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視野
青海有世界級旅遊景點11處,國家級旅遊景點52處。幾乎80%以上的旅遊資源屬於生態旅遊資源。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已成青海最受歡迎的生態旅遊產品。
「美麗的青海我的家,成群的牛羊滿天下;三江的源頭在這裡,請你做客我的家;巍巍崑崙山腳下,是我心中最美的家;千山萬水曾走過腳下,始終眷戀深愛著它……」一名從青海走出去的青年用歌聲描述故鄉之美,是否讓您感到身臨其境?
在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和建成「高原旅遊名省」目標推動下,青海積極探索旅遊產業與生態環境、文化產業、城鎮化建設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特色發展路子。日益顯露厚重底蘊,發展勢頭強勁的高原生態旅遊,成為「大美青海」品牌的重要提升力。
統計顯示,2015年,青海接待國內外遊客2315.4萬人次,同比增長15.45%;實現旅遊總收入248.03億元,同比增長22.8%。2016年1-8月,青海旅遊達2263.982萬人次,同比增長24.2%;實現旅遊總收入249.04億元,同比增長25.2%。
大美青海不斷向外界展現原生態自然美和文化美,旅遊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以「生態元素」助力旅遊產業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青海,建有循化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1個自然保護區。現有世界級旅遊景點11處,國家級旅遊景點52處,省級旅遊景點數百處,具有開發前景的旅遊資源400多項,不少旅遊資源堪稱中國乃至世界之最。
為加快提升景區旅遊形象品位,增強旅遊產品競爭力,青海積極參與到旅遊A級景區創建工作中。到去年底,全省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104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20家,3A級景區63家。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發展旅遊業要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旅遊業發展。」青海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徐浩表示。
如何發展生態旅遊?徐浩表示,希望通過生態旅遊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一是讓「生態元素」更多更好地助力旅遊產業,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百姓富裕有機統一,為我省旅遊產業的多層次發展提供生態保障;二是加強生態與旅遊的密切合作,創新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新方式,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遊名省。三是能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先行一步形成示範,加強青海與省外及中亞國家的合作,以獨特的自然風光為依託,確定主題鮮明的旅遊產品,推出旅遊精品線路,融入民族風情與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絲綢之路青海段的內涵,進一步延伸和擴展古「青海道」旅遊資源和產品,形成旅遊產品網狀融合,吸引更多遊客,帶動沿途旅遊業發展,確立絲綢之路青海道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旅遊形象和地位。
讓「生態旅遊」成為主旋律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青海幾乎80%以上的旅遊資源屬於生態旅遊資源。因此,青海的旅遊發展,主旋律必然是「生態旅遊」。要發展生態旅遊,必須保護好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讓遊客體驗和感受青海原生又獨特的美,真正融入自然生態環境中,既充分欣賞、享受生態旅遊區的風光,又積極充當人文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
為了推進青海生態旅遊發展,青海圍繞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編制了《三江源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圍繞建設世界遺產型高原湖泊生態旅遊勝地,編制了《青海湖景區旅遊整體策劃》;圍繞打造高原養生休閒度假勝地,編制了《貴德城鄉旅遊發展建設規劃》等一系列規劃。
在生態旅遊發展定位上,青海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生態保護的根本性措施。在發展目標上,突出「特色、生態、健康、文化」四大亮點,大力發展大美青海觀光之旅、生態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險之旅。
在發展重點上,強化了青海湖、塔爾寺、祁連風光等品牌,在觀光與參與體驗的結合上下功夫,在特色旅遊產品、特色餐飲、特色民族文化的配套上下功夫。結合玉樹機場通航,加快了三江源重點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依託青藏鐵路線,加大了世界屋脊「天路之旅」品牌打造,如今「大美青海,生態家園」的品牌已經叫響,青海生態旅遊正在奮力遠「遊」。
青海已形成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環西寧「中國夏都」旅遊圈,以及綿綿祁連美景旅遊線(北線)、三江源生態探秘旅遊線(南線)和崑崙文化溯源旅遊線(中線);重點打造黃河旅遊景觀廊道、青海湖人文旅遊景觀廊道、祁連山風光生態旅遊景觀廊道,以及柴達木旅遊板塊、三江源旅遊板塊、大年保玉則旅遊板塊。「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整合了青海生態旅遊資源,展示出青海的大美。
同時,青海大力促進旅遊業與農業合理「嫁接」,以發展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實現鄉村旅遊扶貧。
把「綠色資源」化為生態遊產品
今年,青海省旅遊部門組織相關專家圍繞「青海生態旅遊與旅遊產業發展」進行研討,並呼籲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引領,做生態旅遊活動的倡導者、宣傳者和踐行者,推動我國旅遊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徐浩認為,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已成為青海非常受歡迎的生態旅遊產品,青海旅遊向綠色要「發展紅利」的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組專家李明德建言,發展生態旅遊,要提倡景觀生態,注重文化傳承,研發多樣產品,注重市場過程。
青海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經理王琦表示,青海因為擁有崑崙山、祁連山、阿尼瑪卿雪山等名山大川,被稱為「萬山之宗」;因為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擁有「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美譽;又因為溼地星羅棋布,被譽為「地球之腎」。由此可見「生態」是青海旅遊的第一大資源。生態旅遊強調對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的保護,所以在旅遊的過程中,必須尊重生態環境。由於青海有高原物種多樣性和獨特性,往往吸引越來越多特殊遊客的青睞,如「賞花遊」、「觀鳥遊」、「科考遊」等等生態旅遊,遊客在欣賞、吸收生態旅遊「養分」的同時,更要保護好生態旅遊資源,使生態旅遊的「養分」取之不竭,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青海就被稱為「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衝」,足以證明青海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更有著重要的生態地位。要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就必須要將這寶貴的資源保護好,開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環保旅遊、低碳旅遊。(唐仲蔚)
行遊情報
牙合村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的互助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微信公眾號,就可以了解我們開心農場、農家樂和梯田的活動消息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牙合村互助美麗北方梯田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得福介紹說。
為了帶動牙合村走出「貧困」,第一書記李曉俊說:「按照村民發展鄉村旅遊的意願,必須先帶動村裡的人氣,『最美北方梯田』和『開心農場』項目就是為了吸引遊客到牙合村來看彩色梯田、品農家飯菜、體驗鄉村文化的。現在有了微信公眾號,適時發布一些關於農場和梯田的活動消息,可以擴大傳播面廣,宣傳效果更好。」
據了解,互助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微信公眾號每月推出的活動、農家樂菜單、風景圖片、路線定期發布,現已有數百人諮詢、關注,為牙合村鄉村旅遊發展加大了宣傳力度。
村民鄭榮賢曾經在外地打工,現在在「開心農場」裡當起了管理員:「我現在學會了使用微信,我也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平常照照片通知農場主來澆水、摘菜,有時照的好,還會被放到微信公眾號上,吸引很多遊客呢!」(金彤)
新幹線
青藏高原觀光列車要「提速」
青海省「十三五」旅遊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青海將圍繞「做優精品、做亮名品、做大新品」的要求,構建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休閒度假為主導,專項旅遊為特色,新興旅遊為亮點的多元旅遊產品體系,強化區域旅遊合作,共推青藏鐵路高原觀光列車,共同宣傳營銷青藏高原旅遊品牌。
「十三五」期間,青海將努力實現連接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絲綢之路旅遊線路,對接大九寨旅遊線路、河西走廊旅遊線路,主動融入中國西部旅遊大環線。圍繞絲綢之路、黃河風情、青藏線以及祁連風光旅遊,開闢自駕車旅遊線路和生態、探險等特種旅遊產品,打造面向國內外的三大精品旅遊線路。以經典品牌景區為龍頭,以線路統籌整合特色景區,科學組織遊覽線路和時空節奏,合理安排旅遊要素,推出多主體特色旅遊線路,滿足遊客不同需求。
三大精品線路:祁連風光旅遊北線,核心線路走向為西寧至大通至門源(門源-互助北山-民和)-祁連,可由祁連-青海湖-西寧形成環線。青藏鐵路(公路)旅遊中線,其中一條為西寧-青海湖-天峻-烏蘭-德令哈-格爾木;另一條為西寧-青海湖-茶卡-諾木洪-格爾木,最終,由格爾木-崑崙山-可可西裡進入西藏。唐蕃古道旅遊南線,以G214國道為紐帶,由西寧-湟中-共和-貴德-瑪多-稱多-玉樹。
同時,將努力打造「十大特色旅遊線路」。即絲綢之路探訪遊、世界屋脊探險遊、唐蕃古道文化遊、三江源生態遊、柴達木激情自駕遊、高原民族風情遊、森林工業風光遊、多元宗教探秘遊、環夏都精品遊和避暑休閒城市遊等。(唐仲蔚)
食色街頭
湟源裡脊排隊吃來
在青海,相擁著碧水藍天,我們又怎能辜負了那份說走就走的心情。一路向西到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吃上一盤湟源裡脊,寧可排隊也要來一次舌尖的「豔遇」。
素有「小北京」美譽的湟源縣,如一條彩帶飄落在青藏高原,日月山上依舊吟誦著文成公主進藏時的故事,丹噶爾古城內「茶馬互市」的商業繁榮景象仿佛猶存,青海的母親河湟水河向遠方奔騰而去……湟源縣作為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與西部牧業區的結合部,素有「海藏咽喉」之稱,古時是經濟文化的樞紐,現如今也是一處交通要道。
湟源裡脊出自位於丹噶爾古城的隗勝餐廳,金黃的外表、鮮嫩的「肉裡」,在廚師的加工下,和美味的汁子相得益彰,使裡脊的香味瞬間瀰漫開來。僅有30餘張桌子的餐廳裡擠滿了客人,而且還有一波客人在等待騰出空位,好來一次味覺盛宴。
食客程先生說:「裡脊不僅味道好,還有以前吃『老八盤』的味道,是美味更是回憶。」
餐廳負責人鮑永萍告訴記者,這家餐廳從1982年營業以來,裡脊一直是店裡的招牌菜,最初的廚師是她的師傅牛德魁,所以老百姓便把這裡的裡脊叫做「大牛裡脊」。如今「大牛裡脊」掌勺人也成了牛師傅的徒弟,而提起「大牛裡脊」也是小有名氣,依舊深受廣大食客的青睞。
鮑永萍說:「有時候人們從西寧、海東等地專門過來吃,一天人多的話可以達到600人到700人左右,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
裡脊,在製作時首先要選用上乘的瘦肉作為原材料,再將瘦肉切成大小均勻的肉塊後,放入適量鹽、花椒等調料,還要加入一定量的澱粉和少量水,為使炸出的裡脊金黃酥脆,再打入幾個雞蛋,將其攪拌均勻後進行油炸。一盤美味的裡脊要經過三次油炸工序,最後加入調好的汁子,便成了一道青海美味。
無論您的目的地是青海湖、金銀灘,只要途經湟源縣,讓車輪拐一個小彎,走進丹噶爾古城,品嘗一盤大家排隊都要吃的裡脊,讓舌尖來一次饜足。(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