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在這些勇士們登頂的第二天,另一支登山隊中的14名隊員和21名高山嚮導也成功從北坡登頂,其中便包括了來自西安的白景天。
57歲的白景天是隊伍中年紀最大的登頂者。5月28日上午10時07分,白景天成功登頂,他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喜迎十四運·祝福大西安」標語,在隊友的幫助下,彼時的「世界之巔」,不僅定格了白景天的身影,也留下了「十四運」的「腳步」。
帶來別樣風景的文化盛會
幾近耳順之年的白景天在登頂出發前準備的多條標語中,選中了一條有關全運會的標語帶上了「世界之巔」,這是他作為陝西西安人的期盼與驕傲。他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表示:「全運會即將來到陝西西安,這對於西安的發展無疑是絕佳的機會。我熱愛運動,更熱愛家鄉,所以就製作了這條標語,希望能為宣傳十四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四年舉辦一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是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其舉辦地在之前的許多年裡大都集中於「北上廣」等東部地區,因此,這一次陝西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首次舉辦全運會的省份,意義非凡。
2017年9月8日,天津全運會閉幕式上,陝西從天津接過全運會會旗,標誌著全運會進入了「陝西階段」;2019年,第十四屆全運會會徽「禮天玉璧」和吉祥物「秦嶺四寶」在西安明城牆南門廣場亮相;2020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志願者招募工作方案》正式發布;與此同時,十四運會的場館建設也正接近尾聲……
階段性完成的籌備工作,不僅撥快了「十四運」的進度發條,亦為城市帶來了靚麗風景。
將於2021年在陝西舉行的「十四運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競賽規則總則》,共設置34個大項,387個小項,所需比賽場館53個。
在諸多新建比賽場館中,西安奧體中心最為引人注目。承擔第十四屆全運會閉幕式、體操比賽,具備16項專業賽事舉辦及會展、演藝功能的西安奧體中心體育館於5月30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成為十四屆全運會53個新建場館中第一個通過竣工驗收的場館。
不論是酷似盛開的十六花瓣造型的西安奧體中心,還是形如絲帶造型的陝西奧體中心,正在建設或改造中的體育館是陝西築夢「體育大省」的殷切期待。作為文化大省、旅遊大省、科教大省的陝西正在追逐的方向。
場館、會徽、吉祥物等細節中彰顯的陝西元素,無不表明,作為東道主,陝西省不僅決心把第十四屆全運會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體育盛會,而且有信心將其辦成一屆全民參與、融合發展、共建共享的民生盛會,和一屆傳承歷史文化、追憶紅色經典、弘揚時代精神的文化盛會。
彰顯「經濟學」屬性的體育盛會
事實上,過去的日子裡陝西也舉辦了許多大型體育賽事。但與全運會的大規模與高水平相比,其對城市的綜合性要求並非十分嚴苛。
而全運會,除了它固有的體育屬性,更像是一門經濟學。有人說,「一次盛會升級一座城市」。提起對城市發展進程的推動作用,大型體育賽事從來功不可沒,作為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期望藉助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來擴大影響力的地區和城市與日俱增,陝西也是其中之一。
當然,這與近年來體育產業的高速增長不無關聯。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黃海燕曾在採訪中表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世界體育強國的標誌性特徵,也是國際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它的重要指標是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2015年時,我國體育總產值達1.7萬億元,產業增加值佔當年GDP的比重僅為0.7%,遠低於同期美國水平(2.9%)以及全球平均水平(2.1%),就人均體育消費而言,美國同期甚至是中國的40多倍。
而據核算,2018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達到26579億元,較2017年增長20.9%。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10078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較2017年增長29.0%。產業增加值佔當年GDP比重達到1.1%。雖然對標發達國家的2%-3%還有較大差距,但同時表明,我國體育產業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體育產業在過去幾年間的高速增長令人振奮,更重要的是,原本以體育用品製造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體育產業,終於在過去幾年內發生了結構優化的明顯改變。
從2015年開始,體育用品製造業在體育產業的比重就開始不斷下降,到2017年,以競賽表演、健身休閒、場館服務、中介培訓、體育用品商貿為主題的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佔比已經達到了57%,超過了體育用品製造業。
2018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6530億元,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從2017年的57%提高到64.8%。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規模最大,增加值為2327億元,佔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3.1%。「體育培訓與教育」增長最為迅速,其增加值佔比由2017年的3.4%提高至2018年的14.1%。
體育產業的高速增長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都為城市發展體育相關產業帶來了契機。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計劃到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3萬億,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30%。
而在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明確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將進一步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為陝西申請十四運迎來了機遇。圍繞承辦全運會,西安曾出臺《關於辦好第十四屆全運會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提出以承辦全運會為契機,全面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城市建設品質更加優良,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歷史文化魅力更加突出,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美好。
凸顯城市競爭力的民生盛會
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教授認為,現代體育始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化高速發展,它和城市化進程高度相關,城市化促進了現代體育的發展,反過來說現代體育也帶動了城市發展。很多城市想從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成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成國際有影響力城市,體育賽事是提升城市影響力很重要的手段。
而「十四運」的蓄勢待發,表明了體育強省已然成為三秦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全運會也成為陝西省提高國內和國際影響力,優化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
首先,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競爭力有最為直接的影響力。任何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建設的基礎設施既包括高規格的體育比賽場館等比賽設施,還需要高度發達的交通、通信、環境資源等配套設施。
據統計,「十五期間」廣州市先後投資120億元人民幣用於城市基礎建設以及基礎設施改善,確保2001年第九屆全國體育運動會在廣州順利舉辦,先後修建了珠江大橋、廣州市全封閉的環城高速公路、新白雲國際機場等;並且投資50億元用於改善廣州自然與人文環境。
而為確保「十四運」,陝西省不但同時進行著24個場館、西安全運村等建設,還啟動了會展中心二期項目建設,確保會議中心、會展中心、奧體中心試運行,而地鐵14號線也是為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量身打造的一條軌道線路。
其次,大型體育賽事將會極大地帶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升級改善。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需要新建大量的體育比賽場、高級酒店、交通、通信配套設施,這無疑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相關報導,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就為亞特蘭大政府解決了12萬人次的就業。而無錫國際馬拉松比賽吸引來的參賽者與長跑愛好者,使得當地餐飲類企業的營業收入月均增長高達30%,酒店賓館、各大零售主力店的營業額也增長超過25%。
再次,大型體育賽事為樹立城市競爭力帶來了間接影響。大型體育賽事必然帶來大量的媒體報導以及廣告宣傳。諸多城市不但因為大型體育賽事有了更深的知名度,同時也因體育設施本身成為城市標記。
雖然舉辦地在承辦大型賽事中受益頗多,但短時間內承載大量人口,對城市的生態資源、公共設施資源等必然帶來考驗。並且,在賽事舉辦之後,體育場館閒置且日常使用率低,是世界各國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相關數據顯示,F1上海國際賽車場因功能單一每年有效使用不足50%,而賽道本身維護就需要100天。從這點上來講,承辦「十四運」,陝西省更像是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考」。
但無論如何,作為「十四運」的東道主,陝西人充滿了嚮往和期待。早在《實施意見》發布後,便有西安市民深情感慨道:「全市乃至全省總動員,人人都是參與者。屆時我們不僅會收穫一屆精彩的全運會,而且將經歷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能成為親歷者、見證者和奮鬥者中的一員,非常榮幸。」(文/本刊記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