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傳統節日通常是真的當成較為嚴肅的節日過的,單位會放假,自己會安排回家或者計劃聚會、遊玩等等;而洋節日更多的是多一個娛樂的理由,在平時緊張的生活中找個藉口放鬆自己;對于洋節日,有時間就過了,約朋友一起玩玩;沒時間就不過,也沒什麼。
春節、元旦、清明、端午、重陽、七夕、中元。除去以團聚、紀念為主題的還能剩下幾個?洋節不論是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根本沒幾個人在乎它們的主題是什麼,到底該怎麼過,在年輕人眼裡都是秀恩愛、出去嗨的日子。這是中國節日所欠缺的,清明中元大家都祭祖你能找朋友出去玩?重陽端午春節元旦大家都在陪家人你能找朋友出去玩?過洋節只不過是找個由頭出去玩一下,至於那些洋節的內涵,正確的過節方式,誰在乎?
傳統節日的興衰在老年人看來屬於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關聯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想發揚傳統文化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但是與時俱進也是必須的。比如傳統的死個人辦喪事要守靈49天,守孝三年,現在就沒人這麼幹了。哪個單位也不會批這麼長的喪假。
大多數人沒注意到所謂的洋節是哪些人推動的。當然是商人,市場經濟下,是不是得有些可以增加銷售業績的噱頭以及理由。一切與愛情有關的節日,一切可以讓花錢的節日,都是商家推進的重點,沒有都要創造出來,與洋節或本土的節日什麼的無關。比如七夕可以牽強附會地說這是中國人的情人節。雙十一雙十二是不是憑空搞出來的。現在搞實體零售和服務業的巴不得一個月可以來幾個。所以任何節日的推廣,沒有商人的參與都不怎麼熱鬧。
雖然傳統節日價值變低,但是千年變化賦予了傳統節日更多的是文化意義。這些文化更多是面向家庭。合家歡啊,團聚,祭祀祖先的,團結合作。過節的主體只要是老年人。那麼這些沒有結婚的單身或非單身青年們,他們怎麼辦?他們基數龐大,消費實力強勁。所以商家們是有節日幫助他們過,沒節日也要創造節日幫助他們過。所以洋節火爆,雙十一業績年年增長。說到這裡,問題顯而易見,中國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過洋節,這不是道德問題,這是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