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瑛山水畫深得宋元人筆意,單憑「青綠荷葉皴」,就能傲立畫壇

2021-01-10 山水弘毅

文|夏紹毅

【摘要】:藍瑛的山水畫從宋元人築基,並深得其筆意,但未被束縛,自創「青綠荷葉皴」,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本文通過藍瑛的存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青綠荷葉皴」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入古出新的?

關鍵詞:宋元人;藍瑛;山水畫;筆法;青綠荷葉皴;筆墨線條;

藍瑛 仿大痴山水圖

一、何為「青綠荷葉皴」?

先看一下什麼叫山水畫中的「青綠荷葉皴」?所謂的「青綠」,就是指山水畫發展的一種支派,始於唐人李思訓,主要是一石綠、石青為主要顏料來創作山水畫。

「青綠荷葉皴」就是山水畫的一種皴法,主要是由披麻皴變化而來,其皴線猶如荷葉之葉脈,非常形象。

在藍瑛之前,也有一些古人在使用這種皴法,只不過用得不是特別多,大部分還是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為主。因為這種筆墨技法,對於筆力的控制較高,不容易畫出理想的山石效果。直到藍瑛的出現,由於他是真正的職業畫家,捨得吃苦,不厭其煩。於是,他在古人的基礎上,把「青綠荷葉皴」發揮到極致,從而形成了他非常獨特的個人山水畫風格。

藍瑛《臨宋人青綠山水》局部

二、藍瑛山水畫中的「青綠荷葉皴」是如何用筆用墨的?

藍瑛的山水畫中的「青綠荷葉皴」變化極其豐富,妙趣橫生,他存世的許多山水畫作品就是這樣。

其中的用筆用墨技巧總結如下:

1、筆頭水分要控制好,要用幹墨,並且要淡。

藍瑛用墨用筆的訣竅在於蘸墨蘸水的細節把控,筆頭水分一定要少,但也不能太枯。如果筆頭太幹,畫不了幾筆就要重新蘸墨,那就不行。總體來說要少一些水分,太溼了很難畫好青綠荷葉皴的。

2、藍瑛主要以中側鋒用筆為主,行筆速度較慢。

藍瑛在用筆速度上一定是比較慢的,其用筆變化也是比較豐富,山石的勾畫主要是以中側鋒為主,手腕比較靈活。由於他的控筆能力很強,對筆毫的性能要了如指掌,非常善於藉助筆毫的彈力順勢畫出下一筆。

藍瑛《仿古山水冊》十二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結語。

藍瑛「青綠荷葉皴連筆」的畫法,其線條變化較為豐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控制好筆頭水分,同時以中側鋒用筆為主,行筆速度不能太快,快則飄,沒骨力。

藍瑛《仿古山水冊》十二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漢橋話畫:藍瑛《白雲紅樹圖》沒骨青綠重彩山水畫
    藍瑛師法董其昌兼仿張僧繇沒骨法而畫白雲紅樹、遠山近石,用色獨特,鮮豔奪目。青山霧靄中,色彩豔麗的叢樹生長茂盛,有山泉湧出匯成小溪,溪橋上一個高士策杖佇立似在觀賞山景。畫中的山石完全用石青、石綠分濃、淡畫出,石腳染以赭色,然後以汁綠和花青染出受光的向背面,深淡有度,微見筆痕。只有樹的枝幹用墨勾皴,樹葉亦以濃淡有變的紅、黃、青、綠色點綴,小草以硃砂筆撇出,筆跡清晰,似緊而漫。
  • 簡單的說一下青綠山水畫 濤濤文化
    中國畫中的山水畫是先有設色山水畫,後有水墨山水畫。而在設色山水畫中又是先有重彩山水畫後才逐漸過渡到淡彩的。所以山水畫如果溯源就要從重彩山水開始,而青綠山水畫應為早。清代張庚也有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
  • 大白話講解青綠山水畫 淺顯易懂,收藏初入門者的福音
    中國畫中的山水畫是先有設色山水畫,後有水墨山水畫。而在設色山水畫中又是先有重彩山水畫後才逐漸過渡到淡彩的。所以山水畫如果溯源就要從重彩山水開始,而青綠山水畫應為早。清代張庚也有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
  • 專欄| 朱萬章:明清青綠山水畫札記——以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為例
    王士禛(1634~1711年)曾有詩句:「丹青金碧妙銖黍,近形遠勢窮毫芒」,即指其青綠山水而言,並言其用筆精細,毫釐不爽。此《青綠山水》軸即可印證。清人笪重光(1632~1692年)在其《畫筌》中談及青綠山水畫時說:「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則皴淡全無;赭黛之色本輕,而濫設則墨光盡掩。」從顧符稹此圖,可見其在「青綠」與「赭黛」之間遊刃有餘,而適度的青綠表現出的「皴淡」也是一覽無遺。
  • 青綠山水,養眼養心!
    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青綠山水畫發展史【魏晉南北朝】《江帆樓閣圖》正是中國早期青綠山水畫的風格特色的代表作品。【宋朝時期】到了宋朝,畫壇已經幾百年不見成熟的大青綠山水作品了。在宋徽宗有意復興大青綠時,一位天才少年闖入了他的視野,他就是王希孟。正是這位天才少年在宋徽宗的授意與指導下,創作了青綠山水畫史上的又一標誌性作品——《千裡江山圖》。
  • 從浙博館藏看明清仿古山水畫創作流變
    一、 溯淵源——仿唐、五代名家隋唐之際,山水畫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科。到盛唐時,出現了青綠勾斫和水墨渲染的不同風格。他們分別的代表——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王維被後世奉為「南北二宗」的開山。王維(701—761)是著名詩人,同時又是影響深遠的山水畫家。但流傳下來的王維作品尚無可靠的真跡。據著錄,其畫作以平遠景色取勝,尤以雪景最為精佳。
  • 藍瑛 仙山樓閣圖
    藍瑛(1585-1666)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外史、東郭老農,錢塘(浙江杭州)人,所居畫室榜額曰「城曲茅堂」,為明末清初「武林畫派」領袖,其同時和稍後的畫家如陳洪綬及金陵八家等,都曾受其畫風影響,是晚明能夠「承先啟後」的大師之一。
  • 山水畫技法講解——披麻皴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山水畫創作中的技法之一,披麻皴技法。披麻皴是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鑑》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瀟湘圖》中運用披麻皴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 錢維城山水畫作品欣賞
    山石多用皴筆。他的繪畫遠學元代四家即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近學清初四王即王時敏、王鑑、王徽、王原祁。《桐陰論畫》說他的山水畫「筆意亦臨摹仿麓臺,丘壑幽深,樹石靈秀,頗臻妙境。」錢維城投身科舉時,很少有人知道他擅長書畫,直到狀元及第後,在隨乾隆的一次狩獵中,乾隆射中一隻老虎,於是錢維城受命創作「射虎圖」,作品完成後乾隆連連稱讚,並下令將此畫刻在木蘭圍場的石頭上,從此錢維城在畫壇上名聲大振。
  • 明,藍瑛《溪閣清言圖》
    《溪閣清言圖》軸,明,藍瑛,絹本設色,縱167.5cm,橫48.3cm,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閣清言圖》描繪文人幽靜的山居生活。畫幅中央一排房舍隱蔽在崇山峻岭之間,樓閣下方有瀑水迂迴曲折流出。畫山石的時候,先用「披麻皴」來描繪質理,然後上面再輕輕罩染一層石青、石綠的顏料。山峰上的苔點和攀附松身的女蘿,也是用冷色調的石青敷填,顯得十分醒目。藍瑛靈活地運用元代繪畫的模式,將它轉化成新的繪畫語彙,再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 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故宮年度大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時間:2017年9月15日-2017年12月14日  故宮年度大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地點:北京故宮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  故宮年度大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購票入口: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 清初畫壇盟主王時敏,學畫董其昌,卻為何自稱書畫二道皆無師傳?
    因其作品用筆圓潤,重視筆墨,墨法也是層層疊疊,筆墨在作品中表現出蒼茫渾厚、超逸蕭散的藝術風格,在整個清朝畫壇佔有統治地位, 並對後世的正統派影響很大。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到兩宋時期,無論是從題材、意趣、風格、技法等各個方面來看,可說已經是應有盡有,無美不備,成熟得無以復加,臻於登峰造極之境了。
  • 董其昌(明代)山水畫,物有所值圖片以實物已一致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鄧紹炳|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青綠山水畫《海上花園》
    新聞中心面積8000多平方米,主牆布置巨幅《海上花園》青綠山水畫作品,富麗炫目的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引發中外記者聚焦,向世界展現習近平主席讚譽為「女王皇冠的寶石」,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鼓浪嶼,新聞中心的這幅巨大的青綠山水畫作品也隨記者的精彩報導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被廣泛關注。
  • 溪山行旅圖——當代實力派畫家林德坤山水畫作品賞
    回顧山水畫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變化:從魏晉時期山水畫擺脫人物畫的附庸地位,成為獨立的畫科,發展到隋唐,完成從青綠山水到潑墨山水的轉變;至五代出現荊浩、關仝、巨然分別代表著南北兩派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延至宋,隨著文人畫的參與,無論是山水畫創作還是繪畫理論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並逐步取代人物畫,成為畫壇主流,出現了北宋四大家,南宋四大家、米氏父子等代表性畫家,且各有其風格特點;特別是到了元代山水畫更是發展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