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一直覺得在朝廷中,這樣的一種官員是最好的。他們專門記錄國家每天發生的一些事情,是最清閒的一種官員了。他們不像那些武將,作為一個武將,每天要訓練士兵,在國家有難的時候還要挺身而出,有的時候甚至要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也不想那些文官大臣,作為一個大臣有勸諫皇帝的職業,經常與皇帝的意見相左,有的時候會被皇帝砍頭。而史官每天就寫一寫字,看一看書就可以了,是很多人都羨慕的職業。但是有這樣的一個史官,他活生生的把自己活得比那些文官還要累,比武官還要危險。這個人就是司馬遷,是漢朝的一個史官。
司馬遷的爺爺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人,在皇帝下令可以用糧食來代替服兵役的時候,他的爺爺就當機立斷的響應了這一政策,他們家的男子不用再去戰場上送死了。於是在別人都去戰場上服兵役打仗的時候,司馬遷便在自己父親的指導下看書學習。他的父親對歷史很有研究,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青出於藍。在司馬遷在十歲的時候他就將很多的史書看過了一遍,還能夠將裡面的內容記憶得特別清楚。後來又在他父親的鼓勵之下,他去遊歷天下。走過了很多的地方,也實地考察了很多的歷史古蹟,他早年間的這一經歷,對他後面完成史記這樣的鴻篇巨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父親是漢朝時候的一位史官,後來司馬遷長大繼承了父親的官位,也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史官。司馬遷的父親就是一個非常有理想的史官,經過多年的戰亂生活,一些關於前朝的史書已經流失不見了。作為一個史官,他最看重的便是天朝的這些書籍,在他父親為官期間,司馬琰就一直搜集流落在民間的那些史書,並且將它們編輯成冊,想要完成一篇包含前朝所有國家所有事情的史書。但是後來司馬琰病重,在他臨死之前,他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告訴了司馬遷,並且要求司馬遷繼承他的遺願完成這樣的一部史書。
司馬遷答應父親一定會完成這樣的史書,給後世留下寶典。他後來成為了朝廷的史官,皇宮裡眾多的藏書是他最喜歡的,他每天都在為自己和父親的理想奮鬥著,從來不敢懈怠。他堅持寫真人真事,記錄真相,一點也不怠慢。在他一點一點的努力之下,他離成功越來越近,他馬上就能夠完成父親的遺願了,也能夠為國家為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了。但是,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差點放棄了自己的事業。
漢朝當時有一位大將軍,名字叫做李陵,皇帝派他去邊疆地區攻打匈奴人。因為國家實力不夠強大,漢武帝之前的歷代皇帝一直採取的都是和平的外交政策,採用的是息事寧人的態度。而如今國家已經變得強盛,實力大增,不再懼怕任何勢力。所以李陵作為將軍,帶領著士兵們踏上了戰場,不料由於地形不熟悉,他們被敵人包圍了。經過很長時間的搏鬥,李陵和士兵們在冰天雪地中再也扛不住了。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喝了,又不甘心如此的被餓死,被凍死,於是李陵選擇了屈服,向匈奴投降。
皇帝和大臣們非常的生氣,所有的人都在責罵李陵,只有司馬遷為他說好話。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遷被皇帝怒氣之下判處宮刑,又因為家庭貧困不能用錢財來消除懲罰,於是司馬遷就只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刑法。
在獄中的司馬遷多次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忍受不了這樣的羞辱,但是他有自己的使命,他要完成父親的遺願。於是,忍受著痛苦和屈辱,司馬遷憑藉著自己頑強的力量,完成了史記,讓所有的人都記住了他,讓很多的人都特別的佩服他。
他能夠如此的成功,小編認為一是父親的囑託,司馬遷是一個孝順的人,他不管多麼的困難,都要完成父親的願望。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司馬遷自己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是一個堅韌的人,他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絕對不動搖。他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任何困難,任何磨難在夢想面前都要繞道走。他的事跡影響了很多身處逆境的人,他的堅持給了很多人面對困難的勇氣,他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