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雙贏

2021-01-20 正北方網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要充分認識內蒙古區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統籌好經濟發展和草原生態環境治理。

著力實施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內蒙古區域草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有機統一的內在要求,是內蒙古現代草原畜牧業經濟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方略要求,就要牢記使命,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從內蒙古草原生態區域分布客觀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區域生態與發展畜牧業經濟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區域草原生態治理和畜牧業經濟建設,推動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實現雙贏。

從國家生態安全大局出發,保持加強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廣袤的內蒙古草原是歐亞大陸草原重要組成部分,它連接東北、華北、西北,跨越了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和乾旱三個氣候帶,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佔據著大陸北方季風主通道和東北、華北上遊水源地,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防線。同時,內蒙古處於我國北方氣候變化的上遊,黃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的中上遊,風沙源的發源地和轉移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重點治理區,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例如:大興安嶺山地是北方最大的針葉林帶,是嫩江、松花江的水源涵養區和松嫩平原的生態屏障,東部嫩江支流地區、東南部的西遼河流域、南部的陰山兩麓和鄂爾多斯高原是農牧交錯帶的主體部分,對北方生態系統影響巨大。從內蒙古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看,隨著地勢、氣候、土壤等生態因素變化,自東向西主要分為五大類型: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五個草地生態環境帶,治理草原生態植被環境是建設保護華北、東北、西北生態屏障的重中之重。內蒙古生態安全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保護好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環境,是各族幹部群眾的重大責任。要積極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建設美麗草原、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在內蒙古生態治理過程中,保護草原、森林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因此,全區各級黨委、政府要牢記使命,從國家生態安全大局出發,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任何時候都要堅守生態保護紅線,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努力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

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內蒙古草原生態區域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要充分認識內蒙古區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統籌好經濟發展和草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深刻理解這一生態與經濟有機統一思想,就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內蒙古草原區域空間、植被分布及畜牧業特點出發,把握內蒙古草原區域生態分布和畜牧業經濟發展規律,客觀充分地認識區域草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

內蒙古地域遼闊,氣候多樣,草原生態資源分布、產業結構的區域性特徵十分明顯。內蒙古草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居延海畔,綿延4000多公裡。其不僅地域廣,而且地理生態多樣,草地類型依據區域水熱條件和植被特徵差異從東向西,隨著地勢、氣候、土壤等生態因素變化,自東向西主要分為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五大類型,形成了五個草地植被帶。草甸草原自然條件優越,地表水及地下水豐富,草原植物種類及飼用植物比較豐富,主要建群牧草以禾草和雜草為主,適於發展馬、牛等大型牲畜種群及相關畜牧業經濟功能區。典型草原飼用植物比較豐富,自東向西半灌木、灌木成分逐漸增加,適於飼養馬、牛、羊等牲畜,尤其宜於養羊。荒漠草原處於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地帶,氣候乾旱,自然條件較差。受地理氣候區域的影響,荒漠草原生態植被也不盡相同,鄂爾多斯高原草原屬於典型沙漠草原,最適合鄂爾多斯白絨山羊、細毛羊生長;而錫林郭勒西南部、烏蘭察布西北部戈壁性荒漠化草原則適合蘇尼特肉羊、烏蘭察布細毛羊等品種生長。草原化荒漠處於荒漠草原西側,是地帶性荒漠植被中乾旱程度偏弱的一個類型,草地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為主,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適宜發展駱駝和羊產業。荒漠是由超旱生半灌木和灌木為主所組成的地帶性草地,荒漠區域牧草稀疏且產量低,牧草具有帶刺、含鹽、灰分高特點,適宜發展駱駝產業。荒漠地區雖然沒有生機盎然的生態植被,卻擁有廣闊的空間地帶空間資源,是阿拉善雙峰駝和白絨山羊的重要產地。

基於以上對內蒙古草原區域空間、植被分布及畜牧業特點考察,可以看出區域草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第一,內蒙古草原地域遼闊,地理氣候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區域性特徵突出,這就意味著生態治理應充分考慮其草原生態系統區域多樣性和綜合性特徵,區域生態治理不能「一刀切」,必須依據地域生態規律系統規劃,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生態保護和治理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第二,內蒙古草原空間區域分布地理氣候環境、生態植被決定著畜群種類及質量,區域草原生態與發展畜牧業有機統一,這就彰顯出草原畜牧業經濟本質上必然是生態經濟,意味著畜牧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著力抓好生態環境治理。第三,必須把握草原地理氣候環境呈現區域差異性、多樣性與區域種群的內在聯繫,充分認識畜牧經濟資源區域空間分布優勢,深入研究區域草原畜牧經濟區域互補性,積極推進草原生態治理與優化區域畜牧業經濟結構相結合。第四,必須樹立生態畜牧經濟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力突出區域草原生態治理與區域特色畜牧業經濟協同有機統一,統分結合,依據草原生態分布特徵和畜牧業生產地域分工規律優化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和挖潛畜牧業生產潛力。

總的看來,著力實施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內蒙古區域草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有機統一的內在要求,是內蒙古現代草原畜牧業經濟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必由之路。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提高對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意義的認識。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是以區域草原生態為基礎,從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發展空間整體規劃、分工協作、協調發展謀劃生態治理和發展畜牧業,以有利於區域草原生態畜牧業資源有效的市場化整合利用、畜牧業生產結構優化調整、畜牧業生產空間優化和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促使草原生態治理、草原畜牧業經濟更加適應生態規律和現代化畜牧業發展要求。

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有利於可持續科學利用草原生態資源,推動草原畜牧業經濟產業化、集約化轉型發展。強調一體化協同發展就是要充分認識各區域草原生態基礎,轉變區域畜牧經濟發展觀念,把草原生態治理與推進畜牧業經濟有機統一起來,以區域一體化為抓手推進生態治理和轉變畜牧業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區域生態資源特色規劃畜牧業經濟主導產業,將具體區域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畜牧業經濟競爭優勢。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有利於培育現代畜牧業經濟運營體系。粗放經營的傳統畜牧業轉型發展與產業價值鏈提質增效基礎在於集約化高效利用草原資源,實現這種轉變就要具體考量區域生態承載條件、畜牧資源特色等因素,科學整合集約化利用草原資源,促進區域草原畜牧業區域的分工協作,著力推進草原畜牧資源實現集約化運營。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有利於整合利用草原畜牧業資源,推進牧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統籌生態治理與畜牧業經濟發展意味著區域分工協作與總體規劃,意味著突出區域生態資源和畜牧業經濟功能互補,優化畜牧業經濟區域空間布局,意味著有效解決畜牧業現代化發展的規模化瓶頸,提升畜牧業資源區域整體效益。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有利於協調推進畜牧業經濟發展和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解決草畜矛盾問題是草原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良好的區域生態是構建區域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基礎,統籌生態治理與畜牧經濟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畜牧業良性互動的重要環節,是切實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現畜牧業經濟發展轉型與生態環境保護並舉的重要方略。

著力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要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把準方向、精準施策,實現畜牧業經濟發展轉型與生態環境保護並舉。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草原生態治理放在統籌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基礎地位。草原畜牧業經濟基本問題在於解決草畜矛盾,而基礎在草原生態,統籌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必須以生態建設為抓手,依據區域生態環境存在的不同問題分類施策,從根本上解決加快畜牧業經濟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矛盾問題。

立足於區域草原生態資源實際,堅持有利於區域畜牧業經濟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經濟總體上集約化程度比較低,還存在畜牧業區域結構雷同、 產業鏈短等深層矛盾。精準施策,就要樹立問題意識,轉變發展觀念,以現代畜牧業經濟運營理論為指導,促進區域畜牧業經濟分工協作,推動提升區域草原畜牧業經濟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

突出區域生態分布特殊性精準定位,因地制宜,著力區域一體化運營發展。要從區域草原生態特點出發,注重草原畜牧業經濟區域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特點,充分認識區域草原經濟和環保價值,依據草地資源的經濟性能、生態功能等實施草地資源分類經營和區域調控機制,實現區域草原生態資源一體化運營,優化草原畜牧業資源區域整合與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保障草場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和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立足於區域分工協作,強化區域生態、畜牧業經濟開放協調發展,合理處置區域內分工協調與區域間協調的密切關係。樹立區域一體化理念,著力各草原畜牧業經濟功能區區際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堅持「區域內協調」,立足草原生態資源特色,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和畜牧業地域布局結構優化,形成不同特色的畜牧業產品基地,最大限度發揮地域特色資源集約效益,實現區域畜牧業經濟發展增收增效。

鼓勵畜牧業產業企業跨區域發展和企業內地域分工協作發展。要登高望遠,跳出當地、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蒙古,以寬廣的世界眼光,以大局意識謀劃民族地區現代畜牧業經濟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畜牧業經濟要素跨區域流動,為實現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責任編輯:郭鵬飛]

相關焦點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草原的建設與保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科技進步和廣泛運用為草原的建設與保護插上了高質量發展的翅膀,因此要實現草原生態治理與科技創新的相互結合。一是加強精細化治理。我國草原地域廣闊、形態多樣、資源稟賦不同,因此,對草原治理的精細化、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儘快建立全國草原在面積、類型、質量、利用狀況、畜群結構等方面的基礎資料庫,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草原治理和產業發展的能力。
  • 發展生態畜牧業奏響「振興曲」
    而在最近幾年,借青海全力打造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東風,這裡卻用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產業轉型樣板,相繼出臺一系列改革創新的政策措施,轉變發展方式,整合生產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充分利用西寧農牧交錯的有利條件,推廣高效養殖,加大科技支撐,著力推動提質增效的現代生態畜牧業,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道路。
  • 祁連縣生態畜牧業「蝶變升級」
    青海新聞網訊近年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圍繞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重點縣的總體部署,以設施農業和設施畜牧業為引領,以集約經營,增加產品附加值為核心,把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原生態農牧業作為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堅持以草定畜、畜種改良、提高科技含量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進一步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
  • 草原自然公園建設促進保護利用協調發展
    作為本次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研討會的主持人和特邀發言人,筆者作了題為《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的草原自然公園放牧系統單元構建》的報告。草原自然公園是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草原生態系統特徵、有較高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價值,以保護草原生態和合理科學利用草原資源為主要目的,開展生態保護、生態旅遊、科研監測和文化宣傳等活動的特定區域。
  • 生態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擘畫海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面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關鍵一年,海北州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完善措施,強化工作落實,堅持在建設中突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在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健全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 祁連從「生態佳」向「生態+」轉變
    近年來,祁連縣堅持用新發展理念指引祁連綠色發展,以「五四戰略」為抓手,以生態為基礎構築綠色發展新高地,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原則,通過「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生態+精準扶貧」的「生態+」模式打造發展大格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2017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60元。
  • 大理:洱源縣生態補償實現「綠富雙贏」
    洱源縣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點縣,在脫貧攻堅中,該縣按「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思路,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資金項目整合在一起,以生態補償實現山頭綠和群眾富的雙贏局面。 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委會西村村民小組,通過扶貧項目和生態補償項目一年來的建設,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粵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
    例如,在深圳灣、茂名水東灣,當地依託紅樹林資源建設濱海休閒帶、溼地公園,改善濱海城市景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環境,提高濱海地區人民生活品質;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大力推動濱海溼地建設,發展生態旅遊,讓人民群眾享受綠色發展成果;湛江、惠州考洲洋創新開展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遊,引導漁民轉產轉業,促進當地農漁民創收,改善了民生,有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經濟與生態實現雙贏!珠海連「空氣都可以出口」
    自經濟特區建立伊始,珠海就確定了環境立市、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1998年5月,珠海擁有地方立法權後通過的第一部法規就是《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咬定青山不放鬆」,在這樣的執著下,珠海經濟特區已然成為「生態宜居」的「形象代言」,珠海用藍天配以浪漫的海濱氣質,「珠海藍」刷爆了珠海人的朋友圈。現如今,珠海迎來了灣區機遇、大橋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重慶長風化工廠實現經濟和環保效益「雙贏」
    重慶長風化工廠實現經濟和環保效益「雙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5日 18: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8月15日電(記者徐旭忠)重慶長風化工廠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在兩三年內起死回生,實現了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 ...全會精神】漢中: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 實現發展與保護「雙贏」
    ,漢中市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中駿騰達電子有限公司總部在深圳,2020年通過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到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智工業聚集區。除了中駿騰達,還有智能製造、新材料等72戶企業先後入駐,為園區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目前,漢中經開區創智工業聚集區二期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漢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王季春:「下一步,我們將依託漢中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藥產業。
  • 崔英魁到部分鄉鎮調研畜牧業發展工作 圍繞高效、生態、環保精準...
    3月1日,畢節市委常委、七星關區委書記崔英魁深入大銀鎮、燕子口鎮、楊家灣鎮、撒拉溪鎮對畜牧業發展工作進行調研。在大銀鎮新希望生豬養殖場施工現場,崔英魁細緻了解該項目推進情況,並對項目建設和育肥場選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部署解決。
  • 畜牧業:從傳統走向現代
    內蒙古草原面積廣闊,居我國五大牧區之首。一直以來,畜牧業都是內蒙古的特色優勢產業,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自治區立足資源優勢,圍繞產業鏈條,在保護草原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發展畜牧業,積極探索出一條具有草原特色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之路,持續帶動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
  • 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實現雙贏
    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林業草業施業區、生態重要區域和脆弱區域、深度貧困地區高度耦合,既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林草建設的主陣地。 生態護林員政策受到地方和老百姓歡迎,實施效果顯著。
  • 生態草原+有機畜牧業+民族文化 桃合木:建設科爾沁民俗風情體驗地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生態草原+有機畜牧業+民族文化 桃合木: 建設科爾沁民俗風情體驗地霞飛炊煙起,雁鳴碧草黃。「我們桃合木草原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是極少數原始生態保存最完整,植被最豐富的天然草原之一。而且,更可貴的是,這裡仍保留延續著蒙古族傳統文化和民俗。」談起桃合木,蘇木黨委書記巴特爾便神採飛揚。「桃合木草原和那種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不同之處在於,這裡屬於淺山丘陵草原,山、水、林、田、湖、草兼具,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完整。」
  • 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2020-08-04 04:31: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從全面退化到總體改善,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帶薪休假」,草場又綠了!(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2))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 浩 常 欽七月的瑪曲草原美得醉人。
  • 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開工建設
    11月17日,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暨旅遊示範基地開工。該項目規劃新建毛烏素智慧生態空間和生態大數據平臺,是集沙地草原生態治理歷程展示、生態文旅與生態大數據平臺於一體的綜合性示範項目。  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裡,烏審旗位於沙地腹地。60多年來,烏審人走出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綠色治沙之路。
  •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遼寧桓仁走出經濟與生態雙贏道路
    「中國森林氧吧」「中國山參之鄉」「世界冰酒之都」一個個響亮的稱號不僅展示了桓仁豐富的旅遊資源及生態景觀,也讓人們看到了桓仁是如何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與生態雙贏道路。遼寧五女山米蘭酒業。 李晛 攝桓仁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東部山區,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森林覆蓋率達78.94%,是遼寧省重要的水源地和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 農業農村部:維持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畜牧產業可持續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2014年,我部支持青海省率先建立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國家林草局支持青海省率先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推動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加強三江源地區草原生態保護修復。
  • 草原生態建設新思路
    在考察過程中,通過實地調查、與當地有關領導和牧民交談發現,在目前草原生態建設過程中尚存在著一些很值得探討的科學和實踐問題,如春季休牧問題、蟲鼠害尤其是蝗災大發生問題以及遊牧文化和生態旅遊等問題,這裡僅就我們共同討論形成的一些看法和觀點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