋殼,快掉落下來,雛鳥的後腦勺已經開始顯現。

鳥媽媽覓食回來了,發現了正在出殼的雛鳥

咦?我才剛出去一會,你怎麼就出來了?太著急了吧

此時雛鳥頭頂的蛋殼已經褪下了,只剩下另一瓣蛋殼還沒有完全褪下

為了防止蛋殼扎傷雛鳥,鳥媽媽將褪掉的一瓣蛋殼叼走扔掉

至此,雛鳥身上就只剩下一瓣蛋殼沒有褪掉了

鳥媽媽扔蛋殼回來,發現雛鳥仍在努力擺脫蛋殼

鳥媽媽親自動手,幫助雛鳥脫殼

在鳥媽媽的幫助下,第一隻雛鳥終於順利脫掉蛋殼,成為鳥

鳥媽媽將另一瓣蛋殼也叼走扔掉

新鮮的小生命誕生,第一枚鳥蛋,從破殼到雛鳥完全出生,用時約45分鐘。出生日期,2020年5月31日

雛鳥出生後約25分鐘,鳥爸爸來看望新出生的兒子了

公烏鶇:確定沒抱錯吧?這孩子長得這麼難看,一點也不像我啊!

相關焦點

  • 烏鶇繁殖過程:從修建鳥窩到產蛋全記錄,百舌鳥營建鳥巢和產鳥蛋
    烏鶇,因雄鳥善於鳴唱和學舌,又稱百舌鳥,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雄鳥擁有一身黑色羽毛,橙黃的喙(鳥嘴)和眼圈。烏鶇每年的繁殖期為春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為3-6月。基本過程為修建鳥窩-產蛋-孵蛋-孵化-育雛-出飛。下面的圖片,詳細記錄了烏鶇修建鳥窩到產蛋的過程。
  • 窗前搭窩 記者記錄烏鶇孵化到離巢全過程
    記者通過半個多月的拍攝,記錄下烏鶇幼崽從孵化到離巢的全過程。 據了解,烏鶇鳥是瑞典的國鳥,也是鳥中的"口技專家",叫聲婉轉動聽,變化多端。 2020年6月17日,五隻烏鶇幼崽陸續出殼,鳥媽媽會將破殼銜走,保持鳥巢清潔。
  • 它叫烏鶇!徐州4年級學生記錄鳥兒繁育過程,被老師當課件
    根據聶明遠的觀察,鳥窩的主人,是一對全身披著烏黑的羽毛、只有嘴巴是鵝黃色的鳥。這種鳥兒的叫聲特別清脆悅耳。這是什麼鳥呢?聶明遠覺得跟他之前見過的「八哥」很像,他覺得這就是「八哥」。開心的聶明遠將拍到的鳥兒發給科學課的周老師。   4月5日,聶明遠發現鳥窩裡有了第一枚鳥蛋。之後每天增加一枚。到4月9日,鳥窩裡有了5枚蛋。
  • 你撿的百舌鳥為何總生病和死亡?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烏鶇是一種廣布於我國西北及黃河以南各省區的留鳥,其常見程度,大概只有麻雀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如此,在每年春夏繁殖季節(3-7月份),撿到從樹上掉下來的烏鶇雛鳥也是司空見慣。然而並不是每一份「愛心」都值得稱道,在撿幼鳥「救助」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好心辦了壞事」。
  • 成功出殼19隻!韭山列島上 中華鳳頭燕鷗雛鳥學飛了
    今年第19隻中華鳳頭燕鷗雛鳥出殼成功,這,也是在繁殖區中最後出殼的中華鳳頭燕鷗雛鳥。而今年最早一批破殼而出的中華鳳頭燕鷗雛鳥集中在6月7日至13日,共有13隻,目前這些雛鳥已經全部開始學飛。據了解,自4月26日至今的85天監測期間內,監測員最高峰時記錄到76隻中華鳳頭燕鷗成鳥在島嶼周邊活動,混群在5000多隻大鳳頭燕鷗群裡進行繁殖。中華鳳頭燕鷗在繁殖期間一共產下58個蛋,僅有19個蛋孵化成功,其他39個蛋因惡劣天氣、天敵幹擾、未能形成胚胎(受精失敗)等原因導致孵化失敗。
  • 瑞典國鳥烏鶇來陽臺安家 這家人不做飯不炒菜為鳥「騰地方」
    隔了一周,劉偉的父母回到成都市金花鎮附近的家中,生活陽臺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野生烏鶇(dōng)在此安了家,窩裡還有6枚鳥蛋。為了不驚擾到它們,劉偉父母不再在家裡炒菜做飯,為烏鶇提供一個安靜的孵化環境。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陪伴:見證「小粉嫩」成長  兩枚鳥蛋只是開始,鳥窩裡的蛋幾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遞增,到了4月9日,多達六枚。  老張說,有幾次大雨滂沱,大鳥被淋成了「落湯雞」,瑟瑟發抖,卻仍護著鳥蛋,不讓它們受風寒。平日裡,即使天氣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鳥爸爸或鳥媽媽也一直堅守崗位。  4月22日,也就是發現蛋的17天後,老張喜悅地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裡,三隻粉嫩的小烏鶇破殼而出,伸直了脖子,張大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樣子惹人憐愛。與此同時,另外三枚蛋卻沒有動靜。
  • 徐州小學生拍下烏鶇鳥繁育過程 被老師搬上課堂
    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學生聶明遠用了一個月時間,把烏鶇築巢、產卵、孵雛、覓食等全過程用鏡頭記錄了下來,並被科學老師搬到了課堂上。   每天烏鶇媽媽負責孵蛋寶寶,烏鶇爸爸擔負著送餐和站崗放哨的作用。此後,小烏鶇陸續破殼而出,張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聶明遠認真拍攝記錄下烏鶇鳥的繁育過程。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學生聶明遠說:「看它們一直張著嘴,我趁媽媽不注意,就偷偷地放了幾個瓜子在它們鳥巢旁邊,後來我看它們沒有吃,才知道它們只吃蟲,不吃瓜子。所以,我在一直觀察它們長大。」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陪伴:見證「小粉嫩」成長 兩枚鳥蛋只是開始,鳥窩裡的蛋幾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遞增,到了4月9日,多達六枚。 老張說,有幾次大雨滂沱,大鳥被淋成了「落湯雞」,瑟瑟發抖,卻仍護著鳥蛋,不讓它們受風寒。平日裡,即使天氣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鳥爸爸或鳥媽媽也一直堅守崗位。 4月22日,也就是發現蛋的17天後,老張喜悅地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裡,三隻粉嫩的小烏鶇破殼而出,伸直了脖子,張大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樣子惹人憐愛。與此同時,另外三枚蛋卻沒有動靜。
  • 萌萌噠斑嘴環企鵝出殼啦!飼養員親手取蛋、「助產」、餵養小寶寶長大
    如果沒有配偶死亡或調離此種群等「憂傷」的事情發生,這隻企鵝來年還找同一個配偶結對繁殖。而待到來年,成熟的年輕雄性開始找尋配偶。上海動物園圈養歷史上最早的繁殖記錄是129號企鵝,它在近2歲時即開始繁殖。每年產卵前,企鵝通常都有一個換羽過程——因也很好理解,打扮得美美的,才能得到配偶的喜愛呀。
  • 野生烏鶇在陽臺安家 成都這家人為鳥兒孵化「騰地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隔了一周,劉偉的父母回到成都市金花鎮附近的家中,生活陽臺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走進一看,原來是一隻野生烏鶇在此安了家,窩裡還有6枚鳥蛋。為了不驚擾到它們,父母不再在家裡炒菜做飯,為其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進行孵化。
  • 春夏間鳥類進入「繁殖模式」,屋簷下行道樹間都是它們的「產房」和...
    春夏間,大多數鳥兒進入繁殖季節,留在上海繁殖的鳥兒很多。它們開始築巢,然後交配,在巢中產卵,孵化雛鳥,哺育雛鳥……育兒任務完成後,一家子再也不會返回巢穴,除非到下一個繁殖季節,親鳥再來利用它生育新一代。  人行道梧桐樹上,甚至居民陽臺花盆裡空調機架上,那都是什麼鳥兒築的巢?誰又最喜歡選址在倉庫、學校、廟宇這樣的古建築?
  • 鸚鵡界的狸貓換太子,為了提高鸚鵡出殼率,鸚鵡養殖戶費盡心思
    ,鸚鵡進入了繁殖期,夏季不建議鸚鵡繁殖,夏季鸚鵡在繁殖箱裡面容易中暑,而且繁殖箱會滋生細菌,那麼現在很多鳥友家鸚鵡都開始繁殖了,有些母鳥不會孵化不會餵怎麼辦呢?那麼我們只能把換鸚鵡蛋,母鳥下了6枚鸚鵡蛋,其中只有三枚受精,那麼我們就把無精的換掉,這樣出殼率就高了。
  •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 再有幾天就能獨自飛
    給烏鶇寶寶餵食4月18日,本報刊出了《烏鶇安家育娃記》一文,綠楊新苑一戶居民樓,一對烏鶇在這裡修築了愛巢,產下了5枚鳥蛋。經過20多天孵化和哺育後,烏鶇寶寶昨天終於出窩了。烏鶇寶寶飛出窩了凌晨5點,天剛蒙蒙亮,記者就聽見屋外有烏鶇嘰嘰喳喳的吵鬧聲。大鳥的聲音清脆響亮,而小鳥聲音稚嫩且略顯沙啞。相比之前,這陣吵鬧聲持續時間很長。難道烏鶇要出窩了?
  •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今天鶇龜先生就來談談,如何根據從入冬後烏鶇的變化特徵,來判斷所養的是不是只公鳥,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外表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 從體型大小上來說,烏鶇雛鳥在出殼後的2個月大時,基本就長成型了,體型不再發生大的變化。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烏鶇在公園裡,你可能見過身上烏黑的「烏鴉」,但在南方的城市裡,烏鴉其實很罕見,市民們多數看到的是八哥或另一種知名度更低的鳥——烏鶇。即使在觀鳥圈,烏鶇也不太受「待見」,可能因為它們並不「美麗」,還很常見。烏鶇分布廣泛,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和其它奔波的親戚不同,烏鶇已經放棄了遷徙。它們離開原野,融入都市、住進小區,甚至還藉助燈光開啟了夜生活模式,實在是鳥生贏家。因此,我多次在文中提到烏鶇,樂此不疲,烏鶇的多才多藝甚至讓我覺得長篇累牘也不過分。
  • 烏鶇「落戶」百姓家 鳥媽不離不棄照顧傷鳥
    烏鶇鳥在給雛鳥餵食。高興的是,在他家陽臺鐵樹下孵化的4隻小烏鶇羽翼已豐,並相繼飛離巢穴;然而其中一隻小鳥離巢時,因前日的暴雨而受傷,這又讓他揪心不已。好在鳥媽不離不棄,始終陪伴著。「3月27日,愛人告訴我,陽臺鐵樹下突然出現了一個鳥窩,沒過幾天,窩裡就出現了5枚鳥蛋。那一周正好是愛鳥周,太讓人驚喜了。」吳先生告訴記者,從發現鳥窩開始,他一下班便拿起相機,蹲在臥室的窗戶邊,近距離拍攝來家裡築巢的鳥兒。
  • 你見過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嗎?溫州動物園紅䴉首次繁殖成功
    你見過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嗎?  你見過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嗎?昨天,溫州動物園傳來了喜訊,該園紅䴉首次成功孵化出一隻紅䴉寶寶,紅䴉爸爸媽媽日夜不離地對它精心呵護。想知道這對世界上「最紅夫妻」是如何撫育寶寶的,國慶長假不妨來溫州動物園看看。
  • 10歲男孩連續一個月拍下烏鶇鳥繁育過程,被老師搬上課堂
    4 月 5 日,裡面有了第一枚鳥蛋 ……" 這是徐州一 10 歲男孩聶明遠記錄下的鳥兒成長過程。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聶明遠見證了新生命的誕生,拍攝下了小鳥學飛的過程,這些陽臺 " 來客 " 成了他最愛的 " 夥伴 "。聶明遠每天細心地記錄著鳥兒的成長變化,這些資料被科學老師當成 " 教材 ",給全班學生上了兩節生動的科學課。
  • 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準確把握這些變化特點,也有助於我們區分烏鶇公母。今天「烏鶇與烏龜」就來談談,如何根據從入冬後烏鶇的變化特徵,來判斷所養的是不是只公鳥,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一、外表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從體型大小上來說,烏鶇雛鳥在出殼後的2個月大時,基本就長成型了,體型不再發生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