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Peter Fong 在波士頓念完書,又在香港實習之後,回到廣州,張羅起了他的舊樓改造計劃。
起初,Peter 想在廣州市區找個安靜又交通便利的地方,作為他和他的團隊的辦公室。相較於新建的辦公大樓,他更喜歡把老房子改造成好看的樣子。同時,Peter 也很喜歡咖啡以及好看的咖啡店設計,覺得能有一個對外開放的咖啡廳也還不錯,於是,他們選中了位於天河區的華康街上的某個小區,把位於住宅樓一樓的三間商鋪盤下來,決定把這個 250 平米的空間改造成一個咖啡廳和辦公室並存的空間。
Peter 的項目在去年 7 月-11 月進行設計,又在今年進行了長達 7 個月的裝修施工之後,於今年十月正式完工。
操刀建築和室內設計的芝作室,由陸穎芝在 2011 年創辦。在上海,他們做過不少精彩的餐飲空間的設計,比如淮海路上的甜品店 Aimé Patisserie,以及派悅坊的 K11 和尚嘉中心店。而位於鎮寧路上的芝作室既是陸穎芝自己的辦公室,也是她最滿意的作品。
芝作室的辦公室
在看過了芝作室 lukstudio 的上海辦公室改造之後,Peter 覺得,就像這樣,在老房子裡構築一個乾淨質樸的白色空間,就是他想要的感覺。
在陸穎芝的理解中,店鋪設計的難處在於怎樣賦予它一個能夠出彩的點,又要保證其功能性。而所謂的「簡約」設計的重點,就像是收納雜物一樣,突出核心的功能性部分,把不必要的部分隱藏起來。
為 Peter Fong 設計的咖啡廳連同它旁邊的辦公區域之時,為了打造一個簡約的空間,陸穎芝提出了「盒子」的概念。
她把原有空間中的管道和不同大小橫梁,都藏在了這三個白色的盒子後面。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芝作室在盒子裡外「雕刻」出不同的開口與凹凸。每一個盒子都對應著不同的功能——咖啡廳,「頭腦風暴」區,會議室和休閒區。三個並列的白色盒子由內穿出,構成了統一的外立面。位於盒子與盒子之間的部分,則用了暖灰色調處理,與純白色的盒子形成對比。
而在建築的外部,漂浮的鋁板把盒子收歸其下,在劃分出新舊界限的同時,這些鋁板也為開放式的咖啡廳提供了遮蔽。作為盒子與小區的過渡地帶,芝作室也一併處理了,他們在這裡鋪上水泥、碎石子和木質板材,還加入了綠植,淨化了原本凌亂的場地。
第一個盒子是咖啡廳,咖啡廳取名為 A.P.F (Atelier Peter Fong) KAFE,Peter 為它請來了五個專業的咖啡師傅,並選用了 Slayer espresso 3-Group 咖啡機。
對比旁邊的辦公區域,咖啡廳設計了可以延伸到室外的餐飲部分,更強調開放的社交屬性。在室內,局部挖空的天花板與木飾面壁龕營造出親近舒適的氣氛。在咖啡廳的入口處,芝作室還為 A.P.F 設計了一個小房子 logo ,這個 logo 的靈感來源於 Peter Fong 最初關於舊城改造的設想,會發光的 logo 在純白的牆壁上,也成了有趣的點綴。
靠近辦公室的開放式餐飲區
咖啡廳靠右邊的兩個盒子,目前還是 Peter Fong 和他的團隊的辦公室。90 平米的空間裡,有一個頭腦風暴區,兩個會議室,和一個水吧。Peter Fong 他們正在籌劃,想要把這裡開放成可以用作聯合辦公的空間。
由於所處的位置並不是一個嘈雜的小區,並不會帶來過多的幹擾,辦公區的設計整體也很通透。
在入口處是一個三角形的門廳,它的底部留空形成了一個禪意山水的景觀,在作為內部辦公焦點的同時,也從視覺上形成了室內外空間的連接。最靠近咖啡廳的一側,是一個不設桌椅的「頭腦風暴」區,它用連續的木材表面劃分了可以坐下來的區域,與咖啡廳相鄰的一側牆面,用了陽光板把光源隱藏在其中,半透明的牆面形成了與咖啡廳的微妙聯繫,同時營造了一種溫暖的氛圍。
三角形門廳
從內部看門廳
會議室
頭腦風暴區
圖片來自:谷德設計網
攝影:Dirk Weib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