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百年故事會而今從頭侃 走馬古鎮講的是故事聽的是情懷

2020-12-07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陳林 攝影報導

初冬時分,走馬古鎮。

走馬小學的教室裡,傳來郎朗故事聲,《巧姑救公公》、《孝子遇虎》、《三個兒子爭父》的走馬故事,正從10來歲的孩子嘴裡說出來,聲音抑揚頓挫、表情眉飛色舞,臺下的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鼓掌。

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該校從2000年開始,就舉辦走馬民間故事小小傳承人的講述活動,通過多人演繹的方式,讓原本單一的故事情節,在孩子們的表演下,顯得栩栩如生。

如今,20年的時間過去了,走馬故事,連同這座古鎮一起,因為九龍坡的「九龍九景」推出,而再次走紅在大家的眼前,據了解,最近這段時間,每天都有遊客前往這裡組團旅行,旅行社還為此開行了旅遊大巴。

▲城門外是繁華,城門內是原汁原味的走馬

一座古鎮何以突然變成網紅,當地人介紹,這其實並非偶然,有文化、有建築、有內涵的走馬古鎮其實紅起來,有必然的因素。

事實上,興盛於明代中葉的走馬古鎮依舊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貌,古鎮裡太多傳奇故事,也等待著更多人去探索。

為何叫走馬?

這座千年古鎮大隱隱於市

走馬古鎮,作為離重慶城區最近的古鎮之一,走馬古鎮曾為古驛站,可追溯至漢。走馬古鎮,走馬一名到底從何起源?在當地有兩種說法。

其中一種說法,還要從東漢末年說起。漢末群雄並起,最後三分天下,作為巴蜀大地一隅的走馬,是蜀國的治地。走馬一地軍事意義重大,蜀國派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趙雲駐紮在此,趙雲治軍嚴明,常在山崗上操練軍士,跑馬射箭,當時的訓練校場,最後因此得名於走馬。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和走馬獨特的地形有關了。《巴縣誌》記載:「(重慶)正西陸路八十裡至走馬崗交璧山縣界,系赴成都驛路。」走馬崗就是走馬場的別稱,因走馬古鎮修築於一座山崗之上,山崗從遠處遙看,酷似一匹飛奔的駿馬,被當地人稱為「走馬崗」,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反映出走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走馬鎮的歷史資料介紹,走馬古鎮發源於唐宋,依託成渝古道,明代中葉走馬古鎮才迎來了最繁華的時刻,走馬場就是成渝古驛道上的交通要衝。因其西臨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腳踏三縣」之稱,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走馬書院依舊在

在走馬古鎮,從圓拱門望過去,綿延800米的石板老街,過去古街巷上,進出場鎮的城門、過街樓、禹王廟,廣東會館南華宮、山西會館萬壽宮,客棧茶館、酒樓戲臺一應俱全。走馬古鎮的迷人之處,其中之一就是保存著原有的生活風貌,閒適而悠遠的生活了。

古鎮至今還延續著「趕場」的傳統,逢二、五、八是走馬鎮的趕場天。古場鎮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噹聲、小販的吆喝聲,老店小吃及各種傳統建築和工藝店鋪,還原了一個鮮活的古鎮。在飄渺的薄霧與炊煙裡,似一卷展開的竹簡,載滿了古鎮的往事。

成渝古道依舊

卻訴不盡的百年滄桑

500年前,要想從重慶到成都,清晨從重慶出發,走通遠門,途經佛圖關、石橋鋪、車歇鋪(上橋)、二郎關、龍洞關、白市驛,在「東大路」上行走80餘裡,一天下來剛好到走馬。走馬古鎮至今仍保存有成渝古道的精華,走馬古鎮裡,5塊青石板寬約3米,往下場口走去,不少青石板已被來往馬幫磨得鋥亮,歲月侵蝕下,青石板已經彎曲。

沿著走馬古鎮一直走,驛道的舊址還清晰可見,馬蹄留下來的印子,先人走過的痕跡,儘管經歷了歲月的滄桑,但依然留存給後人以懷念。

在走馬鎮慈雲村古驛道邊立著三塊石碑,當地人叫三道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左邊一塊是貞節孝牌坊,高3米多,碑額裝飾著卷草龍紋,刻著「聖旨」二字。「這是光緒皇帝親自下旨頒獎的。」曾任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的鐘守維介紹,相傳走馬人曹正貴娶了妻子蒲氏,可連孩子都還沒有,他便去世了,留下18歲的蒲氏守寡終生,為公婆養老送終。

右邊是一塊德政碑,刻著「嚴正寬平」。鍾守維說,這塊碑是走馬場17位鄉紳為了歌頌當地一名姓朱的縣官政績而立。據說,朱姓縣官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皇上跟前的帶刀侍衛,一個在刑部供職,因能力超群,在刑部供職的兒子引起刑部尚書嫉妒,並被陷害。朱姓縣官趕去京城,在帶刀侍衛兒子的幫助下見到皇上,當面陳述冤情。皇上見此人談吐不俗,特賜他縣令一職。

「朱老父母官」到走馬時,當地惡霸橫行,搶劫來往商旅,為保障來往商旅安全,暢通商貿。朱姓縣官來到村民家中令微服私訪,並詢問保長現場調查,最後將惡霸抓獲,在寬嚴結合的政策下,不少情節較輕的經過教育被放回了家中,為紀念這一政績,石碑上特書「嚴正寬平」。

「成渝古驛道沿途共三街五驛四鎮七十二堂口,一個堂口為15裡路,成渝之間1080裡,一般人要走半個月,官方快遞消息每跑15裡路就換一匹馬,最快只要8個小時。」鍾守維說。為了弄清古驛道保留狀況,鍾守維多次穿行在山林中,最後勘察結果,成渝古驛道一共穿過走馬8個村,目前走馬境內保存完好的,總共有1000米。

▲走馬味道

喝茶聽故事

走馬的文化就這樣流傳下來

黃昏至此,來往商賈到走馬已人困馬乏,天擦黑入山,客貨都不安全,行人客商多選擇在此歇宿。古鎮裡一到傍晚茶館、戲臺、酒樓多熱鬧起來,來往商賈將走南闖北聽到的故事傳說相互交流,經過口耳相傳,漸漸成為了走馬獨特的民間故事。

「相傳二郎神勇鬥孽龍,那孽龍用金扁擔挑著兩座大山,一座是中梁山,一座便是那縉雲山,試圖閘斷岷江水,清晨之時,二郎神在山野間發出雞鳴之聲,那孽龍眼看計劃落空,放下金扁擔就潛入水中,金扁擔便順勢落在了灰堆堡……」茶館裡,居民陶澤勇正在講述走馬故事金扁擔的傳說。

半臺鑼鼓半臺戲,千年風騷千年情。在走馬,走入一家老茶館,撫摩著油光鋥亮的八仙桌,一定要用最正宗的蓋碗,沏上一泡蓋碗茶,聽著走馬故事,再眯著眼睛呷一口茶,仿佛耳邊迴響著當年店小二的吆喝聲。走馬的民間故事、戲曲以巴渝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色,同時雜糅著濃厚的驛道文化及與驛道有關的移民文化,從而具有了自己的底蘊。

▲非遺傳承人劉倫的故事館

據統計,如今,全鎮故事家累計有310餘人,提供了故事目錄1.3萬餘條,由相關文化部門收錄故事1.2萬餘個、民間歌謠3000餘首、諺語4000餘條。「走馬故事以神話和仙話為主,夾雜著地方風物傳說,同時有著借仙警世、借古喻今、寓教於樂的特點,聽起來神而不誕,淡而有味。」鍾守維說。

如今,到走馬古鎮走成渝古道,體驗古鎮原始古風,春季三月份再到千畝桃林走馬「觀花」,每個季節,呈現不一樣的走馬,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它的前千年情懷。

傳承文化有接班

小學生幾乎個個會講走馬故事

會講故事的朱偉,還有個身份,走馬小學老師,負責走馬故事在小學裡的普及。和最早的講故事傳承是道聽途說不同,朱偉希望能把這種專注的精神用到學習上,於是他更注重對孩子們文化的培養。

「以前老一輩講故事的人,大多是聽多少講多少,故事源於市井也源於口口相傳。」朱偉說,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加上高考改革有加重語文佔比的趨勢,他除了鼓勵孩子們多上臺講故事外,更多希望他們把四書五經都背下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看,這就是未嫁女孩的模樣,如果沒有文化作為積澱,故事想要傳承下去,也是很難的。」走馬小學民間特色文化實踐中,走馬故事已經成為一門重要課程,影響著這裡的孩子們。無論來自歷史、地理、坊間,每一個故事都會從它不同的方向,影響著孩子們的進步。

▲古鎮裡的武廟

相關焦點

  • 老重慶 | 百年故事會而今從頭侃 走馬古鎮講的是故事聽的是情懷
    事實上,興盛於明代中葉的走馬古鎮依舊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貌,古鎮裡太多傳奇故事,也等待著更多人去探索。為何叫走馬?這座千年古鎮大隱隱於市走馬古鎮,作為離重慶城區最近的古鎮之一,走馬古鎮曾為古驛站,可追溯至漢。走馬古鎮,走馬一名到底從何起源?在當地有兩種說法。
  • 老重慶|9個代表性的故事,插圖63幅 走馬鎮民間故事出了繪本集
    日前,記者從高新區走馬古鎮了解到,《中國故事走馬鎮》首次以繪本形式出版,文中栩栩如生地記錄了一個個經典的傳統故事,把小時候讓人害怕的熊嘎婆、重慶人耳熟能詳的安世敏的故事,用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展現給讀者。
  • 他把走馬故事翻譯成英文版,想讓中國故事像格林童話一樣傳播到全...
    陶克辛陶克辛的身份比較多,如今,他是走馬古鎮上的一位古董店老闆,也是走馬故事的翻譯者。2003年,當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於是陶克辛在走馬古鎮開了一家古董收藏鋪,那裡成了他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走馬民間故事將陶克辛留了下來,也吸引了不少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
  • 古道驛風的走馬古鎮,至今未搞商業開發,所以默默無聞,罕為人知
    走馬古鎮的名字聽起來就與眾不同由於走馬場獨特的地理位置,南來北往的行人客商多選擇在此歇腳過夜,因此一到傍晚,各個茶館、戲臺、酒樓就都熱鬧非凡,山歌故事、各種軼事趣聞也被帶到了走馬,不計其數的民間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創作出來,世代相傳,走馬古鎮因此積澱了深厚的驛道文化 被稱為民間文學之鄉。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心心咖啡廳:一位老重慶的執著情懷
    它不是一個咖啡廳,它是一段歷史的還原1936年,會仙橋開了個心心咖啡廳。終於,一位執著眷念著那段時光、懷念著那種氛圍的老重慶——張先生,在2017年,讓心心咖啡廳涅槃重生。張先生從小就是聽著心心咖啡老故事長大的,他喜歡歷史文學、深愛家鄉重慶,作為地地道道的老重慶,張先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些老重慶故事延續下去。這位老重慶就是銘記著當年的美好,懷著一種執著與情懷,想要將他的往昔時光,以最美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
  • 重慶這個小眾古鎮,裡有300多位民間故事家,素有「小翰林 」之稱
    在每個月的8號和18號,我們會看到關武廟戲樓裡熱鬧非凡。走馬鎮上的人們在這裡歡聚一堂,一起喝喝茶、打打牌、擺擺龍門陣,好不愜意。走馬鎮位於重慶市九龍坡西部,距離重慶市區大約20公裡,交通很是方便,這裡風景秀麗,山清水秀。
  • 重慶這個小眾古鎮,裡有300多位民間故事家,素有「小翰林」之稱
    生活在這個小鎮的人們幾乎都會講故事,聽故事、講故事已經成為他們的傳統習俗,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走馬故事能從神話講到民俗,從動植物傳說到生活故事,無所不包。 這裡有著300多位的民間故事家,他們講的故事千奇百怪,令人驚嘆不已,因此這裡也被譽為是民間「小翰林 」。
  • 山東沂南:抗戰故事會 紅色故事講給你聽
    景區在古村主街道上設立了「抗戰故事會」,把「這個村裡的抗戰故事,我來講你來聽」。故事會的講解人是景區導遊,她們身穿八路軍軍裝進行講解,宣講的內容主要是發生在常山莊古村的抗戰故事。收聽了發生在此地的抗戰故事後,遊客們了解和感受到了這個抗戰模範村的風採。「我這是第一次到常山莊來旅遊,剛才聽了她們講解的抗戰故事後,這裡的群眾為革命勝利做出的無私奉獻令人敬佩。」費縣薛莊鎮遊客潘少峰感慨地說。
  • 《三城記》講成龍父母的愛情故事 成龍:從頭哭到尾
    原標題:《三城記》講成龍父母的愛情故事   27日,張婉婷執導的《三城記》正式上映,影片因「成龍父母親身經歷改編」受到矚目。而記者看片後發現,成龍父母這一段故事還真是充滿了傳奇與偶然。   張婉婷曾執導《宋家皇朝》、《玻璃之城》、《秋天的童話》等作品,對舊時人的情感把握得非常細膩。
  •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卻至今鮮為人知,很多重慶人都不知道
    偶然的機會讀了一本叫《重慶古鎮書》,突然對重慶古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以前認為磁器口古鎮是重慶最有名最有特色的古鎮,後來知道,重慶古鎮不僅有磁器口,還有很多有特色的古鎮。我以為「走馬」這個詞很熟悉,但腦子裡好像想不起來「走馬觀花」以外的事情, 到了走馬古鎮,一聽當地人的介紹,你就會恍然大悟, 原來「跑馬」是以前的職業, 過去,他們是以「走馬」為生的人,也被稱為「馬上」, 這些人到處流浪,無論去哪裡,都和當地人分享在路上和別的地方看到的東西, 這些故事,真是謊言,大多成為他們即時口頭創作的民間故事,這些「走馬人」的民間故事是「走馬故事
  • 重慶本地人推薦景點:國慶長假重慶周邊遊必去千年走馬古鎮
    在重慶主城,隱藏著一個千年歷史文化古鎮,它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漢朝。它就是「一腳踏三縣」的千年古道——走馬古鎮,是國務院命名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周末,從重慶南坪駕車前往,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便到達目的地。目的地有一片露天停車場(免費)。
  • 重慶走馬古鎮,看一眼就想在此虛度時光
    走馬古鎮更是「一腳踏三縣」,商販來往不絕,歷史的煙雲雖早已帶走了古鎮昔日的繁華,卻依然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讓我們前去探尋。過街樓穿鬥結構的過街樓是走馬古鎮獨有的,歲月在上面留下了沉重的痕跡,樓房的青磚瓦石早已風化磨損,其上的雕花亦模糊不清。
  • 小城大事的人生,走馬古鎮
    走馬古鎮位於九龍坡區西部,緊鄰璧山和江津雙福新區,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因走馬古鎮修築於一座形似奔馬的山崗之上,自古以來,又被當地人稱為「走馬崗」 走馬古鎮,成渝古道,這條古道已經有近四百年的歷史,青石路面跟走馬古鎮的形象很般配,這條古道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摧殘,後又經過多少次的修修補補,但是並沒有改變成渝古道的原貌,成渝古道,還是幾百年前形成的成渝古道。
  • 九龍九景之走馬古鎮
    走馬古鎮處於巴渝中心地帶,早在明代中葉便有驛站,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經之地。來往的行人把各種新鮮事也帶到了走馬古鎮,不計其數的民間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創作出來,世代相傳。 ​​​
  • 那個人、那條路、那座城……聽山城步道述說老重慶的故事
    從山城步道「品讀」老重慶的故事4月10日一早,上遊新聞記者來到了山城第三步道,聽這裡的老居民說,這裡有屬於老重慶的印記,步道途經厚廬、法國仁愛堂、打槍壩水塔、菩提金剛塔、通遠門、抗建堂等文化景點。青石踏板,綠植成蔭。夏天來這裡,偶爾還會遇到幾個搖著蒲扇乘涼的老人。
  • 十八梯有個免費導遊 手繪地圖指路還講老重慶故事
    提到老重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十八梯,掏耳朵的、賣針線的、賣燒餅的、打麻將的、聽川劇的……十八梯是老重慶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自2010年重慶十八梯危舊房改造動遷工作啟動,十八梯居民便陸續搬離這個他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目前,在十八梯危舊房改造片區,95%以上的居民已經陸續搬離,大多地方已人去樓空,但依舊有一些人在最後的時間裡毫無保留地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十八梯的眷戀。
  • 好耍不過白市驛 故事傳承走馬崗
    走馬崗    百年「故事會」,從古講到今    從白市驛一路向西,遠處可見縉雲山尾端,山勢高聳如駿馬奔騰,山下的緩坡被稱為「走馬崗」。像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已過世的「故事大王」魏顯德,就是出生在貧苦的說唱世家。他年幼時隨祖輩在雲貴川三省謀生,後回到走馬聽驛道上給過往客商講故事,積累了大量素材,加之走馬講故事氛圍的薰陶,成為能講上千個故事的民間故事家。    在走馬,像魏顯德這樣的民間故事家還有很多。
  • 展覽預告|走過前門,有些故事我們想講給你聽
    一幅幅風物畫、一張張胡同景、幾代人記憶,幾百年傳承······12月15日,如果你走過前門,有些故事我們想講給你聽。一個承載著古都北京神韻的地方她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無不濃縮著歷史印記和時代氣息傳統與現代交融傳承與創新並存共同勾勒出了她今天的模樣我們一家有著濃鬱情懷的規劃展覽館
  • 重慶這座千年驛道古鎮,曾盛極一時,熙熙攘攘,如今知道的人不多
    重慶別名山城,提到重慶腦海裡閃過的是火鍋、山地,如今的重慶是長江上遊水運運輸的樞紐,中國西部最大的內陸港口城市,而其實幾百年前的重慶,繁華程度也是一點不遜色於現在。在重慶市九龍坡區的走馬古鎮,是古官道中通往程度的必經之地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想了解重慶的歷史,那來這裡就沒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