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實現雙贏

2020-12-23 騰訊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草局大力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建立了中央統籌、行業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態扶貧格局,全面完成了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在12月1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介紹了生態扶貧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林業草業施業區、生態重要區域和脆弱區域、深度貧困地區高度耦合,既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林草建設的主陣地。

生態護林員政策受到地方和老百姓歡迎,實施效果顯著。2016年,國家林草局會同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在中西部22個省份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了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新增林草資源管護面積近9億畝,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雙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扶貧辦主任、規劃財務司司長閆振說,生態護林員最大優勢是能夠「一人護林、全家脫貧」。下一步,將把生態護林員作為落實林長制的重要舉措,明確生態護林員的管護責任,落實好管護邊界。持續加大對生態護林員服務保障水平,從2016年到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護林員資金201億元。連續5年制定了管理辦法,還將在管護責任、管護任務、完成情況、績效考核等方面加強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護林員除了護林看草以外,還要積極參與鄉村治理。

據介紹,接下來將保持政策的延續穩定。通過開展生態補償、國土綠化和生態產業鞏固脫貧成果的政策理論評價研究,出臺鞏固生態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

林草資金、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

在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項目任務和資金安排上,向中西部22個省份傾斜。中西部22個省份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國家林草局將林草資金、項目、政策集中向「三區三州」地區投入。「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三區三州」中央林草資金555.6億元,加強深度貧困區域造林綠化工作。

在「三區三州」,重點加強了合作造林模式推廣,把貧困戶吸引進來,參與荒山綠化、防沙治沙、公益林管護等工作,讓貧困群眾通過參與家鄉的生態保護修復,增加收入。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退耕還林恢復生態以後在林下發展草果業,老百姓通過在林下種植草果增加了收入。據測算,怒江貧困人口50%的收入來自於林業。

促進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產業體系

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大力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竹藤、種苗花卉等生態產業,推廣「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等模式,帶動16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比如油茶產業,全國油茶種植面積6800萬畝,茶油產量達62.7萬噸,產值1160億元,帶動近20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這幾年森林旅遊發展迅速,在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聞發言人、宣傳中心主任黃採藝說,「十三五」期間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60億人次,平均每年遊客量15億人次。2019年開展了貧困地區森林旅遊扶貧成效潛力評估和發展策略專項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通過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5萬戶,147.5萬人,受益人數佔貧困人口的9%,年戶均增收5500元。

促進產業興旺。李春良說,將圍繞擴規模、豐品種、調結構、降成本、提質量、拓市場來充分挖掘林草產業發展潛力和比較優勢,優化調整林草生態產業布局,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促進脫貧地區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續的生態產業體系,將脫貧人口嵌入一二三產業鏈條,助力更多貧困人口長效增收。

「十四五」期間,國家林草局將加快生態扶貧政策向長效穩定增收政策轉變、生態扶貧行動向綠色減貧行動轉變,加快鄉村綠化美化步伐,加快生態產業提質增效,打造鄉村綠色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培養技術林農。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2日 02 版)

相關焦點

  • 中央統籌、行業主推、地方主抓 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實現雙贏
    生態護林員政策受到地方和老百姓歡迎,實施效果顯著。2016年,國家林草局會同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在中西部22個省份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了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新增林草資源管護面積近9億畝,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雙贏」。
  • 韓斌:走好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道路
    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得益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的良好局面。  守護「綠水青山」,實現生態修復與脫貧發展雙贏。怒江州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極度脆弱,有「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極重要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中國三大特有物種分布中心之一。
  • 漢陰踐行「兩山」理論實現生態與脫貧「雙贏」
    近年來,漢陰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做靚「三沈故裡·秦嶺綠肺」生態品牌,緊緊圍繞全縣脫貧摘帽總體目標,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路徑,成立生態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抽調專人負責,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精準落實生態脫貧工作。
  • 大理:洱源縣生態補償實現「綠富雙贏」
    洱源縣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點縣,在脫貧攻堅中,該縣按「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思路,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資金項目整合在一起,以生態補償實現山頭綠和群眾富的雙贏局面。 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委會西村村民小組,通過扶貧項目和生態補償項目一年來的建設,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章繼剛:創意農業讓哈尼梯田實現節本增效與生態富農的雙贏
    鄉村創意生活家(3)哈尼梯田美學大賞創意農業讓哈尼梯田實現節本增效與生態富農的雙贏文/章繼剛紅河縣1.6萬畝梯田集中連片,4300級首尾相連,從海拔600米到1800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的元陽、紅河、綠春等縣,以哈尼族為代表的各民族開墾和耕種的水稻梯田,具有極高的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哈尼族、彝族等先民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和農業文明文化景觀的傑出範例。被譽為「中華風度,世界奇觀」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是中國第45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活態世界遺產。
  • 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贏共進」 雲南祥雲多方位開啟鄉村振興新路徑
    脫貧攻堅多年來,祥雲縣整合投入資金約60億元,精準落實產業、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政策措施,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截至目前,3個貧困鄉鎮、64個貧困村、建檔立卡人口8934戶33160人,已全部脫貧退出,實現了貧困人口「清零」。
  • 惠城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惠城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2019-03-11 16:1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河北承德堅持生態優先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果園收入8萬多塊錢,這好生態就是『聚寶盆』啊。」於長國喜滋滋地說。承德是河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面對「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解決貧困問題」這一重大課題,該市牢固樹立「脫貧攻堅、生態為先」意識,將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 甘肅藏區「高原犛牛」繁育基地:「肉奶雙贏」助牧民增收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4月27日電 (魏建軍 艾慶龍)「普通犛牛一歲體重約70公斤,這種牛可達120公斤左右,而且產乳量可抵3頭犛牛的量,實現『肉奶雙贏』。」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桓恭傑說,通過規模繁殖高原奶牛(娟犏雌牛),既減輕了草場壓力,也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 三江源頭,生態保護促脫貧
    而十多年前,鼠害泛濫、黑土灘蔓延的草原一度讓他對脫貧失去了信心。如今,麻多鄉16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成為生態保護員,實現了全面脫貧。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目標是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 張新偉在婁煩縣督導檢查脫貧攻堅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張新偉在婁煩縣督導檢查脫貧攻堅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時強調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全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11月23日,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新偉深入婁煩縣產業扶貧項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村、對口幫扶村,就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 「地評線」南方網評:精心呵護綠水青山,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通過生態扶貧,貧困地區群眾依託當地生態條件,走出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路子,以「綠」生「金」來,脫貧奔小康。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生態是大前提,脫貧攻堅是硬目標,兩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可以統籌兼顧,能夠同步推進。
  • 實現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雙贏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要充分認識內蒙古區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統籌好經濟發展和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著力實施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內蒙古區域草原生態分布規律與畜牧業經濟有機統一的內在要求,是內蒙古現代草原畜牧業經濟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必由之路。
  • 改善基礎助脫貧 發展生態茶產業
    原標題:改善基礎助脫貧 發展生態茶產業倚邦古茶山因茶又復興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勐臘縣堅持把解決好「怎麼扶」和「怎樣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問題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象明鄉倚邦茶山作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優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探索推進生態扶貧雙贏工程,因地制宜,確立了以發展生態茶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工作思路
  • 張新偉在婁煩縣督導檢查脫貧攻堅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張新偉在婁煩縣督導檢查脫貧攻堅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時強調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全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11月23日,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新偉深入婁煩縣產業扶貧項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村、對口幫扶村,就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 新疆:溼地保護讓生態與旅遊雙贏
    原標題:新疆:溼地保護讓生態與旅遊雙贏新疆是我國較典型的內陸乾旱區,自然條件多樣,有限的溼地資源對新疆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新疆2012年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溼地保護條例》並於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如今,《條例》實施一年了,溼地保護實施情況如何?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接力奮鬥繪製小康社會生態風景線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生態扶貧工作情況和主要成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草局大力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全面完成了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增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 ...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及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踐成果...
    「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安全環保資金超過100億元,制定了長慶油田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林緣區、水源區、農緣區、庫緣區等八種生態保護模式。長慶油田累計生產天然氣超4600億立方米,年產量約佔國內總產量的1/4,作為優質清潔能源的生產者和貢獻者,對改善大氣汙染、淨化藍天、調整能源結構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保護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蓑羽鶴棲息地,連續9年調整井位部署,先後避讓100餘口氣井,轄區內蓑羽鶴數量由25隻增長到200多隻,實現了油氣田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 【走進貧困縣】決戰貧困看石樓——走生態脫貧之路
    這個地處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的山區小縣不僅經濟欠發達,生態也十分脆弱,在脫貧攻堅中面臨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重壓力。石樓如何改變貧困面貌?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扎進」石樓採訪了4天。穿行蜿蜿蜒蜒的崎嶇山路,攀爬層層疊疊的溝壑梯田,聽幹部聊辦法、舉措,看百姓如何做、怎麼幹,答案漸漸清晰:走生態脫貧之路,在治山治水中拔窮根、謀發展。
  • 永順縣松柏鎮脫貧群眾在健全產業體系中實現穩增收
    ,是貧困地區穩定脫貧成果必須破解的難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松柏鎮因地制宜健全產業體系,實現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近年來,松柏鎮結合當地高海拔氣候和土壤優勢,致力產業體系建設,形成「優質水稻」「富硒獼猴桃」「現代菸草」「高山反季節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建檔立卡戶產業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