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2020-12-13 我的臥虎灣

進入12月份,一個熱門話題充斥網絡: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其實,這是一個不用討論,也不值得討論的話題。如同問「外國人能不能過『春節』」一樣。

話先往遠處說。近日我學畫了一幅山水畫,命名為《心中的山》。可有位朋友看了說:「這哪是山啊?這不是瀑布嗎?」另一位朋友說:「我怎麼看著像一片森林呢!」還有一位朋友說:「這畫絕了,我看到的是將士兵陣,許多的男人和女人。」這就是人們的視覺和思維差異。近期,一部《芳華》也引起熱議。褒獎者認為寫出了那個年代軍人的芳華,頌揚了善良和犧牲;鞭笞者認為扭曲了現實,讚揚了陰暗和醜陋。甚至有的還上升到反戰賣國、不講政治、充當漢奸的高度。更有個別的,對編導進行個人人身攻擊。

常言道,樹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世上人多,同樣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就是五彩繽紛的人類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我的畫屬於無師自通,很大程度上是塗鴉性質,處於似像非像階段。如同自然界的一塊石頭,並未雕琢,但在集石者那裡,就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人看著一塊石頭像個菩薩,有的卻看著像個關公。馮小剛這部《芳華》也是這樣,打死我也不相信他和嚴歌苓的出發點是反動的,他們辛辛苦苦拍出的這部新作,是為了還原一段關於部隊文工團的記憶情緣,展現一代軍人的青春年華,留下值得回味的時代印痕。現在看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雖然瑕疵明顯,但總體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普遍歡迎,幾億票房就是證明。那些主張一味寫團結友愛的軍營,寫人人爭當活雷鋒的生活的人,是否想到,真的那樣寫了,還有這麼大的反響嗎?還有這麼引人入勝的故事嗎?文學必須選擇奇特跌宕的角度,寫出不一樣的個性思維,「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才能很好的吸引讀者。《芳華》寫了人性衝突,人際矛盾,但這並不影響人民軍隊內部一個團體「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濃厚氛圍。

對待眼前的聖誕節也是這樣,有的說中國人不能過,理由是耶穌是西方的老頭,沒有給中國人帶來過多少好處,相反西方人給中國帶來過無盡的災難。有人說中國人可以過,理由是聖誕節其實來源於中國,是為紀念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設立的節日。有的說過洋節是賣國崇洋的行為,有的說過洋節是改革開放的象徵,有的說中國人要過就來紀念給國人帶來幸福的毛澤東,而不要去紀念什麼耶穌。不一而足。

我看,節日就是節日,是寄託世界各國人民祈求幸福,盼望和平的日子,儘量不要給它貼上一個政治標籤,打上階級派別的烙印。聖誕節就是一些國家的正常節日,從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過了,已成為久有的民俗節日。這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沒有必然的聯繫。如果因為歷史上西方列強侵略過中國,就不能過他們的洋節,那麼,是不是也不要同那些國家建交,不要買他們生產的東西,不要到他們那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了?閉關鎖國行得通嗎?春節也是這樣,舊社會都說「窮人過年如過關」,楊白勞就是大年三十被逼而死的。難道因為這個現在就不能過春節了嗎?顯然不能。

有人之所以強烈主張國人不能過洋節,我看主要原因,一是冷戰思維,把洋節統統看作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陣營特有的東西,必須加以排斥;二是狹隘思維,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怪,對一切外來的東西都嗤之以鼻;三是習慣思維,受傳統文化觀念支配,擔心過了洋節,忘了本土;四是片面思維,非黑即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思維方式與現代社會民主開放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其實,我以為沒有那麼嚴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現,人類文明只有越來越高度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延續。本著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有興趣的外國人可以過我們的春節,有興趣的中國人也可以過人家的洋節。這恐怕才是最佳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過洋節還是本土的節日,都需要揚善抑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鋪張浪費,不能搞封建迷信,不能忽視安全。讓每一個節日給我們帶來的是身心的愉悅和吉祥幸福。

最後,祝大家平安夜平安,聖誕節快樂!

2017.12.24於北京知行齋

相關焦點

  •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這是世界獨一無二,其實對於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節日,都是有人喜歡,在我們批中國人過洋節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洋人也在過中國的節日,而春節是洋人最喜歡過的中國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裡,洋人也感覺家人的溫暖和家庭的溫馨,這種氣氛,不僅只是中國人喜歡,而對很多洋人也是喜歡的!
  • 平安夜、聖誕狂歡節,中國人到底要不要過洋節?
    為啥如今中國人對這些節日這麼關注,看了一眼朋友圈,乖乖,所有人都在慶祝,晚上吃蘋果什麼的,難道現在洋節日在中國這麼流行了嗎?在網上看了一眼蘋果的價格,一個竟然能賣到20元,這……原諒我孤陋寡聞了,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反而不在乎了,上周日過冬至,家裡的小孩沒有一點反應,吃餃子的時候問我「今天什麼日子,還吃上餃子了」,再對比一下今天的平安夜和明天的聖誕節才發現,如今的年輕人真的「病」得不輕。
  • 感恩節來了,中國人過洋節,這個真的可以有!您說呢?
    作為一個中國人,也能感受到這個洋節的強大魅力。朋友同事間相互祝福,超市裡感恩節主題特賣,淘寶、京東上的感恩節活動.....自90年代以來,忽然一夜間,洋節就開始在中國盛行起來,什麼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到後來的萬聖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等。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禁止在校內舉辦聖誕節等的洋節活動。為什麼要禁止學生過洋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哈工大感恩節事件。11月2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給學生發送糖果,卻被一學生以公開過洋節舉報了。
  • 年輕人熱衷過「洋節」,真的是「崇洋媚外」嗎?
    如今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這不,最近四川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於過洋節?年輕人總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新的花樣,新的刺激,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精神需求。
  • 中國人不必過「洋節」,大學生要尊重宿管阿姨,善良不應該被漠視
    而愈演愈烈的,是「洋節」的盛行。 過「洋節」也遭到了一部分批評,尤其是在中國自己的節日被淡忘的時候,過度地追捧「洋節」,很可能讓許多國人忘記了自己是誰。 而中國人忽視的「節日」,卻成為了國外其他國家搶奪文化的「高地」。
  • 「洋節」只是一個中國人的英文名字
    ▐ 撰文/史廣東   個人公眾號/鏘法萬聖節剛過,關於「洋節」的商業炒作是經常被批判的議題,但「洋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和「洋節」競爭的過程中也有其短板。「洋節」就是「洋文化」的載體。廣義「洋節」,應該是指一切根源上不屬於本土的外來節日。按照這個分類,婦女節、兒童節、教師節這樣的節日在中國都不應該生根發芽。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國際節日能夠在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呢?因為這樣的節日表達了人性的共同需求。聖誕節與春節、萬聖節與中元節、感恩節與重陽節、情人節與七夕節,這樣的節日都是在表達著我們的精神需求。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萬聖節這一天,不僅僅是孩子們可以搗蛋,大人也可以盡其所能的作怪,而不會招致異樣的眼光。這點兒有點兒像他們的愚人節。大約在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他們認為這一天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春山東」(ID:sdgqt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作者:鄭海鷗、《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作者:劉陽)、中國教育報(《「贊」或「踩」:大學生過「洋節」該有個反思》作者:藍靜 羅袁璐 吳田芳、《熱衷過「洋節」別丟了自己的「傳家寶」》作者:陳紅梅)、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我是中國人,我不過洋節!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在時代大背景下碰撞交融,在中國這片古老莊重的土地上,洋節蜂擁而至,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搶佔了流行市場,相較而言,中國傳統節日卻被日漸淡化。
  • 聖誕節前夕,平安夜蘋果翻倍漲價,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網友都在討論,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在中國,一邊是張燈結彩,裝扮聖誕老人歡呼雀躍過聖誕節,然而還有一邊卻在強烈譴責這種「崇洋媚外」行為。他們認為: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國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非要過西方的節日呢?聖誕節,是中國人的恥辱節!1946 年, 北平「沈崇事 件」就發生在聖誕夜,這個節日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
  • 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中國「鬼節」的忌禁有很多,特別是關於小孩子的忌禁,如:吃飯時不能把筷子豎起來,鬼節當天晚上不帶孩子出門、不隨便拍人肩膀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鬼節」是大相逕庭的,中國「避鬼」,而西方「扮鬼」,這在很多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
  • 過洋節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文化
    過不過聖誕節,從來都是個人喜好,中國政府其實從來沒有禁止群眾過這個「洋節」,當然也不可能去倡導。那些說什麼官方不讓過洋節的都是胡說八道,官方什麼時候明確說過這話了?你要說中國人過聖誕節是被文化侵略吧,也不算錯,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只要你和外國交流,就必然會在文化上互相影響。要麼是你侵略別人,要麼是別人侵略,註定的。如果對本國文化沒信心,怕被外國文化侵略,那就只能閉關鎖國。例子倒也不是沒有,比如朝鮮就是。
  • 中國人讓聖誕節本土化,洋節並非洪水猛獸,這節日可以過!
    每年聖誕節都會有這麼一個話題「中國人究竟該不該過洋節?」那究竟該不該過聖誕節呢?筆者認為過聖誕節是可以的,洋節並非洪水猛獸。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聖誕節的迷思:我們該不該過「洋節」
    觀點無非是作為中國人,我們為什麼要過洋節?這不是崇洋媚外嗎?相較洋節們的鋒頭正盛,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漸漸寡淡起來,首先是年味變淡,其次是無論什麼節日都是可過可不過。不少人嘆息不已。  因此,中國人過起洋節來是一年比一年紅火。何況,還有商家推波助瀾呢。  節日真是個好商機。譬如今天的聖誕節,各種聖誕的小玩意大賣特賣,商場門口都栽起聖誕樹掛上靴子,手機上一片紅帽子刷屏,飯館門口貼上白鬍子老頭,禮品店、首飾店活動促銷,就連水果店也熱火朝天地把一箱箱蘋果扛進去。
  •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可以過洋節,但請不要有洋心!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像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這些「洋節」,也早已融入了很多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成為生活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我的體會,絕大多數老百姓過洋節,只是找一個機會聚一聚,收收禮物,放鬆放鬆罷了,距離「崇洋媚外」還有十萬八千裡都不止。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今天是平安夜,也就是西方「洋節」,也許很多的人都已經準備好蘋果和橘子了吧!現在要是你到超市裡面是買的話,估計一個蘋果就要七八塊錢了吧!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