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2020-12-17 青海省人民政府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年內我省兩種瀕危物種保護級別降級

  典型案例:雪豹入選明星動物,對參與雪豹救護的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而言,不足為奇。去年因雪豹救護事件,齊新章私人微博粉絲量從最初的不足十萬猛增到目前的四十多萬。

  這還得從救護雪豹凌雪說起。去年11月底,凌雪不幸被車撞傷,好心的牧民發現後保住了它的性命。自從凌雪被撞傷後千裡送到西寧野生動物園救護那天起,它的傷勢牽動著國內外眾多網友。後來,凌雪傷情嚴重,又送到北京治療。在國內外知名動科專家持刀下,凌雪的手術取得成功。目前,暫在北京動物園療傷。

  凌雪從草原被牧民撿回到北京治療的過程,在我省野生動物救護歷史上鮮見,這充分反映我省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瀕危野生動物的關心力度。

  保護成效:「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反映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近年來,在三江源保護區內,雪豹無論是數量還是發現地增加都比較明顯。種種跡象表明,雪豹頻繁現身,說明三江源地區生物數量增加,棲息環境進一步改善,成為反映三江源生態改善極為重要的一個標誌。

  基於新的可用數據,從2016年到2017年僅一年時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我國藏羚羊、大熊貓、雪豹三個物種瀕危類別「降級」,其中藏羚羊和雪豹的棲息地主要分布在我省。目前,三江源區雪豹數量約在1000隻以上,是全球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生態回報:雪豹是草原生態食物鏈的一環,對維持草原生態平衡起到關鍵作用。李曉南說,雪豹的增加,意味著與雪豹有關聯的動物數量也相應增加。雪豹最愛的美食是巖羊,巖羊多在裸露的巖石地活動,這與雪豹的活動地點一樣。巖羊增多的原因,在於保護區草場的禁牧保護,加上牧民放養的羊少了、捕殺的少了,草場空了,巖羊的生存空間大了。如果巖羊數量得不到控制,會破壞草原植被,因此,雪豹的存在,對巖羊是一種威脅,草原的生態系統會得到一種自然的平衡。

  湟魚洄遊奇觀引發生態旅遊熱

  典型案例:清澈的湖水,湛藍的天空,暢遊的精靈……近年來,由中央電視臺攝製的《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聞直播節目連續播出後,將青海湖水、魚、鳥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以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拍攝畫面,展現給全國觀眾,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央視《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總導演接受採訪時說,到青海選擇青海湖湟魚洄遊這個主題,是希望通過對湟魚的關注,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省在生態環保方面堅持不懈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並以此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青海湖地區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

  保護成效:去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新增近1萬噸,增殖放流各類土著魚類1277萬尾。截至目前,青海湖裸鯉總資源量達8萬噸,為保護初期的30倍。增殖放流土著魚類1277萬尾,其中青海湖裸鯉1147萬尾,花斑裸鯉130萬尾。

  2017年,我省全面建設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站點項目,在繼續做好青海湖裸鯉沙柳河、泉吉河人工增殖實驗站改(擴)建項目和青海湖裸鯉布哈河、黑馬河人工增殖實驗站項目建設的同時,又投資1000萬元,實施青海湖裸鯉工廠化恆溫循環水苗種培育車間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後,年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鯉苗種可達2000萬尾。同時,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2017年共辦理案件15起,其中行政案件9起,罰款4.7萬元。

  旅遊回報:青海大數據有限責任公司監測數據顯示,自從央視播出《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以來,每年的6月至8月份,社會和新聞媒體對湟魚的關注度陡然增加,不難看出,這種聚焦式的直播節目,引發的我省旅遊熱,波及全國各地,對湟魚的故鄉來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提前激活環湖旅遊市場。

  以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為例,自從央視《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節目連續多年播出以來,到剛察旅遊的人成倍增長,這是湟魚帶給剛察、包括環湖地區的好處。牧民旦增在縣城開了一家賓館,自從央視連續多年播出湟魚洄遊節目後,前往剛察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多,他的生意也一年更比一年好。目前,剛察縣旅遊業以每年35%的增幅提升。每到湟魚洄遊季,記者在沙柳河邊看到,來自省內外的遊客將湟魚觀景臺圍了個嚴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專為湟魚而來。

  呵護藏羚羊的世界回報

  典型案例:去年,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青海可可西裡申遺項目獲表決通過,成為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填補了我省世界遺產空白,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評估報告中說,可可西裡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衝擊,美景「令人讚嘆不已」。這裡完整保存著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裡間的遷徙路線,藏羚羊可以不受幹擾地遷徙。

  青海可可西裡申遺成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國際社會的一次新展示,是我省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份新答卷,在我省世界自然遺產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

  名譽回報:提到可可西裡,很多人就會想到高原精靈藏羚羊,青海在保護藏羚羊、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我省多年保護藏羚羊、可可西裡的最好回報。通過可可西裡自然遺產世界級名片價值,全方位展現我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有利於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青海的整體形象,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青海走向世界之路。(趙俊傑)

相關焦點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行動起來,保護海洋瀕危物種
    3月3日,是第6個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CITES 公約」)秘書處確定今年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的主題為「水下的生命:為了人類和地球」,重點聚焦海洋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在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雲南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保護系統,利用新技術保護與研究亞洲象,已取得積極進展。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亞洲象數量僅有170頭左右。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讓我們一起「聚焦國外海洋熱點,傳遞國外海洋資訊」——海洋參考今日頭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以上三個方面,使得以前我們在生物資源的保護利用上,缺乏科學規劃和保護意識,從而造成過去不少森林植被慘遭破壞,一些珍稀物種已經或瀕臨滅絕的威脅,從而影響到整體環境生態變差,氣候改變等危害,對我們的生活和子孫後代造成了極大影響。
  • 野生救援攜手周杰倫,保護瀕危物種集結再出發
    昨天(5月27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海龜保護聯盟和野生救援(WildAid)一起在北京三裡屯CHAO酒店召開媒體發布會,發布周杰倫最新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的公益廣告《無限生機》。而報告也指出了,導致「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變化的五個主要驅動因素:土地和海洋使用的變化,生物的直接利用,氣候變化,汙染和外來物種入侵。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在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楊超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對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朱䴉、川金絲猴、麋鹿、梅花鹿、亞洲象、揚子鱷、白鶴十大瀕危物種的保護案例進行了解讀。
  • 保護極度瀕危動物
    中國大熊貓保護取得了很大成功,現在已經不是極危動物,而是瀕危動物。從中國到世界,有一些珍貴動物已經滅絕;還有野生滅絕,比如華南虎,野外生存已經不可能,也就是說無法挽救這個物種,最終只能滅絕;極危動物瀕臨滅絕危險,如果不最大力度保護,很有可能滅絕。
  • 《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
    或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歸類到這一範疇之中,若干年前,筆者曾為紅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鶴王國》光碟做過一篇小碟評,而這次,獲得過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紀錄片《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更是氣勢如虹。    狀元出自草莽間。
  • 瀕危物種保護彰顯中國大國責任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最有成效的環境保護公約之一。目前,《公約》締約方達183個,對3.5萬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進行管理,並推進打擊瀕危物種非法貿易執法。  1981年,我國正式加入《公約》,成為第63個成員國。
  • 新疆青海西藏三地聯合發布公告保護阿爾金山、可可西裡、羌塘生態...
  • 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生態保護顯成效 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加
    中新社青海湖10月16日電 (文思睿)記者16日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隨著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改善,該區域鳥類、野生動物等旗艦物種數量不斷增加,青海湖周邊已經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水鳥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通道的主要節點,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是維繫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亦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稱為中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溼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 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推進,瀕危野生物種有了棲息家園
    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推進,瀕危野生物種有了棲息家園 姚亞奇/光明日報 2020-01-09 07:01
  • 江蘇物種數量達4588種 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
    中新網南京5月19日電 (徐珊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19日消息,根據2017-2019年江蘇省開展的39個試點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內物種數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共計1425種,陸生脊椎動物共計382種,陸生昆蟲共1401種,淡水水生生物共計1380種。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表示,在此次調查中,有不少珍稀瀕危物種在江蘇的種群數量、分布區域,都有了可喜的變化。
  • 上饒信州區發現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其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圖片:江西上饒宣傳部提供)6月4日,在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上饒市信州區傳來好消息:有「水中大熊貓」、「活化石」之稱的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驚現上饒信州區周田水庫。記者了解到,這些桃花水母是一名遊泳愛好者從周田水庫中捕捉的。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專家解讀國家公園:主要用於保護生態系統、兼顧保護重要物種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要整合設立國家公園,更好保護珍稀瀕危動物」。從保護管理措施效果看,14個物種均受到良好保護,其中海南長臂猿、揚子鱷、四爪陸龜、蛇島蝮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野生種群都被保護在自然保護區內。但也是這個報告中的結論:「(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有待健全。一些自然保護區按照行政區界劃建,導致同一生態系統內分設不同的自然保護區,影響了生態系統完整性。
  • 世界瀕危物種驚現新鄉南太行八裡溝景區
    世界瀕危物種——黑鸛此次世界瀕危物種黑鸛的發現是繼2019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新鄉南太行一直致力於保護景區內生態環境的平衡也肯定了八裡溝景區在生態系統保護工作方面的成果
  • 珠海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珠海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0-12-24 09:00:34 據廣東省林業局23日消息,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近日在珠海市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江蘇珍稀瀕危物種達165種 生態環境向好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江蘇從2017年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調查結果已經出爐,全省有165種珍稀瀕危物種,部分保護動物的種群數量逐漸擴大,生態環境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