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窗臺成了鳥媽媽的「產房」,在小鳥學會飛翔前,還要給這一家當一個多月免費「月嫂」,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去年清明節前後到5月9日,家住楊浦區新江灣城的張先生夫婦就收穫了一段獨特的「養鳥」經歷。
時值上海第38屆「愛鳥周」之際,他們將這段珍藏的回憶娓娓道來。
初遇:兩年前就已結緣
時鐘撥回去年4月5日的雨夜,老張走到家中的北窗臺,拉開好幾周沒打開過的窗簾,突然發現盆景下多出一個巴掌大的鳥窩。
打開窗戶,湊近一看,這個鳥窩「做工」精緻——幾乎正圓形,由外及內分為三層,較粗和較細的樹枝組成外面兩層,之間的縫隙用泥土、枯葉等填充;枯草則鋪在窩底,作為「床墊」。再一細看,裡面還靜臥著兩顆「鵪鶉蛋」!
說是「鵪鶉蛋」,因為這些蛋殼上的花紋很像鵪鶉蛋,但在它們的爸爸媽媽歸巢前,老張自己也搞不清這究竟是什麼鳥的後代。
答案第二天就揭曉,老張把偷拍的鳥爸媽照片發給朋友,「烏黑身體,黃色嘴巴」,對方一眼就認出是烏鶇。
讓人意外的是,這並非老張家的窗臺第一次冒出鳥窩。「2016年4月,同樣在這個位置,也出現過一個鳥窩。」老張說,那時裡面沒有蛋,隔了很久也沒見大鳥來,怕鳥窩長蟲發黴,就扔掉了。
時隔兩年,再次「天降」一個鳥窩,裡面還有生命正在孕育,老張感慨這是緣分,就和夫人一起主動擔負起守護它們的責任。
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已發現多起烏鶇在居民家窗臺或雨棚築巢的案例。
比如2016年5月,天山初級中學一名教師家中朝西陽臺外的盆景上,有兩隻烏鶇築巢,生下5隻小烏鶇。
2016年5月12日,有市民發現,一個精緻的鳥巢竟然在其家中朝西陽臺外白蠟盆景裡安營紮寨 圖片來源:中山公園周到
又比如2018年5月,市民蔡女士家的雨棚下搬來一對烏鶇夫婦,築起了愛巢。6月27日前後,小烏鶇順利降生。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不過,對大多數居民而言,鳥兒挑中他們家下蛋的經歷仍十分少見。綜合多個案例來看,鳥兒對築巢周邊環境的警惕性很高,能夠放心下蛋的地方,一般都是居民極少打理甚至被「遺忘」的角落,且周邊一般有草坪、河道,是它們覓食的理想場所。
「我家這個北窗臺種的是鐵樹、榕樹等盆景,冬季到開春極少澆水,有時窗戶個把月才開一次。」老張回想起來,覺得是因為窗臺沒什麼人類的氣味,顯得比較自然,才能吸引鳥兒築巢。
陪伴:見證「小粉嫩」成長
兩枚鳥蛋只是開始,鳥窩裡的蛋幾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遞增,到了4月9日,多達六枚。
下完蛋後,鳥媽媽變得更顧家,時不時回巢孵蛋。由於它們十分警惕,老張和夫人只敢把窗簾打開一條縫,站在兩三米外「偷看」最新進展。
「鳥兒對孩子的關愛,令人動容。」老張說,有幾次大雨滂沱,大鳥被淋成了「落湯雞」,瑟瑟發抖,卻仍護著鳥蛋,不讓它們受風寒。平日裡,即使天氣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鳥爸爸或鳥媽媽也一直堅守崗位。
4月22日,也就是發現蛋的17天後,老張喜悅地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裡,三隻粉嫩的小烏鶇破殼而出,伸直了脖子,張大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樣子惹人憐愛。與此同時,另外三枚蛋卻沒有動靜。
急切的老張向朋友圈求助,他擔心蛋都孵化出來後,烏鶇爸媽沒能力照顧所有雛鳥,有些小生命可能剛降世就逝去,希望有懂行的朋友能領養幾隻。
但朋友們擔心技術不精反而害了雛鳥,都勸老張遵循優勝劣汰的法則,順其自然。結果,將近一周後,窩裡只有四隻雛鳥,剩下的蛋不知所蹤。「很難過,但選擇權在烏鶇,可能是它們自己淘汰了無法孵化的蛋。」老張說。
接下來的兩周多時間裡,小鳥們幾乎成了老張的「鬧鐘」,每天清晨五六點,「啾啾啾」的叫餓聲便準時響起。老張倒也不嫌煩,樂呵呵地爬起來看餵食過程。
「這簡直就是四個小吃貨!」老張感慨,為了養育子女,烏鶇爸媽輪流外出覓食,大約十多分鐘就交接班一次,把叼回來的蚯蚓、小魚等逐個逐段地塞進小鳥嘴裡,就這麼一直忙碌到夜晚。
不想打擾烏鶇一家,卻又難耐好奇心,在小鳥孵化出來後,老張購買了一臺微型攝像機,趁烏鶇爸媽不在,悄悄裝在了窗臺一側,記錄下了許多美好瞬間。
告別:盼望鳥兒再築巢
對任何居住在城市的家庭而言,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鳥類的生活,都是十分寶貴的經歷。
老張不斷在朋友圈裡上傳烏鶇一家的照片、視頻,成了朋友圈裡的「網紅」。要是偶爾有一陣沒消息,就會有一大波「潛水」的友人突然冒出來,強烈要求老張趕快更新。
老張的朋友圈,那段時間都在曬鳥
開始長毛
小烏鶇們成長得飛快,已經有模有樣了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5月7日,那是第一隻小烏鶇振翅飛離巢穴的日子。
藉助攝像頭,老張看到了它們振翅起飛的瞬間。早孵化幾天的「老大」在當天早晨7點前起飛。「老二」不甘示弱,當天中午也邁開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剩下的「老三」「老四」在5月8日、9日先後離巢。
最後一隻小烏鶇離巢
「望著空落落的鳥巢,有些悵然若失。」老張坦言,自己至今都戀戀不捨,那段時間就好像與親朋好友告別了一般。
回憶起這段「月嫂」經歷,老張有點不好意思:「其實為了不打擾它們,我們幾乎沒有做什麼,很不稱職。」
但這是值得提倡的觀鳥方式,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專家指出,如果在烏鶇築巢後,人們頻繁地去打擾它們,比如反覆開關窗產生響聲,或用手去觸碰鳥窩、鳥蛋,很可能會讓它們因為氣味不對等原因棄窩。
有些人還「好心辦壞事」,在幼鳥長大,鳥巢空間不足時,為它們換了一個更大的人工新窩,導致大鳥離巢,幼鳥無人照料而死。
似乎是感激老張家,這兩隻烏鶇還十分注重窗臺的衛生,經常把子女的糞便叼到外邊,絕不留在窗臺上。也似乎是對這一帶的環境有了好感,在小鳥全部離巢後的一兩個月裡,老張還時常能在小區的樹梢上看到它們,甚至看到烏鶇爸媽仍在堅持餵養小鳥。
「希望有緣再能相見!」老張告訴記者,自己的窗臺並沒有在烏鶇離開後做太大調整,他和夫人盼望著將來還有鳥兒肯來築巢。
【了解烏鶇更多的「秘密」】
烏鶇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烏鶇,作為鶇科鳥類的典型代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科學家將其分為3個物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非的歐烏鶇、分布於我國西藏地區的藏鶇、分布在我國其他地區的烏鶇。
烏鶇常見於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它們於地面取食,靜靜地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在上海,烏鶇和珠頸斑鳩(俗稱「野鴿子」)、麻雀、白頭鵯(俗稱「白頭翁」)一起被戲稱為「四大金剛」,也就是本地四種常見的「留鳥」。
烏鶇還因歌聲悅耳,被人們譽為「百舌鳥」 。唐代詩人劉禹錫、王維、杜甫都有詩來贊。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烏鶇都是烏黑靚麗的,具體要分雌雄。雌性烏鶇,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雄性烏鶇,全黑色,嘴橘黃,眼圈略淺,腳黑。
辨識雌雄烏鶇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供圖
另外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有些小烏鶇因為飛行能力不強,只能撲騰幾下,很多有愛心的人士往往會將它們帶回家飼養。
小烏鶇 作者見照片水印
其實,這樣並不合適。因為小烏鶇沒有被父母遺棄,它們的父母也許就在我們撿拾它的區域附近,如果將它帶回家飼養,很難滿足小鳥快速成長過程中對食物的需求,還會耽誤它跟著鳥爸媽學習飛行。
最好的選擇就是將一些過於暴露的小烏鶇趕到附近稍微隱蔽一些的樹木草叢中,它的父母自然會來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