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什麼這麼晚才設立行省?起於淮軍,也敗於淮軍

2021-01-11 鹿城小主
康熙大帝 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83年,施琅率領25000人,戰船二百餘艘,從福建出發,經過臺灣海峽,在澎湖與鄭軍大戰,結果鄭軍大敗。鄭克塽投降,臺灣和大陸統一,劃歸清朝版圖。

施琅

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立了臺灣府和臺灣、鳳山、諸羅3個縣,都歸福建省管轄。清朝政府剛剛管理臺灣的時候,因為戰亂的頻發,耕地稀少,臺灣經濟非常落後,福建閩南和廣東嘉應州一帶的大陸居民,一大批一大批地向臺灣遷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與發展,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臺灣已成為「糖谷之利甲天下」的祖國寶島了。

臺灣 日月潭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開始腐敗無能,外國列強開始不斷的騷擾臺灣,先後多次發動各種形式的侵略戰爭,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列強多是海軍侵略,陸軍無法到達,臺灣的物產豐富引得英、法、美、日、德,等列強覬覦。經過接近50年的的侵略和騷擾,清政府終於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在1885年,也就是光緒十一年,開始設立行省,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防止列強侵略。1885年,劉銘傳被委任臺灣第一任巡撫,管理臺灣。劉銘傳,合肥肥西縣人,洋務運動期間,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劉銘傳-銘字營、張樹珊-樹字營、潘鼎新-鼎字營、吳長慶-慶字營4支淮軍主力。劉銘傳隨曾國藩、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有功,最來被封提督。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譁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賦閒在家。

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臺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隨後中法在臺灣海戰。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1885年,劉銘傳被委任臺灣第一任巡撫,管理臺灣。劉銘傳在臺灣執政6年,積極推行近代化的管理政策,對臺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等事業,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使臺灣的面貌煥然一新。

甲午中日海戰

1895年,日本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應戰,最後慘敗結束,白洋水師全軍覆沒。《馬關條約》籤訂,規定割臺灣給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的正是淮軍統帥李鴻章。《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劉新圩病逝。贈太子太保,諡壯肅。劉銘傳淮軍出身,為了寶島臺灣嘔心瀝血,最後卻是被自己的淮軍上司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讓寶島臺灣在日寇的鐵蹄下蹂躪50年。悲哉壯哉!

歷史時刻,我等銘記,歡迎評論、點讚、關注!下期更精彩

相關焦點

  • 追殺太平軍到甲午慘敗,為何湘軍、淮軍戰力下滑這麼快?
    湘軍分支淮軍也不差,1862年成軍後就直接開往華東對付兵鋒正盛的李秀成軍團,將忠殿精銳殺得所剩無幾。太平天國滅亡後,淮軍則縱橫中原,追殺、圍堵「捻軍」,將遵王賴文光活捉,滅了太平天國復興之最後希望。然而,僅僅過了20餘年,湘軍、淮軍卻被日軍吊打,從平壤一路戰敗到遼東,北洋艦隊則全軍覆沒,實在有意思。從追殺太平軍到被日軍吊打,為何湘軍、淮軍戰力下滑這麼快?
  • 《福建臺灣奏摺·淮軍攻破內外獅頭社折》(1875.04.23)
    淮軍攻破內外獅頭社折(光緒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奏為南路剿番,先後攻破竹坑、本武並內外獅頭等社;恭折馳陳,仰祈聖鑑事。  竊臣等於本年三月十三日業將淮軍分途拔木通道、翻山逼巢情形,奏明在案。茲復迭據總統淮軍提督唐定奎報稱:各營自扎竹坑埔後,即將山麓榛莽一律廓清。三月十七日擬進攻竹坑社,料該番必有埋伏,豫派統帶武毅左軍提督張光亮出竹坑山前為中路;管帶左軍左營遊擊陳有元、管帶左軍右營遊擊何迪華、管帶右軍右營副將宋先聘由左右兩路,各路步步哨探,攀緣登山;又以管帶武毅親兵副營總兵章高元、營務處候補知府田勤生繞由竹坑山後進■〈扌府〉其背,以絕外援。
  •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故事
    曾是肥西縣麻風病醫院的張新圩肥西縣西南鄉的周公山、大潛山、紫蓬山一帶是清末淮軍1862年,應李鴻章之邀,張樹聲聯絡大潛山下的劉銘傳、紫蓬山下的周盛傳兄弟、鄰近的廬江吳長慶、劉秉璋、潘鼎新等團練武裝在安慶集結,成立淮軍。張樹聲成為淮軍系統中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早年的李鴻章效力於曾國潘營帳,早期的淮軍也依託湘軍而起。淮軍成軍於安慶的湘軍大營,李鴻章帶各營頭領拜會曾國潘。
  •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曾是肥西縣麻風病醫院的張新圩肥西縣西南鄉的周公山、大潛山、紫蓬山一帶是清末淮軍1862年,應李鴻章之邀,張樹聲聯絡大潛山下的劉銘傳、紫蓬山下的周盛傳兄弟、鄰近的廬江吳長慶、劉秉璋、潘鼎新等團練武裝在安慶集結,成立淮軍。張樹聲成為淮軍系統中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早年的李鴻章效力於曾國潘營帳,早期的淮軍也依託湘軍而起。
  • 安徽「淮軍提督府」深夜遭強拆 蒙面人捆走屋主
    李承質是清末淮軍提督李洪文的直系後人,這間位於撮鎮的古宅就是李洪文的故居。現存古宅產權最早的證明文書是清同治年間的,當地人稱老宅為「淮軍提督府」。  李承質隨手抄起一把家裡的帯鞘寶劍「迎敵」。由於劍鏽住了,無法拔出來,他只能用劍鞘與「蒙面人」對峙。畢竟年過六旬,寡不敵眾,李承質手中的劍被打掉。「他們把我手背過去,用膠布纏上,我的嘴也被膠布封起來。」李承質回憶稱,那幫人很快將其扭送出屋,塞進一輛車裡,並帶到一條偏僻的小路上。  幾十分鐘後,被綁的李承質被送回原地,但是古宅連同母親的房子都已經被推平。
  • 長篇報告文學《天路淮軍》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今日舉行_荔枝網新聞
    6月16日,長篇報告文學《天路淮軍《天路淮軍》是國家組建退役軍人事務機構後,首部反映退役軍人當年邊疆歲月生活的軍旅題材長篇報告文學。該書講述了50年前859名淮安工程兵歷經10年修建天山獨庫公路的壯舉,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軍中脊梁和先鋒模範人物。
  • 元朝設立的徵東行省、交趾行省、緬中行省為何不算在元朝版圖內?
    」也就是說,元朝有十一個行省,除了上述十個外,還有一個徵東行省。徵東行省在哪?徵東行省,又稱徵日本行省,是元朝為了徵服日本而在今朝鮮設立的一個行省。公元1258年,元朝徵服高麗,公元1280年設立徵東行省,公元1356年,元朝末年罷徵東行省,所以徵東行省的存在幾乎貫穿整個元朝。
  • 此人提議:將朝鮮併入中國並且設立行省,李鴻章聽後說:你真多事
    自從日本在甲午戰爭中「順理成章」的將臺灣納入懷中後,清政府才意識到臺灣的地位之於大陸有多重要。早在三國時期,臺灣就已經在史書上留下了身影,彼時的臺灣被叫做「夷洲」。隋唐時期的臺灣又被稱為「大琉球」,到這個時期,臺灣島上開始有了大量漁民定居。直到宋元時期,澎湖地區的人民東渡臺灣,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臺灣也歸由福建泉州管轄。
  • 日本進攻臺灣,別人只知道謾罵,他卻趁機締造軍事王國!
    曾國藩的湘軍走上復員老路,李鴻章則在鎮壓捻軍等內部勢力之後,藉助天津教案成功入主直隸和北洋,暫時化解了淮軍的去留難題。但這畢竟只是應急措施,淮軍未能獲得正式名分,且銘軍等精銳力量仍面臨裁撤壓力(因西北亂局未了,銘軍尚有存在價值)。淮軍群雄李鴻章的計劃,是以淮軍取代綠營,改革軍制,使其成為應對西方列強的主要軍事力量,亦即建立以淮軍為核心的國防體系。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陌生的版圖與多事的邊疆(三)
    臺灣200年來大小民變不斷,圖為林爽文事件(清朝臺灣三大民變之一)。然而,王朝後期,列強陸續侵略滲透中國,臺灣突然成了緊要的邊疆,清政府再無法忽視臺灣。兩次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大門,臺灣開港通商。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各帝國主義列強勢力亦隨之滲透,東海邊疆頻繁告急。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3000大舉入臺。
  • 海峽兩岸共同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4日合肥訊 (記者 王怡然)9月24日,「銘記前賢偉業、傳承兩岸親情」——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活動儀式在肥西縣銘傳鄉劉銘傳故居舉行。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臺灣前海基會董事長、三三企業交流會會長江丙坤,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中國臺商發展促進協會理事長蔣孝嚴,中國國民黨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高孔廉,國民黨中評會主席李傳洪,全國臺企聯會長郭山輝,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臺灣銘傳大學校長李銓等出席紀念儀式
  • 如果不是他,臺灣的歷史就改寫了,臨死前高呼八個字,字字戳心
    今天突然想到這麼一幕後,突然對這位巡撫大人提起了興趣,查找了相關資料,一起來和大家聊聊這位巡撫大人。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安徽合肥人。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後來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回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帶領自己的團練人員加入李鴻章的部下,參與了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劉銘傳為清政府建功不少。1863年攻陷江陰後,劉銘傳指揮手下一口氣屠殺了近10萬名太平軍將士。1864年 5月攻佔常州後,劉銘傳竟下令將護王陳坤書分裂肢體,實施「磔刑」。憑其出色表現,清廷賞他穿黃馬褂,晉升為直隸提督。
  • 甲午戰爭時期,數十萬清軍為何沒有數萬臺灣義軍消滅的日寇多
    也就是說,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消滅的日軍才一千多人,中日的傷亡比簡直高的嚇人。而在不久後臺灣軍民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乙未戰爭中,臨時拼湊起來的數萬臺灣義軍和日軍血戰五個月,竟然消滅了4000多名日軍,還擊斃了日本天皇的叔叔、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整個乙未戰爭中日軍的傷亡超過3.2萬人,遠遠高於甲午戰爭中的傷亡。
  • 不為人知的英雄:臺灣的近現代之父
    據說,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臺灣!「那麼劉銘傳究竟在臺灣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譽為臺灣的近現代之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劉銘傳的生平。劉銘傳是安徽人合肥人,像這樣的英雄人物從小就表現的與常人不一樣,當他才十幾歲時候就因為太平天國軍隊進攻安徽,而號召眾人組建鄉團建築堡壘自衛,十八歲得時候因為父親被其他堡壘裡面的豪強侮辱,劉銘傳追殺數裡最終將其斬殺,小小年紀就聲名大振。
  • 《福建臺灣奏摺·遵旨籌商折》(1874.12.05)
    淮軍應如何分扎?全臺事宜應如何布置?該大臣等務當妥為經畫,以善將來;並著李鴻章、李宗羲將前議購買未成之鐵甲船、水炮臺及應用軍械等件,迅速籌款購辦等因;欽此。我皇上幾先洞燭,安不忘危,循誦再三,且感且悚。  伏計臺地延袤千有餘裡,處處有口,處處宜防。淮軍十三營、練勇二十餘營,防海以此、開山以此、守碉堡護工役以此,晨星落落,已覺分布不敷。現在淮軍以二營駐紮琅
  • 因弱亂而丟的臺灣,必將隨著祖國的強大而回歸
    戰後,清政府採納劉銘傳的建議,在臺灣設省,劉銘傳也成了臺灣首任巡撫。自此,劉銘傳開啟了推動臺灣走向現代化的「自強新政」。劉銘傳調整了臺灣的行政區劃,整頓臺灣防務,在臺北興建機器廠自製槍彈。他大力加強交通建設,興建臺北到基隆的鐵路。他興辦企業成立煤務局、煤油局、商務局等發展經濟。他重視教育,在臺北設立西學堂、番學堂。
  •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甲午戰爭爆發前的淮軍裝備是非常先進的,不僅是淮軍,整個清軍的裝備都已經基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工作。作為參戰主力的淮軍。作為當時大清帝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淮軍的紙面戰鬥力是很強的,這支軍隊脫胎於曾國藩的湘軍,因此在制度上和湘軍也基本相同,而湘軍的制度則是脫胎於戚家軍制,或者說叫中國古典軍事體制。