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8年10月1日至3日,高傑村女客回娘家聚會活動如期舉行,圓滿收官。我的學生、族弟白安強告訴我,這次聚會活動期間,他寫了100多首詩歌,想出個集子,要我寫個序言,我欣然應允。
(一)
高傑村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自明代至清末幾百年間,一直是黃河、無定河沿岸一塊著名的文化高地。全村大多數居戶唯耕唯讀,不但是書香門第,功名世家,而且還出過不少仁人志士和傑出人物。
高傑村白氏家族自「老五門」之後,子孫們「科甲蟬聯,聞名朝野」。有拔貢舉人、進士翰林、「三子登科」 的佳話趣談,也有文武官員為國捐軀的英烈壯舉。
高傑村白氏家族不止「老五門」、「小五門」兄弟有功名職銜,而且幾百年來一直是「家家書香門第、代代官宦人家」的功名世家。從第九世明崇禎庚午年至二十一世清光緒甲辰年,共十三世約300年間,這裡一個由「五戶繁衍到60多戶人家的家族中」,竟出了260多個科取學士。在如此眾多的人才中,曾出過從宮廷到地方的各級行政官員40餘人,其中皇帝聖旨褒揚和敕命封贈者13人。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山區鄉村,約300年間竟出了如此之多的人才官員,簡直成為黃土高原大河之濱的古今奇觀,在科舉時代的明清王朝也是極為罕見的。
(二)
20世紀初,「老五門」四弟白壽宸八世孫、光緒年稟生,同盟會會員、早期陝西省立師範學堂學生白雍熙,在本村創辦了高傑村歷史上最早的學校——清澗第二高級小學,後來又創辦了清澗最早的女子學校。新的科學文化思想像一股強烈的春風,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開始傳播,有力地衝擊著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封建領域,使這塊傳統的文化園地,開始踏上了向現代社會轉折的歷程。
時至中華民國年,在那風起雲湧的現代史上,這裡的革命先驅們,以國家命運為己任,也曾出生入死,赴湯蹈火,譜寫了炎黃子孫為正義而英勇奮鬥的可歌可泣的光輝史冊。
在「二高」這所當時很有影響的清澗鄉下最高學府裡,培養和走出了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白明善、白雪山、王聚德、唐洪澄、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趙蒼璧、白壽康、白向銀、張子良等。他們都曾為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創建時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國家和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這裡白氏家族的名門才子、仁人志士們,如白明善、白自強、白振紀等24名黨組織領導者和革命青年,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高傑村革命英烈的史冊上,增添了悲壯而光輝的一頁。
(三)
白明善是陝北白氏家族中鬧革命最早的人,1923年在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就讀時就投身革命,於192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綏師學生中入團入黨最早的人。受黨的派遣他曾在上海大學中共中央發行部、黃埔軍校政治部(第四期政治教官),國民聯軍駐陝總部政治部從事黨的宣傳工作。1927後10月,他與唐澍、李象九、謝子長等領導發動了著名的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武裝鬥爭的第一槍。1928年4月被選為中共陝北特委候補委員,兼任綏德縣委書記。1929年2月被選 為中共陝北特委執行委員、常委,兼任米脂縣委書記。1929年4月主持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石峽陝北特委(擴大)會議,被選為特委代理書記,領導陝北人民開展革命鬥爭。1930年冬赴北平、天津,在中共河北省委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農曆臘月回到高傑村。由於叛徒告密,春節後在清澗縣城被捕,關押在榆林省立第三監獄。他在獄中倍受多種酷刑,但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氣節,於1932年1月27日(1931年農曆臘月十四日)三上絞架,英勇就義,為陝北共產黨人樹立了光輝榜樣。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白明善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的英名被刊印在《中國共產黨死難烈士英名錄》上。
為了永久紀念白明善烈士的光輝業績,弘揚他的革命精神,1985年省民政廳撥專款,中共清澗縣委、縣人民政府在烈士的家鄉高傑村修建了白明善烈士陵園。同年10月15日中共榆林地委、榆林地區行署在清澗隆重舉行了白明善烈士陵園落成典禮。1991年3月白明善烈士陵園被共青團陝西省委、陝西省文物局列入陝西革命紀念地。這座陵園有習仲勳、劉瀾濤、馬文瑞等黨、政、軍領導同志題詞紀念碑36通;目前是榆林市十二縣區唯一的個人烈士陵園。2002年白明善烈士的事跡被寫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他是榆林市7851名革命烈士中唯一被寫入《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中共黨史人物。2003年白明善傳記被收入《中共黨史人物傳》。
在高傑村這塊紅色的土地上,還走出了「清澗三白」(白自誠、白自強、白自力),走出了中國地質學家白家駒,走出開國將軍白壽康,走出了1934年夏秋投身革命的白茜、白凌雲、白烈飛、劉錦如、白雲帆、白風梧、白國英、白懷英等10名巾幗英雄,走出了「陝北的劉胡蘭」、中共七大追認的革命烈士、20世紀陝西百名優秀婦女之一的白壽春……
(四)
高傑村地形奇特,群山環抱,風光宜人。村中有十二座帶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規格宏大,樓屋瓦簷富麗高雅,大多是當年拔貢舉人、進士翰林、縣令知州、少爺老爺們府邸。人們來到這裡,仿佛來到一個充滿舊式府第風範的古老園林。清光緒年間清澗縣令郝念隆來到高傑村後,觸景生情,即興吟了這樣一首詩:「四圍山色一溪通,此地幽含太古風。樹木參差屋角露,居人同在畫圖中。」1936年2月紅軍東徵,毛澤東及紅軍總部的人員曾在村裡住過一晚。毛澤東曾派張浩到我祖母家看望,並放下五塊銀元,以示慰問。1938年中央警備三團駐紮高傑村期間,政委杜平(南京軍區原政治委員)曾為高傑村題詞「清澗第一村。」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神州大地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掀起了「破四舊」風暴,狂熱和無知的紅衛兵造反派毀掉了村中的幾座宏大壯觀的文物古牌樓,毀掉了全村的廟宇。七十年代由於村集體經濟困難,沒有遠見的村幹部作出決定,毀掉了無定河灣的千年古柏和原上數百年的幾十株古柏。新世紀2010年,毀掉了村中唯一的僅存的榭臺高築、雕梁畫棟清代文物古蹟——戲樓。這些愚昧的人為毀壞破壞了高傑村的風水。村中的絕大多數古建築年久失修,一些已坍塌,破敗不堪。因常年無人居住管理,廢棄多年,院子裡荒草叢生,一片髒亂,使人浮想聯翩,傷感不已……
(五)
2017年,陝西省發布消息:全省有41個村子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其中榆林市共有13個村子。高傑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清澗縣唯一入選的村子。國家每年支持資金100萬元,用於村子基礎設施建設和古建築維修,將為高傑村提供了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發展的重大機遇!
2018年國慶節高傑村女客回娘家聚會是發生在高傑村史無前例的盛事。一位與會來客高度評價稱:「山溝小村,兩千人聚會,省城氣勢,央視水平,無愧清澗第一村。」清澗中學老教師、離休幹部白家驥老先生感悟至深,遂賦詩二首:
其一:
祝賀高傑村盛大聚會(七律)
勝日尋芳圁水東,地利人和第一村。
環山環水聚寶地,一枝一葉盡濃情。
運籌際會歌盛舉,謀劃出奇振家聲。
高傑兒女多才俊,再創康乾盛世名。
其二:
史無前例 盛況空前(七言詩)
一鳴驚人震四鄰,氣勢不凡有創新。
仁人志士相輩出,獨具慧眼是杜平。
壯哉勝家三千客,人文錦繡炳家風。
同心共憶西窗燭,應是鶴立傲雞群。
(六)
我是綏德縣高級中學高秋66級畢業生,1968年底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於1968年底插隊回到原籍清澗高傑村當農民。1969年春節後,高傑村小學公辦教師白澤英因生孩子「坐月子」請假,村裡領導決定讓我替她代課,去小學當掙工分的民辦教師。我在該校任教曾分別給68級、69級兩個畢業班當班主任,並代主課兩年半時間(1971年8月高傑村公社在胡昌坪辦起社辦高中,我被選調去該校擔任高中班班主任、語文教師)。
在高傑村小學任教時,白安強曾是我的學生。小學畢業後安強於1971年——74年在高傑村中學讀初中、高中。74年12月參軍,在部隊從事醫務工作,曾獲營嘉獎,團「技術能手」。80年從部隊轉業到延安富縣,先後在供銷、菸草及政法等單位工作。曾編寫《發揮地區優勢,大力發展烤菸》的菸草區劃報告,獲科技成果獎。編《供銷社職工之歌》被廣泛傳唱。為《富縣誌》編寫《商業志》。85年——87年脫產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行政管理專業,88年獲經濟師技術職稱。2015年6月退休,定居西安高新區。
國慶節高傑村女客回娘家聚會,安強有幸回到家鄉,全程參與了這次盛大的聚會活動。期間他觸景生情,辛勤創作,竟寫出100餘首詩歌,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及鄉親的赤子之心和深愛之情,同時也展示了他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他的詩歌文字樸實,坦率直白,通俗易懂,既有李有才板話的色彩,又有陝北秧歌的風格,還有順口溜的特點,很接地氣,深受鄉親們的歡迎。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聚會活動後,安強來到榆林,我和妹妹碧琴夫婦去酒店看望他。說到詩歌,我當面叮嚀他兩點:一是詩要有意境;二是每首詩要有主題、有感悟,力爭有錦句。願安強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有更好的作品問世!
——2018年11月於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