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底,瑞典方面意外公布一項決定,禁止所有參與本國5G頻譜拍賣的企業,使用來自華為和中興的設備,幾個月內,雖然態度有所搖擺,但最終還是給華為立下了所謂的「禁令」,意味著瑞典市場將一直緊閉對華為的大門。然而最近,總部設立在瑞典、華為最大競爭對手之一的愛立信,卻站了出來,再次呼籲撤銷華為禁令!愛立信CEO威脅稱,若不解除禁令,那麼該公司將考慮離開瑞典,而這也是其繼去年11月18日的第二次喊話。
不過這似乎並沒有動搖瑞典高層的決定,1月4日,瑞典商務部部長回應,短期內並不會取消禁令。看來,瑞典這一次是下定了決心要跟隨英國和美國。而之所以對其「選邊站」的決定感到吃驚,是因為它永久中立國的身份。什麼是永久中立國?上次科技地圖講到的土庫曼斯坦就是亞洲唯一的永久中立國。而北歐國家瑞典,也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7個永久中立國中的一員。但在其漫長的發家史中,就像是如今面對我國華為的態度一樣,瑞典似乎並不那麼「中立」。歷史上,瑞典曾用戰爭經歷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日月更替,有大殺四方、不斷擴張領土的經歷,也有被他國擊潰從此一蹶不振的經歷,最終在十九世紀初退出歐洲列強的爭霸舞臺。之後,瑞典對外都採取所謂的「中立」態度,包括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政治上的中立也確實給瑞典帶來了經濟與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與條件。更何況,瑞典在地理條件上,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雖然瑞典總體緯度較高,有部分國土位於北極圈內,但它是一個沿海國家,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南部地區的氣候較為溫和,居民也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區。瑞典和丹麥之間的厄勒海峽,還是波羅的海沿岸數國出海的必經之地。這樣的瑞典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承載著海洋文明的國家。到了20世紀中期,瑞典的工業也已經發展壯大,此後其科學領域也逐漸湧現出一批人才,人們所熟知的就有諾貝爾等人。重視高新科技的瑞典,如今在各領域,小到微電子、光子,大到航天航空、軍事武器,都有著很不錯的發展。這或許也是瑞典人的底氣所在。
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們所謂的保持中立態度,似乎都顯得不那麼「中立」。二戰期間,瑞典就曾向德國妥協,同意他們經本國境內進入挪威,同時還給他們提供大量資源,雖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這樣的行為顯然是助紂為虐,這種「中立」不可謂不是虛假的。
而往近了說,近幾年來瑞典的行為人們也是看在眼中,記在心裡。比如他們與北約的關係日益緊密,比如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再比如諾貝爾和平獎逐漸變味……人們忽然發現,瑞典似乎已經逐漸忘記了,當初對外宣稱「中立」的初衷。如今更是明顯地站位美國,選擇繞開華為自建5G,難道瑞典真要撕下自己「永久中立國」的虛假面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