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秋玩「博餅」,骰子擲的好才能拿「狀元月餅」

2020-12-23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六顆方方正正的骰子被扔進紅色的碗中,噼裡啪啦的一陣脆響聲後,一群人圍著一起數骰子上點數。您別以為這是在賭博,這是廈門人在中秋月圓時玩的一種遊戲——博餅。根據點數的排列組合或者比大小,決出第一至第六名,分別領走不同數量和不同大小的月餅。其中,第一名叫「狀元」,月餅最大,但只有一個。從清朝開始至今,博餅在廈門以及一些閩南地區發展多年,早已變成中秋節中一項重要的趣味活動。


參與人多時,博餅的碗也會更大。受訪者供圖  


博餅起源:傳說是為士兵排解思鄉之情

 

骰子、紅碗和月餅,這是廈門中秋節中必不可少的三個元素。三者組合在一起,就是「博餅」:一種通過擲骰子算點數來拿不同「獎品」的娛樂活動。

 

在網絡上,博餅習俗的祈願常常與鄭成功的故事相關聯。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無明確史料支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緻告訴記者,根據廈門民間流傳的故事,彼時的鄭成功在當地屯兵備戰,每到月圓的夜晚,長期駐紮在此的士兵心生思鄉、思親之情,沒有心思在軍營操練。而為了寬慰士兵,也為了鼓舞士氣,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博餅」遊戲。


撒一把骰子就完成了一次博餅。受訪者供圖


「將六顆骰子扔進碗中看點數,不同的點數組合還有不同的講究說法,發展到現在,在一些中秋聚會上,也會簡化為單純的比大小。」

 

相比鄭成功和歷史故事的「背書」,葉細緻表示,博餅的習俗形成,應該是源自科舉制度下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憧憬和嚮往。「根據部分歷史文獻,博餅習俗在清朝時期已有記載,但對於發明者沒有詳細說明。」

 

從狀元到秀才,所得月餅大小數量都不同

 

發展至今,博餅早已成為廈門當地一項必備中秋活動。受其影響,部分位於閩南的地區同樣也開始了這一活動。它可以是一桌好友聚餐上的娛樂項目,還可以成為公司過節送禮的特色遊戲環節。

 

家住廈門的武女士表示,家人、朋友、同事都可以在中秋節時做博餅遊戲,「有些公司也會用這種形式,獎品也不一定是月餅,根據不同點數都會有不同的獎品,但是規則、形式上是相同的。」

 

2008年,廈門中秋博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中秋習俗拓展項目。但由於項目中出現的擲骰子、比點數的形式,在申報中還曾一度被質疑成賭博活動。

 

「賭博是每個人出資,而博餅中,負責組織和買東西的是前一年的『狀元』,而且前者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博餅是中秋才有的活動,餅都『博』完了,活動也就結束了。」

 

根據博餅規則,通過擲骰子所得點數,獲獎者共分為6個等級,從大到小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和秀才。

 

葉細緻表示,一般月餅會準備63個,從狀元到秀才,每個等級獲得獎品1個、2個、4個、8個、16個和32個,月餅大小也不一致。參加人數一般在10人以上,而當年贏得「狀元」的人,在下一年的中秋節將負責買月餅,準備骰子、碗,以此類推。

 

「今年我們一起博餅,那明年我們希望還是這些人,所以每年的』狀元』都要負責將同一批人組織在一起,博餅為了討個好彩頭,但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之間年年的相聚團圓。」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廈門中秋博餅
    廈門的中秋分明是一場最本真的遊戲。  廈門的中秋是喜氣洋洋的,是好運連連的,是要張燈結彩的,是老百姓人人要過的年。因為廈門的中秋是要博餅的啊。博餅,千萬不能顧名思義,不是博真正的餅,而是博獎品,博手氣,博運氣。
  • 2018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昨日開幕 訂報博餅贏好禮
    昨日上午9時許,在吉家·家世界主廣場,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盛大開幕,廈門日報社區大篷車訂報公益活動同步啟動。  熱鬧的氣氛、獨特的閩南經典民俗,這一切都將隨著社區博餅巡迴賽,走進島內外40多個社區,將中秋博餅狂歡的快樂帶給全市每一個人,完成一次中秋民俗文化的回歸。
  • 2018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
    餅為圓形,玩博餅遊戲時眾人圍坐一起,取中秋團圓之意。  王中王大賽植根於中秋博餅這一傳統文化並發展創新,已連續舉辦13年,成為兩岸民間交流互動的重要品牌。本次大賽由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臺灣博餅協會等兩岸機構共同主辦。
  • 雙語 Bilingual | 中秋博餅,為團圓!Happy Mid-Autumn Festival
    即將到來的中秋之夜除了吟詩作賦飲酒賞月、品嘗月餅、猜謎、觀潮、玩花燈、飲桂花酒……都將在廣袤華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在福建廈門地區家家戶戶更喜歡一種好玩的遊戲:『中秋博餅』何為博餅 Six dice in a porcelain bowl and 63 mooncakes6個骰子、一個陶瓷碗、63塊月餅博餅,簡單說就是擲骰子贏月餅。
  • 2019年廈門中秋博餅活動贏好禮,閩南獨特風俗,全民參與歡樂多
    什麼是博餅,博餅的來源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中秋博餅文化據傳中秋博餅來源於民族英雄鄭成功。當時,鄭成功屯兵廈門鼓浪嶼,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中秋相思之情,鼓舞士氣,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 廈門中秋博餅風俗:鄭成功為解將士的中秋思家之情,鼓舞士氣而發明
    中秋博餅 作為一個北方漢子,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向和闔家團圓,中秋賞月,共食月餅脫不開干係。至於中秋的娛樂活動,大致就是喝喝小酒,談天說地,直到在廈門中秋前商家開始了博餅活動,單位採購福利,下班後並不分發卻拿出了大碗、骰子,一問同事,歡聲笑語,才曉得這個中秋節不一般。 何謂博餅,相信很多北方漢子也同當年的我一樣一頭霧水,且聽我道來。從歷史起源來說,始於清初,源自福建泉州,是一種獨特的中秋節文化,是泉州人鄭成功為解將士們的中秋思家之情,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 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落幕 鹿港臺胞博走王中王大獎
    10月21日晚,2017年「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在廈門園博苑中華教育島(月光環)登場,從兩岸數十萬參與者中脫穎而出的125名博餅複賽狀元齊聚一堂,進行終極對決。經過2個多小時的鏖戰,最終來自臺灣賽區的黃錫騰博走了王中王大獎——奧迪Q3轎車一輛。
  • 盤點廈門中秋特色習俗 賞月、博餅、吃餈粑、祭祀土地公
    -博餅已成為廈門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 劉東華 攝根據古籍記載,我國先秦就有中秋之夜祭月的禮制,但為天子所專有。漢魏時期開始有賞月、玩月之風。到了唐代,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要拜月、賞月、玩月。閩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歐陽詹,曾有《長安玩月》詩。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 廈門中秋博餅昨落幕 40歲生日當天女讀者奪得狀元王中王
    隨著狀元王中王汽車大獎被讀者博回家,吉家·家世界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暨廈門日報社讀者感恩回饋季也圓滿落下帷幕。從8月30日開始,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歷時一個多月,巡迴島內外數十個社區,據不完全統計,廈門報業發行有限公司一共為全市讀者送去了約60噸獎品,這些大米、罐頭、電飯煲等獎品實惠又實用,深受讀者喜愛。
  • 鄭成功發明了中秋博餅?與科舉文化密不可分
    然而,廈門博物館原館長、地方史專家龔潔先生,在中秋來臨之際做客晨報,告訴大家,博餅存在的時間可能比你所知道的還久遠。­  隋唐時期就開始博狀元­  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大家不難發現,博餅獎項的設置,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博餅文化與科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 「玩嗨廈門」博餅月、拍抖音、潮玩打卡……,這場中秋嘉年華還在繼續
    ,歡騰的熱情在各博餅點,歡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首歡鬧的中秋交響曲在骰子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中前來參加博餅的市民遊客們紛紛大顯身手來自遼寧的阿姨剛來廈門和家人一起生活,第一次在廈門過中秋節,在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她第一次參與中秋博餅活動。她對博餅既新奇又興奮。
  • 「玩嗨廈門」博餅月、拍抖音、潮玩打卡,這場中秋嘉年華還在繼續
    博運博狀元一轉眼,中秋國慶假期已經結束別著急為期一個月的「歡樂中秋 福運廈門」閩南的中秋佳節怎麼能少得了中秋博餅這一傳統民俗9月18日-10月7日廈門開展「全有福」中秋博餅月活動,歡騰的熱情在各博餅點,歡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首歡鬧的中秋交響曲在骰子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中前來參加博餅的市民遊客們紛紛大顯身手
  • 閩南中秋習俗博餅怎麼玩
    博餅的歷史中秋博餅,起源於泉州府,傳說由鄭成功發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由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博餅是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共計一會,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 問道手遊中秋博餅骰子獲取途徑 幫助嫦娥拿獎勵
    對於博餅,閩南地區的道友們肯定不會陌生,這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在本次《問道》手遊的中秋活動中,道友們也可以體驗一把「博餅」的樂趣。
  • 臺灣民俗:中秋傳統活動桃園"博餅"(圖)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博餅」,是源自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用6粒骰子投擲,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決定勝負,並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為彩名。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臺灣也仍有生命力。  9月17日,由兩岸共同主辦的「桃園市中秋博餅狀元王」活動在臺灣桃園登場。
  • 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昨日開幕 數千讀者參與狂歡
    (本報記者黃 嶸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程午鵬 鄔秀君 黃雪燕)骰子聲聲清脆,歡笑陣陣悅耳。昨晚,在吉家·家世界主廣場,隨著廈門日報社領導和贊助商家代表共同擲下第一博的骰子,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正式拉開帷幕。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中秋博餅文化節首次將開博儀式的時間選在晚上,還提前舉行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活動增添樂趣,讓讀者充分領略獨特的閩南博餅文化。
  • 廈門民間中秋博餅活動趣事多多:狀元歸誰無所謂 圖個樂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彭菲)廈門民間的中秋博餅活動還在熱鬧進行中,不少市民每年都積極參加,樂此不疲
  • 步行街變「禮物街」 2020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社區巡迴賽來到中山路
    ▲遊客徐慧琳和謝燁穎參加「二元博餅」活動,買下3份報紙,博中一個四進、兩個一秀。(本報記者柯笛攝)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柯笛 趙張昀)骰子叮噹轉出好運,紅碗接連捧回好禮!上周六傍晚6點半,在一片燦爛晚霞中,由吉家·家世界冠名的2020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暨廈門日報社讀者感恩回饋季社區巡迴賽來到中山路步行街。48桌博餅活動,近500人次參與,讀者們「高手過招」,遊客們初試牛刀,熱鬧的氛圍引燃了周末的夜晚。
  • 中秋手抄報:中秋博餅的歷史
    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在閩南泉州、晉江、石獅有些鄉鎮也流傳著的中秋節奪狀元餅的習俗,其玩法與規則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賭餅也已成為一種商業活動和大眾遊戲[1]。
  • 淺談閩南中秋博餅文化
    勞累了大半年的人們,當五穀登倉時,中秋也慢慢的到來,人們為了獎賞自己這一大半年的辛苦,也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在中秋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地做著豐盛的家宴以表慶祝,慶祝今年的收穫,更對來年美好的期盼,晚上來一壺清茶配月餅,一家人一邊賞月,一邊話家裡長家裡短,人們就這樣簡單而幸福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