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六顆方方正正的骰子被扔進紅色的碗中,噼裡啪啦的一陣脆響聲後,一群人圍著一起數骰子上點數。您別以為這是在賭博,這是廈門人在中秋月圓時玩的一種遊戲——博餅。根據點數的排列組合或者比大小,決出第一至第六名,分別領走不同數量和不同大小的月餅。其中,第一名叫「狀元」,月餅最大,但只有一個。從清朝開始至今,博餅在廈門以及一些閩南地區發展多年,早已變成中秋節中一項重要的趣味活動。
參與人多時,博餅的碗也會更大。受訪者供圖
博餅起源:傳說是為士兵排解思鄉之情
骰子、紅碗和月餅,這是廈門中秋節中必不可少的三個元素。三者組合在一起,就是「博餅」:一種通過擲骰子算點數來拿不同「獎品」的娛樂活動。
在網絡上,博餅習俗的祈願常常與鄭成功的故事相關聯。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無明確史料支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緻告訴記者,根據廈門民間流傳的故事,彼時的鄭成功在當地屯兵備戰,每到月圓的夜晚,長期駐紮在此的士兵心生思鄉、思親之情,沒有心思在軍營操練。而為了寬慰士兵,也為了鼓舞士氣,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博餅」遊戲。
撒一把骰子就完成了一次博餅。受訪者供圖
「將六顆骰子扔進碗中看點數,不同的點數組合還有不同的講究說法,發展到現在,在一些中秋聚會上,也會簡化為單純的比大小。」
相比鄭成功和歷史故事的「背書」,葉細緻表示,博餅的習俗形成,應該是源自科舉制度下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憧憬和嚮往。「根據部分歷史文獻,博餅習俗在清朝時期已有記載,但對於發明者沒有詳細說明。」
從狀元到秀才,所得月餅大小數量都不同
發展至今,博餅早已成為廈門當地一項必備中秋活動。受其影響,部分位於閩南的地區同樣也開始了這一活動。它可以是一桌好友聚餐上的娛樂項目,還可以成為公司過節送禮的特色遊戲環節。
家住廈門的武女士表示,家人、朋友、同事都可以在中秋節時做博餅遊戲,「有些公司也會用這種形式,獎品也不一定是月餅,根據不同點數都會有不同的獎品,但是規則、形式上是相同的。」
2008年,廈門中秋博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中秋習俗拓展項目。但由於項目中出現的擲骰子、比點數的形式,在申報中還曾一度被質疑成賭博活動。
「賭博是每個人出資,而博餅中,負責組織和買東西的是前一年的『狀元』,而且前者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博餅是中秋才有的活動,餅都『博』完了,活動也就結束了。」
根據博餅規則,通過擲骰子所得點數,獲獎者共分為6個等級,從大到小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和秀才。
葉細緻表示,一般月餅會準備63個,從狀元到秀才,每個等級獲得獎品1個、2個、4個、8個、16個和32個,月餅大小也不一致。參加人數一般在10人以上,而當年贏得「狀元」的人,在下一年的中秋節將負責買月餅,準備骰子、碗,以此類推。
「今年我們一起博餅,那明年我們希望還是這些人,所以每年的』狀元』都要負責將同一批人組織在一起,博餅為了討個好彩頭,但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之間年年的相聚團圓。」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