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論壇上海內外媒體看珠海。
■珠海的交通路網四通八達。
40年來,既收穫了「金山銀山」又守護住了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採寫/攝影:新快報記者 李紅雲 通訊員 珠軒
湖水、兒童樂園、雪白沙灘……今年「十·一」假期,珠海平沙新城中心公園正式開園。四通八達的河海相連,匯聚一汪透亮的湖水,岸邊的緩緩坡地點綴著綠草和椰樹,幾座拱橋帶來古典韻味。水面波光粼粼,湖岸鮮花綻放、綠草如茵,特色景觀拱橋、原生態水網相映成趣。
優美宜居是珠海最突出的「金字招牌」和無與倫比的後發優勢。40年來,珠海始終將生態文明作為這座城市的理想與價值追求,通過幾十年「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守,既收穫了「金山銀山」,又守護住了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小插曲反映大問題
珠海茂盛圍,毗鄰澳門,這裡曾經有過一段「垃圾圍城」的歷史。
珠海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當時的市委、市政府態度堅決——汙染的代價,不是金錢能補償得了的,而且禍及子孫!經過珠澳兩地協商,垃圾堆最終得到清理整治。
這是珠海發展史中的一段小插曲,背後卻反映出「要怎樣辦好經濟特區」的大問題。要犧牲環境得來的短期經濟效益,還是要造福子孫後代的綠水青山?早在幾十年前,珠海就給出了答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珠三角「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傳統工業化道路在推動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1992年,珠海率先出臺了關於保護環境的「八個不準」規定。
根據「八個不準」中對工業汙染的控制,當時珠海市區只發展有利於環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曾有不少國際知名企業想入駐珠海,但都因為環保問題被拒之門外。」一位曾在有關部門工作的人士表示。
珠海對已經建成的企業也有應對方法:依山而建,對山體破壞大的,取締;排汙經整改達不到要求的,「對不起,珠海不歡迎你」。據了解,每個企業的賠償都在數千萬元,在當時財政收入有限的前提下,珠海有這樣的魄力實屬不易。當年,珠海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因排汙不達標被關停。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自經濟特區建立伊始,珠海就確定了環境立市、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1998年5月,珠海擁有地方立法權後通過的第一部法規就是《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咬定青山不放鬆」,在這樣的執著下,珠海經濟特區已然成為「生態宜居」的「形象代言」,珠海用藍天配以浪漫的海濱氣質,「珠海藍」刷爆了珠海人的朋友圈。
現如今,珠海迎來了灣區機遇、大橋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珠海城市的發展和跨越中得到最具象的體現。
「空氣可以罐裝出口」的佳話
「珠海的空氣都可以罐裝出口」,這是多年前珠海人向外地遊客介紹珠海時常常提到的一句話。如今,珠海的藍天白雲、優質的空氣品質,依然是這座城市引以為傲的資本。
國家生態環境部8月向媒體通報2020年6月和1-6月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品質狀況。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6月份空氣品質珠海排名第一。
中國投資協會、瞭望周刊社《環球》雜誌、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綠色評級機構標準排名調研編制的《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報告》顯示,珠海市以86.3的綠色指數在169個城市位居榜單第10位,位居全國前列。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一個個沉甸甸的國字號榮譽,彰顯了珠海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不斷進步和成就。
當年響應「建設特區」號召而定居珠海的李叔說:「那個年代,看著周邊的『鄰居』飛速發展,收入越來越高,自己也很羨慕,但最終沒有離開,如今看來是正確的選擇。」
歲月催人老,原來的「靚仔」變成了「阿叔」,如今,李叔不僅把侄子「拐」來了珠海定居,還動員上大學的女兒「畢業一定要回珠海!」問他為啥,他說:「在珠海,活得舒服!」
「乾淨!」是珠海「移民」劉先生對珠海的印象,輾轉幾個城市,他選擇全家定居珠海。「珠海藍天白雲太常見了,依山傍海,空氣非常好,是個很乾淨的城市。」劉先生舉例說,在珠海,他半年都不洗車。來自美國的「李雯」先生也因珠海的美好環境和發展前景,選擇定居珠海。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改革,既需要「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與魄力,也要有尊重發展規律、守住底線的定力。近年來,珠海不斷引導企業加大技改和研發力度,發展節能環保、集約用地、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高的現代產業,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綠色經濟生機勃勃。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出2018全國第三批綠色製造名單,其中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欄港經濟區)獲評綠色園區,是該批次廣東省唯一上榜園區。「集約化」成為綠色園區的特色之一。在實施國家級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過程中,通過集中規劃、集中生產、集中管理、集中治汙等措施,推進相同行業汙染工藝過程使用「共性工廠」,實現同類企業汙染物集中處理。
在鬥門區灣口村鑫同鑫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鰻魚養殖戶林茂燈正為即將遠銷日韓的鬥門鰻魚而忙碌。他說,考察了好幾個城市,最後選擇位於鹹淡水交匯處的鬥門開啟鰻魚養殖事業。他說,沒有優良的水質,就沒辦法辦養殖。今年,這個合作社預計產值過億元。
資料顯示,珠海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2.0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億元,人均GDP從579元提高到175500元,人口從36.07萬增加到202.37萬,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10.23億元增加到615.74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始調查的1986年1484元提高到2019年的55219元,增長36.2倍。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今年上半年,珠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21.56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較一季度回升22.4個百分點;設立外資企業1249家,同比增長122.6%;全市完成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6.2%,增速較一季度提升18個百分點。萬元GDP單位能耗、萬元GDP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強度等指標均保持較好水平。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美麗宜居的環境,讓珠海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了獨特的優勢,一直堅守的生態定力正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