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大年三十兒,重慶一個普通社區門前,楊程君開著奔馳車給客戶送外賣。受訪者供圖
研發網絡交流平臺、瀏覽器等多款產品;找到「風口」,開始做網際網路餐飲;兩家公司市值均已上億
2月18日,大年三十兒,重慶一個普通社區門前,一輛奔馳轎車停下,司機按喇叭示意保安開門。
保安探出頭,「幹嗎的?」
車上走下一個小夥子,手上提著一摞餐盒,「送外賣的!」
開著奔馳送外賣?保安愣了。
小夥子叫楊程君,今年35歲,擁有兩家市值上億的網際網路相關企業,其中包括一家網際網路餐飲公司。「過年人手不夠,有人在網上訂了餐,我就幫著給送一下。」楊程君邊裝著盒飯邊說。
他的另一家公司名叫話語科技,位於重慶環球大廈網際網路產業園,如今佔據著整整半層樓。
3月2日,周一,環球大廈,楊程君被人群擠進電梯。他個子不高,一米七左右,有些瘦,夾在人群中,尷尬地一笑,「我以前在這裡創業時也是這樣。」
相對於這座大廈裡大多數年輕的創業者,楊程君算是「混出來」的人。現在,他已經把這裡的業務全權交給一個創業夥伴管理,自己只是偶爾過來懷舊一下,「再體會一下創業時的那股勁兒。」
居民樓租房 4人研發「語錄」
2008年,楊程君的工作室成立,起初,算上他自己,只有4個人。那時候,他們在一棟居民樓裡租了一室一廳。居民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樓梯狹窄,屋內昏暗,白天也要開燈才能看到鍵盤上的字母。四個人日夜奮戰,每天只吃兩頓飯,中午是小面,晚上是泡麵。
不過,楊程君心裡是亮堂的,他堅信自己的產品會火。
那是一個類似博客的互動平臺,用戶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字數限於140個字,瀏覽者也可以在下面跟帖發表評論。
「其實它很像現在的微博。」楊程君感嘆自己沒趕上「好時候」,「假如當時手機智能終端普及了,這個產品就可能是先火起來的『微博』。」
半年努力,產品做出來了,楊程君們私下管它叫「語錄」。
「語錄」的大名是言兌網。楊程君當時信心滿滿地說,「要把言兌網做成最牛的社交平臺」,並表示「言出必行,讓用戶監督」。
可惜,他的諾言沒能兌現。
言兌網上線半年,積累用戶便超過100萬,但月底算帳的時候,楊程君困惑了,「四個人的生活費都發不出來。」楊程君說,「我們產品成功了,但沒有找到變現的方式。」
為了維持生存,楊程君和鄧欣商量,後者留守公司,繼續做產品,楊程君則出去開了一家超市,賺錢支撐言兌網的運行。
「言兌網被超市養得肥肥的。」2011年,楊程君搬進了夢寐以求的網際網路產業園。
當時的他並未想到,入駐後的第二年,就將面臨一場生死考驗。
變現「家底」從巨頭手裡賺錢
入駐產業園後,楊程君給公司註冊了名字——話語科技;人員也擴張到二十幾人。
地方大了,人增加了,靠開超市已經不夠負擔公司的費用,可產品仍然沒有找到變現的模式。
發工資的前一天,楊程君找所有認識的人借錢,還是沒能湊夠。管財務的女孩一直敲他的門,「楊總,該發工資了,我等著做工資表呢。」
楊程君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連抽了十幾根煙,然後咬牙走出來,宣布晚上聚餐。
「晚宴」設在路邊的一個燒烤攤,酒過三巡,楊程君先講述公司的夢想和下一步的發展規劃,然後告訴大家:「公司為了戰略改革,資金緊張,這個月的工資可能發不下來。」
「當時,大家都喝得歡,各個豪言壯語,說要捨命陪君子。」
第二天,四個創業夥伴走了兩個,只剩下鄧欣,員工也從二十多個人縮減至十幾人。不過,公司總算保住了。
下一步,怎麼走?
當時,在網際網路產業園,集中了百度重慶、豬八戒網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楊程君和這些公司的骨幹交流,「我發現他們的目的都很明確,就是掙錢。」楊程君說,一家發展不錯的網際網路公司老闆告訴他:「你做的是企業,企業有了錢才能談理想,你所有的行為應該離錢更近一些。」
此時,話語科技已經開發出言兌網、點心聯盟、點心瀏覽器三款產品,競爭對手都是行業巨頭,言兌網對手是新浪博客、點心瀏覽器的對手是360。
「離錢更近一些。」楊程君把話傳給了鄧欣。二人決定「歸順」對手。
楊程君盤點了一下,三款產品積累了超過五百萬的用戶,這是他可以變現的家底。
隨後,楊程君一口氣招募了幾名業務員,都是內行,而且能說會道。他們找新浪、阿里巴巴、微軟等網際網路巨頭談合作,在自己的產品上展示這些巨頭的廣告,再根據流量向對方拿提成。
技術男鄧欣性格內向。一次,楊程君讓鄧欣見網易的一個總監,鄧欣不肯,說自己級別低,見到級別高的人會怯場,躲進辦公室不出來。楊程君當即給鄧欣印了一個總經理的名片,趕鴨子上架。
接母親訂餐微信 開做餐飲O2O
營銷很成功,三款產品當年變現超過500萬元。
有了資金,楊程君和鄧欣又開發了063遊戲、水果手遊市場、基地遊戲等十幾款產品,「這些產品都不出名,但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流量,加在一起,用戶量還是很可觀的。」楊程君說,這些產品形成了話語科技的「遊擊隊」,在騰訊、百度、阿里的正規軍中充當「僱傭軍」發財。
2012年,話語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經上億元。
錢有了,楊程君卻陷入苦惱,「做這樣的『遊擊隊』不是我的理想。」那段時間,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鄧欣,自己就悶在辦公室裡想出路。
當年8月的一天,他收到母親一個微信,「孩子,該吃飯了,忙的話可以在網上訂外賣。」
看到這條微信,楊程君哭了。「我不是感動,而是從這條簡訊中,我看到了機遇,老太太都知道網上訂餐了。機會來了。」
第二年,楊程君買下了重慶李子壩的一家梁山雞店,註冊李子壩梁山雞餐飲有限公司,開始做網際網路餐飲。
彼時,已經有不少創業者嘗試這種餐飲O2O(線上到線下),但成功者寥寥。楊程君分析原因認為,「很多人只是趕時髦在線上做推廣,卻忽略了線下的產品品質。」
為了找到最好的食材,楊程君親自去菜市場挑雞,發現一個雞籠裡有五六個品種,問賣雞的商販,對方也含含糊糊說不清楚。
楊程君便從市場上買回來十幾種雞進行試驗,找到了口感最好的一種。第二天,他找到賣雞的商販,詢問那種雞的產地,商販不肯說。楊程君把這事交給負責採購的黃磊。黃磊找機會尾隨那名商販,終於找到那隻雞的原產地在貴州。回來的時候,拉了一車的雞,黃磊也沾了一身的雞毛。
食材選定,楊程君開始整合線下和線上資源,店裡的廣告語全部採用網際網路特色的草根語言,比如「打折不如打老闆的臉」。開業前,還仿照網際網路的玩法,進行「內測」,邀請重慶媒體圈的朋友試吃。第二天,重慶媒體人的朋友圈幾乎被李子壩梁山雞刷屏。
開業以後,餐廳每天爆滿,甚至要提前兩天預約座位。一年時間,李子壩梁山雞陸續開了14家分店,業務拓展到了四川、江蘇等地。
「我找到了自己的『風口』。」楊程君說。
新京報:講述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困境故事。
楊程君:就是剛入駐產業園的時候,發不下工資的那次經歷,資金問題和公司定位問題一起出現,第一不知道眼前的事情怎麼解決,第二不知道公司未來的出路問題在哪裡,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那種感覺很糟,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大部分創業者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政府在建立園區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創業者的資金問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對創業者進行一些方向性引導。
新京報:新的一年有哪些新希望?
楊程君:希望我的新項目網際網路餐飲有更多的合作夥伴,開更多的店,能夠改變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模式,給更多的創業青年一個參考。
新京報記者 安鍾汝 重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