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

2020-12-18 中國臺灣網

  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文化進入臺灣主要是通過兩種渠道,一是官方所為,以維護統治秩序、宣揚儒學等統治倫理、主辦官學和科舉考試為主;二是漢族移民的到來。移民來臺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與民間技藝,加快了臺灣的開發。此外,來臺的男性漢人因為移民女性奇缺,逐漸衝開了官方禁婚的限制,與當地平埔族或高山族女性通婚。高山族也漸漸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與移民和睦相處。從友好相處到共同合作,閩粵移民和原住民的日益融合,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漢文化有組織、系統的進入臺灣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鄭氏集團在臺灣建立承天府和天興、萬年二縣的政治統治體制;鄭成功病故後,鄭經把天興、萬年二縣升格為二府,並設南路、北路、澎湖三個安撫司。在政權建設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開始進行一些文化教育建設,建孔廟設學校,把教育體系分為「學院」、「府學」、「州學」和「社學」四級。同時,也開始開辦科舉。社學為初級教育,三年兩試,州試上榜者送府學,府試上榜者送學院,院試上榜者則進太學。這種完整的教育、科舉體系在臺灣是第一次出現,很快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

  在漢文化在臺灣流行的過程中,儒學也得到傳播。門額上書寫著「全臺首學」字樣的臺南市孔廟,是臺灣最早建立的孔廟。1665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採納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在寧南坊修建儒學講學所「明倫堂」,第二年正月,第一座孔廟落成。陳永華主管教育,葉亨為「國學助教」,在孔廟設立了「太學」。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自此開始全面、系統進入臺灣。陳永華在鄭氏政權推行漢文化過程中,起過很大的作用。因此流傳著「鄭成功開之,陳永華營之」的說法,可見兩人在推行漢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末清初,在鄭氏政權在臺灣推廣漢文化的過程中,一批明朝遺臣也流亡到臺灣,在致力於「文化拓墾」的同時,吟詩唱和,著書立說,寫出了具有臺灣特色的第一批文學作品,並且成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社團──「福臺新詠」詩社。大陸名儒、賢士的到來和從事的文化拓墾活動,使得臺灣文風漸開,提高了臺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和臺灣地區的文化水準,縮短了臺灣與大陸在文化上的差距。 


  康熙統一臺灣後,為鞏固、完善清朝的統治,對臺灣的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視。到清代,已經在臺灣建立起完整的統治機構,形成了現代行政區劃。清朝時期,民間流行著「三年官,兩年滿」的說法,說的是許多清朝駐臺官吏三年一換,他們無心問政,只知官兵勾結、官匪勾結,欺壓百姓,撈取民脂民膏,把任職臺灣當作中飽私囊的好機會,臺灣成為了貪官汙吏的集散地。民間還流行著「一隻牛兩層皮」的俗語,說的是農民既要受「小租戶」的剝削,又要受「大租戶」和當局的剝削,田賦丁稅十分繁重,因此,臺灣有著「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在清朝統治臺灣的212年中,大大小小的民變事件發生了116次。其中發生於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起義、乾隆51年(1786年)的林爽文起義、同治元年(1862年)的戴潮春起義,是規模較大的起義。但是,也正是在清代,統治集團為了維護在臺灣的統治和開發全臺灣,在臺灣開始完整、系統地實施文化、倫理教育,宣傳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意識,推廣文化知識。 


  清治臺灣期間,一些人為移植漢文化、宣傳漢文化作過巨大努力,也取得了相當成功,為中華傳統文化廣植臺灣人民中間起到歷史性的作用。阿里山裡有一座「吳鳳廟」,記載的是一位清政府的下層官吏、「阿里山通事」——吳鳳,因為力戒當地盛行的獵取人頭的殘忍風俗,革除舊弊,倡導先進文化,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從中可以看出,由大陸傳來的先進文化思想對改變臺灣民間的落後風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清朝統治臺灣的200餘年,也成為了臺灣漢文化的發展期和成熟期,為以後的歷史演變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在清代,臺灣的教育也得到了相當規模的發展。自鄭經在臺南建立第一座孔廟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為紀念孔子這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宣揚四書五經,臺灣一些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均建有孔廟。清代開辦的官辦最高學府--「儒學」就設在各府、州的孔廟內。臺灣知府蔣毓英於1684年在臺南府城東安坊、高雄左營等地創辦的官辦學校「社學」,後來逐漸成為了文人結社集會的場所。 


  當時,臺灣還有另外一類學校——義學。義學專收貧寒家庭的兒童、少年入學,不收學費,初為官辦,後由民間捐資主辦。臺北士林的「文昌祠」、臺北板橋的「大觀義學」,都是臺北當時小有名氣的義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臺灣的民間學校也興辦起來,在臺被稱為「民學」。民學純屬私立,也就是「私塾」、「書房」、「學堂」,大多招收富家兒童入學,學習時間不固定,由個人需要而定。


  這一時期,島內「書院「也很盛行。在臺南市,1683年(康熙22年)施琅開辦了第一所書院——「西定坊書院」;1704年,又出現了規模完善的「崇文書院」。此類學校為公有私辦,到光緒時期時,臺灣共創辦了44所規模不等的書院。


  此外,當時還有一類特殊的學校,即「土番義學」,這是專門設立在平埔族(熟番)地區的「社學」,專收平埔族和高山族兒童入學,由漢人執教。土番義學在雍正年間多達50多所,漢字、漢語、漢文化在高山族中廣泛流行,有力地促進了高山族各族群文化的發展,也推動了漢人和高山族的融合。同樣,漢文化的推行和學校相對增加,對平埔族的「漢化」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臺灣漢文化的傳播和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增加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增加了對大陸治學人士的吸引力,大陸的思想理論、文學藝術逐漸傳入臺灣,廣泛傳播。而臺灣本土也出現了一批藝苑群星,如以主修方志出名的高拱乾、劉良璧、周鍾瑄等;以詩文著稱的陳鵬南、陳維英、鄭用錫、吳德功、吳子光等。他們既成為了臺灣文化的創導者,也豐富了中華文化。 


  臺灣設省後,第一任巡撫劉銘傳較為重視教育,於1887年在臺北大稻埕創辦了臺灣第一座西學堂。他在任內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創辦了現代化的學校,聘請西方人教授外語、數理化、史地、測繪、製造等現代科技理論和知識,由此,臺灣教育邁入了現代化時期。 

  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臺灣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先進的省區之一,特別是在大陸很多較難實行的洋務,在臺灣得以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臺灣的教育和文化較為發達,民眾文化素質較高,思想、觀念也較大陸開明。


  (資料來源;中國網,編輯:海航)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導李明濱介紹漢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
    金鐸文化沙龍名師講座現場  李明濱教授的家鄉是在臺灣的淡水,他是臺灣著名抗日武舉李應辰的裔孫。  李明濱教授這次講座的主題是「中國文學文化怎樣傳播俄羅斯」。他在講座中主要介紹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歷史以及蘇俄漢學與其他國家漢學之間的異同對比,還特別介紹了臺灣地區對於漢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重要貢獻。講座結束,李明濱教授與現場嘉賓就講座內容展開熱烈的互動交流。
  • 推動漢文化傳承與創新 徐州舉辦首屆漢文化論壇
    中國江蘇網10月19日徐州訊(記者 彭頌珂)10月17日,首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市金龍湖畔隆重開幕。論壇圍繞「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匯集了海內外文化名家、學術領袖、文旅精英等150餘人,深入探討了兩漢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智慧、人文底蘊和文學藝術成就,為推動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旅遊目的地建設,強化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 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
    對一個城市來說,以漢文化的名義打造的嘉年華永不會落幕。Part 1 漢風飛揚共赴漢文化之約今年的漢文化旅遊節自10月15日啟幕以來,各項活動在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期間達到了高潮。近百名漢服同袍通過網上報名集結,共赴漢文化雅集,漢風古典舞蹈、漢服秀時裝表演、茶藝展示、古琴配樂表演等,呈現了古韻悠然的視聽盛宴;漢文化研學專家從徐州漢文化發展史、漢文化起源與漢文化核心價值觀、漢服裡的文化韻味等多個角度,深入淺出地為聽眾普及漢文化知識;漢服試穿、投壺遊戲、漢文化猜燈謎、漢文化知識搶答等遊戲環節帶來意趣盎然的漢文化體驗。
  • 近距離欣賞漢文化之美 舟山成立首支漢文化藝術團
    當天,舟山市漢文化協會藝術團成立暨迎新匯演在此舉行,這也是舟山市首支漢文化藝術團。  舞蹈《墨舞》《女德》《離人愁》《千燈願》……伴著古風曲,傳統文化書籍、繪著國畫的紙扇和油傘成了舞臺上的道具,溫文儒雅、衣袂翩翩的颱風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 推廣傳統漢文化
    小意留言:  作為一位漢文化愛好者,我希望政府能對傳統漢文化復興給予支持,例如在傳統節日裡各大收費景點穿漢服可以免費入園,鼓勵市民在節日漢服出行。舉辦一些漢文化普及推廣活動,尤其在學校,現代中國人不認識老祖宗的漢服是很可悲的,清兵入關時我們的先祖可是拼了命去保護的東西,我們更應該找回來承傳下去。
  • 漢文化+非遺!打卡全新雅安高頤闕文博公園
    漢文化+非遺!走進公園,濃厚的漢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從步行道上的青石上的雕刻,到道路兩邊的石刻裝飾燈、再到石刻人物雕像,處處都能領略濃厚的漢文化魅力。
  • 鎮江文旅漢文化主題活動,演繹傳統文化之美
    (張鵬雲 楊越)4月30日,「歡慶五一緣在鎮江」2018鎮江文旅漢文化主題活動在鎮江南山北廣場盛大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文化愛好者將身著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參加演出,令遊客眼前一亮,紛紛駐足觀賞。本次漢文化主題活動由鎮江文旅集團主辦,活動現場分為演繹觀賞區和遊客互動體驗區。臺上,身著漢服的姑娘們在清新悠揚的古琴聲中翩翩起舞,帶來了一場風致萬千的歌舞表演。隨著鑼鼓伴奏,結合著跳躍、翻轉等高難度動作,集體武術舞出了文化,舞出了民族精神。此外,現場還通過漢服走秀、集體古箏、二胡表演、古風歌曲、太極表演等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2018中國徐州漢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實錄
    大家都知道,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素有「兩漢文化看徐州」之說。現在徐州也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弘揚漢文化為核心,以旅遊宣傳推介為載體,徐州市已經持續舉辦了十一屆中國徐州漢文化旅遊節。最近我們也得到消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經過旅遊、文化等部門的牽頭準備,中國徐州第十二屆漢文化旅遊節籌備工作已經就緒,將於10月20日至23日正式舉辦。
  • 《漢頌》:大型漢文化史詩長歌在天漢勝境漢文化主題景區上演
    陝西漢中天漢勝境漢文化主題景區大型漢文化史詩長歌《漢頌》重磅回歸!!!或浪漫、或激昂、或奮進的漢文化主題故事360°全方位無死角的超視覺浸入式觀演《漢頌》以春秋到東漢時期九百多年歷史為時間線,以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為人物脈絡,通過其所看所感,展現了一幕幕或浪漫、或激昂、或奮進的漢文化主題故事
  • 擊築高唱《大風歌》徐州漢文化注入新活力
    這首彰顯徐州漢文化傳統底蘊的代表性詩歌,徐州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被以多種形式加以傳播,成為徐州漢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2020年12月20日下午,歌曲《大風歌》的宣傳推介會在徐州新城會議中心舉辦。此次推介會由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主辦,徐州市演藝集團承辦。會上發布了歌曲《大風歌》的新版MV,引起廣泛關注。
  • 漢服為媒,做強漢文化城市名片
    決賽中,徐報融媒《漢文化在徐州》探訪記者一直跟拍王弈翔,記錄他氣定神閒地化妝、換衣、臺上光彩照人的一幕幕。「漢服雖名為漢,並不僅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為王弈翔製作參賽服裝的鼓樓區非遺項目「漢服設計製作技藝」傳承人杜梅告訴記者,「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指從夏商周到明清,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的服裝體系。」
  • 江津首家"漢文化」主題食府 12月開門營業
    華龍網訊(通訊員 陸海銀)9月17日,通訊員從重慶市江津區漢服文化協會獲悉,重慶市華本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在江津城區開設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漢家食府」,這是重慶市江津區首家「漢文化」主題食府。目前,該店面已進入裝修階段,預計將在今年12月底開門營業。
  • 徐州漢文化傳承創新之舉:打造漢文化與婚慶產業「跨界」融合
    2020年12月19日下午2點,「國潮漢風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婚慶產業博覽會」在徐州市復興蘇寧廣場隆重開幕。本次活動由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指導,徐州市旅遊業協會、漢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徐州市復興蘇寧廣場、徐州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合作舉辦。
  • 漢文化+文創 芒碭山打造中華文旅新IP
    在全國首個「網際網路+」漢文化智慧景區芒碭山,你能get到的絕不僅僅如此。即日起,到景區即可3秒入園,暢遊芒碭。值得關注的是,芒碭山還與騰訊聯合開發了漢文化文創產品。將漢文明的傳播變得周邊化、生活化、情感化。依託中國最早壁畫 衍生現代版漢文化文創產品芒碭山《四神雲氣圖》創作於西漢早期,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
  • 徐州漢文化景區第四屆花朝節:弘揚漢文化之美
    繼2016年徐州漢文化景區第一屆花朝節活動圓滿落幕後, 2019年3月30日上午九時三十分,持續一周的「第四屆花朝節」在漢文化景區拉開了帷幕,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醫科大學以及徐州工程學院化工青年志願者協會化工青協100名志願者參加本屆花朝節,40名漢服演員,20名工作人員協助工作。
  • 世界文化史:平安時代醉心於漢文化的貴族階級的傳播作用
    日本貴族是最早掌握漢字和漢文化的一個社會階層。日本平安時代,是貴族文化佔主流的時代。這一時代的貴族知識分子,包括皇室在內,以中國文明為榜樣,對漢籍嗜愛如命。平安時代著名學者慶茲保胤在《池亭記》中敘述他的讀書樂趣時說:飯飡之後,入東閣,開書卷,連古賢。夫漢文帝為異代之主,以好儉約、安人民也3唐自樂天為異代之師,以長詩句、歸佛法也;晉朝七賢為異代之友,以身在朝,志在隱也。
  • 京滬高鐵沿線經典旅遊景點——徐州漢文化景區
    京滬高鐵沿線經典旅遊景點——徐州漢文化景區 (8/13) "← →"翻頁
  • 漢城中文名稱改為「首爾」 力圖擺脫漢文化影響
    首頁楚天都市報時事焦點漢城中文名稱改為「首爾」力圖擺脫漢文化影響(2005-01-2007:20:23)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據新華社電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19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 越南深受中國影響兩千年,至今使用漢姓,名字透露出漢文化痕跡
    在中越數千年長期交流中,越南的各方面都深受漢文化影響。越南人姓氏的起源、發展以及取名也有漢文化印跡。越南和中國山水相連,由於歷史原因,漢文化在越南傳播,漢字用了2000多年,直到1945年,越南政府正式確定拉丁拼音字為國家正式文字,即國語字。
  • 徐州行 徐州漢文化景區
    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發源地,「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這裡是全國最大的主題公園漢文化景區。景區集史博覽、園林景觀、旅遊休閒於一體,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有俑有陵有漢畫,有山有水有古剎,獅子山楚王陵前一篇已經講過了,再帶你到漢文化園其他地方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