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總想著將臺灣賣給荷蘭?

2021-03-05 每日漢字

康熙時期,實現了中原的統一,而臺灣則孤懸海外,由鄭成功家族據守。對於臺灣島,康熙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一直想把臺灣賣給荷蘭。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臺灣島)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的領土。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

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臺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臺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清朝康熙年間,已經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於是開始謀劃收復臺灣。

但是,在收復臺灣期間,康熙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要把臺灣賣給荷蘭。

(康熙)

根據史料記載,滿清統治者是陸地思維模式,覺得臺灣這個地方根本沒有什麼用處,朝廷裡的大臣們認為臺灣是「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紋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甚至包括當時有名的大學士李光地,也認為管理臺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想把臺灣又送給荷蘭人,所謂「 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荷蘭有亦聽之 」。

康熙也是這個想法,因為荷蘭曾經侵略過臺灣島,希望清朝能與荷蘭出兵,滅掉鄭氏,然後把臺灣作為戰利品給荷蘭,來換取前朝遺民的徹底滅亡。

在清廷與荷蘭聯合出兵滅鄭協議的一部分中,有「客服金,廈兩島後,聯軍應馳往臺灣,攻取此島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

(施琅)

但是,有一個人反對這事,就是負責攻克臺灣的施琅。

施琅向康熙提出了臺灣 「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 。聽施琅這麼一說,康熙才斷了把臺灣賣給荷蘭的念頭。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最可笑的是,臺灣打下來後,北京的皇宮裡,康熙皇帝和大臣們展開了一場「是棄是守」的爭論。當然,最後康熙還是下了決心,不能讓臺灣離開祖國的懷抱,於是開始經營臺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

(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了荷蘭
    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鄭成功聯荷抗清沒談成1662年2月,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後,極想再佔領臺灣。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但臺灣不一樣呀,在清末的時候,臺灣已經很繁華了,人口眾多,離內地非常近,戰略位置可以守護福建、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份。  既然如此,為何清政府割讓臺灣呢?或許大家都知道這件事,認為是清政府腐敗,但在深層次的原因呢?其實,這件事有兩個傳統,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清朝統治者的性格。
  • 你不知道的歷史,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荷蘭
    鄭成功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被大家視為民族英雄。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戰後,荷蘭司令發現清軍無意依約攻臺,轉而與鄭成功之子鄭經交涉,希望將臺灣給荷蘭,並釋放被鄭成功扣留的俘虜,以及賠償等等。鄭經打算聯荷抗清,回信表示願意締結同盟,但不願意把臺灣給荷蘭,但可以割讓廣東的南澳島。因荷蘭對此島無興趣,交涉不成。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02不過戰事的勝利並沒有讓施琅就此得意忘形,驕縱跋扈,而是又馬不停蹄地將目標集中到了日本上,為此還專門給康熙寫了封信。
  • 清兵在雅克薩與沙俄交戰時,康熙為何要從臺灣調兵?
    在最後戰中,康熙為確保萬無一失,專門從臺灣調來了500軍隊,他們都是原來鄭成功的部隊。康熙為何要調這麼一點兵來參戰呢?這又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其實,清朝與沙俄看起來打了好多年,但都沒有什麼大仗,儘管清朝是贏多輸少,只是清朝每次都贏得不容易,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其實來犯的哥薩克人數並不多,每次清朝都是集中至少三倍以上的兵力,哥薩克真的很厲害嗎?
  • 康熙為何能收復臺灣?寶島娛樂圈吳宗憲指出6大有利因素
    近來有臺灣媒體在分析清朝康熙帝何以成功統一臺灣議題,娛樂圈人士吳宗憲表示自己身為臺灣史的資深愛好者,也有興致一來參與討論,並認為康熙能成功統一臺灣,是有6項因素使然。
  • 康熙為何能收復臺灣?寶島娛樂圈吳宗憲指出6大有利因素
    近來有臺灣媒體在分析清朝康熙帝何以成功統一臺灣議題,娛樂圈人士吳宗憲表示自己身為臺灣史的資深愛好者,也有興致一來參與討論,並認為康熙能成功統一臺灣,是有6項因素使然。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將長年抵抗的南明朝廷追入緬甸,擒獲永曆帝,並將他處死。南明勢力剛剛被消滅,代之而起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又盤踞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各擁重兵。他們的財政、戶部不得核查。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將長年抵抗的南明朝廷追入緬甸,擒獲永曆帝,並將他處死。南明勢力剛剛被消滅,代之而起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又盤踞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各擁重兵。他們的財政、戶部不得核查。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摧殘、經濟凋零、國弱民貧、各股勢力對抗、政權不穩的國家基業。為了穩固江山,讓清朝走向更加輝煌的盛世,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革。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後,他又趁著告捷餘威,把注意力轉向臺灣。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
  • 劉瀾昌:臺灣前資深「立委」大談康熙「武統」,六條經驗句句箴言
    蔡正元是臺灣國民黨前「立委」 ,曾任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及代理髮言人,現為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董事長。近日他在臉書發文談清朝統一臺灣議題,很值得大陸和香港人思考。第一是康熙堅強的統一意志,第二是康熙充足的軍事準備,第三是康熙有效的統戰攻勢,第四是康熙強力的杯葛制裁戰略,第五是康熙極具智慧的穩定政局,第六是康熙應對國際勢力很有謀略。康熙統一臺灣,就是武統,蔡正元也不忌諱,很有意思。
  • 清朝擊敗臺灣鄭氏後,康熙曾想放棄臺灣的土地,多虧施琅全力勸阻
    此時的清朝,康熙初登皇位,輔政大臣們對於臺灣問題十分重視。經過一番商議,清廷大臣一致認為應該招降臺灣鄭氏。清政府很快便派遣使者到達臺灣,當時鄭成功之子鄭經正駐守廈門。面對清廷的招降,他與伯父鄭泰商議後,確定了被招降後的條件,同意像朝鮮那樣稱臣,每年納貢,但是不能剃髮。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不僅如此,耿精忠為了擴張勢力,還聯合臺灣的鄭經,讓其去攻打廣州一帶。耿精忠的做法,令康熙既震驚又憤怒,但朝廷又要集中火力對付吳三桂,最好的辦法,還是勸降耿精忠。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其後,隋煬帝也曾兩次派人到過臺灣。宋、元時期,內地東南沿海,尤其是現福建省一帶,已經有一些漁民渡過海峽,向澎湖移民。他們在島上建造了茅屋居住,以捕魚和墾殖為生。隨著移民的增加,12世紀下半葉,南宋開始對澎湖派遣常駐軍隊,將之劃歸於泉州晉江縣管轄。後來,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正式確立對當地的行政管轄權。明中葉後,移居臺、澎的大陸人口更多,他們逐漸成為島上的常住居民。
  • 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小國。荷蘭的面積約為4.18萬平方公裡,和臺灣(3.6萬平方公裡)面積差不多。不過別看荷蘭的面積不大,實力可不弱,歷史上曾風光一時,不僅侵略了錫蘭、馬六甲等地,還多次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並和中國爆發了三次戰爭,中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荷蘭人從福建沿海趕跑。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是個標準的彈丸小國,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首先,從荷蘭的角度來講,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到了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帝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孩子,此時的康熙已經統一了中原大地,平定了三藩之亂。這一年,康熙當機立斷,決定收復臺灣。康熙決定選用施琅率軍出徵。
  • 康熙派大臣治理臺灣,大臣帶著「蔥姜蒜」赴任,康熙拍案叫絕
    明朝天啟年間,世界大航海興起,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事衰微,侵佔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明朝遺臣鄭成功佔據東南,依靠金門和廈門持續對抗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