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廣袤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體長約90釐米,身高約30釐米的鼬科野生動物。其體型似狗獾,四肢短小,頭部寬闊、平整,後背及頭頂覆蓋灰白色的毛,模樣看起來有點呆萌可愛。因善於搗毀蜂巢、喜食蜂蜜,由此被稱為蜜獾。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其實動物也一樣。外表小巧玲瓏的蜜獾,卻是位敢「懟天、懟地、懟空氣」的主,橫行於非洲大地,是連獅子見了都打怵的傢伙。性格兇猛好鬥,是它的基本特點,幾乎會攻擊所有的動物。管你是獅子、獵豹、豪豬、眼鏡蛇,還是鱷魚、斑馬、野牛和羚羊,它統統不認慫,一個字就是「幹」,哪怕為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它的一生,「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有人說蜜獾會記仇,其實不對,它奉行的是有仇現場報,決不讓仇隔夜。因其頭頂平、覆蓋白色毛髮的外表,以及睚眥必報的性格,像極了留著板寸、混社會的「大哥」,因此蜜獾又有了「平頭哥」的稱號。
不過,這次我們說的並不是蜜獾,而是另一種「平頭」小動物,有鳥中「平頭哥」之稱的烏鶇。最近先後有兩位朋友,說被烏鶇攻擊了,向鶇龜先生諮詢應該怎麼辦。其中一位是因家中小朋友首先和烏鶇起衝突,進而導致全家人被攻擊;另一位則是在花園散步時,遭烏鶇攻擊,並且還被「追到娘家(同一小區)」打。實際上,每年春夏季,烏鶇攻擊人的事件確實不少。由此導致大家都認為烏鶇和蜜獾一樣,脾氣暴躁,容易記仇。於是,烏鶇就有了鳥中「平頭哥」的稱號。
熟悉烏鶇的都知道,這是一種極度膽小的鳥。膽子能小到什麼程度呢?例如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是從小養大的,和家人也都很熟悉。但如果哪天你換了身衣服、剪了個尺度大點的頭,就能將它嚇得「大小便失禁」。任何一個它以前沒有見過的人或物,都有可能被「嚇得屎都出來了」,其膽小的模樣,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如此膽小的烏鶇,為何會去攻擊人呢?難道它真的像蜜獾那樣,是鳥中「平頭哥」?事實並非如此。烏鶇攻擊人確實存在,但它和蜜獾不同,並沒有普遍性,將其稱為「平頭哥」實際是一種不了解真相的汙名化。烏鶇攻擊人的真實原因,其實更令我們欽佩。今天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烏鶇為何被稱為鳥中「平頭哥」?
「平頭哥」本是蜜獾的外號,那為何看起來膽小的烏鶇,也能有這稱號呢?這是因為,發起狠來的烏鶇,也是相當恐怖,真有點「平頭哥」風範。一是誰都不怵,無論是人、貓、狗,還是其他鳥類,都照打不誤;二是記仇且戰鬥意志強烈,一旦惹上烏鶇,將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連續多日追著你攻擊,不打到你徹底認慫,絕不會收兵;三是攻擊方式特別,會給人造成嚴重心理陰影,使身心備受打擊。其中令人頭疼、也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其攻擊方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形式:
(1)空中俯衝攻擊。只見一隻黑鳥,利劍般從空中俯衝而來,快速掠過你頭頂,用鳥爪撓一下頭髮,或用鳥嘴猛啄。還沒等反應過來,黑鳥已拉升而去,準備下一波攻擊。遇到這種情況,識相點的,趕緊逃離現場,這樣最好。但倘若你不識趣,因此惱羞成怒,和烏鶇正面衝突,那麼烏鶇將視你為敵意,會展開另一種形式的進攻,會打到你懷疑人生,陷入噩夢般的絕望。這種方式,就是高空轟炸。
(2)高空糞彈轟炸。如果俯衝攻擊沒有嚇退你,那麼烏鶇將化身高空轟炸機,對你進行狂轟濫炸。烏鶇堪稱投彈高手,對速度、航向和投彈點的把握十分優秀,命中率非常高。隨著烏鶇從高空快速飛來,一顆炸彈也呼嘯而至,「啪」的一聲,正中頭頂。用手一摸,溼溼的、粘粘的,原來是一泡鳥屎!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被烏鶇鳥屎攻擊的玻璃窗(來源:Vangie)
遇到這種情況,你又打算如何去做?選擇繼續和烏鶇正面硬剛?那麼接下來一泡接一泡,劈頭蓋臉的鳥屎,會轟炸到你懷疑人生。看起來,三十六計走為上才是明智的選擇。不過也別高興太早,烏鶇擁有出色的記憶力、「盯梢」和伏擊能力。只要你再次露面,立馬一陣狂轟亂炸。躲在家裡就安全了?千萬別這麼想。如果讓烏鶇隔著窗戶看見你,「啪~啪~啪~」,玻璃很快就會貼滿「窗花」,只不過這「花」同樣也是鳥屎。
如果單從以上內容來看,烏鶇記仇、能打,確實有蜜獾風範,將其稱為鳥中「平頭哥」也並不為過。然而,一旦了解到真相,我們恐怕就不會這麼認為了,還有可能會對烏鶇的攻擊行為表示欽佩。這是因為,烏鶇的攻擊與蜜獾有著根本的不同,「平頭哥」其實是對它的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二、烏鶇真是鳥中「平頭哥」嗎?其實這是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蜜獾天性好戰有目共睹,曾因「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入選吉尼斯紀錄。它的戰鬥幾乎不分時間和地點,帶有普遍性。一言不合,甚至一個眼神不合,上去就幹架。據報導,某研究基地裡,一頭獅子曾和蜜獾有過短暫目光接觸。就是這個眼神,使蜜獾暴脾氣上來了,直接挖地洞進入獅子籠,與其幹了一架,將獅子的臉撓出血才罷休。蜜獾暴虐的本性,由此可見一斑。這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地」引發的血案蜜獾版。
但烏鶇的攻擊並不是這樣,帶有明顯季節性特點,本質上是繁殖期的「護巢」行為。系統梳理各地發生的烏鶇攻擊事件,即能發現一個明顯特徵,都出現在春夏季(3-7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是烏鶇的繁殖季節。烏鶇的攻擊行為,只是為了保護孩子免受傷害。正是這種強烈的「護子」責任感,讓原本膽小如鼠的烏鶇變得勇敢起來。這是典型的「鳥雖膽小,為父母則剛」,這是「為愛而戰」,體現的是父愛、母愛的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烏鶇的攻擊行為,是令人感動和欽佩的。這顯然是「為戰而戰」的蜜獾所不能比的,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並不妥當。
蜜獾的好鬥性格,是嵌入到整個群體基因裡面的,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幾乎每個蜜獾都是如此。而烏鶇的攻擊,只是個體行為,並不具有普遍性,這與蜜獾截然不同。例如在鶇龜先生家窗臺上做窩的這對烏鶇,三年間先後繁殖了四窩。因鳥窩旁邊有盆栽植物,所以要經常開窗澆水,驚擾到它們在所難免。但人鳥相處融洽,並沒有攻擊行為。也就是說,烏鶇的攻擊行為屬於偶發事件,並非所有烏鶇都這樣,沒有普遍性。
此外,烏鶇的攻擊也多是被動的,一般出現在對鳥巢產生威脅,或已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其實質是被動反擊,這與蜜獾的主動攻擊也不相同。例如鳥窩被人捅了,或幼鳥被人掏了,這是典型「家破鳥亡」、「奪子」之恨,自然會引起烏鶇「報復性」攻擊。
很多朋友會說,我並沒有對烏鶇有任何侵犯,為何它無緣無故攻擊我?烏鶇的攻擊不會沒有理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我們自認為「沒有侵犯」,但實際上侵犯已經發生。例如上文提到的那位到花園散步被烏鶇攻擊的朋友,經詢問得知,散步時攜帶了貓。癥結就出現在貓身上,它的出現會讓烏鶇極為不安,最終導致攻擊發生。
二是烏鶇過去曾經受到過某類人的傷害,導致其對具有某些特徵的人打上標籤,遇到即發動攻擊。2019年泰州市曾發生過一例事件,兩隻黑鳥(即烏鶇)總是在相同路段對經過的人攻擊,且只攻擊穿淺色衣服和騎電動車(自行車)的人。林業局工作人員分析,可能是之前這類人傷害過它們,最終它們遷怒到所有具有這些特徵的人身上(即穿淺衣服和騎電動車的)。其實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很常見。例如某些人曾經被群體的某個人傷害(如教師、醫生、警察等),結果就仇視整個群體的人。
綜上所述,烏鶇本性膽小,出現攻擊行為是因為「護巢」原因,它只是「愛子心切」,想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季節性的偶發事件,並不具備普遍性。這與生性殘暴,將好戰印在基因裡的蜜獾顯然不同。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其實是對它的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並不恰當,也不符合事實。
不過話雖如此,烏鶇的攻擊行為雖事出有因,也值得欽佩,但也確實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煩惱。因此,加強對繁殖季節烏鶇攻擊行為防範,也十分必要。
三、如何防範繁殖季烏鶇的攻擊行為?
要想防範烏鶇繁殖季的攻擊行為,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容易造成烏鶇攻擊。只要把這些原因規避掉,即可有效避免。由於烏鶇的攻擊是「護巢」行為,因此凡是能對烏鶇繁殖(巢穴和幼鳥)產生危害的行為,均有可能帶來攻擊,我們需要有意識規避。這些行為,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有意或無意侵犯到鳥巢領地
烏鶇是具有一定領地意識的鳥,成年烏鶇都有自己大致的活動範圍,一旦進入別的烏鶇領地就會被驅趕。通常情況下,這是烏鶇之間的行為,並不涉及到人。但繁殖期的鳥更為敏感,有些烏鶇會對進入其鳥巢附近的人進行驅趕(攻擊)。根據觀察,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修建的鳥窩,一般不會發生攻擊人的事件。而在僻靜處營建的鳥窩,一旦有人靠近,就容易受到烏鶇的攻擊。因此,對於這樣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那麼烏鶇鳥窩的領地範圍到底有多大呢?同樣以鶇龜先生家中的烏鶇為例,該鳥窩修建在窗外花盆中,距離窗戶外沿約20cm左右,飄窗寬度約60cm。以飄窗內沿為起點,向外約80cm即為鳥窩。在這個距離上,即便開著窗戶,人在室內活動,對烏鶇也沒有任何影響。當人站在飄窗上時(距離鳥窩約50cm),親鳥通常會飛離鳥窩,站在遠處觀察,但一般也沒有其他反應。一旦越過窗戶(即距離鳥窩20cm內),近距離拍攝鳥窩,烏鶇即會發出急促的警報聲。也就是說,此時烏鶇認為人已經是個嚴重威脅。從以上來看,其領地範圍並不大,也就是以鳥窩為中心,方圓不到1m的距離。
當然,窗臺上的情況與在樹上修建的鳥窩會有所不同。但其範圍也不會太大,估計也就是一棵樹覆蓋的範圍。一般聽到類似「嘀~嘀~嘀~」急促叫聲,即為烏鶇警告聲。此時要特別注意下,以免誤入烏鶇領地,遭受攻擊。
2、破壞鳥巢或掏取幼鳥
烏鶇在分布區內數量眾多,且修建鳥窩並不避人,行道樹、居民陽臺、空調機旁、屋頂房梁等處都有可能。這也導致掏取烏鶇雛鳥的大有人在,整窩端的也不少見,甚至一次掏取多窩,向外出售牟利。這種做法不僅違法,而且容易造成烏鶇「無差別」攻擊人「洩憤」。搗毀鳥窩或掏幼鳥者,被烏鶇攻擊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有些烏鶇會因傷心過度,而遷怒到所有人身上,見人就攻擊。這些無辜的人,就是為破壞或掏鳥窩者買單。因此,在烏鶇繁殖季節,應該避免去破壞鳥巢或掏鳥窩,以此避免烏鶇攻擊。
3、直接驅趕或行為挑釁烏鶇
非繁殖季節,驅趕烏鶇問題不大,嚇唬一下即可飛走,烏鶇並不會為此攻擊人。但繁殖期的烏鶇非常敏感,直接驅趕只會激化矛盾,帶來攻擊。如上文提到的向鶇龜先生諮詢的朋友,其全家人遭受烏鶇攻擊,最初原因即為家中小朋友向著烏鶇大叫,激怒了它;接著又通過敲擊窗戶的方式,試圖嚇走它,再次加深矛盾;最終發展到人在陽臺和烏鶇對視了一眼,即遭受「鳥屎」攻擊。因此,在繁殖季節,應該儘量避免和烏鶇有正面衝突,否則只會激化矛盾,使烏鶇記仇,導致天天被攻擊。
4、家中寵物惹禍
實際上,烏鶇在繁殖期攻擊更多的是其他動物。例如喜鵲、伯勞等捕食幼鳥的天敵,只要被烏鶇發現進入領地,即會遭受猛烈攻擊。而在人和烏鶇的矛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家養動物帶來,其中常見的是貓和狗。這兩種動物,都有愛捕捉小動物的習慣。特別是貓,能爬樹、能上牆,走路悄無聲息,是天生的捕鳥高手,每年喪身貓口的幼鳥非常多,由此導致貓和鳥成為世仇。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烏鶇對貓有深入骨髓的恨。不管貓有沒有冒犯到它,都會習慣性防禦或攻擊。因此,在烏鶇繁殖季節,最好還是管好自家貓,以免引來烏鶇的攻擊。
以上就是能夠引來烏鶇攻擊的一些常見原因。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建議大家儘量規避掉這些因素,以免造成人和烏鶇矛盾激化,帶來更大煩惱。畢竟經常和鳥屎為伴,是誰也不願意的。
如果已經儘量防範,但還是被烏鶇攻擊了,又要怎麼辦呢?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是推薦以忍讓為主,沒必要和一隻鳥較勁。烏鶇屬於「順毛驢」,越是和它針鋒相對,越能激發它的恨意和鬥志。建議在遭受攻擊時,儘量躲開它,不和它碰面,進行冷處理。只要烏鶇幾天找不到你,就會認為威脅已消除,也就罷休了。做法建議如下:
(1)儘量避開遭受攻擊的區域
既然惹不起,就要躲得起。遭受攻擊的地方,如非必經之地,建議直接繞開,一般即可避免再次被攻擊。如果是在自家陽臺遭受攻擊,建議拉上窗簾,讓烏鶇看不見室內情況,幾天後基本也可以避免。如果玻璃上經常有被空投的鳥屎,建議採用一位網友的做法,在上面貼上保鮮膜,髒了直接撕掉,可避免每天清理玻璃上的糞便。
要躲到多久才是個頭?烏鶇攻擊行為只出現在繁殖期,而從建窩到雛鳥出窩,約一個月的時間。實際上,我們遇到的鳥窩,多數幼鳥已經出殼,最多兩周即可離巢。也就是說,只要忍讓一兩周的時間,等幼鳥出窩後,烏鶇也就離開了,就不會再遭受攻擊。
(2)喬裝改扮,避免烏鶇認出。遭受攻擊的地方,如是每天必經之地,就只能「喬裝改扮」了。建議不要再穿初次遭受攻擊時的那身衣服,換一身以前烏鶇沒有見過的衣服。再配上口罩和帽子,基本也就沒有問題了。如果還是不行,那就再加一把傘。
也有一些網友,提出直接想辦法「弄死」烏鶇的做法,這裡並不建議大家這麼做。這是因為:烏鶇是受保護的「三有」動物,私自獵殺是違法行為。烏鶇對人的攻擊是因為我們有意無意侵入了它的領地,本質上並非鳥的錯。將心比心,就如我們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別人的侵害,我們也會拼死保護。處於繁殖期的烏鶇親鳥,身後是一窩4-6隻「嗷嗷待哺」的幼鳥,殺死了它,也就相當於殺死了整窩幼鳥。因此,於情於理,都不建議大家那麼做,人與鳥和諧共處,才應該是我們的追求。
此外,由於鳥佔據「制空權」,實際就算你想那麼做,戰勝它並不容易。一旦你無法「一擊即中」,那麼就有可能更加激怒它,會因此招致一大群烏鶇的攻擊。想一想,一兩隻烏鶇的「鳥屎」轟炸,即讓你欲哭無淚,如果是四五隻,甚至更多,那又是一種什麼境地?
四、結語
烏鶇在繁殖季節,確實存在攻擊行為。但目的是出於「護巢」,是為保護後代而戰,與天生好戰的蜜獾不同。且烏鶇的攻擊,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多數都是我們有意無意侵犯了它的繁殖領地所致,是一種被動的反擊,實際並非鳥的錯。也不是所有烏鶇都有攻擊人的天性,這只是個體偶發事件,沒有普遍性。這一切都與生性兇殘好鬥的蜜獾截然不同,因此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是不恰當的,實質是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只要能避免對其繁殖領地產生威脅,一般就不會招致烏鶇攻擊。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鳥巢,不要破壞鳥巢、掏取幼鳥,不要對烏鶇做出驅趕行為,管理好家中的貓狗等寵物。通過這些做法,基本就可以避免烏鶇的攻擊。
一旦遭受到烏鶇的攻擊,建議以避讓為主。正面衝突只會使烏鶇鬥志更強,局面更為糟糕。烏鶇一窩的繁殖期約一個月時間,實際我們通常只要避讓一兩周即可。等雛鳥離窩後,親鳥自然也會離開,不再攻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