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2020-12-14 光明日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段著名的詩句裡,呈現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生動圖景。

呼倫貝爾草原、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的12%,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欠帳較多,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1. 無法替代的生態功能

藍天,白雲,青山,碧水。莫爾格勒河在無垠的呼倫貝爾草原九曲迴腸地轉了無數道彎,滋潤著風光秀美的牧場。

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餘公裡,覆蓋著2/5的國土面積,精心呵護著中華大地,保護著我們的生存環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介紹,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是耕地面積的2.91倍、森林面積的1.89倍,是耕地與森林面積之和的1.15倍。

草原也是我國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遼河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水源和「水塔」。黃河水量的80%,長江水量的30%,東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

草原是地球的「皮膚」。如今,草原早已不僅僅是用於放牧,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

「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草原承擔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劉加文說。

劉加文分析,研究表明,草原的防沙作用明顯。當植被蓋度為30%~50%時,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地面輸沙量僅相當於流沙地段的1%;蓋度60%的草原,其每年斷面上通過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的4.5%。在相同條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以上;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衝刷量減少77%。「草原的這些重要生態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更是無法替代的。」劉加文說。

2. 依然嚴峻的生態形勢

草原具有「四區疊加」的特點,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又大多位於邊疆地區,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僅中央財政投入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資金就超過1000億元,在13個省(區)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已墾草原治理等項目,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草原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據監測,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65億噸,較上年增加2.53%;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連續7年超過10億噸,實現穩中有增。

儘管我國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草原生態保護與牧區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推進草畜平衡、實現草原合理利用的關鍵措施與牧民增收的矛盾還有待破解。草原違法徵佔用、家畜超載過牧等現象還非常普遍。一些地方徵佔用草原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草原被不斷蠶食,面積萎縮。草原退化、沙化、石漠化等問題還依然存在。

「草原具有生態生產雙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主任李偉方說,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保護欠帳較多,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草原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3. 重草愛草 維護草原生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增加了一個草字,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體現了深刻的大生態觀。」李偉方說。

劉加文指出,當前,我們已進入文明發展的新時代,要大力宣傳草的重要功能與作用,積極倡導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草原,像重視種樹一樣重視種草,唱響重草愛草的時代旋律。

為保護好草原生態,2011年以來,我國在內蒙古、西藏、新疆等13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牧民開展草原禁牧、實施草畜平衡措施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8年來,國家累計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1326億元。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調動了廣大草原地區農牧民自覺保護草原、維護草原生態安全的積極性,也顯著增加了收入,實現了減畜不減收目標。

專家認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有著重要意義,可以更合理地平衡保護者與受益者的利益,讓保護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註解。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列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資金投入仍以政府為主,參與主體單一、社會參與度不高,且缺乏市場化的運行機制,補獎資金以及相關資源的時空配置靈活度不夠,補獎政策的巨大效能尚未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劉加文說。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建議,草原大省和典型代表區,應積極探索並嘗試市場化、多元化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為下一步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設計和完善提供更為高效的模式樣板。

(本報記者 李慧)

相關焦點

  • 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 ——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段著名的詩句裡,呈現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生動圖景。 呼倫貝爾草原、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的12%,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欠帳較多,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 中國草原生態惡化得到遏制 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圖)
    王冠聰攝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佔國土總面積的41.7%  「地球皮膚」需要用心呵護(綠色焦點·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③)  本報記者 常 欽  草原有「地球皮膚」之稱。在我國,草原與森林、農田共同構築起內陸綠色生態空間。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草原承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被譽為「地球皮膚」。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世界第一。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具有地域分布廣、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獨特等特點。
  • 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要合理利用水資源
    中國綠色時報1月6日報導 (記者 李娜 王辰)我國天然草原大部分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如何科學認識和有效利用草原水資源為草原生態修復和草地保護服務?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蘇德榮教授。
  • 中辦國辦:全面推行林長制 加強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保護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為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現就全面推行林長制提出以下意見。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 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2020-08-04 04:31: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從全面退化到總體改善,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帶薪休假」,草場又綠了!(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2))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 浩 常 欽七月的瑪曲草原美得醉人。
  • 河北:保護和修復張承地區草原生態
    河北省草原資源豐富,全省草原面積4266萬畝,其中張承地區3358.4萬畝,佔全省草原面積的78.7%。張承地區既是京津冀地區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及上遊地段,也是北部風沙南侵的必經之地。 近年來,河北省大力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如今的張家口和承德草原生機勃勃,為京津築起堅強的生態屏障。
  • 未來十五年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公布
    例如,在東北森林帶,長期高強度的森林資源採伐和農業開墾,導致森林、溼地等原生生態系統退化,溼地面積減少50%以上。在長江重點生態區,礦產開發對生態破壞較為嚴重,長江上遊受威脅魚類種類佔全國受威脅魚類總數的40%。「全國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態退化導致的損害風險增加,生態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雲說。
  • 實現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經濟發展雙贏
    內蒙古生態安全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保護好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環境,是各族幹部群眾的重大責任。
  • 說說佔我國國土面積百分之40的草原生態系統
    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廣義的草原包括在較乾旱條件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狹義的草原則只包括溫帶草原。因為熱帶草原上有著相當多而廣泛的樹木。
  • 森林、草原、海洋、耕地……國辦發文,這些領域要實現生態保護補償...
    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了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七大領域的重點任務,國務院客戶端為你梳理——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是什麼?
  •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專業委員會成立暨學術交流...
    11月27日,由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專業委員會成立暨學術交流大會在呼和浩特舉行。26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140多位草原生態修復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謀草原新發展。
  • 呵護地球皮膚,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軍
    眾所周知,土壤猶如地球的皮膚,這裡可謂微生物的「大本營」,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數以億計、種類數以萬計,細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態的生存方式與人類共生。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人類活動的頻繁幹擾,土壤面臨多重壓力,導致其生物多樣性日益受到威脅。
  •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強化溼地保護與修復——訪國家林業和草原...
    我們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與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溼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把溼地頂層制度設計和基層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剝絲抽繭,分類聚焦,形成總體工作思路和重點目標任務,全方位推進溼地保護管理工作。  二是注重工作措施的落地見效。
  • ...毫不放鬆抓好草原生態保護 讓大草原不再遭受創傷永葆美麗容顏
    正北方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曉冬)6月22日至2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深入西烏珠穆沁旗、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管理區和霍林郭勒市調研草原生態保護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工作,督導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匯聚呵護地球家園的更大合力
    國際社會理應凝聚更多共識、形成更大合力,抓緊行動,從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動力,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書寫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加強全球環境治理具有不容忽視的迫切性,推動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 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張聿修 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8月4日電(張聿修)4日上午,記者從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內蒙古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全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湖南:保護修復永葆草原生態之美
    >郴州仰天湖草場,近距離感受草原的生態之美,倡導全社會重視草的作用,認識草的功能,保護好湖南的草原資源。南山牧場副場長吳均洋介紹說,牧場已整體劃入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目前正在實施南山草甸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這是南山國家公園試點項目之一,將有力地保護草山。近年來,牧場採取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草山開發改良、道路邊坡修復、草原監控設施和噴灌設施安裝等措施,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黃金牧場位於邵陽市新寧縣,平均海拔1460米的高山草甸上綠波蕩漾。
  • 擴大森林資源數量提升質量 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
    我國林業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功能的任務依然十分迫切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林業建設,站在歷史和戰略的高度,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確立了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中的基礎地位和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林業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
  • 草原保護丨中國的南方草原
    草原是生長草本植物為主體的廣大土地,是人類放牧生產、經營利用、文化生活和保護環境、改造自然的重要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從法律層面定義了草原,即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 在我國南方,集中連片規模8萬畝以上的草地約2000餘塊,約3億畝,而且水土光熱條件好,與紐西蘭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