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2020-12-13 諸史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但臺灣不一樣呀,在清末的時候,臺灣已經很繁華了,人口眾多,離內地非常近,戰略位置可以守護福建、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份。

  既然如此,為何清政府割讓臺灣呢?或許大家都知道這件事,認為是清政府腐敗,但在深層次的原因呢?其實,這件事有兩個傳統,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清朝統治者的性格。

  祖宗傳統,康熙就曾將臺灣「賣給」荷蘭

  鄭氏集團時期的臺灣,康熙千方百計的打擊臺灣勢力,究竟為了維護國土統一,還是為了消滅殘餘的明朝勢力?答案是:只是為了消除隱患,而非為了土地。

  最有力的證據是,康熙曾勾結荷蘭人,共同消滅臺灣的鄭氏集團。康熙十八年二月,「特諭荷蘭國王,令具夾板船二十艘,載勁兵協力攻取二島。」

  讓荷蘭人出力,是需要酬勞的!酬勞是什麼?清廷與荷蘭人協議:「攻取此島(臺灣)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臺灣鄭氏集團投降後,島上的明朝皇帝自殺。施琅告訴康熙,如果不收回臺灣的話,那麼臺灣會成為明朝殘餘勢力的根據地,所以康熙才沒把臺灣給荷蘭人。其實,並非施琅為大清、為中華著想,而是施琅想霸佔臺灣,後來施琅家族是臺灣最大的地主,佔據臺灣一半的耕地。

  也就是說,清政府最崇拜的康熙皇帝,就沒有把臺灣放在眼裡,甚至想把臺灣「賣給」荷蘭人。有了康熙這個榜樣,後世子孫又怎麼會在乎?

  思維習慣,清朝統治者一直懼怕大海

  如果說康熙是「千古一帝」的話,至少在面對大海的時候,他明顯不夠格。在明朝末期,就有感嘆:威脅來自大海。到了康熙時期,威脅來自大海的可能性更大了。荷蘭人的艦隊,和施琅的水師船隊,簡直不在一個檔次,為何聖明君主康熙看不到呢?

  其實,這和清朝統治者的思維傳統相關,他們懼怕大海。所以,也希望中華和他們一樣,都懼怕大海。奴才是不能比主子聰明的,也不能比主子更勇敢!

  在清朝還沒有入關之前,曾經擊敗覺華島,俘獲了大批明朝水師。但是,讓人無語的是,清軍將水師艦隊全部毀掉了。

  無論是清朝前期,還是清朝後期,對海軍都不重視。在北洋艦隊之前,你聽過清朝有什麼海軍嗎?世界大航海時代,連腐朽的奧斯曼帝國都有海軍,堂堂東方第一強國,領先世界2000年的大清卻沒有海軍!

  在懼怕海軍的思維指引下,日本要求割讓臺灣,對清朝統治者來說,不過是一塊化外之地而已,只要不威脅到統治,割讓就割讓唄。

在《馬關條約》談判現場,李鴻章的椅子比較矮,日本人故意降低李鴻章高度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慷他人之慨,臺灣不是清廷統治者的,而是意外所獲而已等等原因。列位看官,對於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你認為是康熙的榜樣問題嗎?

相關焦點

  • 我們寬恕了明朝丟掉澳門,為何不原諒清朝割讓香港島?
    三百年後,又有一夥英國人駕船過來,將清朝揍得鼻青臉腫後,拿到了香港島的殖民權。(圖)香港夜景又一百多年後,香港澳門都已回到祖國懷抱。但當追究起歷史責任時,矛頭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清政府,而對於丟掉澳門的明朝政府卻選擇了原諒!所謂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是也。為何會有迷一樣的雙重標準?為何清朝如此招黑?
  • 在臺灣正式屬於清朝省份的十年後,又被清政府給割讓出去
    清朝大將施琅在168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稱,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
  • 貝加爾湖是怎麼樣被清朝割讓的?
    明朝時歸蒙古的瓦剌部和韃靼部,明末又成喀爾喀蒙古的轄境,喀爾喀三個汗後來臣服於清朝。之前毒蛇寫過,康熙籤訂《尼布楚條約》,大方送給俄羅斯貝加爾湖以東的43.17萬平方公裡土地。比鴉片戰爭籤的《南京條約》割讓土地多5000倍!而貝加爾湖以西的10萬平方公裡則是雍正送出的。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由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籤訂,嘗到甜頭的俄國哥薩克不斷侵入蒙古,設立據點,中俄中段邊界的形勢日益緊張。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昨天咱們對比了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啥也不是的清朝開國酋長努爾哈赤之間的一個對比,結果朱元璋碾壓努爾哈赤。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
  • 中國割讓給俄國的領土,為何還標註清朝時期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
    一直以來,不曉得各位在地圖上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沒有,那就是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的幾個城市,在俄國名稱的後面總是要加個「()」,在裡面標註成中國清朝時期的名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說到這些領土,先來普及一下這些領土被割讓的歷史:1.1858年5月28日(鹹豐八年),在中俄《璦琿條約》中,清朝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割讓給沙俄帝國,相當於一個四川省和福建省那麼大。
  • 1885年臺灣建省疑團,清朝為何要等200年才在臺灣建省?
    但是清朝的情況我們是知道的,人地矛盾極為尖銳,所以這個禁令執行起來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閩粵兩省貧苦人民渡臺求生已成趨勢,臺灣人口日益增加,流民問題使得臺灣治安一片混亂,械鬥頻發,但是清政府對此並不太關心,康熙年間基本採取放任臺灣,雍正年間才稍微整頓了一下統治秩序。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
  • 駱芬美:甲午戰敗和臺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臺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 為什麼兩次雅克薩之戰清朝都打贏了,康熙帝還是要把尼布楚割讓出去
    因為歷史上,中國和西伯利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清朝時期,中國丟掉了西伯利亞大片的土地。即使是被認為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實際上中國也割讓了貝加爾湖、尼布楚等領土。很多人感到奇怪,清政府為何要放棄尼布楚等大片土地? 清朝前期,清朝控制著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直至庫頁島的遼闊土地。
  • 臺灣為什麼這麼晚才設立行省?起於淮軍,也敗於淮軍
    康熙大帝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83年,施琅率領25000人,戰船二百餘艘,從福建出發,經過臺灣海峽,在澎湖與鄭軍大戰,結果鄭軍大敗。鄭克塽投降,臺灣和大陸統一,劃歸清朝版圖。施琅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立了臺灣府和臺灣、鳳山、諸羅3個縣,都歸福建省管轄。
  • 為何都是被割讓,九龍能夠收回,海參崴卻至今沒能收回?
    鴉片戰爭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在清朝中後期,如今中國的版圖就已經被基本確立下來,只不過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大片領土都被他國割讓,這些被割讓的領土,有一部分最終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但還有一部分領土
  •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是清朝割讓了貝加爾湖?自古以來的定義是什麼?
    而俄羅斯人則是在1643年才有兵丁來此勘察,第一次得知有貝加爾湖的存在。  這一點就是造成今天國民困擾的原因了。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是清朝割讓了貝加爾湖?狹隘的眼界導致丟失了貝加爾湖  清俄的《尼布楚條約》在法律上承認了沙俄對貝加爾湖的主權地位。
  • 從清朝東北防務說起,為何被俄國侵佔遠東大片領土,是歷史的必然
    其實,《璦琿條約》中所割讓給沙俄的領土,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埋下了禍根,在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勵精圖治,內修外攘,與沙俄的彼得大帝在我國東北展開了交鋒,當時因為大清國力強盛,俄軍遠來,自然不是清軍的對手。
  • 為何荷蘭、鄭成功和清朝都只能控制臺灣西部,而對東部無能為力?
    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攻臺,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3年的統治,臺灣歸併入大清。現在的歷史課本將這兩個歷史事件稱為「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統一臺灣」,然而少有人知的是,無論是明鄭政權還是清王朝,甚至是之前的荷蘭人,從沒有實際控制整個臺灣,最多只控制了臺灣的一半。不信?看看1735年法國畫家所畫的清政府控制的臺灣地區圖吧。
  • 是經清朝割讓的嗎?
    是經清朝割讓的嗎?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古以來,貝加爾湖便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清朝末期,清政府與俄羅斯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將貝加爾湖劃分給了俄羅斯,這也是歷史上我國的首次割讓領土,對於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若要真實的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首先我們要有一個確定,那便是我們所說的是中國,也就是在我國正史上的將中原政權確立了的。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康熙為何總想著將臺灣賣給荷蘭?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清朝康熙年間,已經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於是開始謀劃收復臺灣。但是,在收復臺灣期間,康熙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要把臺灣賣給荷蘭。
  • 你不知道的歷史,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荷蘭
    鄭成功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被大家視為民族英雄。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戰後,荷蘭司令發現清軍無意依約攻臺,轉而與鄭成功之子鄭經交涉,希望將臺灣給荷蘭,並釋放被鄭成功扣留的俘虜,以及賠償等等。鄭經打算聯荷抗清,回信表示願意締結同盟,但不願意把臺灣給荷蘭,但可以割讓廣東的南澳島。因荷蘭對此島無興趣,交涉不成。
  • 開國皇帝的廟號才可以稱祖,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為何能稱聖祖
    直到漢朝時期才恢復的廟號,當然這個時期的廟號跟商朝的廟號應該有本質上的區別,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死後,到漢景帝時將劉邦的廟命名為太祖廟,這才形成了真正的廟號制度。漢朝時期廟號惜「祖」成金,兩晉時期為何泛濫成災儘管漢朝逐漸有了廟號,但是漢朝統治者對廟號很看重,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夠擁有廟號,在西漢12皇帝中,只有5位皇帝擁有廟號,而東漢13位皇帝中,只有7位擁有廟號。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