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寫的小說,背景在北宋末年的徽宗時期。前後相差近三百年,但古代生產力低,生活水平發展緩慢,許多生活習慣其實相差的並不大。
今天與各位讀者聊一聊關於宋代的沐浴文化。在洪太尉準備去請天師時,有原文「眾道士起來,備下香湯,請太尉起來沐浴。」;在王進借宿史家莊準備休息時,有原文「莊客點上燈火,一面提湯來洗了腳。」;在薛霸想要坑害林衝時,有原文「薛霸去燒一鍋百沸滾湯,提將來傾在腳盆內」。請各位讀者注意,這裡的「湯」可不是我們現在平時生活中所說的可以喝的米湯、麵湯、蝦仁湯的那個湯,而是溫開水,用來洗漱的。其實,這樣的用字習慣在日本仍然保留著,讀者若有機會去日本,看到日本大街上掛著帘子,上面寫著「湯」字,或者招牌上寫著「湯」字,各位可不要誤會了,那不是賣稀飯賣飲料的,而是澡堂子。
有趣的是,古人因為生活條件所限,不是每天都能洗澡,大概五六天洗一次,時間長了,都形成了習慣,索性大家都統一五天洗一次澡,古人稱之為「休沐日」,就是休息洗澡的日子。等於我們現在的節假日。《漢律》中有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到了唐代,國土面積大了,百姓人口多了,官員的事物也就變多了,休沐的時間便從五日一休延長到了十日一休,當時被稱為「旬休」,一旬,即十日。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宋代。
與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節假日更多,除了正常的旬休之外,還增加了節日放假,不僅是春節、中秋這樣的大節,還有很多小節日也放假。距宋代的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皇帝生日)、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照這樣算的話,每個月都有節假日和休沐日可以休息,一年下來假日能達到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的旬休日,一共一百一十天,和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總數也非常接近了。比起之後元明清取消了旬休,有減少了很多節假日比起來,真的是幸福的多啊。
雖然古代條件有限,但開封、杭州、泉州等這樣的大城市比起小村莊來,畢竟好的多,有很多開澡堂的,門口也掛「湯」字的帘子,或者掛一個加水用的大水壺,當時的人稱為「香水行」。裡面也是設施齊全,不僅可以洗「香香」,而且有搓澡的,有按摩的,真不比現在的澡堂差,不,可能現在的澡堂還比不上嘞。大文豪蘇東坡在裡面洗的舒坦了,還不禁作詞一首,詞曰:「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比起講衛生的蘇軾,也有個別不講衛生的,那難免會像現在一樣被其他人調侃。比如仁宗朝與歐陽修齊名的「慶曆四諫官」之一的于靖,因為長時間不洗澡,身上都有味兒了,被仁宗在後宮調侃:「都不敢走近了吸氣。」;再比如名相王安石,因為長時間不洗澡臉都發黑了,同事們還以為他生病了呢,拉他去看醫生,結果醫生無奈道說:「回去拿澡豆洗洗就好了。」
最後,小編和各位讀者嘮叨一句,《水滸傳》中也不是所有的「湯」都是在說洗澡水,比如小旋風柴進請林衝吃飯的時候有說:「且將湯來吃。」。那自然便是正經可以吃的湯。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自然要結合著上下文來理解,別鑽了牛角尖,鬧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