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2020-12-13 每天都有新期待

大家好,我是【每天都有新期待】,生活一定要有所期待,我們才能一往無前地走下去。

轉眼10月已接近尾聲,接下來的11月不僅有大家期待已久的「購物節」,還有西方的萬聖節。

說到萬聖節,很多人就會想到裝扮、南瓜燈、鬼節等詞語;有的人第一反應是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

「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

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因此有的人也稱作為「鬼節」。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另有一說「四大鬼節」,第四個是上巳節,上巳節也有祭祀的習俗)而如今被眾人所銘記的只有清明節了。人們在這些節日來臨的時候,會祭祀先祖,懷緬先人,它們體現的,是我國傳統的孝道與感恩之情。

中國「鬼節」的忌禁有很多,特別是關於小孩子的忌禁,如:吃飯時不能把筷子豎起來,鬼節當天晚上不帶孩子出門、不隨便拍人肩膀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鬼節」是大相逕庭的,中國「避鬼」,而西方「扮鬼」,這在很多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

還記得幾年前的報導,某幼兒園的小孩兒「扮鬼」嚇哭小夥伴嗎?

更有甚者,幼兒園舉辦萬聖節慶祝活動,老師戴著恐怖面具,嚇哭一群學生,小孩子一邊喊著:不要!不要!一邊逃竄,而幼兒園老師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拍視頻上傳到網絡。

看到這個視頻很憤怒!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而老師的行為明顯只顧著自己開心,沒考慮將會給小孩造成多大的影響!

學校給學生介紹西方節日的習俗,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外國也有許多人對中國節日很感興趣,這是世界一體化的體現。我們可以適當地去接受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是也要適當。

又或許,我們可以在外國文化的基礎上,加入我們中國的特有元素。《西遊記》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作品中師徒四人個性鮮明,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如今的萬聖節主要是狂歡、慶祝,把西方萬聖節中的「扮鬼」換成扮「西遊記」也未嘗不可,既接受外來文化又使得中國文化得以傳承。

#傳統#

結束語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千萬不能丟,丟了實在是可惜,而外來的文化,我們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提倡或者過於崇拜。

往期回顧: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

當心!別讓抑鬱打敗你!

疫情教會我們如何生活

相關焦點

  • 「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中華不衰!
    總之,進口的東西都被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不得不承認在一些技術方面我們確實還有不足,追求更好的品質去買國外的產品這絕不是崇洋媚外,誰不希望買到的東西耐用又高端呢?不過,近年來「洋節」的盛行卻與這些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若說前者關乎著生活,是物質需求,那麼後者關乎著的則是思想,是精神需求。
  • 中國家長該讓孩子過「洋節」嗎?
    臨近年底節日扎堆,剛剛過完萬聖節、感恩節,馬上又將迎來聖誕節、元旦、春節…… 相比中國傳統佳節日,「洋節」雖是西方節日,在孩子中間卻一直頗受歡迎。但近幾年人們對于洋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今年感恩節剛過,「該不該讓孩子過洋節」再次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洋節會不會造成「文化入侵」,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 聖誕節的迷思:我們該不該過「洋節」
    西風東漸四十年以來,我們對各種「洋節」越來越熱衷。首先是聖誕節和情人節,而後是萬聖節,這兩年,就連感恩節等「非主流」節日也過得相當起勁。於是就有人出來說話,以為不妥。  觀點無非是作為中國人,我們為什麼要過洋節?這不是崇洋媚外嗎?相較洋節們的鋒頭正盛,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漸漸寡淡起來,首先是年味變淡,其次是無論什麼節日都是可過可不過。不少人嘆息不已。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聖誕節,就是西方的春節,而平安夜則相當於除夕,雖然是一個帶有鮮明宗教特色的西方節日,但近些年在我國年輕人群體中越來越流行。今年和往年不同,與各大商場濃鬱的節日氛圍相比,學校卻顯得冷清的多。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禁止在校內舉辦聖誕節等的洋節活動。為什麼要禁止學生過洋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哈工大感恩節事件。
  • 「自己的節日都過不明白卻要過洋節!」聖誕到底該不該過?
    對于洋節,其實很少有人會排斥,畢竟就是一個熱鬧。不過,這些年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認為:「自己的節日都過不明白,為什麼要過老外的節日。」這確實是事實,比如「前幾天冬至到底吃什麼呢?」竟然很多人都給不出答案。小編是北方人,不管什麼節日只要有餃子就行,所以根本不用記。
  • 聖誕節前夕,平安夜蘋果翻倍漲價,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網友都在討論,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在中國,一邊是張燈結彩,裝扮聖誕老人歡呼雀躍過聖誕節,然而還有一邊卻在強烈譴責這種「崇洋媚外」行為。他們認為: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國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非要過西方的節日呢?聖誕節,是中國人的恥辱節!1946 年, 北平「沈崇事 件」就發生在聖誕夜,這個節日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和聖誕節、感恩節一個樣是西方的傳統節日。為了慶祝萬聖節,孩子們會裝扮成各種各樣鬼怪的樣子走上街頭,逐家逐戶地敲門,口中還會念念有詞,「快給糖果,否則就搗蛋!」也就是說萬聖節就是西方人的「鬼節」,而活著的人則懼怕鬼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再尋找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逐漸演變成現在一個比較喜慶的節日。我們中國的所謂的「鬼節」是中元節,我們中國人過中元節與西方不同。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對於我們該不該過洋節?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其實外國人過洋節就跟我們中國人過春節一樣是一種文化。在於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覺得首先我們是一個包容的國家、開放的國家可以容納一切外來文化,但這並不意外著盲目的迷外。況且漢文化有很強的同化力,佛教也是外來文化,到了中國後,被儒家文化所改造,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因此無需擔心幾個洋節就佔領青年的心。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有傳說,是為了祈福、紀念、除穢、團聚等。逢什麼節吃什麼食都很講究。
  • 中國人不過洋節,我們只過中國傳統節日
    我們還是要回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也是最偉大的文明。一、聖誕節只是基督教徒紀念其創始人耶穌誕辰的一個節日。歐美國家信仰基督教,他們過聖誕節無可厚非,但在我們國家,有向幾個人信仰基督教呢,為什麼要過聖誕節。在中國我們大部分人並不信教,我們都是無神論者。
  •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呼籲:拒絕洋節,從你我做起。過國家傳統節日,傳承文明!
    洋節,就是只有人西方人才過的節日。提起西方的節日,比較典型的有萬聖節、感恩節、情人節、愚人節等。但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也就數聖誕節。而西方些節日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們國家不應該出現「跟風」現象,拒絕洋節,應從小做起。理性看待洋節,如今應不應該過洋節已經出現兩種聲音?第一種是贊成態度,理由是可以放下日常繁雜的工作,把每個節日都單純地當成聚會,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可以當成一個機會去適當的放鬆一下自己。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春山東」(ID:sdgqt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作者:鄭海鷗、《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作者:劉陽)、中國教育報(《「贊」或「踩」:大學生過「洋節」該有個反思》作者:藍靜 羅袁璐 吳田芳、《熱衷過「洋節」別丟了自己的「傳家寶」》作者:陳紅梅)、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其實,對于洋人過中國節日,和中國人過洋節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對於人類來說,都有好奇之心,當習慣於某個節日的時候,面對另外一個國外節日,也會感到新奇,爭相去過。   之前,在國內,有專家學者擔憂,中國人過洋節把中國傳統節日給忘了,更多的是給予批判。每當看到這些批評的時候,我總是笑笑,因為專家和學者都想當然了,事實上,這種擔憂是多餘的。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鄧州市城區二小開展「弘揚傳統文化 拒絕過洋節」主題教育活動
    「弘揚傳統文化 拒絕過洋節」主題教育活動。理性思考,拒絕被動過「洋節」:理性看待西方節日,不盲目效仿、不跟風、不媚外、不組織、不參與聖誕節聚會和狂歡;不轉發與「洋節」有關的簡訊、微博、微信等;不以過節為名,在校園內懸掛與聖誕節相關的裝飾物品;不互贈與「洋節」有關的禮物等。
  • 洋節到底該不該過?(聖誕、萬聖節)畢竟只是在節日裡玩一玩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對於西方來說,聖誕節就像我們的春節一樣重要,他們有聖誕樹,家中長輩會扮成聖誕老人,在晚上偷偷給孩子的聖誕襪裡塞禮物,給孩子們驚喜。近年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年輕人最先接受這些思想,麥當勞、肯德基、漫威電影、萬聖節、聖誕節等等。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既新奇又洋氣,都想要嘗試一番,他們相互影響,漸漸的都熟悉了這些。阿喵今天想要討論一下該不該過洋節。有人會說,只是一個節日,有什麼不能過?是啊!只是一個節日。
  • 年輕人熱衷過「洋節」,真的是「崇洋媚外」嗎?
    如今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這不,最近四川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於過洋節?年輕人總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新的花樣,新的刺激,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精神需求。
  • 一些洋節不必與文化自信掛鈎
    我們國家一向強調依法治國,會取消和抵制過與宗教有關的洋節如聖誕節、受難節、感恩節……等等節日活動嗎?根本不可能!早前國家下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只要仔細看一遍文件,通篇找不到一處不許過洋節的字眼,該文件通知要求的主要精神是傳承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其中關於節日的要求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沒有一處字眼是說到要取消或抵制洋節的!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早在很久之前,中國人一般就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到了如今,感覺西方的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受中國人的歡迎,無論是小孩還是年輕人,他們相對來說喜歡過西方的節日,對於傳統節日好像變得冷淡一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看完之後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