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代表團熱議生態民生:綠色發展 高原缺氧也有特色優勢

2020-12-11 正義網

3月7日下午3時,青海代表團小組會議,審查計劃報告。記者張哲 攝

王玉虎代表(左)何峰代表會前交流議案建議相關問題。記者張哲 攝

 

3月7日下午3時,青海代表團小組會議,審查計劃報告。代表們步入會場。記者張哲 攝

 

任建新代表(左)與拜秀花代表討論相關議案建議。記者張哲 攝 

諾衛星代表(左)娘毛先(中)程蘇代表交流議案建議。記者張哲 攝

 

鄧曉輝代表(左)與畢生忠代表交流議案建議。記者張哲 攝

 

韓永東代表(左)諾爾德代表認真記錄相關意見建議。記者張哲 攝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穆東升在審查計劃報告時發言。記者張哲 攝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王曉(左)與王予波代表認真聽代表發言。記者張哲 攝

  正義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曹燁瓊)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青海省的自然環境一直都在考驗著當地群眾的生存能力。3月8日,在青海代表團全團會議中,代表們屢屢提及服務大局、服務民生。

  「堅持打造『綠色發展中的城市』,要不斷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途徑。」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曉表示,這一舉措不僅獲得群眾好評,更受到當地企業重視,當地企業逐漸將企業經營的商業性與生態保護的公益性結合起來,真正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提高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增強群眾「獲得感」,高原、缺氧也有特色優勢。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巡視員、副主任、省招商局副局長李小松介紹道,地處氣壓較低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很適合鋰電池、新材料等製作加工,認清區位優勢,加強企業標準化建設,更利於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被譽為「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的青海,承載著重大的水資源保護責任,持續關注水資源保護的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政協常委、民盟青海省委原副主委程蘇建議,成立「水生態文明先行區」,加強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保護力度,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依法推進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創新生態補償方式,為流域生態提供紮實保障。司法機關應積極宣傳法治,增強基層群眾的法律意識,推動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助推青海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

相關焦點

  • 繪青海特色生態經濟畫卷 譜高原兩山理念實踐華
    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立足生態保護優先,探索青海未來高原特色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圍繞漿果資源研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沙產業等內容分享經驗觀點,為青海生態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本刊特摘登演講嘉賓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 讓生態文明之光照耀青海高原
    生態是青海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亮麗的名片,也是青海進位趕超的不竭動力。多年來,我們從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旅遊到高寒、無汙染的有機生態農業,再到風、水、光能生態、經濟的雙贏,在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下,青海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之路。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以及相互融合的生態經濟業態,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已經在逐漸變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
  • 綠色 青海發展的靚麗「名片」
    青海日報訊:青海地處三江源頭,被譽為「中華水塔」,有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有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所以青海必須凸顯綠色優勢壯大新興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放在全國「一盤棋」中,青海生態地位重要,生態優勢突出,生態環保責任重大,所以青海必須圍繞綠色謀求發展動力。
  • 今日視點:讓生態文明之光照耀青海高原
    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以及相互融合的生態經濟業態,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已經在逐漸變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一路行走,高原大地處處展現生態經濟的勃勃生機。  「白刺、沙棘、枸杞和黑果枸杞是青海特色漿果類植物。它們適應乾旱、高寒、缺氧、鹽鹼和貧瘠土壤等極端環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不可多得的再生生物資源。青海的漿果資源必然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特色漿果集群的異軍突起,正演繹著向綠色要效益的新業態、新模式。」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博士王洪倫說。
  • 打造青海生態良田 建設高原綠色糧倉
    「生態景觀+觀光農業」把土地整治的落腳點放在發展生態產業,使區域內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強勁動力,是青海省在實施土地整理項目中走岀的活棋。要破解農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瓶頸,就必須巧用生態文化和旅遊資源的金鑰匙來打開土地整治的新天地,將傳統農業打造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之美。
  • 青藏高原缺氧行
    青藏高原缺氧行偉人鄧小平說過「不上長白山,人生憾事也」,筆者認為不去一趟西藏,感受高原缺氧的經歷,就不知道高原同平原的差別,山川與丘陵的區別。2020年9月5日下午四時,杭州乘火車四十六人,踏上十三天的旅行徵途。9月6日下午九時到達蘭州,十時入住嘉豐商務酒店。
  • 青海:高原綠意濃 幸福踏歌來
    深冬的青海大地上,涓涓東流的清水、成群奔跑的藏野驢、河上「漫舞」的冬候鳥,在大自然的畫板上描繪出綠水青山相映成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圖。當一個個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轉換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幸福,青海兒女正在自然的饋贈中享受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是青海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青海的責任和潛力。
  • 「世界犛牛之都」青海樹「牛品牌」
    中新社西寧8月28日電 (記者 張添福)「對我們高原牧民來說,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犛牛的毛、皮、肉、奶。」青海牧區雜多縣佐青寺僧人曲周向記者介紹說,聞牛糞煙甚至能抗缺氧。  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犛牛堪稱「高原之舟」「全能家畜」。青海是犛牛的主產區,存欄約480萬頭。
  • 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西寧一方面要主動對接蘭州,破除城市間的行政藩籬,積極構建開放與合作格局,同時,基於自身發展條件、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不斷強化特色高端服務職能、突出高原特色的創新功能和建設特色宜居城市,並突出西寧作為西向輻射服務新和藏、南向連接川和滇的戰略支點新功能。特別是發揮西寧歷史上就承擔的大西部地區多民族交匯點的功能,以成為新時代我國民族地區高原城市發展的典範。
  • 青海「四新」產業依託優勢資源加速崛起
    光伏產業優勢凸顯2017年第十八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青海省全境連續7天168小時實現清潔能源供電,在全國尚屬首次;2018年第十九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青海省實現連續9天216小時清潔能源供電,刷新世界紀錄。
  • 尋找青海之「特」——「青海的存在感在哪裡」系列報導之二
    今年年初,副省長、省發展和改革委主任田錦塵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從經濟總量等指標來分析,青海的存在感的確不強,但青海不能簡單拿自己的劣勢,跟別人的優勢比。青海要在全國戰略地位中的定位來分析自己的存在感。  那麼,青海的省情是什麼,青海的定位又是什麼呢?
  • 青海,會缺氧嗎?
    大是因為青海的面積很大,跨度大,海拔落差大,所以難以回答。我們分開說青海的總面積是72萬平方公裡,分為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東市,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和西寧市。那麼這些地方的海拔如何?會缺氧嗎?
  • 實現青海河湟谷地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量水而定,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9月19日,記者就實現青海河湟谷地綠色發展這一內容專訪了參加「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研討會的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餘向勇。
  • 青海:高原美麗城鎮示範省建設入畫來
    本報訊 青海省以「生態宜居、活力充盈、特色鮮明、多元包容、交通便捷、生活舒適、安全韌性、人民滿意」為標準的高原美麗城鎮示範省建設如火如荼,一幅生動立體的城鎮綠色生態美麗畫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不論是北部祁連山麓還是南部雪域江源,不論是城市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全省城鄉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步建立起了「一群兩區多點」城鎮體系,形成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共贏、良性循環的城鄉建設發展新格局。創新性地走出一條西部地區開發建設的新路子,是目標也是方向。
  • 以「一優兩高」戰略 描繪新青海建設的壯美畫卷——青海省落實...
    「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扎紮實實推進民族地區發展。」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作出「三個扎紮實實」的重要指示。2019年,青海又將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探索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推進世界「第三極」生態文明……推進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正在得到重塑「過去挖煤把河流汙染了,牛羊把草場啃禿了,牛羊也越來越瘦,我們都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了。」
  • 青海一男子因高原反應缺氧去世 「意外死亡」還是「疾病死亡」…
    當時法醫都說是高原反應,缺氧死亡的。 按王先生所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警方推斷,王先生的父親是由於高原反應缺氧致死。但是要到戶籍所在地出具死亡證明,所以當地派出所只給王先生辦理了一個「排除他殺」的情況證明。
  • 青海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
    青海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 2018-09-27 14:10:48羅雲鵬 攝   中新網青海玉樹9月27日電 (記者 羅雲鵬)記者27日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針對特色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農牧區鄉村振興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科技需求,該省正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冀此為青海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和樣板。  青海是中國的四大牧區之一,畜牧業是青海的支柱產業。
  • 青海:山河生動的寫照---俯瞰青海水利脫貧攻堅戰場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通訊員 談林明 報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讓我們一起高空俯瞰青海水利脫貧攻堅戰場,來把脈這一偉大進程,共同感受一個時代的發展。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是「江河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
  • 感受青海「一優兩高」發展新脈動
    從那一刻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成為了指導青海發展的藍圖和底氣。 時至今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海600萬人民將這片高原大地打造成了自然環境天藍水綠,各族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 青海:「一優兩高」繪就生態之美
    近年來,全省上下生動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到建設新青海的探索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方位推動「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首要前提,生態文明濃墨重彩,綠色發展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