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是什麼意思,中國山水畫中還有哪些著名的繪畫技巧

2020-12-12 駭氏傳奇

光靠仔細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紮實的畫工。想當日,五代時候的董源,畫了一幅《瀟湘圖卷》,由於他著重表現的是江南一帶的山水,所以,為了充分表現出江南圓潤的山水變化,他便用了一種「披麻皴」的方法來表現。

這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極其重要的一種繪畫技巧,它是一種由皴擦技法構成的,專門用來表現各種山水特徵的手法。不同的皴法,往往跟山水畫所表現的地域特徵有關。

那董源所描繪的是江南的山水,江南山水靈秀,所以,要儘量細膩,用披麻皴再好不過了,可是,如果要描繪大氣磅礴,巍峨聳立的北方山水的話,就不能這樣了,在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卷》中,則是用了「斧劈皴」結合「雨點皴」的方式來表現的。皴法豐富多彩,正是有了這些繁複的繪畫技巧,才能夠展現出氣韻生動的中國山水畫。

除此之外,虛實對比,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繪畫技巧。在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畫家虛化了背景,只是在畫幅的中央位置畫了一葉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舟,有一個漁翁獨自在船上垂釣,四周除了寥寥的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

曾經有詩人寫道:「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那位詩人是通過只描寫景物和聲音,但是不描寫人的方式,來反襯出環境的幽靜。而畫家馬遠則與之相反,他是通過描繪一個孤獨的人,而虛化周圍的環境,來製造一種空曠渺茫,寒意蕭瑟的氣氛,給人一種極端的孤獨感,有一種「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的感覺。無限的留白,在人們的心理上和視覺上幻化出了一片含蓄而浩瀚的水域,留給人們無窮的聯想。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無中生有」吧,用留白的「無」,來引發無限意象的「有」。

山水之中,變幻無窮,乾坤無限,畫家用丹青和水墨,描摹山川日月,在人們的面前,展現出一個又一個如夢如幻的山水世界。據說,有人將領悟禪意,用那麼幾種境界來表示: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或許,山水畫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吧,只能畫出眼前的山水,並不能算是高超的畫師,待到能夠從山水中畫出一些與眾不同的韻致之後,便算是進了一層,而等到眼中無山,心中有山,用手中之筆,畫出心中之山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領悟了山水畫的真諦吧。

註:本文很久以前就發表於某文學類網站,是系列文中的一部分,這次經過修改後再次發表。今天早上我在其他自媒體上發好這篇文章後,打算在百家號發表,卻發現無法添加文章,於是就打算等晚上再發。但是卻在白天發現已經有人在百家號上發表了和我一模一樣的文章。所以我在此特別標註,本文為本文的原創作者,百家號上其他發表一模一樣內容的人,即使發表時間比我早,也只是搬運了我的文章。我有其他網站發表更早的記錄作為證據。

相關焦點

  • 山水畫技法講解——披麻皴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山水畫創作中的技法之一,披麻皴技法。披麻皴是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鑑》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瀟湘圖》中運用披麻皴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 國畫技法丨皴,神奇的水墨之術
    畢卡索曾經對張大千感慨:「真正的藝術在中國……」 他搞不懂為什麼中國人捨近求遠,非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不過,兩人對談的實際情況,外人不得知曉。但對於畢卡索來說,中國畫的確是一扇前往東方藝術世界的大門。在《詞源》一書中,皮膚受凍而乾裂,可稱為「皴」;毛糙,也能是「皴」;而第三個意思,便指的是國畫的繪畫方法之一了。在一次次藝術實踐中,古代畫家根據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創造了這種獨特的繪畫方法:先構成山石樹木的形狀,再用側筆施水墨染皴擦,以突出脈絡紋理及凹凸向背。
  • 藍瑛山水畫深得宋元人筆意,單憑「青綠荷葉皴」,就能傲立畫壇
    文|夏紹毅【摘要】:藍瑛的山水畫從宋元人築基,並深得其筆意,但未被束縛,自創「青綠荷葉皴」,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本文通過藍瑛的存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青綠荷葉皴」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入古出新的?
  • 劉春華——我國著名山水畫家:中國山水畫要賦予時代特色!
    在2021年新年伊始,我們非常榮幸的採訪到我國著名國畫家——劉春華老師,劉老師在幾十年的書畫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書畫創作理念,我們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劉老師在山水畫創作中形成寶貴理念中的一部分,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寶貴的創作理念:一、山水畫創作中要畫中有寫,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山水畫中的紋理再現是為了擬真自然 將紋理再現作為中國山水畫的典型特點。楊崇和提出了另外兩個假設。首先,中國山水畫對自然山石紋理的再現,其書畫手法的運用是以真實性為基礎的。這一假設,楊崇和通過人工智慧資料庫對比自然界真實存在的山石照片和中國山水畫進行了驗證。
  • 從李唐《萬壑松風圖》淺析南北宋山水畫風格演變
    摘要中國山水畫在北宋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三家山水」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高峰,而南宋山水畫無論在取材審美、風格構圖,還是筆墨技法上都有明顯的變化,從北宋氣勢磅薄的全景式山水發展到南宋時期「一角式」詩情畫意般的煙雨江南山水,開創了南宋畫院派嶄新的繪畫格式。
  • 北派山水畫代表——「寫山真骨、與山傳神」 範寬(宋)- 繪畫合集大賞
    這種皴法的用筆渾厚,能對自然中的山石進行逼真的描繪。《溪山行旅圖》在傳統繪畫中,皴法都是以面為主,雨點更加注重筆觸的大小變化。範氏用這種皴法能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巖石厚重的質感。他的這種皴法,筆筆都是中鋒用筆,在筆觸無序的排列中,顯得表面雜亂但極有內涵。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點子與點子之間即不重疊又不碰撞,皴點之間相互有關係,統一在筆觸的接之中。
  • 圓桌|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紋理,會誤讀嗎
    楊崇和講座: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楊崇和在講座中,楊崇和從10世紀北宋到17世紀的一些案例來說明中國山水畫對山水紋理再現的追求。北宋 範寬《溪山行旅》宋人是怎麼去再現紋理的?兩個詞:「描摹」和「模擬」。什麼是「描摹」?怎麼理解這個概念?
  • 中國山水畫皴法與樹法的演變:盛於宋元衰於明清
    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繫。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丰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
  • 國畫技法——披麻皴
    三品畫苑山水基礎班第三期,對國畫技法披麻皴進行了學習,披麻皴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
  • 杜平,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家,讀他的山水畫是種修行
    杜平老師杜平,又名杜稍多,唐代詩人杜甫後裔,中國當代大儒、國學大師、書畫巨匠、著名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畫壇獨領風騷的山水畫藝術巨匠,創立了「遼南畫派」,公認的「遼南山水畫第一人」,由於畫風獨特、筆法細膩、氣韻不凡,在收藏界和書畫界有「中華金筆」、「杜家山水」之美譽,曾獲得「世界文化大使」、「世界和平金獎
  • 繪畫:中國傳世山水畫全集(八):明代(三)
    此圖畫法也甚細秀,山石用淡墨細線、秀潤中鋒勾出輪廓後,再作細密的皴染,皴法揉合斧劈、披麻、亂柴諸皴,靈活而不定型,渲染輕淡又富層次,融和中見變化。他的繪畫在基本技法上,是透過接受從李成、郭熙到李唐的傳統,而在筆墨情趣和意境上,則是文人的素質,可以說是畫匠士氣俱有。《杏花茅屋圖》是他風景畫中一幅富有生氣的作品。畫中高峻的山峰,疊疊泉流,搖曳的松樹,布置合理,意境清遠,的確能顯示唐寅的才子之風,同時又體現了他那堅實的傳統繪畫功力。
  • 宋代: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
    中國山水畫是指通過對山川自然景觀的描繪,使我們可以體會到有獨特中國韻味的意境和格調。它是中國人對美、對自然、對自我修養、對人生感悟的具象化藝術形態。是中國文化最為深厚的積澱之一。今天主要說下宋代的山水畫作品。
  • 中國山水畫有哪些常用的色彩,最常用的色彩原來是它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青綠山水了。南宋時候的「二趙」,也就是趙伯駒、趙伯驌等畫家,最擅長的就是青綠山水。它主要使用石青、石綠等礦物質作為主要的色調,有的繪畫著色濃重,色彩炫目,被稱為大青綠,但是,也有些畫,只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著色,所以,叫做小青綠。如果繪畫的顏料中,不僅有石青、石綠,還夾雜有泥金的話,那麼就應該要叫做金碧山水了。
  • 看完十幅圖,秒懂中國山水畫!
    什麼都看!不!見!不用擔心,拿起你的「XX牌」放大鏡看這裡↓下面這幅畫裡,瀑布佔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而和畫息息相關的馱隊,卻小得像幾隻螞蟻!圖丨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還有偌大的山水畫裡,也許你會被忽略掉的一群在踏歌的農民。
  • 南宋最具代表作的山水畫新風格,影響最大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在馬遠的山水畫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李唐、劉松年的影響。李唐所用的「小斧劈效」,到馬遠筆下又演變為一種所謂「大斧劈皴」,更遠離了範寬創造的「雨點」皴法,使之具有了新的時代特點。此圖繪一高士行於山徑之中,後有小童抱琴跟隨,筆簡而意繁,表現出畫中景致的盎然生趣。
  • 這個中國山水畫的鼻祖,是如何逐漸失寵的?
    隨著中國繪畫筆墨技法的豐富,水墨山水畫到五代十國時走向了成熟,在宋代則達到了鼎盛,逐漸取代了青綠山水畫的主要地位。這一藝術潮流的逆轉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荊浩開始刻意使用並強調皴法:把毛筆的筆鋒側彎,或是讓筆毫分岔,用幹墨掃刷或摩擦出山石的體積來,這樣山體就有了粗糙的肌理與明顯的立體感。這是中國繪畫的一次偉大革命。
  • 山水畫的基礎技能,樹葉的介紹和繪畫技巧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聊一聊繪畫這些事。之前我們講了樹枝的畫法,今天我們說下樹葉的繪畫技法,首先我們要知道樹葉的分類,大概分為:點葉、針葉、雙勾夾葉等,這些都是根據樹葉的外形概括而形成,下面我們具體和朋友們介紹一下。
  • 著名畫家高波論山水畫的意境
    南北朝繪畫批評家姚最在《續畫品錄》(畫評)中提出"心師造化"論,「意境 」是「心」與「造化」的融合。唐代詩人、畫家王維提出「意在筆先」之說,指出「意境」在於「立意」。畫家張璪在《繪境》中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指出意境美的塑造原則,即來源於客觀,又突出於主觀創造精神。
  • 中國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史讀書筆記 004中國山水畫發展到隋朝,遇到了喜愛書畫的皇帝。隋朝歷代皇帝大興土木工程,僅隋煬帝一人,就從洛陽到揚州建有40餘所離宮。這些離宮需要大量的繪畫作品配套。因此隋朝的畫家,多兼善宮苑、臺閣之工程和繪畫,其中又以展子虔、楊契丹為代表。其他畫家有閻毗、鄭法士、鄭法輪、董伯仁、劉烏、陳善見等。展子虔,約531-604年,渤海(今山東)人,在隋朝為朝散大夫(初為正四品,後為從五品下)、帳內都督(主將親信),有《遊春圖》留世,上有北宋皇帝徽宗親筆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