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2020-12-21 上觀

 

家裡的窗臺成了鳥媽媽的「產房」,在小鳥學會飛翔前,還要給這一家當一個多月免費「月嫂」,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去年清明節前後到5月9日,家住楊浦區新江灣城的張先生夫婦就收穫了一段獨特的「養鳥」經歷。

 

時值上海第38屆「愛鳥周」之際,他們將這段珍藏的回憶娓娓道來。

 


初遇:兩年前就已結緣

 

時鐘撥回去年4月5日的雨夜,老張走到家中的北窗臺,拉開好幾周沒打開過的窗簾,突然發現盆景下多出一個巴掌大的鳥窩。

 

打開窗戶,湊近一看,這個鳥窩「做工」精緻——幾乎正圓形,由外及內分為三層,較粗和較細的樹枝組成外面兩層,之間的縫隙用泥土、枯葉等填充;枯草則鋪在窩底,作為「床墊」。再一細看,裡面還靜臥著兩顆「鵪鶉蛋」!

 

 

說是「鵪鶉蛋」,因為這些蛋殼上的花紋很像鵪鶉蛋,但在它們的爸爸媽媽歸巢前,老張自己也搞不清這究竟是什麼鳥的後代。

 

答案第二天就揭曉,老張把偷拍的鳥爸媽照片發給朋友,「烏黑身體,黃色嘴巴」,對方一眼就認出是烏鶇。

 

 

讓人意外的是,這並非老張家的窗臺第一次冒出鳥窩。「2016年4月,同樣在這個位置,也出現過一個鳥窩。」老張說,那時裡面沒有蛋,隔了很久也沒見大鳥來,怕鳥窩長蟲發黴,就扔掉了。

 

時隔兩年,再次「天降」一個鳥窩,裡面還有生命正在孕育,老張感慨這是緣分,就和夫人一起主動擔負起守護它們的責任。

 

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已發現多起烏鶇在居民家窗臺或雨棚築巢的案例。

 

比如2016年5月,天山初級中學一名教師家中朝西陽臺外的盆景上,有兩隻烏鶇築巢,生下5隻小烏鶇。

 

2016年5月12日,有市民發現,一個精緻的鳥巢竟然在其家中朝西陽臺外白蠟盆景裡安營紮寨    圖片來源:中山公園周到

 

又比如2018年5月,市民蔡女士家的雨棚下搬來一對烏鶇夫婦,築起了愛巢。6月27日前後,小烏鶇順利降生。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不過,對大多數居民而言,鳥兒挑中他們家下蛋的經歷仍十分少見。綜合多個案例來看,鳥兒對築巢周邊環境的警惕性很高,能夠放心下蛋的地方,一般都是居民極少打理甚至被「遺忘」的角落,且周邊一般有草坪、河道,是它們覓食的理想場所。

 

「我家這個北窗臺種的是鐵樹、榕樹等盆景,冬季到開春極少澆水,有時窗戶個把月才開一次。」老張回想起來,覺得是因為窗臺沒什麼人類的氣味,顯得比較自然,才能吸引鳥兒築巢。

 


陪伴:見證「小粉嫩」成長

 

兩枚鳥蛋只是開始,鳥窩裡的蛋幾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遞增,到了4月9日,多達六枚。

 

 

下完蛋後,鳥媽媽變得更顧家,時不時回巢孵蛋。由於它們十分警惕,老張和夫人只敢把窗簾打開一條縫,站在兩三米外「偷看」最新進展。

 

 

「鳥兒對孩子的關愛,令人動容。」老張說,有幾次大雨滂沱,大鳥被淋成了「落湯雞」,瑟瑟發抖,卻仍護著鳥蛋,不讓它們受風寒。平日裡,即使天氣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鳥爸爸或鳥媽媽也一直堅守崗位。

 

4月22日,也就是發現蛋的17天後,老張喜悅地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裡,三隻粉嫩的小烏鶇破殼而出,伸直了脖子,張大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樣子惹人憐愛。與此同時,另外三枚蛋卻沒有動靜。

 

 

急切的老張向朋友圈求助,他擔心蛋都孵化出來後,烏鶇爸媽沒能力照顧所有雛鳥,有些小生命可能剛降世就逝去,希望有懂行的朋友能領養幾隻。

 

但朋友們擔心技術不精反而害了雛鳥,都勸老張遵循優勝劣汰的法則,順其自然。結果,將近一周後,窩裡只有四隻雛鳥,剩下的蛋不知所蹤。「很難過,但選擇權在烏鶇,可能是它們自己淘汰了無法孵化的蛋。」老張說。

 

接下來的兩周多時間裡,小鳥們幾乎成了老張的「鬧鐘」,每天清晨五六點,「啾啾啾」的叫餓聲便準時響起。老張倒也不嫌煩,樂呵呵地爬起來看餵食過程。

 

「這簡直就是四個小吃貨!」老張感慨,為了養育子女,烏鶇爸媽輪流外出覓食,大約十多分鐘就交接班一次,把叼回來的蚯蚓、小魚等逐個逐段地塞進小鳥嘴裡,就這麼一直忙碌到夜晚。

 

 

 

不想打擾烏鶇一家,卻又難耐好奇心,在小鳥孵化出來後,老張購買了一臺微型攝像機,趁烏鶇爸媽不在,悄悄裝在了窗臺一側,記錄下了許多美好瞬間。

 


告別:盼望鳥兒再築巢

 

對任何居住在城市的家庭而言,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鳥類的生活,都是十分寶貴的經歷。

 

老張不斷在朋友圈裡上傳烏鶇一家的照片、視頻,成了朋友圈裡的「網紅」。要是偶爾有一陣沒消息,就會有一大波「潛水」的友人突然冒出來,強烈要求老張趕快更新。

 

老張的朋友圈,那段時間都在曬鳥

 

開始長毛

 

小烏鶇們成長得飛快,已經有模有樣了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5月7日,那是第一隻小烏鶇振翅飛離巢穴的日子。

 

藉助攝像頭,老張看到了它們振翅起飛的瞬間。早孵化幾天的「老大」在當天早晨7點前起飛。「老二」不甘示弱,當天中午也邁開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剩下的「老三」「老四」在5月8日、9日先後離巢。

 

最後一隻小烏鶇離巢

 

「望著空落落的鳥巢,有些悵然若失。」老張坦言,自己至今都戀戀不捨,那段時間就好像與親朋好友告別了一般。

 

回憶起這段「月嫂」經歷,老張有點不好意思:「其實為了不打擾它們,我們幾乎沒有做什麼,很不稱職。」

 

但這是值得提倡的觀鳥方式,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專家指出,如果在烏鶇築巢後,人們頻繁地去打擾它們,比如反覆開關窗產生響聲,或用手去觸碰鳥窩、鳥蛋,很可能會讓它們因為氣味不對等原因棄窩。

 

有些人還「好心辦壞事」,在幼鳥長大,鳥巢空間不足時,為它們換了一個更大的人工新窩,導致大鳥離巢,幼鳥無人照料而死。

 

似乎是感激老張家,這兩隻烏鶇還十分注重窗臺的衛生,經常把子女的糞便叼到外邊,絕不留在窗臺上。也似乎是對這一帶的環境有了好感,在小鳥全部離巢後的一兩個月裡,老張還時常能在小區的樹梢上看到它們,甚至看到烏鶇爸媽仍在堅持餵養小鳥。

 

 

「希望有緣再能相見!」老張告訴記者,自己的窗臺並沒有在烏鶇離開後做太大調整,他和夫人盼望著將來還有鳥兒肯來築巢。

 


【了解烏鶇更多的「秘密」】

 

烏鶇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烏鶇,作為鶇科鳥類的典型代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科學家將其分為3個物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非的歐烏鶇、分布於我國西藏地區的藏鶇、分布在我國其他地區的烏鶇。

 

烏鶇常見於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它們於地面取食,靜靜地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在上海,烏鶇和珠頸斑鳩(俗稱「野鴿子」)、麻雀、白頭鵯(俗稱「白頭翁」)一起被戲稱為「四大金剛」,也就是本地四種常見的「留鳥」。

 

烏鶇還因歌聲悅耳,被人們譽為「百舌鳥」 。唐代詩人劉禹錫、王維、杜甫都有詩來贊。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烏鶇都是烏黑靚麗的,具體要分雌雄。雌性烏鶇,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雄性烏鶇,全黑色,嘴橘黃,眼圈略淺,腳黑。

 

辨識雌雄烏鶇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另外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有些小烏鶇因為飛行能力不強,只能撲騰幾下,很多有愛心的人士往往會將它們帶回家飼養。

 

小烏鶇  作者見照片水印

 

其實,這樣並不合適。因為小烏鶇沒有被父母遺棄,它們的父母也許就在我們撿拾它的區域附近,如果將它帶回家飼養,很難滿足小鳥快速成長過程中對食物的需求,還會耽誤它跟著鳥爸媽學習飛行。

 

最好的選擇就是將一些過於暴露的小烏鶇趕到附近稍微隱蔽一些的樹木草叢中,它的父母自然會來照顧。

 

相關焦點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原標題: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家裡的窗臺成了鳥媽媽的「產房」,在小鳥學會飛翔前,還要給這一家當一個多月免費「月嫂」,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去年清明節前後到5月9日,家住楊浦區新江灣城的張先生夫婦就收穫了一段獨特的「養鳥」經歷。
  • 這位網友太幸運 免費給珠頸斑鳩當起"月嫂"
    原標題:這位網友太幸運:免費給珠頸斑鳩當「月嫂」,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家裡窗臺成了鳥媽媽的「月子會所」,給它當一個多月的免費「月嫂」,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去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家住嘉定的網友「月小季」就收穫了一段獨特的「養鳥」經歷。時值上海第37屆「愛鳥周」之際,月小季將這段珍藏的回憶娓娓道來。
  • 烏鶇夫婦時隔一年返回築巢 陽臺蔥盆裡生下6隻「小寶寶」
    近日,市區鳳凰曦城李先生家的陽臺上來了「老朋友」——一對烏鶇夫婦,還在他家「養兒育女」。李先生說,早在去年,這對「老朋友」就和他們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先生家住市區鳳凰曦城三樓,陽臺上種了些花花草草。今年4月中旬,李先生的女兒給陽臺花草澆水時,發現陽臺蔥盆裡的舊鳥巢裡多了一些新鋪墊的草,估計有鳥兒「光臨」,果然沒過多久,一對烏鶇夫婦就落戶了。仔細辨認,李先生驚喜得發現:這對烏鶇夫婦可是「老朋友了」,「去年,這對鳥兒就在這裡生了4隻『小寶寶』,不知道今年能孵幾隻呢。」「從鳥兒媽媽開始下蛋,一共生了6個。」
  • 愛心市民守護了1個月 終待烏鶇幼鳥展翅飛!
    窗臺外放的有米、水、水果。6月4日,本報報導了《3隻烏鶇寶寶破殼而出!愛心市民守護了1個月》。10多天過去了,這些烏鶇寶寶怎麼樣了?昨天,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兩隻幼鳥飛走了昨天下午,程女士小心翼翼地靠近南側窗臺,只見窗臺上的烏鶇鳥窩裡,兩隻幼鳥先是蹦到窩外側,抖了抖雙翅,不時向四周張望。接著,又跳到了邊上的鋁合金支架上,繼續環顧四周。稍作停留後,兩隻幼鳥突然用力振動雙翅,向天空飛去,盤旋幾周後,再次落回到窗臺上。
  •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 再有幾天就能獨自飛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凌晨5點,天剛蒙蒙亮,記者就聽見屋外有烏鶇嘰嘰喳喳的吵鬧聲。大鳥的聲音清脆響亮,而小鳥聲音稚嫩且略顯沙啞。相比之前,這陣吵鬧聲持續時間很長。難道烏鶇要出窩了?烏鶇夫婦很勤勞,它們不時帶回食物。而烏鶇寶寶一看到父母回來,就張開嘴,似乎在說「快餵我,快餵我」。烏鶇父母一般就近尋找食物,小區草叢中有不少蚯蚓,它們就捕捉回來餵養寶寶。預計還要過幾天,烏鶇寶寶才能下地自主覓食。
  • 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一、烏鶇為何被稱為鳥中「平頭哥」?「平頭哥」本是蜜獾的外號,那為何看起來膽小的烏鶇,也能有這稱號呢?這是因為,發起狠來的烏鶇,也是相當恐怖,真有點「平頭哥」風範。而烏鶇的攻擊,只是個體行為,並不具有普遍性,這與蜜獾截然不同。例如在鶇龜先生家窗臺上做窩的這對烏鶇,三年間先後繁殖了四窩。因鳥窩旁邊有盆栽植物,所以要經常開窗澆水,驚擾到它們在所難免。但人鳥相處融洽,並沒有攻擊行為。也就是說,烏鶇的攻擊行為屬於偶發事件,並非所有烏鶇都這樣,沒有普遍性。
  • 烏鶇「寶寶」少一個 愛鳥專家來釋疑
    「我們都感到奇怪,鳥蛋離奇少了一個,仔細查看監控畫面也沒有發現異常。」昨日,城東小學負責監控視頻維護的傅蔣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已經將附近走廊全部封閉,而且鳥窩搭建在四樓欄杆處,不會有蛇等野生動物來偷吃鳥蛋,愛心護鳥行動在全校上下溫暖開展,大家都輕手輕腳,盡最大可能不去打擾到它們。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鳥蛋從6枚減少到現在的5枚?
  •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月嫂,學月嫂多大年齡最好?
    月嫂屬於高級家政人員,不管是薪資,還是待遇,相對普通保姆,都是非常高的,一般成手後,月薪輕鬆過萬,如果是能力水平過硬的金牌月嫂,薪資更是翻倍增長,甚至比一些白領還要高。而且很搶手,有的都需要提前半年預約。
  • 【華凱月嫂分享】範立芳:精湛技能盡顯月嫂本色
    2016年秋天,她剛入職華凱月嫂服務社的那當兒,在外面幹過二個月的月嫂,伺候「月子」有點兒經驗,但職業技能可以說是「皮毛功夫」,與一個合格的月嫂差距甚遠。她來華凱當月嫂接的第一單工作,是護理一個剛剛出院在家休養的老幹部,不料想在用戶家才幹了五天,人家就叫停換人。原因是做飯不好吃,護理不到位。這件事,讓範立芳傷心了好多天,也反思了好多天。
  • 德國有個窗臺文化
    我喜歡德國窗臺文化,我家臥室窗臺我放蝴蝶蘭花,廚房窗臺我就養殖這個菜,這是德國的一種佐料植物一樣的,作用有點像我們國內的蔥一樣的作用,做菜會掐點新鮮的放在菜裡面做配料很香的,常年窗臺就這麼養著。在2015年我好奇帶了種子回國,那時候我國內工廠還沒有關閉的時候我是三個月待浙江,三個月待德國,然後我把這個種子種好發芽出來,我也照樣放在廚房,可是效果跟德國完全不一樣,盆子裡會有小蚊蟲,而且最惱火的是因為在廚房時間長了,菜上面有油鋪在上面,這是我無法理解的,同樣的種植,同樣的放廚房,在德國的廚房怎麼沒有油煙鋪在上面,在國內的就有。
  • 與鳥為鄰 德陽6旬老人為烏鶇當起「保姆」
    不過不是他買來的鳥兒,而是有鳥兒在他家窗臺上築窩孵蛋。李義華介紹,與這些鳥兒結緣是在2009年,到現在已經有5隻鳥兒來築巢了。看到鳥兒找他做鄰居,自己也是非常高興。李義華當起了「保姆」李義華住在德陽市區沂河街的一個小區裡,環境幽靜,樹木頗密。這麼一塊地方,正是鳥兒棲息的好地方。
  • 坐月子要不要請月嫂?中國產婦請月嫂的理由,全被國外產婦推翻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請月嫂來照顧自己。因為在月嫂相對比較專業,在月嫂的幫助下,產後媽媽們的生活會更有條理,而且自己也能更好的休息。但是對外國孕婦來說,就覺得中國產婦請月嫂的理由不成立了,那中國產婦請月嫂的原因有哪些呢?
  • 威海靚娃母嬰舉辦2019大型感恩月嫂公益活動
    活動現場威海靚娃母嬰護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俊大眾網·海報新聞威海11月9日訊 (記者 錢昱昕 通訊員 唐曉康) 為推動市民關愛月嫂團體、關注月嫂健康,並為威海月嫂提供一個集健康、培訓、技能指導等服務於一體的大型公益平臺
  • 烏鶇繁殖過程:第一枚鳥蛋破殼而出的全過程記錄,百舌鳥雛鳥出殼
    2020年5月10日,一對烏鶇夫婦在陽臺花盆開始做窩。四天後,鳥窩終於做成了,一個碗狀的鳥「家」出現。雌鳥烏鶇開始了產蛋過程。烏鶇每年3-7月開始繁殖,每對烏鶇每年繁殖一到兩窩,每窩產蛋4-6枚(也有觀測到產蛋7枚的,但不多見),產蛋速度為每天一枚。
  • 窗前搭窩 記者記錄烏鶇孵化到離巢全過程
    一對烏鶇鳥夫婦用泥草築巢,繁育幼雛。記者通過半個多月的拍攝,記錄下烏鶇幼崽從孵化到離巢的全過程。 據了解,烏鶇鳥是瑞典的國鳥,也是鳥中的"口技專家",叫聲婉轉動聽,變化多端。 2020年6月17日,五隻烏鶇幼崽陸續出殼,鳥媽媽會將破殼銜走,保持鳥巢清潔。
  •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學習月嫂,原因有這幾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和生活觀念的一些轉變,做月子期間請月嫂來照顧產婦和嬰兒已經成為了一件很見怪不怪的事情。當然請月嫂來照顧產婦的確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此很多人看到月嫂的工資在日漸增長,所以都打起了當月嫂的主意,所以現在月嫂的學歷也是越來越高,包括一些研究生都已經轉行當月嫂。當然,大家最關心的並不是學歷,而是到底月嫂的工資有多少,讓大家都選擇去當月嫂。月嫂的工資到底有多少呢?
  • 2020成都知名月嫂公司有哪些?成都月嫂價格一覽表
    今年好多成都的朋友都在說成都月嫂不好請,其實月嫂就真沒有號找過,一直以來,月嫂市場都非常的混亂,月嫂的素質也參差不齊,知道現在隨著成都幾家大的月嫂公司出現,成都的月嫂市場才逐漸規範起來。成都在2013年的時候其實就有專業的月嫂公司了,那個時候全國知名月嫂品牌月貝佳就開始在成都紮根了,而且推出了月嫂行業標準服務5對1母嬰護理整合方案,這也是現在你看到很多規模大的月嫂公司宣傳什麼8對1,16選1嚴選月嫂的基礎。
  • 斑鳩夫婦窗臺上搭「愛巢」,生兒育女過起幸福生活
    它們在黃先生家房間窗臺上築上了「愛巢」。20多天過去了,如今這對斑鳩夫婦已經在此生兒育女。黃先生他們和斑鳩一家也成了「朋友」,現在每天起床和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它們。鳥窩多了兩枚白色的蛋6月16日上午,黃先生家的陽臺上兩隻嗷嗷待哺、毛茸茸的雛鳥,正靜靜地趴在窩裡等待自己父母捕食歸來,這是兩個小傢伙出生的第五天。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即使在觀鳥圈,烏鶇也不太受「待見」,可能因為它們並不「美麗」,還很常見。烏鶇分布廣泛,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和其它奔波的親戚不同,烏鶇已經放棄了遷徙。它們離開原野,融入都市、住進小區,甚至還藉助燈光開啟了夜生活模式,實在是鳥生贏家。因此,我多次在文中提到烏鶇,樂此不疲,烏鶇的多才多藝甚至讓我覺得長篇累牘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