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但在換羽前,烏鶇雛鳥是一身黑白相間的花羽毛(指腹部);到了深秋和初冬,就會褪掉舊羽毛,重新換上一身純黑色的羽毛,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黑鳥。此時的烏鶇,單純從體型和羽毛上來看,和成年鳥已經基本無異了。
-
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但在換羽前,烏鶇雛鳥是一身黑白相間的花羽毛(指腹部);到了深秋和初冬,就會褪掉舊羽毛,重新換上一身純黑色的羽毛,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黑鳥。此時的烏鶇,單純從體型和羽毛上來看,和成年鳥已經基本無異了。根據以上烏鶇羽毛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辨別烏鶇公鳥的方法:冬季換羽後,公烏鶇的羽毛應該是全身純黑色,否則可考慮為母鳥。
-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 再有幾天就能獨自飛
給烏鶇寶寶餵食4月18日,本報刊出了《烏鶇安家育娃記》一文,綠楊新苑一戶居民樓,一對烏鶇在這裡修築了愛巢,產下了5枚鳥蛋。經過20多天孵化和哺育後,烏鶇寶寶昨天終於出窩了。天光大亮後,記者來到窗前,發現小烏鶇果然出窩了,它們已飛到距離鳥窩10米遠的馬褂木上。原來,早上長時間的吵鬧,是烏鶇父母在鼓勵寶寶勇敢飛出鳥窩。烏鶇是晚成鳥,就是出殼後沒有睜眼,需靠父母哺育很長時間,現在雖然烏鶇寶寶出窩了,但它們依然需要父母哺育。
-
高密村民草地裡撿到一隻鳥 林業局:是黃嘴白鷺
齊魯網濰坊8月18日訊(高密臺 譚美芹 單穎穎)近日,家住高密市大牟家鎮米家村的村民徐克亮撿到一隻奇怪的鳥兒,之所以說它奇怪啊,是因為全村人都不認識它。那到底是什麼鳥兒呢? 大牟家鎮米家村徐大叔家裡,記者看到在一個一米見方的鐵籠子裡,有隻大家都叫不上名字的小鳥。
-
烏鶇幼鳥險成家犬美餐
3日晚19時許,南京六合公安分局瓜埠派出所民警接到轄區一名群眾報警稱,自己在路邊撿到一隻「貓頭鷹」。民警趕到現場發現這並不是貓頭鷹,而是一隻烏鶇幼鳥。民警現場觀察,這並不是一隻貓頭鷹,後聯繫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確定該鳥是一隻幼年烏鶇鳥,又名百舌鳥,被稱作是鳥中的「口技大師」。報警群眾張先生稱自己飯後帶著自家的三條狗散步,突然三隻狗猛地向路邊追趕起來並狂吠,張先生立即上前將狗拉住,發現一隻小鳥在路邊。「看著不像普通的鳥,我以為是貓頭鷹,又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報警了。」
-
與鳥為鄰 德陽6旬老人為烏鶇當起「保姆」
四川新聞網德陽6月21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67歲的德陽市民李義華喜歡打桌球,但最近他又愛上了餵鳥。不過不是他買來的鳥兒,而是有鳥兒在他家窗臺上築窩孵蛋。李義華介紹,與這些鳥兒結緣是在2009年,到現在已經有5隻鳥兒來築巢了。
-
風雨中兩隻烏鶇挑釁野貓?原是「調虎離山」
今天中午12時許,興祥苑小區居民陸先生在窗戶前洗碗,突然一陣急促的鳥叫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向外看去,只見花圃裡有一隻橘貓東躲西藏,兩隻黑色的鳥輪流低空飛向橘貓向它挑釁,有幾次,貓騰空躍起,差點抓住黑鳥,陸先生不由得為黑鳥捏把汗。
-
鳥的小知識:歌聲嘹亮的烏鶇,大家想認識一下嗎?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鳥的世界,今天小編又來和大家見面了,隨著時代在發展,人們都喜歡用閒暇時間來餵養寵物,養什麼寵物的都有,有很多愛鳥人士喜歡餵養鳥,鳥的品種有很多,前幾天小編看了一下,看的眼花繚亂的,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鳥就是烏鶇。
-
它叫烏鶇!徐州4年級學生記錄鳥兒繁育過程,被老師當課件
聶明遠將自己拍到的視頻,及時發送給周老師,與老師分享他的觀察。 「科學老師通過查找資料,告訴聶明遠,這鳥不是八哥,是烏鶇(dong)。叫聲特別好聽。」張女士說。 4月23日一大早,經過14天的孵化,第一隻小烏鶇破殼而出。「媽媽,媽媽,小鳥出殼了!」一醒來就跑去看鳥窩的聶明遠高興地把他的發現第一時間告訴媽媽。 緊接著,一隻、兩隻……5隻小鳥陸續都出殼啦!
-
烏鶇「落戶」百姓家 鳥媽不離不棄照顧傷鳥
高興的是,在他家陽臺鐵樹下孵化的4隻小烏鶇羽翼已豐,並相繼飛離巢穴;然而其中一隻小鳥離巢時,因前日的暴雨而受傷,這又讓他揪心不已。好在鳥媽不離不棄,始終陪伴著。「3月27日,愛人告訴我,陽臺鐵樹下突然出現了一個鳥窩,沒過幾天,窩裡就出現了5枚鳥蛋。那一周正好是愛鳥周,太讓人驚喜了。」吳先生告訴記者,從發現鳥窩開始,他一下班便拿起相機,蹲在臥室的窗戶邊,近距離拍攝來家裡築巢的鳥兒。
-
一隻默默無聞的伯勞鳥
每天早上我一大早就會跑到河邊,草叢裡到處翻找,有時在水裡,有時在草叢裡,準能撿到一窩鴨蛋。除了到河裡洗澡抓魚撿鴨蛋,還有一樣就是我們男孩子特別喜歡的:掏鳥窩。和幾個小夥伴一起,有時候扛著梯子,到處翻人家磚瓦:麻雀就喜歡在瓦下面扎窩。還到河邊的灌木叢裡,有時候能發現白頭翁的窩,有時候能在土坡上發現翠鳥的洞。不過這些鳥都不好養。
-
烏鶇「寶寶」少一個 愛鳥專家來釋疑
昨日,城東小學負責監控視頻維護的傅蔣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已經將附近走廊全部封閉,而且鳥窩搭建在四樓欄杆處,不會有蛇等野生動物來偷吃鳥蛋,愛心護鳥行動在全校上下溫暖開展,大家都輕手輕腳,盡最大可能不去打擾到它們。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鳥蛋從6枚減少到現在的5枚?
-
瑞典國鳥烏鶇來陽臺安家 這家人不做飯不炒菜為鳥「騰地方」
隔了一周,劉偉的父母回到成都市金花鎮附近的家中,生活陽臺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野生烏鶇(dōng)在此安了家,窩裡還有6枚鳥蛋。為了不驚擾到它們,劉偉父母不再在家裡炒菜做飯,為烏鶇提供一個安靜的孵化環境。
-
陽臺飛進一隻小鳥 專家鑑別:烏鶇的幼鳥 建議趕快放生
今天早上8點多,我在陽臺洗衣服,突然飛來一隻小鳥,嘴巴又尖又長,毛色有些黃。也許是小區綠化好,小鳥選擇飛進我們小區。當時它快速地飛來,一頭撞在玻璃上,掉到了地上,還好沒有受傷。老公情急之下,順手拿起一個社區發的全新的垃圾桶,小心翼翼地將小鳥罩進桶裡。 後來,我把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朋友說可能是黃鸝,讓我餵點小米。但家裡沒有小米,我試著餵了它一點麵包,可它不吃。
-
不吃米只吃蟲子 環衛工人撿到受傷怪鳥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志願者肖麗卿居民小區自行車庫旁,正在勞作的環衛工撿到一隻受傷的怪鳥,引來一群孩子圍觀。怕它死掉,環衛工買來鳥食和礦泉水,試圖餵養它,可是怪鳥不吃也不喝。怪:受傷小鳥說啥也不吃小米「真沒想到,撿到一隻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卻引發一連串的故事。」環衛工人胡榮富回憶,9月18日7時左右,身為皇姑區文水社區保潔員的他像往常一樣,來到文水街74號樓前進行清掃。這時,他在一小區自行車庫旁發現了一隻昏迷的怪鳥。
-
烏鶇繁殖過程:第一枚鳥蛋破殼而出的全過程記錄,百舌鳥雛鳥出殼
2020年5月10日,一對烏鶇夫婦在陽臺花盆開始做窩。四天後,鳥窩終於做成了,一個碗狀的鳥「家」出現。雌鳥烏鶇開始了產蛋過程。烏鶇每年3-7月開始繁殖,每對烏鶇每年繁殖一到兩窩,每窩產蛋4-6枚(也有觀測到產蛋7枚的,但不多見),產蛋速度為每天一枚。
-
怎樣才能養出一隻全翅全尾羽毛烏黑油亮的烏鶇百舌鳥?關鍵有幾點
烏鶇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但鳴聲婉轉動聽,尤其善學百鳥之音,因此有「百舌」之稱,深受古今中外人們所喜愛。從春秋早期至清代中葉,烏鶇一直被我國古人當成八哥一樣的寵物鳥飼養,並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章。烏鶇也是西方人心目中「高雅的樂者」,瑞典直接將其選為國鳥。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一隻在晴天的下午賣力展現歌喉的烏鶇,幾分鐘裡所唱出的,可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噪鵑、畫眉、棕頸鉤嘴鶥、強腳樹鶯、紅嘴藍鵲、鵲鴝、家燕、山椒鳥、鵯。這幾乎是它生活區能接觸到的所有鳥類鄰居,尤其是那些喋喋不休的,絕不會放過。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老張說,有幾次大雨滂沱,大鳥被淋成了「落湯雞」,瑟瑟發抖,卻仍護著鳥蛋,不讓它們受風寒。平日裡,即使天氣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鳥爸爸或鳥媽媽也一直堅守崗位。 4月22日,也就是發現蛋的17天後,老張喜悅地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裡,三隻粉嫩的小烏鶇破殼而出,伸直了脖子,張大著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樣子惹人憐愛。與此同時,另外三枚蛋卻沒有動靜。
-
鳥的叫聲趣談——春天裡的瘋狂事
春天來了一種鳥,似乎無處不在卻難得一見。這種體大卻羞澀的鳥,行蹤詭秘並不張揚,除了歌唱的時候。其聲音穿透性極強,略魔性(啊哦——啊哦——)的唱詞為人所熟知,它就是噪鵑。噪鵑歌唱必先登高,在一聲高過一聲的嘶吼中,它仿佛以此釋放內心;有的人在爬山到高處時喜歡喊一嗓子,也可能是差不多意思。所以,我覺得春天的歌應該由噪鵑來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