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2020-12-21 天眼新聞

草原承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被譽為「地球皮膚」。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世界第一。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具有地域分布廣、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獨特等特點。我國的草原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而且也是廣大牧民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治理範圍。近年來,我國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沙漠綜合治理等辦法,使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由於草原廣布於西北地區,生態基礎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形成沙化加劇、沙漠石化等危機,從而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深入研究草原生態保護與治理,是關乎我國生態安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維護邊疆穩定、實現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廣袤的草原是長江、黃河上遊的主要生態屏障,直接影響兩河的生態安全。由於自然、歷史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草原生態保護面臨歷史欠帳多、統籌發展難、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需要著力加以破解。  對「草原」的定位不清。僅從字面理解,草原不過是「以禾草為優勢植物的生態區」。但在事實上,「草原」的含義更加廣延,應指「包含灌木、喬木、苔原和溼地等一系列生態植被類型,以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圍環境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由於「草原」的概念模糊,導致人們實施草原保護的範圍過窄,沒有涵蓋全部的草原形態,特別是那些較為少見的草原形態,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草原自身的生態環境脆弱。草原處在森林與沙漠的中間地帶,是最易發生荒漠化的生態系統。草原生態有向森林或沙漠轉化的雙重可能:草原維護得好,則「沙退人進」、綠樹成蔭;反之則「沙進人退」、沙漠石化。當前,由於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草場用地規劃變更等原因,草原生態環境已成為國家生態安全的薄弱環節。  草原治理能力不足。由於畜牧密度對草場承載的壓力,草原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問題仍然存在。面對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能源基地建設等多重任務,以往的草原保護手段已經難以滿足新的發展需求,草原治理能力亟待加強。  草原獎補政策的效能不足。由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少、資源要素配置的靈活度不高、缺乏市場化運作機制等原因,草原建設的政策紅利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協同治理草原的社會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  牧區自身的生產能力不強。從生產功能看,18億畝耕地紅線,是保證我國人民溫飽問題的底線。而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大,國土總面積佔比高,僅僅養活了1.6億人口,生產效率低下。由於草原牧區大多處在欠發達的地區,生產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資金不足、種養殖技術不先進,牧區生產仍處在「靠天吃飯」的自發狀態。特別是高寒地區牲畜飼養「夏飽、秋肥、冬瘦、春亡」的怪圈仍未打破,亟待龍頭企業帶動和科技創新支撐。  推進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的基本路徑  當前的草原保護與建設,存在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單一性治理等問題,急需從系統工程和全局出發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特別應該在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制度創新、生態文化等方面著力,實現人與草原的和諧共生。  大力發展草原生態產業。草原大多地處貧困地區,如果沒有正確的產業政策配套,只是單純地強調草原保護,而不重視草原產業的發展,就意味著對當地牧民生計的剝奪。發展草原生態產業,就是解決草原環境保護與草原產業發展矛盾的根本性舉措。一是要轉變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精髓,牢固樹立種草護草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牧民生活的長遠大計,堅持草原保護與開發並舉,發掘草原的生態價值。二是分類施策。要根據資源稟賦、生態情況、發展目標等劃分主體功能區,堅持禁牧休牧、劃區輪牧並舉,不搞「一刀切」。三是需要產業帶動。堅持以開發促治理,使生態治理與產業化開發相結合。通過建設草原公園、牧業規模化經營等辦法,挖掘草原的產業價值,打造綠色產業。四是用活用好政策。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逐步實施季節性和區域性放牧。通過增加財政補貼、實施工程項目、開展督導督查等辦法,加大草原修復力度。  完善和推動草原科技創新。草原的建設與保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科技進步和廣泛運用為草原的建設與保護插上了高質量發展的翅膀,因此要實現草原生態治理與科技創新的相互結合。一是加強精細化治理。我國草原地域廣闊、形態多樣、資源稟賦不同,因此,對草原治理的精細化、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儘快建立全國草原在面積、類型、質量、利用狀況、畜群結構等方面的基礎資料庫,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草原治理和產業發展的能力。比如,黃河流域推行的「種養結合」草原農業模式,建成了農牧業大資料庫、草原數位化一體監控平臺、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追溯系統,實現了產品來源可追溯、產品去向可查詢,使大數據成為食品安全的「哨兵」,實現了「舌尖上的安全」和草原地域品牌建設的雙贏。二是構建草原生態保護的技術體系。在圍欄封育、禁牧休牧、草地飛播、舍飼養殖、育種良種等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利用遙感等信息技術監測草原資源及自然災害,利用雲計算技術對草原物種進行保護和救助,構建草原生態快速修復和改善的技術網絡系統。三是要加快草原生態建設的成果轉化。鼓勵草原科研機構積極對接企業需求,開展科研機構和企業經營的技術合作,確保科研機構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用制度創新來保障草原生態治理。草原建設的成果鞏固和持續發展,需要制度創新來保障。一是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制度創新。將制度創新作為提高畜牧業生產綜合效益和促進農牧業發展的內驅動力。既要儘快完成草原確權,為牧區剩餘人口轉移和草場的流轉鋪設條件;又要創新和完善草原土地流轉制度機制,通過建立與畜牧業生產投資大、回報慢的生產規律相適應的制度模式,實現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二是減輕草原壓力。科學統籌各類草原空間規劃與開發強度,使人口和資源相協調,促進草原的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完善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以草定畜的制度設計;加大政策補貼力度,推進種養結合,確保牧民減牧不減收。三是加大依法治草力度。依法確保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依法嚴厲打擊亂墾濫挖等破壞草原生態的行為,加大草原違法案件的查處曝光力度。四是優化獎補政策的運行機制。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明確草原保護的主體責任,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草原生態建設,強化合作經營和共同利益機制,調動全社會參與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   推進草原生態文化建設。草原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還以其豐富又獨具特色的內容、不間斷的歷史發展,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弘揚草原文化的獨特價值。草原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始終保有獨特、迥然的文化內涵和風格。遊牧民族創造的有利於保護自然生態的遊牧經濟文化,蘊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進步理念。經過歷史積澱,草原文化已成為敬畏自然、尊重草原、維護草原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必須在草原生態治理中大力弘揚。二是尊重當地牧民文化習俗。牧民的文化習俗是在長期生產生活中養成的,對牧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和導向作用,應在充分尊重其文化習俗的前提下,對牧民生產生活的現代化進行有效引導,才能達到更好的政策實施效果。三是創新生態文化的實現形式。以草原生態文化為主題,把草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統籌結合,多角度開展草原知識科普、草原文化體驗、草原生命教育等社會人文活動,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和諧融合。

來源 學習時報

編輯 瞿浩然

相關焦點

  • 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僅中央財政投入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資金就超過1000億元,在13個省(區)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已墾草原治理等項目,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草原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應做好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基於陝北生態保護和淤地壩建設的調研
    一、黃土高原生態保護歷程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黃土高原生態保護與治理,持續開展了以坡面治理和溝道治理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對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投入,退耕還林還草、淤地壩壩系建設和病險壩除險加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封山禁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生態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治理區林草覆蓋率顯著提高,土壤侵蝕強度降低,蓄水保土能力明顯增強。
  • 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僅中央財政投入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資金就超過1000億元,在13個省(區)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已墾草原治理等項目,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草原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實現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雙贏
    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方略要求,就要牢記使命,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從內蒙古草原生態區域分布客觀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區域生態與發展畜牧業經濟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區域草原生態治理和畜牧業經濟建設,推動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實現雙贏。
  • 環保治理不斷升級 生態環境部「接棒」美麗中國建設
    在他看來,這樣的變化,與此前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十九大報告中關於美麗中國建設的路徑一脈相承。王金南說,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已經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一併成為政府的職能,這背後的深意是國家層面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在過去,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能往往被包括在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中,並不單列。
  • 河北:保護和修復張承地區草原生態
    為實現這一目標,河北省出臺了《關於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關於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意見》《張家口市壩上地區退耕種草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推進張承地區草原保護及修復。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為了治理環境問題,需要找到一條既能實現現代化又能保護環境的綠色發展之路,而美麗中國的提出正是基於這一深層次的考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豐富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即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高度,提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凸顯了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
  • ...毫不放鬆抓好草原生態保護 讓大草原不再遭受創傷永葆美麗容顏
    ,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好草原生態,讓內蒙古大草原不再遭受創傷、永葆美麗容顏。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袁永紅 攝夏至剛過,草原上普降喜雨,碧草連天。石泰峰沿途考察西烏旗、東烏旗草原生態,深入烏拉蓋牧場布林分場、哈拉蓋圖農牧場兵團小鎮和霍林郭勒市觀音山等地,詳細了解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旅遊業發展等情況。
  • ...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極端重要性 加強草原河湖溼地及野生動植物保護
    8月17日至19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通遼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調研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看望邊防哨所官兵。8月17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通遼霍林郭勒市軍馬場生態保護區聽取相關情況匯報,詳細了解草原生態保護情況。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韓卿立 攝8月19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來到阿爾山市大興安嶺及周邊地區已墾林地退耕還林項目區了解項目進展。
  • 草原保護丨豐富而多樣的中國草原
    我國草原地廣物博,各類草地資源極其豐富,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草原保護建設所使用的許多鄉土草種,就來自草原植物資源。 盧欣石介紹說,在我國荒漠化治理過程中使用的檸條,是草原上分布的一種錦雞兒屬小灌木,堪稱我國沙化草原治理的「生態衛士」。檸條還被引進到美國,由此擔負起草原種質資源國際交流的使命。
  • 實施「生態珠峰」戰略 建設美麗日喀則
    原標題:實施「生態珠峰」戰略 建設美麗日喀則  建設美麗西藏的號角已經吹響,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已經成為發展的共識,日喀則作為生態安全屏障前沿區,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的現實意蘊,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的精神,通過「生態珠峰」戰略的實施,為美麗西藏和美麗日喀則建設注入生機和活力。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河北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要求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我們黨深刻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 民盟中央:草原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編者按:近年來,草原旅遊日漸升溫,這對草原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然而,伴隨著草原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問題也漸次出現,民盟中央提案建議草原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近年來,草原旅遊日漸升溫,這對草原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 ...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漁都」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座談...
    近幾年來,駐馬店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五大發展理念統籌可持續發展。「中國漁都」項目選址在駐馬店,是因為它既有歷史文化的積澱,又具有中心作用、樞紐作用和示範帶動作用。駐馬店站在生態保護的政治高度上,像愛護生命一樣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經濟環境的同步發展。
  • 奮力推動東方花園美麗羅平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提出的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要求,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雲南建成中國最美的省份」。羅平縣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真正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把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於縣域治理的方方面面,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實現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友好型的跨越發展。
  • 秀美臨夏醉人心 ——臨夏州草原生態保護發展現狀綜述
    近年來,臨夏州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草原保護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中謀劃,從草原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持續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全面開展草原生態監測、進一步規範草原承包至2019年全州累計完成草原減畜726個羊單位,草畜達到動態平衡。通過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實,農牧民保護草原意識明顯增強,主動減畜實現草畜平衡積極性顯著提高,有力推動了草原文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了草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對於鞏固和擴大草原生態治理成果、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草原生態惡化得到遏制 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圖)
    我國草原具有「四區疊加」的特點,需要持續加力保護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滿眼綠色、生機盎然的草原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溼地是『地球之腎』,草原就是『地球皮膚』。草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之一。」
  • 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張聿修 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8月4日電(張聿修)4日上午,記者從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內蒙古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全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中辦國辦:全面推行林長制 加強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保護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為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現就全面推行林長制提出以下意見。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 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開工建設
    11月17日,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暨旅遊示範基地開工。該項目規劃新建毛烏素智慧生態空間和生態大數據平臺,是集沙地草原生態治理歷程展示、生態文旅與生態大數據平臺於一體的綜合性示範項目。  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裡,烏審旗位於沙地腹地。60多年來,烏審人走出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綠色治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