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漁都」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座談...

2020-12-24 農視網

近日,由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發起的「中國漁都」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王健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尹偉倫,河南省軍區原司令員盧長健,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黨委書記、秘書長季林,駐馬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漁都」常務副指揮長戚存傑,駐馬店市人大副主任、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開元資本董事長、「中國漁都」顧問陸躍平、河南省漁業協會會長馬留功等出席座談會,為項目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搶抓鄉村振興及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歷史機遇,駐馬店市委、市政府與汝南縣委、縣政府堅持多規融合,科學布局,積極擘畫,紮實推進,將打造一張「中國漁都」城市新名片。「中國漁都」位於汝南縣城湖濱新區和縣產業集聚區的交匯處、美麗的宿鴨湖畔,地處淮河流域,距駐馬店市區20公裡,規劃總面積12平方公裡,是以漁生態、漁產業、漁文化、漁社會為脈絡的中國漁業特色小鎮。

駐馬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戚存傑講到,「中國漁都」項目以宿鴨湖大湖區規劃建設為抓手,打造宿鴨湖環湖生態經濟帶核心區、精準扶貧示範區、中國鄉村振興先導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區,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中部崛起的戰略規劃、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以漁業產業鏈為抓手,以做大做強漁業科技為核心,以打造國際漁業產業合作戰略高地為目標,來提高中國漁都在漁產業方面的話語權,要樹牢綠色發展的理念,突出人與自然和諧,更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他還說道,「中國漁都」項目堅持以縣域高質量發展標準建設,要緊緊依託宿鴨湖這個亞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庫,藉助長期以來形成的水產養殖基地,以水產的研發、加工、貿易為主導產業,以漁產業為主,多產業聯動,提高科技研發能力、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會上彭賓昌主任介紹到,「古城、名寺、水生態」是汝南的城市特質,汝南旅遊資源豐富,以「湖、寺、山、情、城」著稱,這裡的「湖」指的就是亞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宿鴨湖。「十三五」以來,汝南縣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等各項工作,按照「兩城兩基地」的規劃,是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蔬菜生產大縣、全國油料生產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努力打造「文化旅遊名城」、「湖濱生態新城」。

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黨委書記季林介紹說,駐馬店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森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宿鴨湖是亞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也是一個英雄的湖,75.8大洪水時,曾挽救了300萬人的生命。近幾年來,駐馬店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五大發展理念統籌可持續發展。「中國漁都」項目選址在駐馬店,是因為它既有歷史文化的積澱,又具有中心作用、樞紐作用和示範帶動作用。駐馬店站在生態保護的政治高度上,像愛護生命一樣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經濟環境的同步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尹偉倫從生態城市建設角度深度剖析了「中國漁都」項目的可行性。他表示,該項目所在地區優勢明顯,項目規劃詳細、空間布局合理,前景看好。他強調說,宿鴨湖是1958年在毛主席「把淮河治理好」的指導思想下修建的。今天,「中國漁都」建在宿鴨湖畔,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對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漁都」項目應立足淮河,眼望黃河與長江,定位為環境友好型、高端科技型。憑藉堅強有力的科學隊伍、高科技技術支撐和具有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中國漁都」未來可期,更有希望引領長江、黃河的淡水魚產業。他還談到,「中國漁都」建設處於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整個設計是高質量的,與中央的「三起來」戰略部署相吻合,特別強調生態友好及高質量發展,另外,除了產業強勢外,可以激發體制活力,構建統籌發展格局,能夠在資源發展旅遊的基礎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人類可持續的事業。

王健會長在聽取各方意見後強調指出:

「中國漁都」之所以建在駐馬店,是因為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兩山理論」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堅持把生態保護與治理放在首位;是因為經過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人的艱苦奮鬥,農村水漁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是因為全市上下有一支敢擔當、能作為,精氣神十足的幹部隊伍;是因為有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重視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能把「中國漁都」推向國家戰略層面,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重點工程。淮河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積極推進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淮河意義重大。「中國漁都」建成後,必將對淮河經濟帶建設具有積極的示範意義。

相關焦點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建設美麗中國——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14))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34)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關於...
    認真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
    我們要把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體學習、一體領會、一體貫徹,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讓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優美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 第三屆生態中國論壇舉行 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東方網東方財經3月30日消息:「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系列活動-2013第三屆生態中國論壇今天在上海舉行。該論壇由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主辦,上海中傳公關承辦。論壇涵蓋地產、汽車、零售百貨、服裝、化妝品、金融等多個領域。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認為,「根本大計」這一提法,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地位的新宣示,推動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認知發生歷史性變化。  這次大會進一步明確了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美麗中國」建設藍圖: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 【生態文明@溼地】築牢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為進一步夯實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基礎給出了發力的方向和路徑。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
    環境保護工作成為基本國策,綠化祖國、可持續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兩型社會建設、科學發展等制度安排相繼推出,環境保護法律和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和成熟,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 書寫建設美麗中國的壯麗篇章 ——「繁榮生態文學 共建美麗中國...
    他們豪情滿懷,暢談己見——談波瀾壯闊的生態文明建設,他們心潮澎湃,倍感振奮;談生機勃勃的生態文學創作,他們勇於擔當,義不容辭;談砥礪奮進助推生態文化,他們建言獻策,字字珠璣。熱烈的氛圍中,與會者期盼與生態環境部門攜手,探索生態文化建設路徑與方式,以文藝創作傳播綠色價值觀念,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美麗中國建設。
  • 建設生態文明申論範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制度和文化優勢
    這是一篇建設生態文明申論範文,該範文指出: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非常善於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應對環保課題,堅持以法治推進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建設,展現出獨具魅力的制度優勢。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目標的提出,不僅寄予了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規律的深刻認識、對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豐富理解。建設美麗中國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突出了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 深圳鹽田區:加快建設可持續發展美麗濱海城區
    近年來,鹽田區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產業興鹽」戰略,加快建立以高端航運服務、生命健康、人工智慧、航運與科技金融為重點和總部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如今已走出一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 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最後總結了中國15年來在可持續能力建設中7個方面的成就。 中國共產黨第16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強調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增長方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都離不開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和培育。
  • 全球變綠的中國貢獻——代表委員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代表委員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記者董峻、王博、宋曉東、張志龍  2018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和國土綠化建設力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3年至2018年,全國完成造林0.4億公頃,森林面積達2.15億公頃;  國家儲備林制度初步建立,建設和劃定國家儲備林318萬公頃;  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勢頭得到遏制
  • 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生態美麗新襄陽
    先後獲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創新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等殊榮。水淨、崗潤、城綠、洲美」相融合的生態宜居濱江城市建設,逐步實現「清水入漢江、秀水韻襄陽、甘水潤崗地、活水繞古城」的美好願景,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  綠色是「底色」,是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錢易院士一行來宜調研 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囊
    本網訊(記者嶽黎、通訊員張青)5月8日,清華大學錢易院士一行來宜,就「湖北省域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考察調研宜昌市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質量發展情況,並就宜昌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等內容進行座談交流。
  • 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更加突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抓手,加強體系建設和制度創新,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對海洋治理現代化和海洋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近海及海岸帶的海洋生態系統為國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多種重要資源。
  • 方世南:美麗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有助於更加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價值取向,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建設美麗中國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生態權益的根本保障。
  • 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年多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