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盒馬門店中,透明小盒裝的白市驛板鴨上櫃了。
白市驛板鴨是有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與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隻鴨子」。而紅豔豔、四方形的包裝袋,曾是白市驛板鴨最經典的形象。
白市驛板鴨為何要改變形象?
事實上,對於這次改變,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白市驛板鴨」)蓄勢已久。
改變的不只是包裝
「不僅包裝變了,產品的保質期也變了。」
白市驛板鴨市場部總監林楠介紹,透明小盒裝的白市驛板鴨是和盒馬合作開發的新品,稱為「鎖鮮裝」,盒內充氮氣保鮮,保質期僅有7天,味道偏清淡。
而過去人們熟悉的大袋裝白市驛板鴨則是「真空裝」,保質期可達半年,味道更鹹香。
儲存時間長、風味濃鬱,本是白市驛板鴨的優勢。為什麼要另闢蹊徑?
白市驛板鴨總經理助理、生產總監李生偉說,20年前,白市驛板鴨銷售最火爆的時候日銷上萬隻。但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傳統銷售渠道收窄,白市驛板鴨更多地作為傳統年貨出現,逐漸退出家庭餐桌,發展遇到了瓶頸。
瞄準大數據、新零售發展趨勢,白市驛板鴨決定與盒馬開展合作。
盒馬重慶採購人員黃強透露,白市驛板鴨曾作過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該品牌「粉絲」主要為中年人,消費場景主要為年貨、禮品採購。而大數據分析則顯示,年輕消費者更青睞口感新鮮、可視可感的食品,喜歡家庭、郊遊等消費場景。對比之下,傳統的白市驛板鴨偏鹹、偏幹,包裝也偏大。
為拓展市場,白市驛板鴨在尋求改變。
李生偉表示,公司也曾猶豫過:萬一把「老味道」改了,消費者不買帳咋辦?「最終公司還是決定,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必須積極嘗試」。由此,白市驛板鴨的新包裝更突出可視性,使板鴨肉質清晰可見。口味方面,傳統的「真空裝」白市驛板鴨含鹽量為4%,而「鎖鮮裝」板鴨含鹽量僅為2.3%,更突出鴨肉本身的鮮味。
目前,這一新產品已在重慶、深圳、長沙、青島、昆明等地的盒馬門店上線。
製作從靠「手感」到靠智能化
「不光是產品,我們的生產過程也發生了改變。」任明貴做了30年板鴨,是白市驛板鴨最資深的員工之一,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說,公司與盒馬的合作,讓他對板鴨製作有了新的思考。
白市驛板鴨誕生於19世紀末,其傳統工藝可濃縮為「相、屠、劃、醃、繃、烘、燻」7個字,每個字的背後都有講究。
就拿「劃」來說,要把一隻鴨子開膛破肚,且不能讓骨頭穿刺到肉皮外,一套刀法剛好12刀;「燻」的時候,要用糠殼生火,但不能見明火,只能用煙燻,且要邊燻邊翻動,板鴨燻制出的顏色才會均勻……對這些,任明貴早已爛熟於心。
但自從2019年和盒馬開展合作後,板鴨車間裡添了許多新玩意。例如,盒馬引進了真空滾揉機,採用負壓醃製,將「醃」的時間從2天縮短到4小時,一次可醃製200隻板鴨。在「烘」的環節,盒馬引進的智能烘乾系統可以在烘房中自動調溫、排溼,不必再看老天爺的「臉色」。
「由於生產流程更加標準化、智能化,原料配比更精確,損耗更少,產品的風味也更加穩定。我們不再全憑『手感』去完成板鴨製作。」任明貴感慨道,自己做了大半輩子白市驛板鴨,現在才真正感受到標準化、智能化的魅力。
目前,盒馬還與白市驛板鴨合作,依託市級技術研發中心,推出辣子雞、泉水雞、醬鴨等本地特色美食「鎖鮮裝」,將重慶風味推向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老字號紛紛探索新出路
「近年來,重慶的老字號都在積極探索新路子。」重慶市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張祥高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重慶橋頭火鍋底料、江津米花糖等老字號紛紛擁抱網際網路,積極尋求與電商合作,打開銷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商更是成了老字號產品的「主戰場」。目前,多數重慶老字號產品的線上銷量已佔到總銷量的一半左右。
除了網際網路,大數據也是老字號轉型的重要幫手。
以前,白市驛板鴨也推過鮮製品,但存在「賣不遠」的困局。盒馬運用大數據技術測算得出,川渝兩地消費者對鮮制板鴨最感興趣。目前,在盒馬重慶南湖店和成都萊蒙店,設有白市驛板鴨現制現售窗口,日銷量穩定在40-50隻左右。
對白市驛板鴨的新零售嘗試,張祥高也很看好。他說,重慶老字號協會中,有19家「中華老字號」。下一步,協會準備推廣白市驛板鴨的經驗,並計劃把會員們組織起來,一起去白市驛板鴨「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