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奏響現代畜牧業發展強音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錢大偉
山丹縣堅持以水定產業,以水調結構,不斷調整草畜產業發展結構,按照養殖規模化、畜禽良種化、生產標準化、飼草優質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畜牧業實現跨越發展。目前,已建成肉類屠宰加工企業2個,集良種繁育、技術試驗推廣、商品畜銷售為一體的科技示範基地24處,發展各類畜禽規模養殖戶4879戶,畜牧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同比增長11.9%,畜牧業增加值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8.6%。
政策引領 激活一池春水
該縣把畜牧業發展作為全縣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縣委一號文件中,出臺種羊引種補貼、秸稈飼草加工企業建設補助等6項扶持政策,明確扶持範圍和政策。通過採取營造環境「引」、搭建平臺「培」、出臺政策「留」、強化措施「管」的方式,鼓勵更多致富能人回鄉創業,激發規模養殖投資活力,發展以協會、合作社、聯合體為主要形式的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政府搭臺、合作社(協會)牽線、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提高畜牧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國家扶持政策的帶動,撬動民間投資6.5億元,發展草畜產業,為全縣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全縣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採取主動出擊爭項目、營造環境引項目、依靠科技建項目,全縣畜牧業走上了項目拉動產業的良性發展路子。目前,先後爭取到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糧改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等項目資金1841萬元。同時,該縣瞄準國內外百強企業和民營企業,多渠道、不間斷、高效率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進產業鏈上下有關聯企業項目,切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引進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年產300萬腸衣等項目,有效提升草畜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
規模養殖 力促經營方式轉變
作為全省的養羊大縣,該縣羊羔肉聲名遠揚。如何提升養殖總量和產量,是該縣一直探索的課題。縣上堅持能人和村社幹部牽頭,按照統一設計規劃、統一引進良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防疫治病、統一組織銷售、分戶經營管理「五統一分」的原則建小區,通過示範、合股、租賃等多種合作模式將原本鬆散、無序的畜禽養殖戶集中到科學規劃的養殖小區內。在能人和小區、企業的帶動下,全面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最大程度提高養殖戶的生產效益,逐步實現畜禽養殖退出庭院、退出散養,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該縣還建立健全小商小販、交易市場、營銷大戶、加工流通等四級營銷服務體系,不斷壯大產業鏈條。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萬隻肉羊養殖基地9個、千頭肉牛養殖場3個,畜禽飼養量達到258.9萬頭(匹、只),規模養殖佔總養殖量的比重達71%。
科技助推 謀求發展新跨越
發展現代畜牧業前景廣闊,但必須有科技助推才能實現跨越發展。基於這樣一種認識,該縣大力推廣捨飼養殖,積極推廣良種、良舍、良料、良法、良醫「五良」規模養殖配套技術,實施分戶經營,進行暖棚化、良種化和飼餵精細化養殖,實現了養殖業由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資源型向技術型、傳統「人畜混居」養殖方式向環保、無公害養殖方式轉變。
該縣大力推廣使用青貯、氨化、草粉等配合飼料,切實降低飼養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引進陶賽特、薩福克肉羊、湖羊等5個優良品種0.2萬隻,引進推廣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通過雜交模式,改良肉羊20多萬隻。開展院校企合作攻關、技術對接,結合專家服務團下鄉活動,多層級舉辦各種培訓班,推廣實施了暖棚舍飼育肥、工廠化養殖、秸稈青貯氨化、集約化養殖等30多項先進實用技術,全縣畜牧科技入戶率達85%以上。打造註冊「山丹羊肉」「焉支山」山丹羊羔肉等4個肉羊商標品牌,今年康源清真羊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甘味」企業品牌。加大「山丹羊肉」中國農業品牌和「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眾品牌的推廣力度,通過電商平臺批量銷售,山丹羊肉知名度大幅提升,幫助養殖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