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陳林 攝影報導
初冬時分,走馬古鎮。
走馬小學的教室裡,傳來郎朗故事聲,《巧姑救公公》、《孝子遇虎》、《三個兒子爭父》的走馬故事,正從10來歲的孩子嘴裡說出來,聲音抑揚頓挫、表情眉飛色舞,臺下的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鼓掌。
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該校從2000年開始,就舉辦走馬民間故事小小傳承人的講述活動,通過多人演繹的方式,讓原本單一的故事情節,在孩子們的表演下,顯得栩栩如生。
如今,20年的時間過去了,走馬故事,連同這座古鎮一起,因為九龍坡的「九龍九景」推出,而再次走紅在大家的眼前,據了解,最近這段時間,每天都有遊客前往這裡組團旅行,旅行社還為此開行了旅遊大巴。
▲城門外是繁華,城門內是原汁原味的走馬
一座古鎮何以突然變成網紅,當地人介紹,這其實並非偶然,有文化、有建築、有內涵的走馬古鎮其實紅起來,有必然的因素。
事實上,興盛於明代中葉的走馬古鎮依舊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貌,古鎮裡太多傳奇故事,也等待著更多人去探索。
為何叫走馬?
這座千年古鎮大隱隱於市
走馬古鎮,作為離重慶城區最近的古鎮之一,走馬古鎮曾為古驛站,可追溯至漢。走馬古鎮,走馬一名到底從何起源?在當地有兩種說法。
其中一種說法,還要從東漢末年說起。漢末群雄並起,最後三分天下,作為巴蜀大地一隅的走馬,是蜀國的治地。走馬一地軍事意義重大,蜀國派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趙雲駐紮在此,趙雲治軍嚴明,常在山崗上操練軍士,跑馬射箭,當時的訓練校場,最後因此得名於走馬。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和走馬獨特的地形有關了。《巴縣誌》記載:「(重慶)正西陸路八十裡至走馬崗交璧山縣界,系赴成都驛路。」走馬崗就是走馬場的別稱,因走馬古鎮修築於一座山崗之上,山崗從遠處遙看,酷似一匹飛奔的駿馬,被當地人稱為「走馬崗」,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反映出走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走馬鎮的歷史資料介紹,走馬古鎮發源於唐宋,依託成渝古道,明代中葉走馬古鎮才迎來了最繁華的時刻,走馬場就是成渝古驛道上的交通要衝。因其西臨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腳踏三縣」之稱,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走馬書院依舊在
在走馬古鎮,從圓拱門望過去,綿延800米的石板老街,過去古街巷上,進出場鎮的城門、過街樓、禹王廟,廣東會館南華宮、山西會館萬壽宮,客棧茶館、酒樓戲臺一應俱全。走馬古鎮的迷人之處,其中之一就是保存著原有的生活風貌,閒適而悠遠的生活了。
古鎮至今還延續著「趕場」的傳統,逢二、五、八是走馬鎮的趕場天。古場鎮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噹聲、小販的吆喝聲,老店小吃及各種傳統建築和工藝店鋪,還原了一個鮮活的古鎮。在飄渺的薄霧與炊煙裡,似一卷展開的竹簡,載滿了古鎮的往事。
成渝古道依舊
卻訴不盡的百年滄桑
500年前,要想從重慶到成都,清晨從重慶出發,走通遠門,途經佛圖關、石橋鋪、車歇鋪(上橋)、二郎關、龍洞關、白市驛,在「東大路」上行走80餘裡,一天下來剛好到走馬。走馬古鎮至今仍保存有成渝古道的精華,走馬古鎮裡,5塊青石板寬約3米,往下場口走去,不少青石板已被來往馬幫磨得鋥亮,歲月侵蝕下,青石板已經彎曲。
沿著走馬古鎮一直走,驛道的舊址還清晰可見,馬蹄留下來的印子,先人走過的痕跡,儘管經歷了歲月的滄桑,但依然留存給後人以懷念。
在走馬鎮慈雲村古驛道邊立著三塊石碑,當地人叫三道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左邊一塊是貞節孝牌坊,高3米多,碑額裝飾著卷草龍紋,刻著「聖旨」二字。「這是光緒皇帝親自下旨頒獎的。」曾任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的鐘守維介紹,相傳走馬人曹正貴娶了妻子蒲氏,可連孩子都還沒有,他便去世了,留下18歲的蒲氏守寡終生,為公婆養老送終。
右邊是一塊德政碑,刻著「嚴正寬平」。鍾守維說,這塊碑是走馬場17位鄉紳為了歌頌當地一名姓朱的縣官政績而立。據說,朱姓縣官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皇上跟前的帶刀侍衛,一個在刑部供職,因能力超群,在刑部供職的兒子引起刑部尚書嫉妒,並被陷害。朱姓縣官趕去京城,在帶刀侍衛兒子的幫助下見到皇上,當面陳述冤情。皇上見此人談吐不俗,特賜他縣令一職。
「朱老父母官」到走馬時,當地惡霸橫行,搶劫來往商旅,為保障來往商旅安全,暢通商貿。朱姓縣官來到村民家中令微服私訪,並詢問保長現場調查,最後將惡霸抓獲,在寬嚴結合的政策下,不少情節較輕的經過教育被放回了家中,為紀念這一政績,石碑上特書「嚴正寬平」。
「成渝古驛道沿途共三街五驛四鎮七十二堂口,一個堂口為15裡路,成渝之間1080裡,一般人要走半個月,官方快遞消息每跑15裡路就換一匹馬,最快只要8個小時。」鍾守維說。為了弄清古驛道保留狀況,鍾守維多次穿行在山林中,最後勘察結果,成渝古驛道一共穿過走馬8個村,目前走馬境內保存完好的,總共有1000米。
▲走馬味道
喝茶聽故事
走馬的文化就這樣流傳下來
黃昏至此,來往商賈到走馬已人困馬乏,天擦黑入山,客貨都不安全,行人客商多選擇在此歇宿。古鎮裡一到傍晚茶館、戲臺、酒樓多熱鬧起來,來往商賈將走南闖北聽到的故事傳說相互交流,經過口耳相傳,漸漸成為了走馬獨特的民間故事。
「相傳二郎神勇鬥孽龍,那孽龍用金扁擔挑著兩座大山,一座是中梁山,一座便是那縉雲山,試圖閘斷岷江水,清晨之時,二郎神在山野間發出雞鳴之聲,那孽龍眼看計劃落空,放下金扁擔就潛入水中,金扁擔便順勢落在了灰堆堡……」茶館裡,居民陶澤勇正在講述走馬故事金扁擔的傳說。
半臺鑼鼓半臺戲,千年風騷千年情。在走馬,走入一家老茶館,撫摩著油光鋥亮的八仙桌,一定要用最正宗的蓋碗,沏上一泡蓋碗茶,聽著走馬故事,再眯著眼睛呷一口茶,仿佛耳邊迴響著當年店小二的吆喝聲。走馬的民間故事、戲曲以巴渝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色,同時雜糅著濃厚的驛道文化及與驛道有關的移民文化,從而具有了自己的底蘊。
▲非遺傳承人劉倫的故事館
據統計,如今,全鎮故事家累計有310餘人,提供了故事目錄1.3萬餘條,由相關文化部門收錄故事1.2萬餘個、民間歌謠3000餘首、諺語4000餘條。「走馬故事以神話和仙話為主,夾雜著地方風物傳說,同時有著借仙警世、借古喻今、寓教於樂的特點,聽起來神而不誕,淡而有味。」鍾守維說。
如今,到走馬古鎮走成渝古道,體驗古鎮原始古風,春季三月份再到千畝桃林走馬「觀花」,每個季節,呈現不一樣的走馬,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它的前千年情懷。
傳承文化有接班
小學生幾乎個個會講走馬故事
會講故事的朱偉,還有個身份,走馬小學老師,負責走馬故事在小學裡的普及。和最早的講故事傳承是道聽途說不同,朱偉希望能把這種專注的精神用到學習上,於是他更注重對孩子們文化的培養。
「以前老一輩講故事的人,大多是聽多少講多少,故事源於市井也源於口口相傳。」朱偉說,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加上高考改革有加重語文佔比的趨勢,他除了鼓勵孩子們多上臺講故事外,更多希望他們把四書五經都背下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看,這就是未嫁女孩的模樣,如果沒有文化作為積澱,故事想要傳承下去,也是很難的。」走馬小學民間特色文化實踐中,走馬故事已經成為一門重要課程,影響著這裡的孩子們。無論來自歷史、地理、坊間,每一個故事都會從它不同的方向,影響著孩子們的進步。
▲古鎮裡的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