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洞關出發,2.5公裡到白市驛鎮,12.5公裡至走馬鎮,再行5公裡到縉雲山「巴縣西界」石刻處,全程20公裡左右。
這一段古驛道雖在重慶城以西,尚有中梁山脈相阻,卻是古時巴縣農業發達、商貿繁忙、文化昌盛之地。
當年白市驛古道旁的繁華地段,為何只有半條街?
地處三縣交界處的偏僻小鎮,緣何成為民間文化薈萃之地?
帶著這些疑問,6月,記者沿成渝古驛道探尋。
白市驛
從前靠「腳力」起家,今後借「智力」發展
6月15日下午,烈日灼灼。
沿龍洞關殘存的古驛道青石板路下山,林間輕風徐來,暑氣漸消。
站在視野開闊處向西望去,山下是白市驛密密麻麻的屋頂。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鄧國翰也曾這樣遙望白市驛,並在《川鄂旅行記》中寫道,當時的白市驛「數百戶成集」,一派繁華。
白市驛距重慶城30公裡,是出城後的首個驛站,也是成都方向通往重慶所要過的最後一個驛站。據《巴縣誌》記載,康熙年間巴縣境內有陸驛六個、水驛四個,但只在朝天、白市兩驛設置了驛丞,肩負傳遞公文、護送官物及官差的職責。
驛道進入白市驛鎮,首先要穿過四道牌坊。因城市建設,現在只有位於白華西街支路的「旌表歲進士董經之妻周氏坊」(建成於1755年)留了下來。
穿過這道牌坊,經中心街,記者來到白市驛正街60號附近的馬號巷子、當年的驛丞所在地。
「明清時期,圍繞官驛,周邊逐漸開起了吃飯的么店、住宿的客棧及騾馬店,就像現在高速路上的服務區,主要為靠『腳力』謀生的人服務。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49年前後。」77歲的白市驛文史研究會會長劉萬國搖著扇子,回憶自己幼年時看到的白市驛沿驛道為市的場景:天不亮,青石板上就響起馬蹄聲,連綿至入夜;過往客商絡繹不絕,抬轎的、抬滑竿的常因擁堵而停步;擔糧食、蔬菜的,背著豬崽、拎著雞鴨的,以驛道為市擺攤交易……平時五日或十日趕一場,這裡卻因古驛道集聚了人氣,天天都像趕場,於是成了「百日場」,白市驛由此得名。
其實,早在康熙年間,白市驛作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中轉站已經非常繁華。1729年,這裡的驛丞改為縣丞,相當於分縣治所,負責中梁山與縉雲山之間的槽谷壩區(上至北碚、下至銅罐驛)的行政管理。
如今,縣丞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驛道「服務區」所在的上中下三街,合稱白市驛正街。沿這條曲折而狹長的街南行,記者來到半邊街。當年,靠「腳力」維生的販夫走卒,大多在此小憩。
半邊街本是上街的一部分,緊鄰梁灘河,地勢較為低洼。平日裡只有三四米寬的梁灘河,在雨季河水暴漲,常常衝垮這裡靠河一側的夾壁房。「最後,只留下靠裡的一排房子,所以這裡叫了『半邊街』。」在半邊街濃密的樹蔭下,擺露天攤的剃頭匠汪世國和記者聊起了街名來歷。
如今,白市驛已成為重慶農旅觀光的好去處。該鎮打造的「驛都花海」復原了來鳳驛、龍泉驛等成渝古驛道上重要的11座驛站景觀。此外,該鎮培育了農業休閒旅遊場所40餘家,精心打造了貝迪頤園、「毛毛蟲」生態農場、望嶺湖山莊等農業觀光休閒新載體,去年吸引遊客398萬人次。
「現在白市驛被納入高新區,成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要區域。未來這裡還要上檔升級,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劉萬國滿懷憧憬地說,「過去白市驛全靠『腳力』起家,現在得多靠『智力』取勝了。」
走馬崗
百年「故事會」,從古講到今
從白市驛一路向西,遠處可見縉雲山尾端,山勢高聳如駿馬奔騰,山下的緩坡被稱為「走馬崗」。
從四五米寬的古驛道拾級而上,悠長的青石板路順緩坡蜿蜒,記錄著悠長的走馬盛景。
本世紀初,驛道穿過走馬古鎮下的黃葛樹向遠方延伸。走馬鎮供圖
早在唐宋時,驛道即穿走馬而過。那時,一大早從重慶城出發,40公裡後至走馬,往往天已擦黑,素有「識相不識相,難過走馬崗」的民諺。若繼續西去,過茶店子、爬金銀坡,到「巴縣西界」、三道碑——這一帶鮮有人煙,無處歇腳。 「這相當於從走馬還要再走15公裡翻縉雲山,才能到璧山來鳳驛。」曾任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的鐘守維說。此時人困馬乏,山上又多猛獸強盜,於是不少過往客商選擇在此小憩,翌日一早再搭夥翻山,因此走馬頗具「地利」之便。明清東大路成為成渝主要官道後,走馬發展達到鼎盛。
抬頭間,在綠意婆娑的黃葛古樹掩映下,一段褚黃的城牆映入眼帘。穿過約三米寬的城門洞,進走馬下場口,眼前豁然開朗。
場口正中是約一百平方米的壩子,右側是掛有「乾坤正氣」牌匾的關武廟,殿內關公右手捻須,斜睨左手書卷;左側是寫有「鳴聲龢聖」牌匾的戲樓,分上下兩層,屬典型的南方建築風格。兩座建築均裝飾有精緻的撐拱、掛落、雀替等鏤空裝飾,雖有些褪色,但仍在歲月的磨礪中顯露出當年的美輪美奐,被譽為走馬古建築的典範。
「走馬的關武廟正對戲樓,合稱『關武戲樓』。」鍾守維說。走馬為東大路重鎮,各色人等聚集,須樹立誠信守義的風氣。若有商賈被發現有欺詐行為,將在關武帝前被判「最嚴」處罰:掏錢請戲班演出,請大家免費觀看。
走馬鎮成渝古驛道遺址上矗立著刻有「嚴正寬平」的頌德碑、修葺驛道捐款功德碑和蒲氏節孝碑。
一般的古鎮有兩三個地方會館便算繁華,但走馬卻有4個:山西會館關武廟、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廣會館禹王宮和廣東會館南華宮。走馬老街600多米長,沿街分布了3座戲樓,20多家茶館、客棧,60多家店鋪。關武戲樓過街樓楹聯「夏日炎炎挑夫踏月奔渝府 寒風凜凜馱馬披霜赴蜀都」,描繪出明清時期驛道上的繁忙景象。
「事實上,明清鼎盛時期,這裡的繁華不亞於磁器口:白天是人來人往,晚上那才叫個人聲鼎沸!」走馬小學教師、民間故事市級非遺傳承人朱偉有滋有味地擺起了龍門陣——
掌燈時分,在堂倌的長聲吆喝、掌柜噼裡啪啦的算盤聲中,過往客商酒足飯飽,腆著肚子開始夜生活。
茶館裡,老虎灶上的大茶壺咕嚕咕嚕冒著泡;嫋嫋茶香中,茶蓋茶碗相互碰撞叮噹作響;不少人吧嗒著最受歡迎的成都「麻油菸絲」,聽說書人「啪啪」地拍著醒木「扯把子」(講故事),在家長裡短和神仙鬼怪故事中激濁揚清。
戲樓上,才子佳人咿咿呀呀,武將交手咚咚鏘鏘;戲樓下,不少人手打節拍,搖晃著腦袋應和臺上。一曲演畢,掌聲雷動。
「走馬的故事、戲曲有了名氣,許多過往客商緊趕慢趕,非要趕到走馬住,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這讓走馬更具人氣。」朱偉介紹。
走馬古鎮的走馬小學。
在走馬小學任教30多年來,朱偉潛心研究當地民間文化,認為走馬的民間故事、戲曲以巴渝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色,同時雜糅著濃厚的驛道文化及與驛道有關的移民文化,從而具有了自己的底蘊。像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已過世的「故事大王」魏顯德,就是出生在貧苦的說唱世家。他年幼時隨祖輩在雲貴川三省謀生,後回到走馬聽驛道上給過往客商講故事,積累了大量素材,加之走馬講故事氛圍的薰陶,成為能講上千個故事的民間故事家。
在走馬,像魏顯德這樣的民間故事家還有很多。據統計,如今,全鎮故事家累計有316人,提供了故事目錄1.3萬餘條,由相關文化部門收錄故事1.2萬餘個、民間歌謠3000餘首、諺語4000餘條。
隨著成渝公路和鐵路的通車,走馬的區位優勢日漸衰落,但古鎮上說唱文化還在延續。
在朱偉任教的走馬小學,為了弘揚民間講故事的傳統,學校編輯了三冊校本教材,收錄了適合孩子們的民間故事、諺語、遊戲等,廣受歡迎。
近十幾年來,走馬借民間文化資源打造都市休閒旅遊目的地,舉辦「走馬古鎮觀花旅遊節」;建設「一環十點」旅遊路線,其中「夢回拾景·千秋古驛」是重點。去年,全鎮實現旅遊收入8232萬元。
「走馬因驛道而興,又因驛道而衰,但民間文化則可以跨越時空。」朱偉說,「不論路通向哪裡、人在何方,傳統文化都能為人們找到回家的『路』。」
「巴縣西界」摩崖石刻。
銅罐驛
紅色故事迴響在古驛道上
「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一位打扮得像商人的帥小夥,住進了我們走馬街106號的利源客棧,準備沿著東大路上成都,開展革命工作。他,就是四川省委的重要幹部、巴縣縣委書記周文楷。他的另一個名字是——周貢植。」去年已作古的走馬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揚,曾在一場「紅色故事會」上,講起了周貢植與中共四川省委的故事。
隨著城市的發展,古驛道的交通功能已逐漸消失,但重慶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記憶卻永遠地留了下來。
「周貢植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是中共早期在四川的組織工作者、農民運動領導者、國共合作實踐者。」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介紹。周貢植是巴縣銅罐驛鄉人。銅罐驛距成渝古驛道東大路並不遠,也是舊時巴縣四大水陸驛站之一。
1899年5月5日,周貢植出生於銅罐驛鎮陡石塔村。1920年,巴縣中學畢業的周貢植考取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兩年後,23歲的周貢植加入了旅歐中國共青團,並很快便轉為正式黨員。
1925年秋天,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周貢植回國,在重慶的中法大學四川分校任教。1926年2月,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並在中法大學四川分校成立了「農民運動研究會」,周貢植擔任農業部秘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就在省內14個縣建立了農會,發展了2萬多名會員。同時,他在家鄉發展黨員,成立了中共銅罐驛黨支部。
1928年2月10日至15日,中共四川省臨委會擴大會議在周貢植銅罐驛的家中召開,中共四川省委正式成立。
同年3月9日下午,在中共巴縣縣委成立大會進行中,周貢植等9名共產黨人意外被捕。
當時反動軍閥王陵基親自開展審訊。他向周貢植承諾:只要說出你們的組織和人員,我保證今天就放你回家。
周貢植衝著王陵基輕蔑地一笑,拒絕誘惑,雖經酷刑依然保守著組織的秘密。
在周貢植臨刑頭一天,周父動用各種關係準備用重金將周貢植「贖」出來。放人前,國民黨要求周貢植寫一份悔過書。
「我絕不苟且偷生,誓要與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周貢植堅定地說。
直到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周貢植仍託人帶話,要妻子和腹中的孩子將來繼續自己未竟的事業。1928年4月3日,周貢植在重慶朝天門壯烈犧牲。
雖然現距他離開人世已有92個年頭,但其臨難不苟、捨生取義的故事,仍在他走過的成渝古驛道上迴響,綿綿不絕。2019年7月1日,歷時3年修繕,中共四川省臨委會擴大會議會址暨周貢植故居在銅罐驛正式對外開放。
英雄的故事激勵著這座城市繼續奮進。九龍坡區自古地處成渝交通要衝,通衢交匯,見證了兩地發展的興盛繁茂。目前,該區明確提出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文旅機遇,融入巴蜀文化旅遊長廊建設,打造長江文化藝術灣區九龍美術半島;用好經濟圈生態優化效應,打造中梁山生態景區,立體建設中梁山花博園、重慶中溫泉等生態景區,促進川渝兩地文旅發展融合。
原標題:好耍不過白市驛 故事傳承走馬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