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文明之光照耀青海高原

2020-10-13 青海日報

生態是青海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亮麗的名片,也是青海進位趕超的不竭動力。多年來,我們從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旅遊到高寒、無汙染的有機生態農業,再到風、水、光能生態、經濟的雙贏,在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下,青海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之路。

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以及相互融合的生態經濟業態,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已經在逐漸變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一路行走,高原大地處處展現生態經濟的勃勃生機。

磨爾溝的致富「磨」法

以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周邊原生態自然資源為依託,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磨爾溝村,投資2600萬元啟動實施村級旅遊扶貧項目,在山溝溝裡建起了集餐飲、住宿為一體,融合「智慧露營基地」、遊步道、「綠野滑道」等遊樂設施的鄉村旅遊景點,每日可同時容納266人用餐、30人住宿;沿線開設「農家樂」10家,商鋪10家,為遊客提供了安全舒適便捷的食宿環境,帶動該村300多家農戶1000餘人增收致富。

本報記者 陳俊 羅珺 攝

荒漠變綠洲,清潔能源讓生態與經濟齊發展

「風沙逼走了不少住戶,還嚴重影響著不遠處的黃河生態安全。」地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的塔拉灘,曾受地理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常年被風沙侵蝕,植被覆蓋率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困難。

而現在,當你重新踏上這片土地,一排排閃著藍光的光伏板下是茵茵的綠草地和悠閒的羊群。這裡已由沙化土地的「不毛之地」變為國內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

依託於我省境內每年1600小時左右的平均日照時間,多年以來,青海光伏以平均每年100萬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長。2012年,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落戶塔拉灘,創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補」模式,用大面積的太陽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禿禿的沙石地面,並結合當地土壤、水質,在光伏板下種植了雪菊、紫蘇、透骨草等高原生態作物。

「光伏板有益於降低風速,降低水分蒸發,對植被起到了庇護作用。」中利騰暉共和新能源有限公司運維部站長李峰介紹,通過種植植被,使光伏板下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水分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空氣溼度增加近5%,植被高度也增加了14釐米,水源涵養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發展光伏產業,是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

但日益長高的草場對光伏發電產生了影響,除草又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因此,園區企業想出了讓羊群「處理」草長太高的問題,積極幫助當地群眾養起了「光伏羊」。既解決了影響發電量的問題,又消除了火災隱患,降低了成本。

當地人把一塊塊光伏板稱為荒漠上的「太陽」,它在帶來生態效益的同時,還為貧困群眾帶來穩定收入。據了解,光伏發電給海南州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超過了該州經濟總量的50%。同時,全州5縣1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均在光伏產業園集中建設,收益達到6000萬元。淨收益的60%用於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發展,40%用於公益性崗位,扶持貧困人口就地就業。

我省是清潔能源大省,水電資源豐富,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風資源居全國前列。自2017年以來,連續實施綠電7日、9日、15日活動,不斷刷新供電時長記錄。2020年5月9日啟動綠電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動,青海電網連續100天對三江源地區16個縣和一個鎮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實現用電零排放。

從全球單體最大的光伏電站到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再到全球首個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大通道,從資源開發向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今天的青海,無論是著眼於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還是瞄準建設美麗青海的目標,都在持續加快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

窮山溝變風景地,生態旅遊發展優勢凸顯

「真沒想到靠著身邊的山山水水,還能端起致富的飯碗。」家住互助土族自治縣磨爾溝村的村民裴生軍一家近幾年憑著發展起來的鄉村旅遊開起了農家院,日子越過越紅火。

9月初,坐落在大山裡的磨爾溝村已經逐漸有了秋天的顏色,村莊沿山谷蜿蜒布局,流水穿村而過,不遠處的南門峽水庫幽綠靜謐,「山水林草湖田」構成的田園美景在這裡美輪美奐。應著秋景,不少遊客的車停在了磨爾溝村,村民們也陸續在家門口擺起了小攤。依託磨爾溝村鄉村旅遊的發展,裴生軍和妻子在家門口銷售當地特色小吃,僅今年半年的收入已經超過往常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

地處腦山,曾經磨爾溝村耕地少,農業經濟薄弱,產業基礎單一,發展滯後,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旅遊還未發展起來之前,大部分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村裡1000多人只剩100多。守著青山綠水,卻留不住人。」第一書記唐忠林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村裡的情況。

如今,這裡已經從原來不起眼的偏遠村落變成了網紅地,隨著磨爾溝村鄉村旅遊的發展,村民們全程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通過修建木棧道、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廁所等旅遊基礎設施,以生態文化旅遊扶貧的形式,引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全村46戶從事鄉村旅遊經營, 整個景區吸納貧困戶60多人,佔全村貧困戶的60%以上,貧困戶平均每月增收2000多元。村子變美了,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寬了。

同時,磨爾溝村不僅成為環西寧一小時旅遊圈內的「網紅」旅遊點,還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今年,磨爾溝鄉村旅遊景區高空吊橋、玻璃滑道等娛樂項目投入運營,自6月22日景區開業以來,吸引遊客15萬人,總營業收入129萬元,最多一天接待遊客人數超過7000人。「如今,依靠鄉村旅遊,家家都過上了好日子。所以我們更要把生態保護好,把美景留住,乘著黨的好政策的春風,讓日子越來越好。」說起磨爾溝村的變化,村民們感慨萬千。

生態旅遊,保護優先。青海正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省為抓手,以建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為主線,構建生態旅遊產品體系,打造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西部樣板、高原樣板。

野漿果變特優品,「青字號」產品漸顯競爭優勢

柴達木盆地沙漠是全國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國沙化土地分布海拔最高,沙化面積最廣,治理難度最大,保護任務最難的地區。治沙綠化成了柴達木幾代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大事。如今,柴達木已經築起千裡防風固沙的綠色長城。

林進沙退,綠染黃沙,不僅僅是簡單的國土綠化,在這個行動的背後所產生的枸杞、沙棘、藜麥產業,在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的作用之外,還為企業和農戶帶來了豐厚收入。海西州在沙化治理中,走出了一條從恢復植被、涵養水源到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漿果資源,實現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

9月1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境內的諾木洪農場,又迎來一年一度的枸杞採摘季,辛苦了一年的農民在田間枸杞忙碌地採摘。光照時間長達10小時,晝夜溫差12℃,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讓這裡種植出的枸杞所含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和具有調節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優質大果佔70%以上。鮮紅誘人的枸杞果實綴滿枝頭,農民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海西州種植枸杞3.15萬公頃,進入採摘期的有3.09萬公頃,預計枸杞鮮果總產量達35.18萬噸,乾果總產量可達8.9萬噸。來自海西州政府的數據顯示,僅今年近10萬人齊聚柴達木盆地採摘枸杞,預計實現勞務總收入約6.7億元。並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措施,強化農牧民利益聯結,3.2萬戶農牧民參與企業或合作社經營。

「白刺、沙棘、枸杞和黑果枸杞是青海特色漿果類植物。它們適應乾旱、高寒、缺氧、鹽鹼和貧瘠土壤等極端環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不可多得的再生生物資源。青海的漿果資源必然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特色漿果集群的異軍突起,正演繹著向綠色要效益的新業態、新模式。」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博士王洪倫說。

綠色、有機、無汙染,除了青海特色的漿果經濟,我省生態農牧業的發展,還讓本地的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特色農產品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尤其是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建設的路上,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青字號」產品的競爭優勢日益凸現。

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城鎮……向綠色要發展紅利,時至今日,發展之「綠」色,已經成為青海堅定不移、始終保持的「底色」,生態經濟發展之蓬勃,也帶領著全省各族兒女大踏步邁向小康之路。

作者:王臻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今日視點:讓生態文明之光照耀青海高原
    依託於我省境內每年1600小時左右的平均日照時間,多年以來,青海光伏以平均每年100萬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長。2012年,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落戶塔拉灘,創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補」模式,用大面積的太陽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禿禿的沙石地面,並結合當地土壤、水質,在光伏板下種植了雪菊、紫蘇、透骨草等高原生態作物。
  • 生態文明之光照耀美麗寧鄉
    2012年以來,寧鄉市在全域範圍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堅持把「生態立市」作為重要戰略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充分發揮環境資源所具有的經濟功能,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八年奮進,八年堅守。
  • 高原之上的天空之鏡,青海最優美的旅遊之旅
    有時候,雪域高原,往往令人心馳神往。喜歡高原之上的空氣,憧憬雪域天空下的純淨。而青海,這個日常只存在的地圖上的地理名詞,就是這麼一個雪域高原上的旅遊淨地。一個人,可以來青海,放飛自我。青海,在西北高原之上。有巍峨雪山,有寬闊湖泊,有民族風情,還有母親河的發源聖地。當提到青海的時候,多少人,腦中會閃過這樣的概念。
  •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青海非遺保護成果亮相2020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
    期間,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了「青繡」、唐卡、泥塑、黑陶、銀銅器、藏香、剪紙等2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2000餘件非遺特色產品亮相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省文化和旅遊廳榮獲最佳優秀組織獎,6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榮獲最佳文化傳承獎、創業獎、創新獎。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全文)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兩省區全部,以及四川、雲南、甘肅和新疆等四省區部分地區,總面積約260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和法規日益完善,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
  • 青海:「一優兩高」繪就生態之美
    近年來,全省上下生動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到建設新青海的探索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方位推動「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首要前提,生態文明濃墨重彩,綠色發展漸入佳境。
  • 【青海「十三五」發展成就巡禮】擘畫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新藍圖
    這裡是青海,這裡是「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這裡有馬鈴薯、油菜、青稞、蠶豆、果蔬、肉牛、肉羊、奶牛、冷水魚和飼草「十大」重點特色產業,這裡的生態漸好,草場豐盈,河流清澈,農田肥沃,農牧業發展生機勃勃。  五年,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卻留下發展史上的深深印記。
  •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 高地是區域發展重大布局
    中國發展網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部署,是構建區域發展格局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一項重大制度性安排。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是完善區域發展體系的重要布局。
  • 青海代表團熱議生態民生:綠色發展 高原缺氧也有特色優勢
    記者張哲 攝  正義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曹燁瓊)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青海省的自然環境一直都在考驗著當地群眾的生存能力。3月8日,在青海代表團全團會議中,代表們屢屢提及服務大局、服務民生。  「堅持打造『綠色發展中的城市』,要不斷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途徑。」
  • 品味青海之「最」——「青海的存在感在哪裡」系列報導之一
    為此,本報特別推出「青海的存在感在哪裡」系列報導,從品味青海之「最」、尋找青海之「特」、展現青海之「美」等角度說說這個被人誤解的青海,寄語新青海的美好明天。敬請關注!青海之所有著眾多代表著華夏文明之「最」的文物,是因為青海的歷史見證了中國歷史的久遠。遠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生活在這片高天厚土。此後,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的喇家遺址以及辛店、卡約、宗日、沈那等遺蹟,陸續展示著青海燦爛的古代文明。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大美溼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據青海省林草局溼地管理處副處長宋維菊介紹,總投資100萬元,實施期限為三年的該項目,將實現對高原鄉土溼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溼生植物,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溼地公園溼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溼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今後研究高原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 生態,讓青海「靚」起來
    本報記者 魏雅琪 攝 ②③生態旅遊開啟我省生態經濟之門。本報記者 李娜 攝 ③本報記者 宋明慧又到秋高氣爽盼豐收的好時節,以「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發展成果」為主題的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如約而至,讓生態與展會再度攜手,以小視野展現高質量行進路上綠色、開放、奮進的新青海姿容。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最美的溼地上有最美的「守護神」 在青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在青海廣袤的大地上,有一支由1.6萬人組成的溼地生態管護員隊伍。他們不論酷暑嚴寒,常年行走在青山綠水間,與山為伴,與林為友,用自己沾滿泥土的雙腳,用自己的滿腔熱忱默默堅守,守護著青海高原這片極地的純淨。
  • 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盡顯青海生態文化
    展示文成公主進藏途經青海時民族交流融合發展繁榮景象的唐卡長卷(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央廣網西寧9月8日消息(記者張雷 劉澤耕)9月6日開幕的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是青海省繼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之後重點打造的國際性展會
  • 光大健康集團修元鹿之寶酒代表遼寧省出徵青海生態博覽會
    由青海省貿促會主辦的「青海生態博覽會」於2020年9月6日到10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以「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發展成果」為主題,重點展示生態農牧業高新技術、中國醫藥、生態旅遊、高原養生等產業和產品,並有「一帶一路」生態產業合作與發展的圓桌會議等重要活動。
  • 打造青海生態良田 建設高原綠色糧倉
    門源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度地帶,是「環西寧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河西走廊」旅遊線的必經之地,處在青海「一圈三線」戰略布局北線的核心地段,是中國最大的北方小油菜基地,生態旅遊資源極其豐富。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一
    這背後,是青海高原兒女攜手共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變革。為黨守綠、為國護綠、為民增綠。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黨中央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決策,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次偉大實踐。
  • 高原之上的天空之鏡,青海最優美的旅遊之旅
    有時候,雪域高原,往往令人心馳神往。喜歡高原之上的空氣,憧憬雪域天空下的純淨。而青海,這個日常只存在的地圖上的地理名詞,就是這麼一個雪域高原上的旅遊淨地。一個人,可以來青海,放飛自我。青海,在西北高原之上。有巍峨雪山,有寬闊湖泊,有民族風情,還有母親河的發源聖地。當提到青海的時候,多少人,腦中會閃過這樣的概念。
  • 國家公園省 生態文明窗
    10月初,青海攝影師鮑永清和樊尚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和三江源國家公園拍攝的三幅攝影作品摘得國際大獎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三幅震撼人心的作品讓全世界領略了青海高原自然世界的原真性,這三幅作品也是青海在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消息不斷地刷新公眾對國家公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