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大壩六十載 當歌水庫憶情深

2020-12-25 澎湃新聞

巍峨大壩六十載 當歌水庫憶情深

2020-09-24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編者按

在浙中大地,浦陽江源,鑲嵌著一顆「明珠」,它就是「母親河」浦陽江的「守護神」——通濟橋水庫。

1960年9月20日,通濟橋水庫大壩主體完工,到今年整整60年了。今天,享受美好生活的我們,忘不了當年為水庫建設作出貢獻和付出犧牲的人們。本報將分期介紹通濟橋水庫大壩工程、灌區渠道工程、水利工程和水庫工程效益,敬請關注。

防汛抗旱 修建水庫保民生

據《浦江縣誌》記載,浦陽江發源於天靈巖南麓,自有記載的南北朝以來,每隔幾年就有一場大水,江堤屢修屢毀,民眾流離失所。1944年大旱三月,赤地千裡,百姓討飯逃荒,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展山河治理。但由於生產水平有限,浦陽江下遊地勢平坦,一遇大暴雨就有洪災發生,且澇旱轉換快。百姓一直盼望在浦陽江上遊建造水庫,蓄水防洪,放水抗旱,服務民生。

興利除害,迫在眉睫。1958年9月,經浙江省水利設計院設計,確定在浦陽江上遊的通濟橋原址修築攔河大壩,建造通濟橋水庫,為浙江省首批建設的8座大中型水庫之一。

櫛風沐雨 萬人大軍縛蒼龍

1958年冬,浦江縣委、縣政府一聲令下,1萬多名建設者從四面八方挑著行李,推著板車,扛著鎬、鍬、鐵錘、鋼釺,在通濟橋水庫壩腳狹窄的公路兩邊,砍茅草搭窩棚安營紮寨,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築壩戰鬥。

時任浦江縣副縣長陳家毛兼任通濟橋水庫工程建設總指揮。在這位戰鬥模範獨臂英雄帶領下,全縣以公社為單位建立民工營,下設連、排、班,組織常年施工專業隊,隊員每天少則7000人,多則13000人。隆隆的開山炮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獵獵的紅旗飄揚在建設工地。當年,全縣幾乎所有的青壯勞力都參加了通濟橋水庫建設,劈山挖石,肩挑鋤刨,把千年沉睡的山野,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勞動工場。

初期靠群眾運動土法上馬,不僅施工進度緩慢,而且勞動強度大。工程指揮部發動幹部和民工發揮聰明才智,大搞工具改革,逐步發展用6230多輛木輪手推獨輪車加大扎箕運送土石料。大壩合龍堵口時,又增加2440多輛膠輪手推獨輪車。同時,用7臺無軌電動牽引機,3臺履帶式上壩機,2臺卷揚機,分別拉獨輪車上壩運送土石料,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進度。施工隊伍還自辦炸藥廠,用化肥硝酸銨混於鋸末,焙炒製成土炸藥,既節約開支,又解決了炸藥短缺問題。

水庫初建時,正逢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糧食不足,民工就以番薯、玉米等雜糧作補充;住的是用毛竹和茅草搭建的簡易工棚,睡的是上下二層用毛竹做成的「白鴿籠」。

儘管條件艱苦,但建設者情緒高漲、鬥志高昂。工地上經常開展勞動競賽,今天你拉石料奪魁,明天我運渣土第一;今天你上黑板報,明天我登光榮榜。大壩施工最緊張時期,施工人員披星戴月,日夜奮戰。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舉全縣之力,傾全縣之財,幾萬名建設者硬是用熱情和汗水,甚至鮮血,奮戰640天,完成土石方126萬立方米,投工284萬工,於1960年9月20日基本完成水庫大壩修築工程。浦江人民實現了「斬斷浦陽江,兩岸變穀倉」的夙願。

在通濟橋水庫建設過程中,有一群人不得不提,他們就是庫區的移民。淹沒區搬遷從1959年初開始,到1961年基本完成,共有16個自然村2655.5間房屋拆遷,560戶2207人離開故土遷移他鄉。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庫區移民給予了水庫建設莫大的支持,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水庫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通濟橋水庫大壩

1959年元旦,移民前四全山下前吳村全景

如今的前吳村

來源|詩畫浦江APP

編輯|陳棟輝

審核|李少俊

原標題:《巍峨大壩六十載 當歌水庫憶情深》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紀念峽山水庫開工建設六十周年」徵稿獲獎作品
    平湖抱日連青岫,大壩橫秋鎖碧空。聲遠如斯春水綠,政成常是黨旗紅。欣看萬頃翻新浪,一浪攀高一浪雄。◎西江月.峽山水庫王冬(安徽)      足踏風霜動地,肩挑日月飄歌。築成大壩接天河,敢讓蒼龍聽我。         防澇除災歲穩,灌田發電功峨。湖邊若問景如何,笑靨如花萬朵。
  • 全球第一大水庫:大壩比三峽大壩矮53米,蓄水量卻是三峽4.5倍
    提起水庫與大壩,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起我國的三峽,畢竟這座大壩在國際上已經算是聲名遠揚了,連小孩子都知道這座大壩的存在。的確三峽在很多方面都堪稱全球頂級甚至是第一的水準,但在蓄水量這方面,卻遠遠不如今天這座大壩厲害。
  • 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開啟大壩填築
    大壩填築現場記者24日從成都環境集團所屬李家巖公司獲悉,被譽為成都「第二水源」的四川李家巖水庫工程啟動大壩填築,該水庫大壩全面進入壩體填築施工階段,預計18個月後完成。這意味著,能為成都中心城區提供至少30天應急水源保障的「放心水缸」又向成都市民「邁進」了關鍵的一大步。
  • 闊別母校六十載 初心不忘志尚存
    「闊別母校六十載,步入校園思緒開,笑話當年學趣事,閒談時年志滿懷……初心不忘志尚存,革命精神繼開來!」幾次相約此次終成行。10月26日上午九時,一輛中巴客車緩緩停靠在遂溪縣戊戌中學門口,還沒等車上的人踏出車門,站在地上的人咧著嘴熱情迎上來。大家緊緊擁抱,隨後又緊緊握著手。
  • 六十年後重溫密雲水庫建設者的「紀律之歌」!
    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開工建設,僅用兩年,燕山群嶺間高峽出平湖,密雲水庫大壩全部落成。翻看水庫建設的歷史畫卷,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20多萬建設者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正是這些奉獻者,在新中國的水利設施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在這背後,紀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專家呼籲:泰山黑龍潭水庫大壩亟須維修
    前不久,有關專家通過資料對泰山黑龍潭水庫大壩做出結論:水庫現狀防洪能力低,樞紐工程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無法安全運行,確定水庫大壩為三類險壩
  • 六十年弦歌不輟 六十載櫛風沐雨
    本報訊(記者 劉凌 通訊員 袁勇軍 李永平)六十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六十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11月3日,湖南文理學院將迎來60周年華誕,校慶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    1958年,湖南文理學院前身之一的常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在教育的春天裡應運而生。2003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常德師範學院更名為湖南文理學院,學校發展由此邁入新的歷史時期。
  • 密雲水庫:大水盆一甲子,潤京城六十年
    1960年9月1日,密雲水庫正式建成,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兩座主壩、5座副壩及隧洞、電站、溢洪道、調節池等水工設施。從此,大壩鎖蛟龍,潮白滅水患。截至2020年8月底,密雲水庫攔蓄大於等於1000立方米/秒的入庫洪峰30餘次,其中最大入庫洪峰為3670立方米/秒,累計減淹土地200餘萬公頃,大大減輕了下遊防洪壓力,確保了潮白河安瀾。
  • 一水活則一城靈——紀念東圳水庫建成六十周年系列活動側記
    今年,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由福建省莆田市水利局、莆田市河長制辦公室聯合主辦「紀念東圳水庫建成六十周年系列活動」,相繼開展了主題書畫筆會、攝影展、徵文及東圳水庫LOGO徵集等活動,禮獻水庫建成60周年,致敬東圳精神。
  • 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大壩24日起開始填築
    12月24日,記者從成都環境集團所屬李家巖公司獲悉,被譽為成都「第二水源」的四川李家巖水庫工程啟動大壩填築,該水庫大壩全面進入壩體填築施工階段,預計18個月後完成。這意味著,能為成都中心城區提供至少30天應急水源保障的「放心水缸」,又向成都市民「邁進」了關鍵的一大步。
  • 貴州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辦法
    第十五條  水庫大壩改建、擴建的,應當進行水庫大壩安全覆核評價,通過水庫大壩安全鑑定,並將以下材料報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審批:  (一)水庫大壩安全鑑定報告書;  (二)水庫大壩註冊登記證書;  (三)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 朝陽水庫完成水庫大壩觀測
    根據水利大壩工程管理條例要求,確保水庫大壩運行安全,2019年12月12日上午朝陽水庫管理站全體職工對水庫大壩的水平位移、垂直沉降及壩體滲漏等情況進行了觀測,並同時對影響水庫大壩觀測及觀測樁、觀測溝周圍的雜草、樹枝等障礙進行了徹底的清除。通過觀測,水庫大壩各項數據均在允許變形數值之內,符合水庫大壩運行要求。
  • 水潤京華六十年!密雲水庫依然是北京「大水缸」
    這裡就是密雲水庫,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首都北京最重要地表飲用水水源地。自1960年9月1日竣工至今,這裡就一直擔負著「生命之水」的使命,持續滋潤京城六十載。從此,大壩鎖蛟龍,潮白滅水患。截至2019年,密雲水庫攔蓄大於等於1000立方米/秒的入庫洪峰30餘次,其中最大入庫洪峰為3670立方米/秒,累計減淹土地200餘萬公頃,為防洪做出巨大貢獻。
  • 距蘭州一小時車程的劉家峽水庫 高原明珠碧波蕩漾
    從蘭州汽車西站坐車到劉家峽水庫,走了六十多公裡,就到了,一個小時車程。劉家峽在甘肅永靖縣,當年劉家峽截流後,形成了一百多平方公裡的水庫,也就是現在的炳靈湖。它既能灌溉,也能洩洪。其實千島湖也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它是旅遊景點,西子三千,其實它也叫新安江水庫,蓄水以後,很多小島,成為名勝。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前面這個就是巍峨的劉家峽大橋了,氣貫長虹,堅固結實,走在上面,如履平地。下面就是千頃碧波,周圍山嶽綿延,水庫建成至今,已經有半個世紀了,它是第一座百萬千瓦水電站。
  • 東圳水庫:六十年前建庫的崢嶸歲月
    東圳水庫建成六十周年」系列報導①開欄的話「山翠萬重當檻出,水光千裡抱城來。」從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中走出的莆田,山川之秀甲於閩中,帶山附海。從修築越王城、興化衛城,到宋抗元、明抗倭……歷史上,它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隋唐以來,莆田先民在南北洋平原建陂圍塘。
  • 中國水庫大壩憂患
    他是這個位於江西省新建縣幸福村的中型水庫惟一的技術員。2003年6月3日下午,他帶著記者爬上大壩。壩的那邊湖光照人、遠山如黛,而壩上這個35歲的漢子已在這裡苦苦守候了二十年。  「十年了,我們拿到的都是70%的工資———我是500塊。」在幸福大壩下的水庫管理所內,朱中林所長平靜地說。
  • 「人類紀」遺址:改寫地球歷史和面貌的水庫大壩
    巍峨聳立的鋼筋水泥大壩、令人驚嘆的外觀和水底深厚的壩基,將為後世考古學者們提供無數解碼線索。當今世界一些鋼筋水泥築就的龐然大物十分堅固,千古流傳。大壩對周邊居民和他們的子孫後代也有深刻、長遠的影響。築大壩建水庫的決定通常是在遙遠的政治中心由最高決策層做出,通常也伴隨著施工現場及周邊的村鎮遷移、農田廢棄,以及人文景觀的顛覆。
  • 《滿庭芳苑》張瑋七律選——常將鶴髮言情事,每憶童顏把酒歌
    作者簡介:張瑋,男,六十年代生人,祖居北京。自幼受傳統文化家庭的影響,酷愛詩賦,尤善作七言律詩。多年來筆耕不輟,收穫頗豐。近年來其所作律詩更加雋永耐讀。曠野經年飄瑞雪,城中兩載繞飈聲。毫端放筆尋新意,月夜觀書念舊情。但等春來吹暖意,桃花滿面笑盈盈。欣賞今天不覺回眸又一辰,茶濃酒正品香醇。
  • 南京水科院主編的水利行業標準《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榮獲中國...
    本站訊 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主編、河海大學參編的水利行業標準SL258—2017《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榮獲2020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二等獎,這是水利行業標準多年來首次獲得該獎勵。   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是國家標準化領域的最高獎項,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僅評選一等獎10項,二等獎20項。
  • 水利部專家現場核查湖北黃岡白蓮河水庫大壩安全:存在險情、溢洪道...
    @湖北發布官微7月21消息,7月16日,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李子陽、霍吉祥兩位專家一行,對黃岡市白蓮河示範區白蓮河水庫開展大壩安全鑑定成果進行現場核查。專家組一行現場仔細察看了白蓮河水庫主壩、副壩、第一溢洪道、第二溢洪道、東西乾渠等重要樞紐設施,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檢查。在安全評定會上,專家組對大壩安全評價報告逐條進行討論,提出白蓮河水庫主壩及副壩存在險情、溢洪道需加固、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未完建等問題,建議儘快對該水庫進行除險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