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從「生態佳」向「生態+」轉變

2020-12-12 青海省人民政府

  近年來,祁連縣堅持用新發展理念指引祁連綠色發展,以「五四戰略」為抓手,以生態為基礎構築綠色發展新高地,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原則,通過「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生態+精準扶貧」的「生態+」模式打造發展大格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2017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60元。

  生態+畜牧業,實現畜牧產業「提檔增速」。以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啟動實施了智慧畜牧業,組建合作社165家,登記註冊家庭牧場53家。培育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州級5家,研發並認證祁連有機犛牛、藏羊系列產品44種,「三品一標」農畜產品認證17件,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誌認證產品12件。「祁連藏羊」「祁連犛牛」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並順利通過了國家綠色、有機產品再認證,在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斬獲「三連冠」。

  生態+旅遊業,實現旅遊產業「一路高歌」。圍繞「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戰略布局,積極推進全域旅遊。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發展總規及卓爾山旅遊景區修建性詳規通過了省級評審。實施投資793萬元的經濟型野生動物麝、梅花鹿馴養繁殖等項目,積極發展生態遊、花卉、苗木等林下產業,增加農牧民綠色收益。依託祁連山草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旅遊資源、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和神奇的自然稟賦,結合八寶、卓爾山、天橋山、冰溝、峨堡等景區景點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2017年旅遊接待遊客數首次突破2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7.3億元,人均消費達到364元。

  生態+精準扶貧,實現民生福祉均衡共享。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祁連縣始終堅持民生改善與生態治理並重,創新思維,科學決策,大膽實踐,實現了生態治理與群眾生產生活雙贏。近年來,累計安排精準扶貧生態公益性草原林業管護員1207人,戶均增收1.74萬元。落實新增天保二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草原生態獎補資金,以「美麗草原」助推「美麗祁連、幸福祁連」建設,逐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奏響綠色富民曲。(楊春麗 滕繼倫)

相關焦點

  • 祁連豐富文化內涵發展生態旅遊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祁連縣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把旅遊業作為重要產業來發展,深入挖掘旅遊文化內涵,努力改善景區生態環境,不斷提升旅遊綜合服務能力,精心打造集生態、環保、文化為一體的旅遊景區。祁連素有「山之宗、水之源」的美譽,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神話故土,旅遊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 #民族團結黨旗紅#【生態淨土 大美祁連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優先發展】
    祁連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是中國境內主要山脈之一。進入9月,祁連山秋意漸濃,雪山草甸,牛羊成群,9月19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感受祁連山區的美麗風景和動人故事。
  • 生態觀察:祁連,那一座座連綿的雪山(上篇)
    祁連山,古屬雍州,公元前221年以前為大、小月氏國駐牧、後被匈奴佔領,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蹤居延,至祁連」,大敗匈奴,至此祁連山及河西走廊開始納入漢王朝的版圖。  國慶節長假之後的第3天,記者沿著天峻縣布哈河北上,經陽康鄉進入疏勒河流域.發源於疏勒南山沙果林那木吉木嶺古夏日崗山北麓的疏勒河,向北靜靜流淌,經蘇裡、尕河兩鄉,在花兒地卜羅溝流入甘肅省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甘肅省境內這條河也稱昌馬河,是這個保護區內最大的一條河。  疏勒河在天峻縣境內綿延222公裡,流域面積佔全縣面積的29.99%。
  • 祁連縣生態畜牧業「蝶變升級」
    青海新聞網訊近年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圍繞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重點縣的總體部署,以設施農業和設施畜牧業為引領,以集約經營,增加產品附加值為核心,把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高原生態農牧業作為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堅持以草定畜、畜種改良、提高科技含量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進一步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
  • 青海祁連:百名媒體記者探索祁連山生態體驗特色路
    李江寧攝中新網青海祁連9月8日電(李江寧)8日下午,祁連山國家公園百名記者青海行系列活動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正式啟動。祁連山同時孕育了豐富的冰川、河流、溼地等資源,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產流地,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世界高寒種質資源庫和野生動物遷徙的重要廊道。
  • 青海祁連:百名媒體記者探索祁連山生態體驗特色路
    李江寧攝中新網青海祁連9月8日電(李江寧)8日下午,祁連山國家公園百名記者青海行系列活動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正式啟動。祁連山同時孕育了豐富的冰川、河流、溼地等資源,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產流地,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世界高寒種質資源庫和野生動物遷徙的重要廊道。同時祁連山還是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分布區。對中國西部生態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中國溼島」。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2000年至2019年,全國有80.6%的區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有93%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同時,植樹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植被生態質量向好發展。2000年至2019年我國北方地區易起沙塵指數變化趨勢率可見,我國北方地區高度和極易起沙塵的土地正逐漸向中度、輕度和不易起沙塵過渡,植被防風固沙生態功能顯著提升。
  • 「文藝天地」玉門市文聯組織開展「美麗玉門祁連生態」採風活動
    為進一步激發會員們的創作熱情,玉門市文聯組織所屬各文藝家協會34名文藝家開展「美麗玉門、祁連生態」採風活動,深入挖掘玉門境內祁連腹地的原生態自然文化,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藝家們直抵玉門魔山公園,穿過祁連腹地的悠長峽谷
  • 祁連黑河源溼地已成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資料圖)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中新網西寧12月19日電 (孫睿 姬海娟 蘇淑蘭)青海省氣象科研所19日披露,通過日前召開的「氣候變化與青海高寒溼地保護學術交流研討會」,與會專家表示,祁連黑河源溼地已成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 【海北州】祁連藏羊種羊培育中心帶動生態畜牧業發展
    3月30日,記者在位於祁連縣阿柔鄉的祁連藏羊種羊培育中心採訪時,該中心主任扎西塔開心地介紹道。培育中心不僅優化了畜種結構,給群眾帶來了明顯經濟效益,而且有效帶動了全縣生態畜牧業發展。  為把祁連白藏羊這一品牌做大做強,從2007年開始,祁連縣把白藏羊本品種選育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提出了「打造藏羊特色品牌,發展特色畜牧業」的重大決策,累計投資170餘萬元,在阿柔鄉啟動實施祁連藏羊種羊培育中心,並抽調4名職工成立專門機構,解決工作經費,承擔白藏羊選育科研、推廣的重任,嘗試性的開展白藏羊鮮精採配、細管凍精授配、藏羊胚胎移植等育種技術。
  • 雲上祁連——暢享天境神韻
    ,強化思想認識,準確分析現狀,群策群力抓環保,精準施策促生態,打好生態與發展的「組合拳」,「美麗祁連、幸福祁連」全域旅遊建設初顯成效。自2016年起,祁連縣委縣政府全面開啟全域旅遊發展新徵程,積極構建產業圍繞旅遊轉、產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功能圍繞旅遊配、民生圍繞旅遊興的發展大格局,助推旅遊發展由景點旅遊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由小旅遊向大旅遊格局轉變,走出了一條符合祁連實際、具有祁連特色的全域旅遊發展之路。今年9月,祁連縣也成為經文化和旅遊部驗收認定並通過公示的青海省首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 12月18日 「尋鮮原產地 走進祁連——冬季篇」
    11月29日——12月5日,佳七有約融媒體中心攝製組入駐「天境祁連」—青海省祁連縣,開展為期7天的「尋鮮原產地走進祁連—冬季篇」拍攝工作。本次拍攝主要圍繞祁連縣生態畜牧產業以及祁連冬季旅遊展開。持續一周的拍攝中,攝製組深入黑溝灘家庭牧場、野牛溝鄉沙龍灘、祁連鹿場、麝香養殖場以及卓爾山、阿咪東索景區等地拍攝取景,在充分展現「祁連山下好牧場」的祁連犛牛肉、祁連藏白羊肉的鮮、美、特的同時,還將呈現在天然生態環境下祁連縣特有的半野生鹿、麝香的生息以及以卓爾山、阿咪東索等為代表的「天境祁連
  • 黔西南州將萬峰湖生態治理成效轉變為生態紅利
    為充分利用萬峰湖的漁水資源,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黔西南州生態漁業發展領導小組按照政府搭臺、協會推進、企業唱戲的模式,打造萬峰生態漁品牌,打造「世界垂釣之都、康養之城」,在成功舉辦「以漁為媒、生態共享——2020渝黔合作·『漁+』行動」洽談會基礎上舉辦此次大賽,以帶動形成以漁為主線、多產業跟進的可持續「漁+」綜合產業鏈,推動黔西南州綠色生態產業創新發展、開放發展、
  • 青海旅遊:處處可見「生態元素」
    為了推進青海生態旅遊發展,青海圍繞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編制了《三江源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圍繞建設世界遺產型高原湖泊生態旅遊勝地,編制了《青海湖景區旅遊整體策劃》;圍繞打造高原養生休閒度假勝地,編制了《貴德城鄉旅遊發展建設規劃》等一系列規劃。  在生態旅遊發展定位上,青海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生態保護的根本性措施。
  • 靖安「生態明珠」綻放誘人光彩 由做單個景點向建大景區轉變
    本報靖安訊 (江西日報記者鍾瑜、胡光華)花鄉林海、古樹溫泉、奇山秀水……「生態明珠」靖安縣依託自然稟賦發展生態旅遊,成為省內外遊客趨之若鶩的休閒旺地。今年1至9月,全縣共接待遊客355.24萬人次,同比增長38.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15億元,同比增長40%。
  • 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2020-08-04 04:31: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從全面退化到總體改善,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帶薪休假」,草場又綠了!(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2))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 浩 常 欽七月的瑪曲草原美得醉人。
  • 海北:生態之州美如畫 全域旅遊繪新景
    這片土地是多元文化的交會之地,在這裡,「兩彈一星」精神令人敬仰,「金色門源」「天境祁連」「河清海晏」「藏城剛察」的景區連點成線,構成「夢幻海北」全域旅遊大格局。海北州發揮「旅遊+」的功能,共同推動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三年提升行動,實施「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青海湖生態博物館、達玉民俗村、西海郡古城保護利用項目、海北州智慧旅遊平臺、祁連山生態牧場、天境祁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剛察湟魚家園旅遊景區等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推進卓爾山-阿咪東索、金銀灘-原子城兩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
  • 【海北州】生態之州美如畫 全域旅遊繪新景
    這片土地是多元文化的交會之地,在這裡,「兩彈一星」精神令人敬仰,「金色門源」「天境祁連」「河清海晏」「藏城剛察」的景區連點成線,構成「夢幻海北」全域旅遊大格局。  海北州發揮「旅遊+」的功能,共同推動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三年提升行動,實施「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青海湖生態博物館、達玉民俗村、西海郡古城保護利用項目、海北州智慧旅遊平臺、祁連山生態牧場、天境祁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剛察湟魚家園旅遊景區等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推進卓爾山-阿咪東索、金銀灘-原子城兩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
  • 兩位生態學博導四問祁連山生態保護
    從1978年開始,作為祁連山區成立的第一家科研機構,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積累了連續40年的科研數據,並與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國內知名科研團隊合作承擔了「祁連山涵養水源生態系統恢復技術集成試驗示範」和「祁連山地區生態治理技術研究及示範」等國家重大項目,對祁連山的生態保護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認識。
  • 山水林田湖草,那是青海海北最美生態畫卷_生態_中國西藏網
    海北州背靠祁連山、懷擁青海湖,是青海湖和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二級支流大通河,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第三大河流石羊河的水源涵養地和發源地,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態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17年,祁連山區被確定為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複試點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