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2020-09-23 先鋒成都


第九站

峰高驛


位於重慶市榮昌區東部,明代為峰高驛,清初為峰高鋪,光緒年間為峰高裡。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峰高驛東至永川縣東皋驛九十裡,西至隆昌縣隆橋驛一百四十裡。


康熙初年奉設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


消失的驛站 新生的古街


從四川隆昌沿著成渝古驛道進入重慶地界,第一個抵達的古驛站,就是位於今重慶榮昌區的峰高驛。



在明代,榮昌設有峰高和隆橋二驛。康熙初年,榮昌仍在峰高鋪設有驛傳站,有站馬12匹,馬夫6名,雍正十年(1732) 才裁撤,但仍設有塘鋪11個。清代設置的這些官辦驛站、塘鋪是供署衙官員騎馬坐轎宿息和傳遞官方信件及機密文書的機構,直到清末郵政興起,遞送才取消。



峰高驛的位置,就在今榮昌區峰高街道一帶,如今隨著城市建設,早已消失無蹤。我們在附近的安富街道安陶小鎮陶寶古街上,重新回味了當地驛站的熱鬧場景。


榮昌陶博物館館長劉守琪是一位熟悉地方歷史的專家。據他介紹,4年以前,這裡還是一條柏油路。然而史書記載,這裡所在位置正是清初東驛道所經之路,是從成都經內江進入川東地區到重慶的官道,1929年,四川省政府修建成渝公路,將3米寬的石板路修成9米寬的大道。如今,這裡已初步恢復出了清代古驛道的風貌。



漫步古驛道,青石板鋪路,陶文化元素穿插其中。


古道的一端,復原了安北驛站清朝時候的模樣,一旁的群雕,則是過往驛道的行人歇腳、釘馬掌、換馬等場景。劉守琪說,安富古鎮至少在乾隆年間就已經興起了,「當時重慶府的人要去成都,必經此處。因為要在這裡吃飯、換馬,漸漸附近興起了五裡長街。」

有意思的是,在這條五裡長街定居的人,有不少是客家人。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離鄉背井的客家人便是在湖北麻城聚集以後進入重慶,再沿成渝古驛道進入巴蜀腹地。上世紀70年代,劉榮琪到榮昌的盤龍和榮隆一帶當知青,發現大部分人都說客家話。即使現在,還有不少小孩保留著祖輩的方言。


在陶寶古街,雖然街面曾經的跑馬石板路已經換成了仿古石磚,但現存民居仍以清代建築為主,木雕窗欞、門扇、各式騎廊、挑簷吊墩,古色古香。在街上,我們看到了小姐的繡樓,也看到了國民黨時期一位叫作李平筠的師長的私宅。鑽進附近的一條小巷,抗戰時期當地棠香中學老師在牆上寫的一幅「誓死抗日」的字仍然幸運保留。


「現在這條古街也很熱鬧。」劉守琪說,每逢周末,便有大量遊客湧到這裡。在附近逛一逛陶博物館,淘點國家級非遺榮昌陶,再到古街品嘗一下各種特色美食。


當年的成渝古驛道雖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但另一條植入驛道等文化元素的古街,正在茁壯生長。


明清古驛道 挑夫日以千計


明清古驛道究竟如何運行?官方史料往往寥寥數語,但在地方志上,關於古驛道的記載也十分鮮活。


成渝古驛道東大路西段從隆昌、瀘縣與榮昌縣五福鄉的蔣家鋪進人縣境,全長22.5公裡。東段由縣城底塘鋪路出東門打杵坳過沙壩子達離城4公裡的板橋場,自板橋街行3.5公裡至梧桐鋪,又7.5 公裡至峰高鋪,自峰高鋪東行7.5公裡至石盤鋪,又7.5公裡抵大足郵亭鋪。東大路縣城東段全程達30公裡,路寬1.5-2米,寬敞平直,相向行不須讓路。成渝公路榮昌縣境段建成通車後,東大路石板多被拆除。



當年的古驛道上,通常5至7.5公裡設一鋪, 鋪內有餐棧、茶酒店,供驛傳人員及來往行商歇息。相比東大路這樣的主線,榮昌境內的古道支線就往往只有約1米寬了。這些石板路往往依山傍水順地勢而築,坡險坎陡,挑夫對面穿行,需隔山招呼讓路。這些支線由縣城通往各場鎮集市,各場鎮集市又相互貫通,形成網絡。


新中國成立以前,榮昌城鄉的貿易的往來,大多依賴挑夫和騾馬馱運。這些挑夫大多系貧苦平民,長年從事擔運以維持生計。他們將縣境各地的大米、黃豆、生薑等土特產品長途挑至內江、自貢等城市,再挑回鹽、白糖供當地坐商銷售,一般一次往返需時8一9天, 能獲40-50公斤大米的報酬。這些貧苦人民,大多自帶飯食、沙鍋、鹹菜,一日三餐自做飲食,投宿住屋簷或住便利的客棧,每月往返三次,可收人入大米125- 150公斤,能勉強維持5口之家的生計。每值冬季農閒至次年春春耕前,各條古道上的挑夫日以千計,為當時勞苦人民謀生之道。


榮昌陶隨著古驛道走向全國


在榮昌安富街道安陶小鎮的陶寶古街上,陶元素無處不在。千百年來,榮昌陶便隨著古驛道走出四川盆地,走向全國。


歷史記載,榮昌陶器主要產於現在的安富鎮,早在明、清及民國年間安富鎮埡口就有一批著名磁窯、中興窯、磨子窯、夏興窯等,其產品遠銷滇、黔、藏、隴、陝等省。產品以日用陶為主,泡菜罈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泡菜不生花。生產的工藝陶,曾代表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品赴日本、錫蘭、智利、巴西、坦噶尼喀、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展出。


如今,榮昌陶與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雲南建水陶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陶」,具有「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的特點以及造型之美、雕刻之美、燒制之美、釉色之美的製作工藝。


國家級非遺夏布


沿著古驛道到了重慶榮昌,除了到古鎮踏古訪幽,有一樣東西相當值得關注,那就是榮昌夏布。



夏布,是以薴麻為原料編織而成的麻布,因夏季穿著涼爽宜人而得名,並且享有「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的美譽。2008年,重慶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已經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夏布,從薴麻到夏布生產在編織過程中,主要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夏布」非遺傳承人馬仁芬介紹,打麻是夏布打工的第一道工序,因為夏布使用的原料是麻皮和麻杆之間的一層薄薄的纖維,農民將薴麻收割以後,首先就得小心翼翼把麻皮剝下來,分離出纖維,曬乾,再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薴麻細絲……


在巴渝地區,很多上了年紀的婆婆捻接麻線異常熟練。縱然如此,要將一根根細小的麻紗線挽成麻團,仍然費工費時。而要用古老的手藝做出精緻的薴麻布,據說兩年餘始能成一匹。



在這裡的夏布會館,麻團和一摞摞織好的麻布堆成了小山,夏布直接裁減下來做成的窗飾,別有一番質樸風味。馬仁芬說,由於薴麻纖維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紡織,現手工夏布僅在江西、湖南、重慶、四川等範圍內少數地域有產。因為數量極少,公眾對夏布了解並不太多。但夏布的天然材質以及透氣、吸汗的諸多特性,卻也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擁躉。



如今,馬仁芬的學生和創意團隊們將夏布和榮昌的另一項國家級非遺榮昌摺扇製作工藝結合在一起,推出了夏布摺扇,最貴的可以賣到幾百上千元一把,她們還將古老的夏布織造技藝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創新出刺繡、繪畫、床上用品、家居用品等多種夏布產品,這些高端產品目前已經推廣到日韓等海外市場。



綜合 川報觀察

編輯 羅夢丹

校對 冉暉昱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相關焦點

  • 成渝古驛道 峰高驛
    位於重慶市榮昌區東部,明代為峰高驛,清初為峰高鋪,光緒年間為峰高裡。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峰高驛東至永川縣東皋驛九十裡,西至隆昌縣隆橋驛一百四十裡。 康熙初年奉設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
  • 成渝古驛道⑧ | 東皋驛
    (現重慶市永川區)內,東至璧山縣來鳳驛八十五裡,西至榮昌縣峰高驛九十裡。附近還有剪刀鋪、高池鋪、廣順場、安富鎮等。東大路上的東皋驛曾經便位於這塊區域。儘管東皋驛如今已蕩然無存,但從東大路向東進入永川的必經之路----太平場,還能看出古道之上曾經的熱鬧。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③|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成渝古驛道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川報觀察記者 郭靜雯 劉宏順 吳憂 羅向明 吳亞飛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商旅不絕、行人往復,沿途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崛起了一座座商貿重鎮我們一邊從史料中探尋古驛道脈絡,一邊邁開腳步,踏上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令人驚喜的是,在成都錦官驛、簡陽石橋鋪、資陽南津驛、重慶榮昌安富鎮等地,至今還保留有不少珍貴遺蹟。這其中,有銀行會館、古渡碼頭,有青石板路、石碑縣誌……它們見證著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的商貿繁榮,流傳著川渝地區人民勤勞、勵志、輝煌的創業故事。
  • 探尋成渝古驛道:好耍不過白市驛 故事傳承走馬崗
    這一段古驛道雖在重慶城以西,尚有中梁山脈相阻,卻是古時巴縣農業發達、商貿繁忙、文化昌盛之地。  當年白市驛古道旁的繁華地段,為何只有半條街?  地處三縣交界處的偏僻小鎮,緣何成為民間文化薈萃之地?  帶著這些疑問,6月,記者沿成渝古驛道探尋。
  • 成渝古驛道 來鳳驛
    來鳳周氏百歲牌坊 王翰林府的「製藥生意經」 來鳳驛古驛道上的商貿繁榮,王翰林府可以見證。 古驛來鳳,自明朝設驛以來,商貿繁榮。
  • 重走成渝古驛道|風雨上龍泉 花重錦官城 古驛千年何處覓 蓉城今朝...
    從龍泉山至成都的成渝古驛道是歷史上成渝兩地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沿途不但匯集了東大路上的商旅文化,留下了傳承千年的歷史遺蹟,也見證了革命烈士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翻越龍泉山,便入錦官城。這一路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由此畫上句點。
  • 成渝古驛道 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這些古道的碑文,就像是如今『成渝高速路』上的公益廣告牌,樹立在當時人流量大的地方,供人觀賞。」鍾守維說。  與之類似,像重慶來鳳驛的「何氏百歲坊」、白市驛的「周氏坊」,四川內江隆橋驛的「石牌坊」,這些碑文和牌坊,側面見證著當時社會提倡的主流文化。  驛站興起之處,走走停停皆為文化。比如客人在茶館客棧歇腳,常在茶館擺起龍門陣,交流旅途見聞和故事。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⑥|最險處在老關口 來鳳驛上車馬喧
    在這段長約33公裡的古驛道上,位於璧山與走馬交界的老關口憑藉其險峻的地勢,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縉雲山下的來鳳驛也因獨特的交通地位,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南津驛並稱為成渝古驛道上的「五大名驛」。從古至今,它們見證了東大路的人來人往,也見證了這段古道上的悲歡離合。
  • 成渝古驛道:老關口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來鳳驛被譽為「小...
    縉雲山下的來鳳驛也因獨特的交通地位,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南津驛並稱為成渝古驛道上的「五大名驛」。  從古至今,它們見證了東大路的人來人往,也見證了這段古道上的悲歡離合。  老關口  西驛最險第一關  清朝末年,縉雲山脈上的老關口迎來了一位遊客。
  • 重走成渝古驛道|風雨上龍泉 花重錦官城 古驛千年何處覓 蓉城今朝...
    從龍泉山至成都的成渝古驛道是歷史上成渝兩地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沿途不但匯集了東大路上的商旅文化,留下了傳承千年的歷史遺蹟,也見證了革命烈士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翻越龍泉山,便入錦官城。這一路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由此畫上句點。
  • 成渝古驛道: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在這條成渝古驛道周圍,散落了不少像郭沫若一樣的「人文繁星」,他們為厚重的古驛道,增添了不少柔光。#SplitPageHere#成渝古驛道來鳳驛何氏百歲牌坊(受訪者供圖)交融與碰撞:千年古驛道上,流淌著「巴蜀人文基因」要問古驛道有多發達,一顆荔枝就能回答。
  • 成渝古驛道 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這些古道的碑文,就像是如今『成渝高速路』上的公益廣告牌,樹立在當時人流量大的地方,供人觀賞。」鍾守維說。  與之類似,像重慶來鳳驛的「何氏百歲坊」、白市驛的「周氏坊」,四川內江隆橋驛的「石牌坊」,這些碑文和牌坊,側面見證著當時社會提倡的主流文化。  驛站興起之處,走走停停皆為文化。比如客人在茶館客棧歇腳,常在茶館擺起龍門陣,交流旅途見聞和故事。
  • 【天府旅遊名縣】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簡陽城市規劃展示中心供圖 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商旅不絕、行人往復,沿途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崛起了一座座商貿重鎮。 舊時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空的鎮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足見古驛道商貿繁華。
  • 百「畫」齊放古驛道,繪出巴蜀新畫卷
    畫中提到的唐明渡,位於現在的內江市資中縣境內,是成渝古驛道上一個重要渡口,西上成都或東下重慶都必經此地。悠悠巴蜀,鍾靈毓秀。千百年來,這條成渝古驛道,孕育出瑰麗的巴蜀畫卷。這裡,誕生了享譽全球的畫壇巨擘張大千,也走出了「中國梵谷」陳子莊。20世紀30年代後,四川作為抗戰的大後方,巴蜀畫壇廣納四海俊傑,全國名家往返成渝兩地。
  • 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舊時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空的鎮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足見古驛道商貿繁華。 隨著自然侵蝕、時代變遷,不少歷史遺蹟或掩藏於山林古巷不為人知,或已經損毀消失,難尋其蹤。我們一邊從史料中探尋古驛道脈絡,一邊邁開腳步,踏上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⑥ | 最險處在老關口 來鳳驛上車馬喧
    在這段長約33公裡的古驛道上,位於璧山與走馬交界的老關口憑藉其險峻的地勢,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縉雲山下的來鳳驛也因獨特的交通地位,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南津驛並稱為成渝古驛道上的「五大名驛」。  從古至今,它們見證了東大路的人來人往,也見證了這段古道上的悲歡離合。
  • 「重走成渝古驛道」系列報導①|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東大路」為代表的成渝古驛道曾經見證了兩地商貿往來的繁榮,文人墨客的風流,留下了古鎮、石刻的歷史文脈。當成渝高速、高鐵在兩地架起「時光隧道」,古驛道之上車轍過處的深深印跡以及亙古奔流的江水,仍在講述著昔日的熱鬧與榮光。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⑦|千年移民通道!@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明末清初時期,數以百萬計的湖廣移民歷經艱險,溯江而上到達重慶,沿成渝古驛道擴散到四川。今天的四川人中,十有八九都來自湖廣。他們不僅帶來豐富的農作物、農耕技術、文化民俗,還紮根這片土地務農興商、教書育人,抒寫了可歌可泣的移民讚歌。重走成渝古驛道,我們重新探尋那些移民史上至今留存的遺蹟,聆聽巴山蜀水間動人的遷徙故事,感受和觸摸川人堅毅包容的性情品格。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②|古渝雄關 山色今朝畫巨然
    大型全媒體系列報導②古渝雄關 山色今朝畫巨然核心提示成渝古驛道重慶的起點在朝天驛,朝天驛位於現在的渝中區。古驛道從這裡出發,從下半城出南紀門,上半城出通遠門,兩條路在兩路口匯合,過佛圖關、石橋鋪,前往白市驛……在重慶境內長200公裡左右,渝中區段不到十公裡,但卻處於重要位置,沉澱了巴渝母城根脈,留下諸多文化遺蹟。
  • 來隆昌一睹古代「廣告牌」風採|重走成渝古驛道...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 鄭志浩)成渝古驛道作為古代貫穿四川、重慶地區的重要主幹道,橫貫東西,承接南北而達四面八方。而在這條古道上的內江隆昌因道而置驛(隆橋驛),因驛而置縣。指著南關石牌坊古鎮兩邊林立的牌坊,原隆昌縣文管所工作人員陳舉強介紹,當時的隆橋驛如現代高速公路,兩邊的牌坊像現在高速公路上的廣告牌,林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