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2020-12-21 鶇龜先生

在非洲廣袤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體長約90釐米,身高約30釐米的鼬科野生動物。其體型似狗獾,四肢短小,頭部寬闊、平整,後背及頭頂覆蓋灰白色的毛,模樣看起來有點呆萌可愛。因善於搗毀蜂巢、喜食蜂蜜,由此被稱為蜜獾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其實動物也一樣。外表小巧玲瓏的蜜獾,卻是位敢「懟天、懟地、懟空氣」的主,橫行於非洲大地,是連獅子見了都打怵的傢伙。性格兇猛好鬥,是它的基本特點,幾乎會攻擊所有的動物。管你是獅子、獵豹、豪豬、眼鏡蛇,還是鱷魚、斑馬、野牛和羚羊,它統統不認慫,一個字就是「幹」,哪怕為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它的一生,「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有人說蜜獾會記仇,其實不對,它奉行的是有仇現場報,決不讓仇隔夜。因其頭頂平、覆蓋白色毛髮的外表,以及睚眥必報的性格,像極了留著板寸、混社會的「大哥」,因此蜜獾又有了「平頭哥」的稱號。

不過,這次我們說的並不是蜜獾,而是另一種「平頭」小動物,有鳥中「平頭哥」之稱的烏鶇。最近先後有兩位朋友,說被烏鶇攻擊了,向鶇龜先生諮詢應該怎麼辦。其中一位是因家中小朋友首先和烏鶇起衝突,進而導致全家人被攻擊;另一位則是在花園散步時,遭烏鶇攻擊,並且還被「追到娘家(同一小區)」打。實際上,每年春夏季,烏鶇攻擊人的事件確實不少。由此導致大家都認為烏鶇和蜜獾一樣,脾氣暴躁,容易記仇。於是,烏鶇就有了鳥中「平頭哥」的稱號

熟悉烏鶇的都知道,這是一種極度膽小的鳥。膽子能小到什麼程度呢?例如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是從小養大的,和家人也都很熟悉。但如果哪天你換了身衣服、剪了個尺度大點的頭,就能將它嚇得「大小便失禁」。任何一個它以前沒有見過的人或物,都有可能被「嚇得屎都出來了」,其膽小的模樣,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如此膽小的烏鶇,為何會去攻擊人呢?難道它真的像蜜獾那樣,是鳥中「平頭哥」?事實並非如此。烏鶇攻擊人確實存在,但它和蜜獾不同,並沒有普遍性,將其稱為「平頭哥」實際是一種不了解真相的汙名化。烏鶇攻擊人的真實原因,其實更令我們欽佩。今天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烏鶇為何被稱為鳥中「平頭哥」?

「平頭哥」本是蜜獾的外號,那為何看起來膽小的烏鶇,也能有這稱號呢?這是因為,發起狠來的烏鶇,也是相當恐怖,真有點「平頭哥」風範。一是誰都不怵,無論是人、貓、狗,還是其他鳥類,都照打不誤;二是記仇且戰鬥意志強烈,一旦惹上烏鶇,將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連續多日追著你攻擊,不打到你徹底認慫,絕不會收兵;三是攻擊方式特別,會給人造成嚴重心理陰影,使身心備受打擊。其中令人頭疼、也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其攻擊方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形式:

(1)空中俯衝攻擊。只見一隻黑鳥,利劍般從空中俯衝而來,快速掠過你頭頂,用鳥爪撓一下頭髮,或用鳥嘴猛啄。還沒等反應過來,黑鳥已拉升而去,準備下一波攻擊。遇到這種情況,識相點的,趕緊逃離現場,這樣最好。但倘若你不識趣,因此惱羞成怒,和烏鶇正面衝突,那麼烏鶇將視你為敵意,會展開另一種形式的進攻,會打到你懷疑人生,陷入噩夢般的絕望。這種方式,就是高空轟炸。

(2)高空糞彈轟炸。如果俯衝攻擊沒有嚇退你,那麼烏鶇將化身高空轟炸機,對你進行狂轟濫炸。烏鶇堪稱投彈高手,對速度、航向和投彈點的把握十分優秀,命中率非常高。隨著烏鶇從高空快速飛來,一顆炸彈也呼嘯而至,「啪」的一聲,正中頭頂。用手一摸,溼溼的、粘粘的,原來是一泡鳥屎!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被烏鶇鳥屎攻擊的玻璃窗(來源:Vangie)

被烏鶇鳥屎攻擊的玻璃窗(來源:Vangie)

遇到這種情況,你又打算如何去做?選擇繼續和烏鶇正面硬剛?那麼接下來一泡接一泡,劈頭蓋臉的鳥屎,會轟炸到你懷疑人生。看起來,三十六計走為上才是明智的選擇。不過也別高興太早,烏鶇擁有出色的記憶力、「盯梢」和伏擊能力。只要你再次露面,立馬一陣狂轟亂炸。躲在家裡就安全了?千萬別這麼想。如果讓烏鶇隔著窗戶看見你,「啪~啪~啪~」,玻璃很快就會貼滿「窗花」,只不過這「花」同樣也是鳥屎。

如果單從以上內容來看,烏鶇記仇、能打,確實有蜜獾風範,將其稱為鳥中「平頭哥」也並不為過。然而,一旦了解到真相,我們恐怕就不會這麼認為了,還有可能會對烏鶇的攻擊行為表示欽佩。這是因為,烏鶇的攻擊與蜜獾有著根本的不同,「平頭哥」其實是對它的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二、烏鶇真是鳥中「平頭哥」嗎?其實這是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蜜獾天性好戰有目共睹,曾因「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入選吉尼斯紀錄。它的戰鬥幾乎不分時間和地點,帶有普遍性。一言不合,甚至一個眼神不合,上去就幹架。據報導,某研究基地裡,一頭獅子曾和蜜獾有過短暫目光接觸。就是這個眼神,使蜜獾暴脾氣上來了,直接挖地洞進入獅子籠,與其幹了一架,將獅子的臉撓出血才罷休。蜜獾暴虐的本性,由此可見一斑。這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地」引發的血案蜜獾版。

但烏鶇的攻擊並不是這樣,帶有明顯季節性特點,本質上是繁殖期的「護巢」行為。系統梳理各地發生的烏鶇攻擊事件,即能發現一個明顯特徵,都出現在春夏季(3-7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是烏鶇的繁殖季節。烏鶇的攻擊行為,只是為了保護孩子免受傷害。正是這種強烈的「護子」責任感,讓原本膽小如鼠的烏鶇變得勇敢起來。這是典型的「鳥雖膽小,為父母則剛」,這是「為愛而戰」,體現的是父愛、母愛的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烏鶇的攻擊行為,是令人感動和欽佩的。這顯然是「為戰而戰」的蜜獾所不能比的,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並不妥當。

蜜獾的好鬥性格,是嵌入到整個群體基因裡面的,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幾乎每個蜜獾都是如此。而烏鶇的攻擊,只是個體行為,並不具有普遍性,這與蜜獾截然不同。例如在鶇龜先生家窗臺上做窩的這對烏鶇,三年間先後繁殖了四窩。因鳥窩旁邊有盆栽植物,所以要經常開窗澆水,驚擾到它們在所難免。但人鳥相處融洽,並沒有攻擊行為。也就是說,烏鶇的攻擊行為屬於偶發事件,並非所有烏鶇都這樣,沒有普遍性

此外,烏鶇的攻擊也多是被動的,一般出現在對鳥巢產生威脅,或已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其實質是被動反擊,這與蜜獾的主動攻擊也不相同。例如鳥窩被人捅了,或幼鳥被人掏了,這是典型「家破鳥亡」、「奪子」之恨,自然會引起烏鶇「報復性」攻擊。

很多朋友會說,我並沒有對烏鶇有任何侵犯,為何它無緣無故攻擊我?烏鶇的攻擊不會沒有理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我們自認為「沒有侵犯」,但實際上侵犯已經發生。例如上文提到的那位到花園散步被烏鶇攻擊的朋友,經詢問得知,散步時攜帶了貓。癥結就出現在貓身上,它的出現會讓烏鶇極為不安,最終導致攻擊發生。

二是烏鶇過去曾經受到過某類人的傷害,導致其對具有某些特徵的人打上標籤,遇到即發動攻擊。2019年泰州市曾發生過一例事件,兩隻黑鳥(即烏鶇)總是在相同路段對經過的人攻擊,且只攻擊穿淺色衣服和騎電動車(自行車)的人。林業局工作人員分析,可能是之前這類人傷害過它們,最終它們遷怒到所有具有這些特徵的人身上(即穿淺衣服和騎電動車的)。其實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很常見。例如某些人曾經被群體的某個人傷害(如教師、醫生、警察等),結果就仇視整個群體的人。

綜上所述,烏鶇本性膽小,出現攻擊行為是因為「護巢」原因,它只是「愛子心切」,想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季節性的偶發事件,並不具備普遍性。這與生性殘暴,將好戰印在基因裡的蜜獾顯然不同。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其實是對它的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並不恰當,也不符合事實

不過話雖如此,烏鶇的攻擊行為雖事出有因,也值得欽佩,但也確實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煩惱。因此,加強對繁殖季節烏鶇攻擊行為防範,也十分必要。

三、如何防範繁殖季烏鶇的攻擊行為?

要想防範烏鶇繁殖季的攻擊行為,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容易造成烏鶇攻擊。只要把這些原因規避掉,即可有效避免。由於烏鶇的攻擊是「護巢」行為,因此凡是能對烏鶇繁殖(巢穴和幼鳥)產生危害的行為,均有可能帶來攻擊,我們需要有意識規避。這些行為,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有意或無意侵犯到鳥巢領地

烏鶇是具有一定領地意識的鳥,成年烏鶇都有自己大致的活動範圍,一旦進入別的烏鶇領地就會被驅趕。通常情況下,這是烏鶇之間的行為,並不涉及到人。但繁殖期的鳥更為敏感,有些烏鶇會對進入其鳥巢附近的人進行驅趕(攻擊)。根據觀察,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修建的鳥窩,一般不會發生攻擊人的事件。而在僻靜處營建的鳥窩,一旦有人靠近,就容易受到烏鶇的攻擊。因此,對於這樣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那麼烏鶇鳥窩的領地範圍到底有多大呢?同樣以鶇龜先生家中的烏鶇為例,該鳥窩修建在窗外花盆中,距離窗戶外沿約20cm左右,飄窗寬度約60cm。以飄窗內沿為起點,向外約80cm即為鳥窩。在這個距離上,即便開著窗戶,人在室內活動,對烏鶇也沒有任何影響。當人站在飄窗上時(距離鳥窩約50cm),親鳥通常會飛離鳥窩,站在遠處觀察,但一般也沒有其他反應。一旦越過窗戶(即距離鳥窩20cm內),近距離拍攝鳥窩,烏鶇即會發出急促的警報聲。也就是說,此時烏鶇認為人已經是個嚴重威脅。從以上來看,其領地範圍並不大,也就是以鳥窩為中心,方圓不到1m的距離。

當然,窗臺上的情況與在樹上修建的鳥窩會有所不同。但其範圍也不會太大,估計也就是一棵樹覆蓋的範圍。一般聽到類似「嘀~嘀~嘀~」急促叫聲,即為烏鶇警告聲。此時要特別注意下,以免誤入烏鶇領地,遭受攻擊

2、破壞鳥巢或掏取幼鳥

烏鶇在分布區內數量眾多,且修建鳥窩並不避人,行道樹、居民陽臺、空調機旁、屋頂房梁等處都有可能。這也導致掏取烏鶇雛鳥的大有人在,整窩端的也不少見,甚至一次掏取多窩,向外出售牟利。這種做法不僅違法,而且容易造成烏鶇「無差別」攻擊人「洩憤」。搗毀鳥窩或掏幼鳥者,被烏鶇攻擊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有些烏鶇會因傷心過度,而遷怒到所有人身上,見人就攻擊。這些無辜的人,就是為破壞或掏鳥窩者買單。因此,在烏鶇繁殖季節,應該避免去破壞鳥巢或掏鳥窩,以此避免烏鶇攻擊

3、直接驅趕或行為挑釁烏鶇

非繁殖季節,驅趕烏鶇問題不大,嚇唬一下即可飛走,烏鶇並不會為此攻擊人。但繁殖期的烏鶇非常敏感,直接驅趕只會激化矛盾,帶來攻擊。如上文提到的向鶇龜先生諮詢的朋友,其全家人遭受烏鶇攻擊,最初原因即為家中小朋友向著烏鶇大叫,激怒了它;接著又通過敲擊窗戶的方式,試圖嚇走它,再次加深矛盾;最終發展到人在陽臺和烏鶇對視了一眼,即遭受「鳥屎」攻擊。因此,在繁殖季節,應該儘量避免和烏鶇有正面衝突,否則只會激化矛盾,使烏鶇記仇,導致天天被攻擊

4、家中寵物惹禍

實際上,烏鶇在繁殖期攻擊更多的是其他動物。例如喜鵲、伯勞等捕食幼鳥的天敵,只要被烏鶇發現進入領地,即會遭受猛烈攻擊。而在人和烏鶇的矛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家養動物帶來,其中常見的是貓和狗。這兩種動物,都有愛捕捉小動物的習慣。特別是貓,能爬樹、能上牆,走路悄無聲息,是天生的捕鳥高手,每年喪身貓口的幼鳥非常多,由此導致貓和鳥成為世仇。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烏鶇對貓有深入骨髓的恨。不管貓有沒有冒犯到它,都會習慣性防禦或攻擊。因此,在烏鶇繁殖季節,最好還是管好自家貓,以免引來烏鶇的攻擊

以上就是能夠引來烏鶇攻擊的一些常見原因。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建議大家儘量規避掉這些因素,以免造成人和烏鶇矛盾激化,帶來更大煩惱。畢竟經常和鳥屎為伴,是誰也不願意的。

如果已經儘量防範,但還是被烏鶇攻擊了,又要怎麼辦呢?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是推薦以忍讓為主,沒必要和一隻鳥較勁烏鶇屬於「順毛驢」,越是和它針鋒相對,越能激發它的恨意和鬥志。建議在遭受攻擊時,儘量躲開它,不和它碰面,進行冷處理。只要烏鶇幾天找不到你,就會認為威脅已消除,也就罷休了。做法建議如下:

(1)儘量避開遭受攻擊的區域

既然惹不起,就要躲得起。遭受攻擊的地方,如非必經之地,建議直接繞開,一般即可避免再次被攻擊。如果是在自家陽臺遭受攻擊,建議拉上窗簾,讓烏鶇看不見室內情況,幾天後基本也可以避免。如果玻璃上經常有被空投的鳥屎,建議採用一位網友的做法,在上面貼上保鮮膜,髒了直接撕掉,可避免每天清理玻璃上的糞便。

要躲到多久才是個頭?烏鶇攻擊行為只出現在繁殖期,而從建窩到雛鳥出窩,約一個月的時間。實際上,我們遇到的鳥窩,多數幼鳥已經出殼,最多兩周即可離巢。也就是說,只要忍讓一兩周的時間,等幼鳥出窩後,烏鶇也就離開了,就不會再遭受攻擊

(2)喬裝改扮,避免烏鶇認出。遭受攻擊的地方,如是每天必經之地,就只能「喬裝改扮」了。建議不要再穿初次遭受攻擊時的那身衣服,換一身以前烏鶇沒有見過的衣服。再配上口罩和帽子,基本也就沒有問題了。如果還是不行,那就再加一把傘。

也有一些網友,提出直接想辦法「弄死」烏鶇的做法,這裡並不建議大家這麼做。這是因為:烏鶇是受保護的「三有」動物,私自獵殺是違法行為。烏鶇對人的攻擊是因為我們有意無意侵入了它的領地,本質上並非鳥的錯。將心比心,就如我們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別人的侵害,我們也會拼死保護。處於繁殖期的烏鶇親鳥,身後是一窩4-6隻「嗷嗷待哺」的幼鳥,殺死了它,也就相當於殺死了整窩幼鳥。因此,於情於理,都不建議大家那麼做,人與鳥和諧共處,才應該是我們的追求

此外,由於鳥佔據「制空權」,實際就算你想那麼做,戰勝它並不容易。一旦你無法「一擊即中」,那麼就有可能更加激怒它,會因此招致一大群烏鶇的攻擊。想一想,一兩隻烏鶇的「鳥屎」轟炸,即讓你欲哭無淚,如果是四五隻,甚至更多,那又是一種什麼境地?

四、結語

烏鶇在繁殖季節,確實存在攻擊行為。但目的是出於「護巢」,是為保護後代而戰,與天生好戰的蜜獾不同。且烏鶇的攻擊,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多數都是我們有意無意侵犯了它的繁殖領地所致,是一種被動的反擊,實際並非鳥的錯。也不是所有烏鶇都有攻擊人的天性,這只是個體偶發事件,沒有普遍性。這一切都與生性兇殘好鬥的蜜獾截然不同,因此將烏鶇稱為鳥中「平頭哥」,是不恰當的,實質是一種不明真相的汙名化。

只要能避免對其繁殖領地產生威脅,一般就不會招致烏鶇攻擊。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鳥巢,不要破壞鳥巢、掏取幼鳥,不要對烏鶇做出驅趕行為,管理好家中的貓狗等寵物。通過這些做法,基本就可以避免烏鶇的攻擊。

一旦遭受到烏鶇的攻擊,建議以避讓為主。正面衝突只會使烏鶇鬥志更強,局面更為糟糕。烏鶇一窩的繁殖期約一個月時間,實際我們通常只要避讓一兩周即可。等雛鳥離窩後,親鳥自然也會離開,不再攻擊人。

相關焦點

  • 烏鶇為什麼能對藍貓有的放「屎」?這段愛恨情仇可能我們都想錯了
    它們現在的攻擊行為,很有可能是先發制貓,即便這隻貓沒有攻擊、威脅過它們。「如果貓能夠和烏鶇正面交鋒,會怎麼樣?」我想替藍牙扳回一城。哎,科學家告訴我的事實很殘酷:基本上,貓要輸掉。姆媽問的是——1、烏鶇為什麼可以邊飛邊甩屎?2、為什麼它們甩屎甩得這樣精準?鳥屎 mentalfloss陳水華說,烏鶇向藍牙甩屎,不是一般的拉屎行為,而是攻擊行為。
  • 烏鶇育雛期間為什麼吃雛鳥屎?原來……
    長江日報融媒體6月24日訊(記者陳奇雄)6月24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李維斌在漢口江灘觀鳥時,用相機拍下了兩隻成年烏鶇(音dong)悉心餵養四隻幼鳥的溫馨畫面。他還觀察到,這兩隻成年烏鶇竟將幼鳥拉出的糞便,吃得乾乾淨淨。
  • 畫眉鳥當中的「白王黑將」,說的是烏鶇嗎?
    白畫眉鳥有的鳥友說,黑將其實就是烏鶇鳥,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烏鶇的外貌和畫眉鳥極為像是,體型、眼睛附近的眉毛形狀、嘴巴,雖然那一條眉毛並不是白色的,但是羽毛的生長走向和畫眉鳥極為相似可是烏鶇和畫眉鳥卻是不是同一種鳥,難道是古人把烏鶇錯認成為了黑色的畫眉鳥?這也有可能,因為畫眉鳥當中,除了最普遍的棕褐色畫眉鳥,還有長出白毛的花白畫眉鳥,生了黑點的畫眉鳥,以及完全變黑和變白的畫眉鳥。
  • 烏鶇今年還來我家「作客」嗎?
    去年春天一對烏鶇鳥意外喜歡的上我家放在陽臺外的蘭草花盆,並在裡面安營紮寨,生兒育女,我家住在8樓,可能是鳥認為把窩做在高高的陽臺上比做在樹上安全吧,開始烏鶇先用草和爛泥巴做窩,窩做好就開始下蛋了,烏鶇膽子太小,見人就飛離鳥巢,為了不再驚嚇它,我用了塊紙板把陽臺玻璃遮了起來,很快鳥巢裡有了6枚小蛋,大約孵了一個星期左右,小鳥就先後出殼了,從出殼到飛走僅需半個月左右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如果你去問一個路人認不認識烏鶇,他甚至會認為你說的是一種麵食;等你一指行道樹上站著的那位,他又恍然大悟起來——烏鶇可能是市民最熟悉的陌生鳥。它們長相平平,無需複雜的語言描述,一句「全身黑色嘴黃色」足矣。黑色系的鳥類常常被人們誤解,比如經常能看到網上有人諮詢烏鶇是否吉利之類的問題。
  • 草叢中撿到一隻鳥 原來它叫「烏鶇」
    原標題:草叢中撿到一隻鳥 原來它叫「烏鶇」   慈谿新聞網訊「路上撿到一鳥,好像不太會飛。這是什麼鳥啊,我要怎麼辦?」17日上午,記者接到市民瀟先生的求助,他說對著一隻撿到的小鳥發了愁。
  •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
  • 烏鶇幼鳥險成家犬美餐
    救下烏鶇鳥「你這也不像是貓頭鷹啊?」烏鶇幼鳥民警將小烏鶇帶回派出所後,放進一個紙箱,悉心呵護著,向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了解小烏鶇的食性,給小烏鶇餵了蚯蚓和水。次日上午,民警聯繫了張先生確定了撿拾小烏鶇的具體位置後,民警驅車來到現場小心翼翼地準備將這隻小烏鶇放生。正在這時,民警遠遠看見一隻大烏鶇鳥站在大棚上鳴叫,於是民警跨過水渠,將小烏鶇放在了離大鳥很近的大棚下。沒過一會兒,小烏鶇就賣力地飛向大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任國勇 通訊員 六公宣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
  •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 再有幾天就能獨自飛
    給烏鶇寶寶餵食4月18日,本報刊出了《烏鶇安家育娃記》一文,綠楊新苑一戶居民樓,一對烏鶇在這裡修築了愛巢,產下了5枚鳥蛋。經過20多天孵化和哺育後,烏鶇寶寶昨天終於出窩了。烏鶇寶寶飛出窩了凌晨5點,天剛蒙蒙亮,記者就聽見屋外有烏鶇嘰嘰喳喳的吵鬧聲。大鳥的聲音清脆響亮,而小鳥聲音稚嫩且略顯沙啞。相比之前,這陣吵鬧聲持續時間很長。難道烏鶇要出窩了?
  • 《烏鶇鳥類》霹靂火-協助拍攝
    烏鶇全身黑色,但嘴黃色,鳴聲嘹亮,春日尤善囀鳴,其聲多變化,故又稱百舌。烏鶇鳥類【第1幅圖】此作品由河北攝影愛好者曾先生在著名的四川地區拍攝烏鶇鳥類【第2幅圖】此作品由常州攝影愛好者毋先生在著名的福州地區拍攝
  • 風雨中兩隻烏鶇挑釁野貓?原是「調虎離山」
    「我知道這種黑鳥叫烏鶇,小時候跟著鄰居捕捉過烏鶇雛鳥,只養活過一隻,很聰明,叫聲也特別好聽。」陸先生介紹,一般情況下,烏鶇遇到貓會遠遠的逃開,這兩隻鳥這樣挑釁橘貓,可能是雛鳥在附近,親鳥為了保護雛鳥,故意冒險實施「調虎離山」之計。 陸先生於是下樓查看,沒走幾步,看到一隻雛鳥泡在積水裡,已經死亡;又向前走了幾步,又有一隻雛鳥仰面躺在水泥地上,也已經沒有了呼吸。陸先生來回走了兩遍,終於在灌木下發現一隻活著的雛鳥,雛鳥在雨中瑟瑟發抖,陸先生將雛鳥捉住。
  • 烏鶇為什麼怕人養不熟?可能是你方法不對頭
    但也不是說就真的不能養熟,更不是很多人說的那樣,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其實,烏鶇雖然膽小,但也是可以養熟的。我是去年開始第一次養鳥,養的就是烏鶇,什麼經驗都沒有,小白一個,不斷摸索下來,我的烏鶇小黑,雖然養的也不是特別熟,但也基本算可以了。話不多說,無圖無真相,先上幾張圖看看:
  • 寵物知識之烏鶇的習性特徵及管理
    烏鶇烏鶇體長2129釐米,體重55120克。雄鳥全身主要為黑褐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呈黑色。頦、喉部淺慄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嘴黃,眼珠橘黃色,腳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黃色。二、 生活習性烏鶇分布於我國新疆西部,在平原為冬候鳥,在天山為繁殖鳥。分布在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為留鳥,在海南及臺灣為冬候鳥。其主要棲息於各種森林中,喜歡棲息在林區外圍、林邊地帶、農田旁樹林、果園和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
  • 「烏鶇築巢鐵樹盆栽」故事迎來大結局:烏鶇五寶寶今展翅高飛
    就像小孩,不逼、不磨練不成才,膽小要練要趕鴨子上架,現在是逼鳥飛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一個飛了,第二個看看大哥能行,我也行,於是又飛走了一個,找它的自由和快活去了。」朱女士的日記尾聲今天添注了圓滿。
  • 春暖花開時節,烏鶇在屋簷下「添丁進口」
    果不其然,只要陽臺上沒人,兩隻身黑嘴黃的鳥就會銜來樹枝繼續搭鳥窩,但凡有人走進陽臺,它們就會飛到對面一棟樓的屋頂,遠遠看著。烏鶇媽媽給小烏鶇們餵蟲子「本來以為是喜鵲,後來我爸專門問了養鳥達人才知道是烏鶇,還是瑞典的國鳥呢。」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讓人意外的是,這並非老張家的窗臺第一次冒出鳥窩。  但這是值得提倡的觀鳥方式,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專家指出,如果在烏鶇築巢後,人們頻繁地去打擾它們,比如反覆開關窗產生響聲,或用手去觸碰鳥窩、鳥蛋,很可能會讓它們因為氣味不對等原因棄窩。  有些人還「好心辦壞事」,在幼鳥長大,鳥巢空間不足時,為它們換了一個更大的人工新窩,導致大鳥離巢,幼鳥無人照料而死。
  • 烏鶇為什麼要壓口?白舌鳥不壓口可以嗎?
    烏鶇(白舌鳥)小黑烏鶇是一種黑色的小鳥,體長似八哥。烏鶇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是瑞典的國鳥。在我國,從新疆到海南都有分布。是其貌不揚的歌鳥。烏鶇除了歌唱的不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舌,能夠學習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如各種鳥叫蟲鳴,可謂惟妙惟肖。特別是清早的樹林裡,遠聽可能百鳥在鳴叫,走近了可能就會發現,整個樹林裡只有樹梢上的一隻黑鳥。這就是烏鶇的本領,因此也叫白舌鳥。家養的烏鶇,讓其學習聲音的過程,就叫壓口。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時隔兩年,再次「天降」一個鳥窩,裡面還有生命正在孕育,老張感慨這是緣分,就和夫人一起主動擔負起守護它們的責任。 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已發現多起烏鶇在居民家窗臺或雨棚築巢的案例。 比如2016年5月,天山初級中學一名教師家中朝西陽臺外的盆景上,有兩隻烏鶇築巢,生下5隻小烏鶇。
  • 烏鶇「寶寶」少一個 愛鳥專家來釋疑
    學校已經將附近走廊全部封閉,而且鳥窩搭建在四樓欄杆處,不會有蛇等野生動物來偷吃鳥蛋,愛心護鳥行動在全校上下溫暖開展,大家都輕手輕腳,盡最大可能不去打擾到它們。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鳥蛋從6枚減少到現在的5枚?
  • 樹林裡傳來悅耳鳥聲 春天來了烏鶇叫聲像畫眉
    吳法清說,發出悅耳聲音的黑鳥叫烏鶇,平時的叫聲非常單調,但一到春暖花開季節,烏鶇性腺開始發育,聲音就會發生變化,發出悠揚婉轉的聲音。烏鶇是不是在用悅耳的聲音向異性表達愛意?吳法清分析說,目前烏鶇還未築巢,沒有進入繁殖期,發出悅耳的聲音,多是生理原因使然,與求偶關係不大。等到下個月,天氣轉暖,,烏鶇進入繁殖期,它們將頻繁發出這種悅耳叫聲,以向心儀的異性炫耀,表達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