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庫大壩憂患 2003年06月13日14:18:49 21世紀經濟報導 田毅 許聖如 李紅兵 |
幸福大壩的不幸福日子 鄔文勝打算離開幸福水庫有好些年了。他是這個位於江西省新建縣幸福村的中型水庫惟一的技術員。2003年6月3日下午,他帶著記者爬上大壩。壩的那邊湖光照人、遠山如黛,而壩上這個35歲的漢子已在這裡苦苦守候了二十年。 「十年了,我們拿到的都是70%的工資———我是500塊。」在幸福大壩下的水庫管理所內,朱中林所長平靜地說。這個大壩的管理者共有106人,其中退休27人,請假外出打工32人,拿工資的管理幹部9人,另外的幾十人不是在湖裡打漁就是在壩下種田。 最難的還不是人,是大壩。幸福大壩始建於1958年8月,次年5月建成。大壩為土壩,長667米,最高18.5米。在大壩東涵管邊(為防止大壩壓力過大而在壩底連通的管道,兼有灌溉、洩洪功能),那3米多高用來洩洪的閘門已鏽跡斑斑,處於關閉狀態的閘門底部和周邊牆體上一個拳頭大小的漏洞內都譁譁地湧出水來。鄔文勝目測說這時的滲漏流量為0.2方/秒,而洩洪時這裡也才6方/秒。 鄔文勝說,閘門是1983年建的,如果維護的好壽命至少在30年以上,而現在都快要報廢了,重修得30多萬元。 在2002年12月完成的《幸福水庫現場安全檢查報告》中,關於大壩的問題就足足列了十條。其餘的主要還有:大壩外坡有深度0.5米的沉陷坑;壩頂部分下沉、變形;右壩肩下遊山體高水位時水溝有流水,可能存在繞壩滲漏;大壩溢洪道的第二削力池報廢(削力池是為減緩溢洪道內洪水流過時衝擊力而建的水池);大壩壩身及左壩肩白蟻危害嚴重等等。 幸福水庫總庫容1668萬立方米,已完成正常水位53米,相應庫容1140萬立方米。 幸福水庫自建成後只在1985年大修過一次,它和南昌市轄區內的另外6座中型水庫一樣,按水利部的標準100%都在病險水庫之列。 「如果10年內江西的病險水庫不能很好治理的話,是要出大問題的。」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雷的話直截了當。 44%病險率 有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五大江河奔流而過的江西省,截至2002年末共有水庫9267座,佔全國水庫數量的1/9,在各省中列第二。 據江西省全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檢查情況通報顯示,江西共有病險水庫1627座,其中大型9座、中型93座、小(一)型271座、小(二)型1254座。大中型水庫中病險水庫佔44%之多。「搞大壩安全的都說水庫是『人們頭上一盆水』,現在病險水庫、病險大壩的比例讓這盆水傾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江西省大壩安全檢測中心副主任傅瓊華說。 江西省水利廳的一份調研報告則顯示,南昌、新餘二市的中型水庫病險率均是100%,九江、萍鄉、景德鎮三市該比例都超過80%。在江西11個地市中,小一型水庫病險率只有贛州和撫州小於50%,最高的為景德鎮,佔80%。 傅瓊華最近按大壩工程安全風險給中型水庫大壩排了次序,她所排序的是全省未列入全國規劃內的病險水庫及未進行安全鑑定工作的大中型水庫。結果發現,在總共78座水庫中,大餘縣油羅口水庫為大型高風險水庫。其餘77座中型水庫中,屬於「極高風險性」的有20座,屬於「高風險性」的有57座。 1999年11月江西省水利廳組織編制完成了《江西省病險水庫、水閘專項規劃報告》,列出的病險水庫共有1627座,而水利專家認為這個數字現在可能要增長一些。 江西省水利廳一位官員向記者點出了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水庫工程自然老化、運行管理經費匱乏、養護維修等不到位造成的新的病險水庫數量急速增加;其二是加固不徹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普遍,當時的險情可以排除,但隱患沒有徹底清除。另外,江西在經歷1998、1999兩年罕見洪水後2000年又大旱,一泡一曬,於是病險水庫問題也紛紛暴露出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時存在漏報、少報情況。 來自國家水利部的數據是,全國共有病險水庫30413座,佔水庫總數的36%,其中大型病險水庫145座,中型1118座,小型29150座,分別佔各類水庫總數的42%、42%和36%。通過採訪,記者還理清了幾個重點省份的情況:湖南病險水庫達6092座,佔總數的45%;湖北病險水庫共計1791座,佔總數的31%;安徽病險水庫共計1416座,約佔總數的30%。 七大工程頑疾 1991年以來,全國共發生235座水庫垮壩。從垮壩原因看,147座是因發生超標準洪水導致水庫漫壩失事,佔63%;71座是因工程質量差、搶險不力造成垮壩失事,佔30%;其它7%的垮壩主要是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的。從垮壩水庫的規模看,小型水庫233座,佔99%,中型水庫2座。水利專家認為,當前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恰恰是水庫垮壩的主要原因,而小型水庫恰恰是水庫安全度汛工作的薄弱環節。 6月9日,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水庫處一位官員透露,去年全國有1萬多座水庫不同程度地發生水毀,目前急待修復。 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日前完成了《我國小型水庫安全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報告》,負責該項研究的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口氣列出了中國病險水庫七大工程問題: 首先是防洪能力不足,洪水漫頂導致的垮壩事件比例很高,在四川省312起潰壩事件中,漫頂佔60%。而寧夏、山東、新疆小型病險水庫防洪能力不足問題比例都超過70%,報告估計全國約有13600座小型水庫存在這樣的問題。 其次,由於小型水庫多建於上世紀50-60年代,「三邊」(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和「四不清」(來水量不清、流域面積不清、庫容不清、基礎不清)很普遍,大壩滲漏可能性比大中型水庫大很多。報告估計有1.6萬座小型水庫存在該問題,而滲漏也是最容易演變為管湧垮壩的因素。 再者,大壩形體單薄,壩坡過陡,結構不安全。有大壩壩頂寬甚至只有1米,而在小型水庫裂縫、滑坡問題所佔比例中,山東、河北、湖南等省較高,四川更是超過50%。 此外,輸(引)、洩水建築物隱患嚴重、大壩抗震穩定性不足、白蟻危害、防汛交通通訊設施不具備也嚴重威脅著水壩安全。 近年來,中央和各省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大壩進行加固,但就小型水庫而言,「四不清」使防洪加固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很難經得起檢驗,其結果就只能是「修修補補又三年」。四川省水利廳一位官員就告訴記者:「我們不少滲漏嚴重的小水庫都做過防滲處理,但大多是2-3年後,大壩滲漏如故。」 資金之困 江西新建縣幸福水庫管理所所長朱中林心中有一本帳: 8個打漁的職工每年應向所裡交9萬元,扣除農業特產稅和魚苗成本,實收約5萬元;水庫設計灌溉4萬畝農田,實際只有1.5萬畝,灌溉農田收取的水費應該有10萬,但去年就被拖欠了6萬,而費改稅後原來鄉鎮代收的水費沒人管了。而這所有的不到10萬的年收入要支撐一個106人的管理隊伍和漏洞百出的大壩。 「現在我們全縣水庫水費的實收率不到40%。水庫自身都無法維修。」新建縣水利局董局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感慨地說。 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雷說,水壩實行的是分級管理。水利部直管的有10多座壩,包括河北潘家口水庫、小浪底水庫等,地方一級基本上都是屬地管理,市縣級水利局責中型水壩、小型水壩則由鄉鎮負責。 不過記者在幾省的採訪中了解到,所謂的管理其實是防汛業務指導,而小型大壩幾乎都被下放給村裡,實際上大多無人看管。 在2001年底的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會議上,水利部張基堯副部長披露了一個數字,全國有67.73%工程管理單位沒有任何財政撥款。32.27%的水管單位即使有撥款,工資難以足額發放,水庫折耗和維護管理沒有補償渠道和來源。而記者了解到江西除了兩座大壩的管理所有財政補助外,其餘的全是純粹的自收自支。 1998年洪水過後,中央和地方對水利基建的投資急速增長。水利部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了一些相關數字,五年來,中央水利基建投資達1786億元,相當於1949年以來中央總投資的70%。五年內用於防洪工程投資為1040億元,其中堤防工程774億元,病險水庫加固111億元。在對全國805座重點病險水庫的加固計劃中,截至2002年底已完成441座。 「一般大型病險水庫中央地方的資金比例大約各為50%,中型省裡補助一點,其餘由市縣和水庫管理者籌集,配套資金越往下越緊張,而佔病險水庫數絕大多數的小型水庫怎麼辦呢?」傅瓊華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吳中如教授一再強調,水壩維護是長期工程,要用中醫治本的思路。「現在一些領導認為水壩就是混凝土,缺乏基本的一些知識,只是在汛期來臨前突擊檢查,資金突擊投入。安徽的梅沙水庫、福建古田水庫、青海龍洋原水庫、寧夏青銅峽水庫等都存在工程隱患,這些年雖然定點檢修過,但是還是要小心再小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大壩委員會賈金生副秘書長感慨道:「財政要是能將每年的可支配收入拿出1%來維修大壩,那麼就不存在什麼病險情況了。」 據記者了解,自1998年至今,中國共發行國債6600多億元,其中用於水利基建的就佔20%。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所長程曉陶表示,目前中國非常需要明確水利投入佔國家基礎建設投入的比例。水利事業大災之後圖大治的方法不可取,因為不穩定的投資模式,對水利行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當不利。 記者聽到的一個建議就是中央財政預算內用於水利事業的投入、水利建設基金、發行專項水利建設債券,可以成為未來三種資金來源。 「四不像」何日結束? 新建縣水利局董局長將現行的水庫管理所的事業單位企業運作比喻成「四不像」———不像事業、不像企業、不像農民、不像幹部。 而5月底,江西省防汛部門日前向全省發出通報,對18座在嚴峻水情期間仍超蓄水運行的大中型水庫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電力體制改革後,有電站的水庫都想多蓄一方水,多發一度電。所以經常發生汛期超蓄水運行情況。這也是電力體制改革給水利安全部門提出的新問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防洪減災研究所黃金池博士說。 水利部一位官員透露,2001年9月,有國家領導在水利部第372期《專報信息》中明確批示道,「在抓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的同時,要著手研究水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問題」。 水利部這位官員認為,關鍵應該明確水管單位類別和性質,實行分類管理。他建議,根據水利工程的功能和特點,將水利工程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純公益性工程,賦予防洪、排澇等功能,無直接經濟效益;第二類為綜合性工程,是指除了防洪防澇,還兼有供水、發電等功能的水利工程;第三類為經營性工程,是指為城市供水、發電,以經濟效益為主工程。與此相應,三類單位可分別定事業單位和企業,實行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市場定價。 積極推進管養分離也是水利系統探索的一個方向。有關官員透露,管養分離的目的是精幹管理機構,提高工程養護水平,降低運行成本。水利部計劃在維修養護經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用5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實現水利工程的管養分離。 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雷介紹說,美國水庫不分大壩、還是小壩,統一由一個公司來經營,實行業主負責制,發電,供水,灌溉,養殖,旅遊等這些統一作為公司收入。水庫的維護也由公司負責。政府只是負責檢查。 國家電力公司大壩安全鑑定中心負責電力部門140座大壩的安全鑑定工作,其中庫容大於50億立方米的就有9座,100米以上的高壩有25座。國家電力公司已進行了廠網分開改革,但市場體制下大壩安全管理法律尚未出臺,安全鑑定中心的工作對象也不再是一個行政系統,而是眾多水電廠與多股東的企業法人。因此,大壩中心的管理地位受到了動搖,其職責已難以履行。 值得深思的是,1997年,廣東省以人大議案形式,出臺了根治小型病險水庫的5年規劃,這幾年成效顯著。 | 財經論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