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景。本文為大家展示一組清末老照片,選自1902年出版的《穆默的攝影日記》 。這些照片由德國使節穆默拍攝,記錄了「庚子國變」之後(1901-1902年)的北京社會,其中包括一些珍貴的歷史場景,我們一起來看看。
紫禁城東華門外景象。這裡本是皇家重地,卻因戰爭疏於維護,混亂不堪。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包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內的主子們一路向西逃到西安落腳,紫禁城淪於敵手。
國子監門外景象。國子監既是清朝的教育管理機關,又是最高學府。作為最高學府,在內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研習經世致用之學。但是,清朝末年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只為求得科舉功名,學問、品行、才幹大不如前。
前門箭樓景觀。1900年,前門箭樓在戰亂中遭受炮火侵襲,城樓被毀,只剩下了城臺。等到慈禧太后迴鑾時,來不及新建城樓,大臣們在城臺上臨時搭建了彩牌樓,聊飾觀瞻。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迴鑾,進入大清門。《辛丑條約》籤訂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於1901年10月6日從西安出發,1902年1月8日到達北京。看這浩浩蕩蕩的陣勢,根本不像逃難歸來,倒像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凱旋。
肅親王善耆等與外國使節合影。慈禧太后出逃後,命令善耆(前排右五)會同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辦理善後事宜。第二排右三是外務部侍郎那桐。照片中還出現了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你能找到是哪一個嗎?
順天貢院的考棚。順天貢院是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處所,每隔三年這裡就會選出一批舉人(鄉試,秋天舉行)和進士(會試,春天舉行)。1900年之後順天貢院就再也沒有舉行過考試,所以已經荒廢,雜草叢生。「道字號」「拱字號」是按《千字文》編排的考棚順序。
內城東南與外城結合處,可見角樓。這裡也是內外城護城河匯合處,水面寬闊,河面上停著不少駁船。
熙熙攘攘的前門大街。這是老北京最典型的街景,也是很多著名作家筆下描寫過的場面。馬車擠擠挨挨,已經造成了交通擁堵。左側的店鋪裝修了牌樓,與鋪面融為一體,那高高的沖天柱寄託著老闆的希望:買賣興隆,財氣沖天。
東嶽廟「蓬萊勝境」牌樓。東嶽廟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道教正一道在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有著悠久的歷史。1900年以後,因時局動蕩,年久失修,廟宇漸趨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