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護丨豐富而多樣的中國草原

2020-12-1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林草新聞 ,作者張一諾 李娜 王辰

林草新聞

聚焦草原草業 關注林草融合

中國的草原與草業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我國草地學家、遺傳育種學家、北京林業大學草地資源與生態研究中心主任盧欣石教授進行了專訪。

我國草地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特殊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40%,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我國南方還有一部分草地,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華南丘陵山地等地帶,這部分草地屬於次生草地。北方天然草原和南方次生草地,都是我國寶貴的草地資源。

草地資源包括草地環境擁有的水熱資源、動植物資源、土壤資源以及風能、生物質能源、化學能源等。我國草原地廣物博,各類草地資源極其豐富,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草原保護建設所使用的許多鄉土草種,就來自草原植物資源。

盧欣石介紹說,在我國荒漠化治理過程中使用的檸條,是草原上分布的一種錦雞兒屬小灌木,堪稱我國沙化草原治理的「生態衛士」。檸條還被引進到美國,由此擔負起草原種質資源國際交流的使命。

「另一典型是我國現在廣泛種植的優良牧草——紫花苜蓿。」盧欣石說,「紫花苜蓿是2000多年前張騫通西域時引進的一種優良牧草。我國也有野生種,其分布在新疆天山和阿勒泰山一帶。我國利用紫花苜蓿和黃花苜蓿的種質資源,培育出許多優良新品種,具有更好的耐寒性和適應性。『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就是通過種植加工優質苜蓿草,為奶牛提供優質草產品,確保牛奶質量安全。項目已經執行8年,我國當前的牛奶質量已經進入歷史最好時期。」盧欣石說。

儘快啟動第二次全國草地資源統一調查

20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過一次全國草地資源統一調查。盧欣石認為,「此次調查基本查清了我國的草原面積、類型和分布等情況,是我們研究草原的重要基礎。」

但是,這次調查距今已過去40多年,中國草原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草原被開墾成農田,有的草原被工程建設佔用,有的發展為新興城鎮。「草原面積在縮小。」盧欣石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集中科技力量對全國草地資源進行二次統一調查,這是一項重要而急迫的工作。特別是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建後,草原管理職能進一步明確,希望林草部門儘快啟動第二次全國統一調查。」盧欣石說。

北方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三江源、東北三江以及新疆一些河流大都發源於草原地帶,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源補給區。

草原大多分布在我國乾旱荒漠區,是我國主要沙塵源地,也是防風固沙的關鍵區域。

草原還是一個大 「碳庫」。「從最近我們承擔的一個內蒙古碳匯經濟學研究項目的初步結果來看,內蒙古草原總地上生物量可儲存約2900萬噸碳素,地下生物量大約儲存碳素2.6億噸,地下土壤有機碳庫44.5億噸。」盧欣石說。

草原的生物多樣性功能也非常重要。我國是世界上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除動植物遺傳資源外,還具有生物特異性。「在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就保存了珍貴而有價值的一些遺傳基因。」盧欣石說。

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居世界前列

盧欣石介紹說:「從2000年到2019年,國家在草原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投入2000多億元。尤其是2010年-2019年,國家在草原生態建設上的投資達1600億元,是2000年到2009年這前10年的3倍多。」

這些投資主要用於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等,主要進行草原圍欄封育、減畜舍飼、草畜平衡、暖棚建設等。「尤其是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力度和效果十分明顯,對進一步提高牧民保護草原的自覺性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力度,從全球來看,都處於前列。

草原文化豐富了中國文化

草原文化是草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從古猿到現代人的進化都是在草原上完成的。在草原上,人類學會站立起來瞭望天敵、捕捉小動物,從草食動物變為雜食動物並通過攝取動物蛋白質不斷促進大腦發育……盧欣石說:「如果沒有草原,人類祖先現在還生活在森林裡。因此,我認為,草原文化的核心是草原為人類的進化提供了平臺。而且也因為有了草原,才有了古人猿的採獵,以及後來的畜牧業和農業,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過程。」

另一方面,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的敬畏意識、家園意識、合作意識、交流開放意識等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中國文化的文明內涵和生態價值。

盧欣石說,人類在傳承草原遊牧文化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對草原和大自然不能簡單地「敬而畏之」,還要進一步「敬而為之」。在傳承草原族群的家園意識的同時,發展升華為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當前,面對國際多邊合作的需求,我們還要發揚光大古絲綢之路的對外開放意識。因為正是這種開放,促進了農耕區和草原區的交融,中國草原區和歐洲草原區的交融,漢文化和歐洲文化、中亞文化的交融……

草業實際上是我國創新的一個名詞

草業實際上是我國創新的一個名詞。盧欣石告訴記者,當年,任繼周、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提出要用現代系統論的觀點看待草原進行物質生產的過程。於是,草業成為獨立的一業,既不依附於畜牧業,也不是單純的草原放牧業。在國外,草業屬於農業的一部分,被稱為「草地農業」。

「我認為『草業』的提出,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項貢獻。」盧欣石認為,天然草原的放牧業是最基本的草產業。除此之外,草業還包括飼草生產加工產業、草種業、草業機械設備、生態文化產業、精深加工業、電子商務服務業以及我國特有的生態修復產業。以上這些共同構成了我國草產業的基本成分,值得我們在未來深入研究。

圍繞現階段業內較為關注的草種業、草業機械設備和生態修復產業,盧欣石說,草種業需要人們不斷培育新品種,提高草業生產力,利用好野生種質資源。目前,我國在生態建設中所用的草種多是已經馴化的牧草草種,野生原生草種被馴化的很少,更難以大面積繁殖,這離生態建設的需求還很遠。

產業化生產離不開草業機械設備。盧欣石說,草原機械設備產業是非常年輕的產業。這一產業想要得到大的進步,必須有優秀的設計師和實力強大的製造工廠。草原機械設備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是草業發展中的一個短板。

生態修復產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所特有的一個產業。盧欣石說,包括草原生態修復在內的生態工程建設大都是政府投資,計劃式運營。如何轉變投資機制實現市場化運作,是當前產業創新的一個聚焦點。生態修復公司獲得生態修復工程的P2P、PPP等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希望國家大膽創新相關機制,讓企業積極參與,讓政府更好地發揮指導監管作用。」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張一諾 李娜 王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草原保護丨豐富而多樣的中國草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草原保護丨豐富而多樣的中國草原
    中國的草原與草業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我國草地學家、遺傳育種學家、北京林業大學草地資源與生態研究中心主任盧欣石教授進行了專訪。我國草原地廣物博,各類草地資源極其豐富,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草原保護建設所使用的許多鄉土草種,就來自草原植物資源。 盧欣石介紹說,在我國荒漠化治理過程中使用的檸條,是草原上分布的一種錦雞兒屬小灌木,堪稱我國沙化草原治理的「生態衛士」。檸條還被引進到美國,由此擔負起草原種質資源國際交流的使命。
  • 草原保護丨中國的南方草原
    與四川一樣,湖南也有兩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桑植南灘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和燕子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雖然面積小,沒有北方草原遼闊,但類型多樣,湖南省共有暖性灌草叢、熱性灌草叢、低地草甸、山地草甸4類,有南方草原特有的靈秀。湖南各市州均有草原分布:郴州仰天湖草原、湘西八面山草原、張家界南灘草原、邵陽黃荊嶺草原、汝城白雲仙草原、衡陽老山草原、永州韭菜嶺草原、懷化黃沙崗草原、株洲五門草原等。
  • 中國的南方草原
    據2018年草地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湖南省草原面積1750.38萬畝,是我國南方草原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與四川一樣,湖南也有兩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桑植南灘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和燕子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雖然面積小,沒有北方草原遼闊,但類型多樣,湖南省共有暖性灌草叢、熱性灌草叢、低地草甸、山地草甸4類,有南方草原特有的靈秀。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保護工程持續推進
    珍貴壁畫蘊含草原佛教「密碼」被學術界稱為「草原敦煌」的阿爾寨石窟遺址位於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境內,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坐落在低緩丘陵地貌中一座孤立突起的平頂紅砂巖小山上,俗稱「百眼窯」。
  • 中國最大的草原是哪個草原 中國第一大草原叫什麼
    中國美麗的大草原非常多,特別是內蒙古一代的草原非常多,而且草原風光也非常迷人,那你知道中國最大的草原是哪個草原嗎?好奇的朋友就看看下面小編的介紹,馬上就來告訴你中國第一大草原叫什麼。
  • 草原上的中國,到底有多美?
    烏蘭察布草原,鮮花遍野,是中國地貌最獨特、景觀最豐富的大草原;而被黃河環抱的鄂爾多斯草原,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和沙地,風與沙的交織,勾勒出雄渾奇妙的塞外景象。除此之外,草原飲食的推廣,也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豐富多樣的奶製品,肉中驕子牛肉乾,鮮、鹹、香、補的涮羊肉,是不少饕客都無法割捨的美食盛宴。
  • 草原保護|內蒙古:敕勒川草原釋放綠色發展新動力
    這是古代《敕勒歌》對敕勒川草原壯美景象的描述。敕勒川,蒙古語意為「青色的草原」。敕勒川草原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區東北部,背靠大青山,地處陰山山脈中段地區,總面積超過2萬畝。這裡是距離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被當地人稱為青城的「後花園」。歷史上,敕勒川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生物多樣且豐富。但由於人為破壞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植被衰退,變成砂石大坑、黃土漫天之地。
  • 中國草原之美
    可可西裡的草原聖湖趙大督攝        西藏那曲高寒草原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藏北草原是大自然的獨創,有著獨特魅力的自然風光和草原雪域風光,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更是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 草原生態文化如何傳承
    身著傳統服飾的蒙古族姑娘 草原生態文化是指在草原文化中古老而又鮮活的,以崇尚自然、熱愛自然、感恩自然和保護自然為主的意識和行為習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原生態文化隱含於草原文化的多層面,其表現形式多樣,文化內容豐富。 草原生態文化的傳統表現是自然崇拜,多樣的自然神靈及其祭祀是其主要內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神崇拜。在興安嶺密林中,人們會常常看到在一棵大樹的根部,有一張樹皮被剝掉後畫出來的人臉,這便是獵人日常祭拜的山神。獵人打獵出發前祭拜山神是祈禱山神保佑,打獵歸來後祭拜山神則是感謝山神的恩賜。
  • 講好草原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草原
    圖丨海倫納由蒙古族作家海倫納創作的長篇小說《青色蒙古》近日獲得了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長篇小說獎海倫納說通過雙語創作講好草原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草原一直是他的心願《青色蒙古》是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作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以草原近百年的滄桑歷史為背景,講述了科爾沁草原上「潮爾沁」世家孟克巴圖一家人的故事。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草原承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被譽為「地球皮膚」。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世界第一。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具有地域分布廣、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獨特等特點。
  • 認識草原愛護草原 全面發揮草原的功能
    欣聞《中國綠色時報》成立草原編輯部,令我這位從事草原工作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工作者備受鼓舞。藉此機會,向為此作出辛勤奉獻的同志們致以熱烈祝賀!相信《中國綠色時報》草原版將成為草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中央和國家林草局的政策、要求從這裡發布出去,各地的經驗、做法和問題從這裡反映上來;這裡也將成為普及草原科技知識的大課堂,草原管理、利用與保護的理念、技術將從這裡傳向廣袤的草原、牧區、林區和農村,實踐中的先進做法也將在這裡得到交流;這裡還將成為宣傳草原領域重要進展的主陣地,重大科技成果將在這裡發布、優秀人才的事跡將在這裡頌揚,重大事件將在這裡介紹並保存傳世
  • 生物多樣性減少、草原退化 竟是草原保護項目導致的
    生物多樣性減少、草原退化部分草原保護項目竟變「生態殺手」草原修復治理須嚴格遵循生態規律記者近期在內蒙古部分牧區調研時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國家草原補獎政策和地區性休牧等保護措施的實施,內蒙古草原生態整體惡化趨勢逐步減緩,然而一些高產飼料地、草原沙地治理、網圍欄建設項目等本以保護為目的的行為,卻加劇了草原地區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了部分地方草原退化。
  • 森林草原保護建設25問
    答: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據森林法,按相關規定製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林保規劃的疏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和其他林業輔助用地統稱為林業用地。法律規定該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並實施,國家依據本規划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督察。 2.我旗現在執行的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是怎麼制定的?
  • 【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內蒙古音樂創作與發展研討會...
    8月16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的重要內容,2020內蒙古音樂創作與發展研討會在呼和浩特開幕。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國內頂級音樂專家學者和多年為內蒙古音樂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青年才俊匯聚一堂,共商內蒙古音樂創作與創新發展大計。
  • 看展館丨新發現!烏審旗有一個「草原革命歌曲展廳」!
    看展館丨新發現!烏審旗有一個「草原革命歌曲展廳」!左右滑動查看草原革命歌曲展廳是音樂寶庫也是歷史檔案走進烏審旗博物館草原革命歌曲展廳3萬多首草原革命歌曲檔案
  • 中國的南方草原
    據2018年草地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湖南省草原面積1750.38萬畝,是我國南方草原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與四川一樣,湖南也有兩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桑植南灘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和燕子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雖然面積小,沒有北方草原遼闊,但類型多樣,湖南省共有暖性灌草叢、熱性灌草叢、低地草甸、山地草甸4類,有南方草原特有的靈秀。
  • 錫林郭勒草原與呼倫貝爾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 (供圖:中國網草原頻道 攝影:鄭思林 )錫林郭勒草原與呼倫貝爾草原被認為是我國天然草原面積最廣闊、質量最佳的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西向東分布著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具有乾燥、寒冷、風大的氣候特點。錫林郭勒草原區植被類型多樣,野生牧草種類豐富。
  • 草原民族豐富的精神世界 | 再現人類最古老的薩滿信仰
    自然信仰並不是支撐草原民族的唯一動力,他們不僅希望在自然界存活下去,更希望擁有可以令自己驕傲的生存歷史。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公元前四千紀末至前二千紀末,草原畜牧人群自南烏拉爾向以薩彥—阿爾泰為中心的南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數次遷徙。那麼,東亞與草原之間是否存在交流?在哪些方面及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這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王鵬的文章以歐亞草原為背景,構建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框架,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中國的青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