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是中國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官差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眾多歷史事件和名著傳奇都少不了它的戲份。在重慶同樣如此,重慶群山環抱,一部古代歷史幾乎就是圍繞交通延展的事件樹,作為重慶歷史最重要通道成渝古道的巴渝第一驛——白市驛重要性不同一般,周氏牌坊、馬號巷子、喊堂藝術、袍哥文化……這些遺落其中的歷史明珠,至今依然散發著耀眼的光輝。
歲
月
千年古驛站
古代重慶的對外交通要道,從大了說就兩條,一條是最早的陸上成渝古道,一條就是後來的兩江黃金水道,先後形成了朝天驛、白市驛、溫湯驛、白節驛、鐵山驛、冷水驛6個陸驛,和城水驛、銅罐水驛、魚洞水驛、木洞水驛4個水驛。而這其中只有主城朝天驛和白市驛設驛丞,足見白市驛作為巴渝第一驛站的重要地位。
因為古代從通遠門出重慶,到迎暉門(錦官驛)入成都,古道全程1080裡,一共要走10天,每天晚上落腳的地方自然形成10個驛站,依次為白市驛、來鳳驛(璧山)、東皋驛(永川)、峰高驛(榮昌)、隆橋驛(隆昌)、安仁驛(內江)、珠江驛(資州)、南津驛(資陽)、陽安驛(資中)、龍泉驛。其中從重慶出發,沿佛圖關、石橋鋪、車歇鋪(上橋)、二郎關、龍洞關,到白市驛是60裡,剛好走一整天。反過來,成都到重慶走到白市驛歇腳,第二天就能一鼓作氣翻山進重慶城。所以,白市驛佔著起始站也是最後一站的地理優勢,漢初便具雛形,至今超過千年歷史。
最先,這裡只是圍繞官差遞送公文換馬的地方,搭建一些供過往官吏、客商吃住的簡陋房子,只不過要容納的人比其他地方多一些。唐時客棧、酒肆、飯館、商鋪以及各種娛樂設施等一應俱全,成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大市鎮,天天就像趕場,稱百日場,古有日中為市之說,是為百市,諧音「白市」。明代設置白市裡,那個時候成渝古道已經相當繁忙。一丈來寬的石板大路的官道擠滿了人行、抬轎子和騾馬,白市驛的熱鬧更是遠近聞名。
到了康熙年間,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作為官道驛站,白市驛又成了一個移民接待、安置、轉運站,達到空前鼎盛。白市驛的老街依梁灘河流向從南往北,進場口為清乾隆皇帝感動於進士董經妻周氏終身守節而立的孝德牌坊,坊高約10米,寬約5米,青石構造,頭頂「聖旨」匾額,環繞龍鳳圖案,下刻「天賜慈齡」和「帝隆孝德」。從這兒進場便是上中下三街,最早繁榮的是場南端的上街,但因緊挨兩三丈寬的梁灘河,一遇漲水就被淹,久而久之,靠河一邊的房子就少了,紛紛往北搬形成下街,往地勢高的地方搬形成了中街,上街就成了現在的半邊街。為適應南來北往客商、挑夫、行人的需要,全街除了幾座移民會館的廟宇及彭家巷子、馬號巷子、堡上巷子、荒貨巷子及幾處柵口小巷,鱗次櫛比都是飯館、客棧、茶館、酒館,商業十分繁榮,幾乎沒有純居民。
最
早
重慶最早的CBD
如今,重慶的CBD在江北嘴,但放在古代,最早配得上中央商務區的地方非白市驛莫屬。當時驛站的中心便是如今的糧站位置,因為這裡曾經是驛丞署所在地,至今仍可在糧站的地方感受到當年的遺風。
從糧站出來就是如今的馬號巷(白市驛正街60號的那個巷子,也叫馬侯巷,意為要去驛丞辦事在此下馬等候)連通老街。舊時橫穿這條巷子的石板街上空,還供有土地菩薩,人稱過街土地,是西南地區絕無僅有的不在地上而在空中「辦公」的土地菩薩。以此為中心便是當時的CBD,飯館、客棧、茶館、酒館、店鋪、當鋪一層疊一層。中午最人聲鼎沸的地方圍著飯館展開,挑擔背負的勞動者趕路要急些,兩天合成一天走,午飯就趕到白市驛,進驛就進飯鋪,吃完馬上趕路,這頓午飯一定要吃飽才能保證高強度的體力,所以他們知道哪家「帽兒頭」大個、燒白肥實、粉蒸肉旺實。
那時,為方便這些急客趕路,飯鋪標配是蒸菜、蘿蔔湯,針對商賈的大到能稱上飯館的則主要賣炒菜。為招攬顧客,老闆都喜歡把已剖好的雞、長塊的肉以及肝腰心舌、甚至幾根蔥蒜掛在堂上橫吊的竹竿上。晚上則是帶飯鋪的客棧和酒館熱鬧,那時客棧一般是雙開間的鋪面,兩張方桌上堆放著高高的印花鋪蓋,門前掛著寫有「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號燈,有的號燈則寫著「未晚先投廿八(宿),雞鳴早看卅三(天)」。
最有意思的是客棧、飯館、集市,為了吸引注意以招攬生意,都會聘請一些腦瓜子靈光、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專門替人吆喝的吆師吆喊攬客,漸漸形成了白市驛特有的「喊堂」藝術。從歡迎客人進店起,客人落座報菜名,都用韻白夾雜的語調。那些堂倌音色之美,音域之廣,音調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就像男高音歌唱家在歌唱,過往的行人都忍不住要駐足欣賞。
故
事
重慶最有故事的機場
由於白市驛地處縉雲山和中梁山之間的槽谷,廣闊平坦,在山城重慶異常寶貴,所以在抗戰時期,白市驛自然成為了重慶機場的首選,是全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承擔著陪都重慶的防空保衛重任。一旦日機來襲,空軍就從白市驛起飛抵抗。
1939年,白市驛機場還在擴建時,中國和蘇聯空軍即進駐機場,當時國民黨空軍主要裝備馬丁式戰機,其質量和數量均不及日本。1942年後,陳納德將軍率美國空軍進駐白市驛,敵我力量才發生重大逆轉。美軍裝備了最先進的P51(野馬式)和P38(閃電式),以絕對優勢壓倒日機。抗戰後期,美軍B25、B24等重型轟炸機也來到白市驛,美軍最多時接近2000人。當年,飛虎隊司令部就在離白市驛機場約2公裡的三重村;如今,當年的司令部鐵門早已生鏽,營房還有殘存的100多米圍牆,只是當年飛虎隊員栽種的香樟樹已長成10多米高的大樹。樹叢中還有當年村民為飛虎隊挖掘的水井。
抗戰結束後,白市驛依然是國民黨重要的軍用機場,也是蔣介石飛往臺灣前在大陸呆的最後一個地方。1949年11月28日,二野3兵團陸軍第12軍得到重慶地下黨的情報,說蔣介石計劃11月30日中午從白市驛乘坐飛機逃跑。11月29日晚,12軍103團三營強渡長江,部隊急行軍經石板場向白市驛機場挺進,於次日早上從中路突破直奔機場,包抄佔領機場周邊高地。當時,有兩架飛機正發動了要起飛逃跑,機槍手立即用機槍射擊,兩架飛機的引擎都被擊中,停了下來,其中一架飛機起火燃燒。
隨後,戰士們趕緊把飛機包圍起來,從俘虜得知,原來11月29日晚,蔣介石已經從林園乘汽車逃向白市驛飛機場,在飛機上過了一夜,第二天凌晨3點匆匆乘飛機逃往臺灣,就差這麼一點就被截在白市驛了。
文丨圖 寒溪夜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