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9日電(記者張曉龍)通過連續3年考古發掘,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和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奇臺縣唐朝墩古城內,發現一座配備「地暖」系統的古代浴場遺址。
負責發掘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教授介紹,這座浴場遺址位於古城東北部,總面積約400平方米。浴場結構是半地穴式,分上下兩層空間:下層基礎部分位於原地表之下,作為煙道和供熱的基礎建築空間;上層建築基本位於原地表之上,是人們洗浴、活動場所。
魏堅說,下層空間內一根根用磚砌而成的支撐柱起到「支架」作用,將浴場分成了上下兩層封閉式空間。頂部封閉後就形成浴場的下層封閉式空間,構建出浴場地下供熱系統——在爐灶燒水、取暖時燃燒出的煙火,可進入下層空間,並在支撐柱間流動,隔著一層地板,為上層空間提供「地熱」。
考古工作者認為,這種類似「地暖」的供熱系統有明顯古羅馬風格。魏堅說:「羅馬式浴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種『挑空式地熱系統』,它能有效保障浴場內溫度。」
此外,羅馬式浴場整體多採用軸線對稱布局方式,用來彰顯浴場的宏偉和華麗。這一特點在新發現的浴場遺址中也有所體現。
考古工作者將新發現的浴場分為三大功能區:東邊是進出口分置的門廳區,北面有供水、供熱和排水工作區,洗浴區平面上近似一個正方形,中心是八邊形大廳,大廳外緣依次分布8間小房間。據分析,這些小房間包括熱水室、溫水室、更衣室、冷水室和桑拿室。
歷史上,羅馬式浴場從地中海沿岸向四周擴散,西至西班牙、東至兩河流域、北至英國、南至北非,均發現有羅馬式浴場的分布。
浴場建築有古羅馬風格,但它的裝修風格卻很「中式」。浴場牆面墨線繪製的花卉等裝飾彩繪、遺址出土的陶壺、陶盆和方磚等遺物,都有明顯中原和本地特徵。
浴場遺址所在的唐朝墩古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早期。考古工作者根據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測年結果確定這座浴場遺址最初營建於高昌回鶻時期,至蒙元時期曾被改建沿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